晚明书贾为了牟利,伪托名人成风。书贾的惯用伎俩,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以虚为实”,故意混淆鉴定者、参阅者、校正者、作者等不同的书籍责任者,鉴定、参阅、校正多为挂名,作者则是书籍内容的提供者。
题王世贞辑的《汇苑详注》,四库馆臣以其内容剽窃《事文类聚》、《合璧事类》等前代类书,疑为托名世贞者。今存万历二十三年(1595)邹道元刻本,书前车大任序、黄凤翔序皆云为王世贞原本,邹道元订定刊行,而封面则题“太仓王凤洲先生鉴定,晋江邹善长先生类辑”。邹道元字善长,为“闽太学生”,是该书的实际编纂者。万历三十四年(1606)建阳坊贾余彰德、余象斗受县令周士显之托所刻《古今韵会举要小补》,封面题“李本宁先生辑《韵会小补》”,凡例题署则透露了真相:“永嘉方日升子谦编辑,云杜李维桢本宁校正”。真正的编辑者是方日升,本为校正者的李维桢在封面上变成了纂辑者。
二是“以小换大”,将身份较低、名气较小的作者偷换为地位高、名气大的人。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金陵周氏嘉宾堂刻本《新刻古今玄屑》,封面题“乙未科状元朱先生评选”,乙未状元即朱之蕃。此书卷端则题“宛陵无欲王家佐选评”,书前王家佐序云:“癸巳之夏肆月,诸雁行争为避暑,而予深栖一室若处子然,强卒业焉。……稿成,有索以梓,……遂一笑,而付之剞劂氏。”可见此书的实际编纂者是王家佐,朱之蕃只不过被书贾用在封面吸引读者眼球罢了。万历二十四年(1596)新安汪元湛有斐轩刻《中原文献》是署名焦竑编纂的一部举业书,又题许国校,陶望龄评,朱之蕃注。陶望龄乃与焦竑同科之会元、探花,故此书是一部荟萃“三元”之作。署名焦竑的自序云“一切典故无当于制科者,概置弗录”,吹嘘此书为“艺林之嚆矢,制科之前茅”,此序不见于《澹园集》、《澹园续集》。陶望龄序亦不见于《歇庵集》、《陶文简公集》。四库馆臣以此书为书贾伪托,洵为的论。署名焦竑的自序称为应“黟文学汪若水父、许尔先父、汪启文予淑父”所请付梓,此书卷端又题“新安庠生汪元湛若水父、许继登尔先父、汪宗淳启文父、汪宗伋予淑父阅梓”,实际编纂者应为徽州黟县生员汪元湛、许继登、汪宗淳和汪宗伋。万历二十九年(1601)金陵周时泰博古堂刻《荆石王相国段注百家评林班马英锋选》,题“太仓荆石王锡爵选,后学周文翀仪廷甫订,编修王衡辰玉甫校”。书前有王锡爵序,文辞鄙俚。其实王锡爵、王衡父子为托名,实际的编选者为周文翀,此书凡例为周氏所撰,即可证明。
有的书的实际撰著、评点者,本来就是官员等有一定地位的士大夫,但书商为了吸引读者,往往改题名气更大的作者。顾充举人出身,官至南京工部郎中,他编纂的《历朝捷录》中有一种明末刊本《新镌历朝捷录增定全编大成》,书前钟惺序说顾充“较捷南宫,入史馆”, 严重失实,乃书贾伪造以抬高作者身份。各卷卷端有的题顾充编著,有的则题钟惺、屠隆编著,陈继儒汇参,显然书贾认为顾充虽有文名,但尚不具有足够的号召力,于是便抬出地位更高、名气更大的官员、名士。万历四十五年(1617)刻本《正续名世文宗》,题“琅琊王世贞元美编选,云间陈继儒仲醇校注,吴郡钱允治功父参订”,而据书前钱允治序、胡时化序,此书本为御史胡时化所辑,钱允治又应龙游书商翁元泰之请续辑而成。托名王世贞,应是书贾翁元泰所为。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今类腴》前有署名福宁兵备佥事吴之鹏序,云为麟洲先生(王世懋号)所著。四库馆臣所见盖即此本,以其“采掇成语以备举业之用”,认为是“坊刻陋本,必不出世懋之手”。台湾国家图书馆藏此书万历九年(1581)刻本,有江西巡抚王宗载序,言明为御史陈世宝所编。《刻新选古今类腴名氏》题“巨鹿介锡陈世宝总订”,王世懋为删校者之一。可知此书实际编纂者为官员陈世宝。书贾有意删去王宗载序,又抽去《刻新选古今类腴名氏》,加上吴之鹏序,把王世懋从删校者变为了著作者,只因王世懋知名度更高。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有两种建阳余氏所刻《周易大全》,第一种名为《周会魁校正易经大全》,题周士显校正,刻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第二种名为《陈太史较正易经大全》,题陈仁锡校正,与第一种同版,而易“校”为“较”,刷印于天启之后。第二种某些卷卷端仍题周士显校正,则系坊贾偶忘挖改。周士显是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曾任建阳县令;陈仁锡是天启二年(1622)探花,授翰林院编修,这恐怕是陈仁锡“后来居上”,取周而代之的原因。
相对于一般的文人,坊贾的社会地位更低,因此坊贾编纂的书更要拿知名士大夫的名头来遮掩一下。新安书贾吴昭明辑刻类书《五车霏玉》,又刻张九韶所辑类书《群书拾唾》, 皆题为其姻亲汪道昆增订。四库馆臣云《五车霏玉》“于诸类书中掇拾残剩,割裂饾饤,又皆不著其出典。盖兔园册子之最陋者。道昆虽陋,尚未必至是,疑坊刻托名也。” 二书前诸序无只字提及汪道昆增订之事。《五车霏玉》卷前之汪道昆序,不见于汪氏《太函集》、《副墨》。则吴昭明刻二书,皆托名汪道昆自重。盖因汪道昆之显宦与文坛领袖身份使然,道昆官至兵部左侍郎,在文坛上与王世贞号称“两司马”。万历二十八年(1600)徽州名肆汪云鹏玩虎轩刻本《有像列仙全传》,题王世贞辑、汪云鹏补,实则此书为汪氏据明张文介辑《广列仙传》增补而成,与王世贞无涉。书前李攀龙之序亦伪,乃将《广列仙传》张文介自序略加更易而成。
三是“以旧换新”,改换作者名字以让读者误以为是一部新著,或将过气的作者换为时新人物。
清华大学图书馆藏万历三十六年(1608)刻本《新锲簪缨必用增补秘笈新书》,题谢枋得辑、吴道南增补。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同名之书,卷数、行款版式皆同,而题宋谢枋得辑、明李廷机增补,书前有万历三十六年(1608)吴道南序。哈佛燕京图书馆又有万历十九年(1591)金陵唐廷仁、周曰校刻本《新编簪缨必用翰苑新书》,卷数、内容不同,书前有陈文烛序。哈佛燕京本《秘笈新书》之吴道南序与《翰苑新书》陈文烛序内容相同,只字不言增补之事,吴道南《吴文恪公文集》亦无此序,可知为书贾伪造托名之序。两部《秘笈新书》署吴道南、李廷机增补,皆系伪托,而又任意改换。万历二十八年(1600)至万历三十八年(1610)间,建阳余象斗双峰堂先后刊行《新刻九我李太史编纂古本历史大方纲鉴》、《新刻九我李太史校正古本历史大方通鉴》、《鼎锲赵田了凡袁先生编纂古本历史大方鉴补》,三者实为一书,不过改换标题、卷数、作者以蒙骗读者罢了。编纂者先托名李廷机,后托名袁黄,乃是余氏“朝三暮四”的把戏。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有两种内容相同、书名稍异的书,一为隆庆三年(1569)敬贤书堂刻本《新刊宪台考正纲目点音资治通鉴节要会成》,题“赐进士第翰林院编修直隶毗陵荆川唐顺之删定,赐进士第福建按察司廉使慈溪西张谦厘正”;一为书林张裔轩刻本《新刊翰林考正纲目点音资治通鉴正要会成》,题“长洲明卿陈仁锡汇编,景陵伯敬钟惺订正,太仓天如张溥标题”。前者删定者唐顺之是“唐宋派”领袖,厘正者张谦即书名前所冠之“宪台”;后者曾任翰林院编修的陈仁锡即书名中的“翰林”,钟惺为“竟陵派”领袖,张溥为明末复社领袖。后者为明末刻本,“与时俱进”地将该书的编者、订正者一律换成时新人物,以保持对当下读者的吸引力。
作者简介
何朝晖,历史学博士,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古典文献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明史、版本目录学、书籍史。著有《明代县政研究》、《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译著)、《书史导论》(译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