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陶己社长和卞晓琰主任来上海,我们聊起了选题,她们约我给广东教育出版社书稿。广东教育出版社是老朋友,该社在华南教育领域声誉很高,出了很多好书,近几年深耕童书和教育领域,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我和陶社说起自己正在写唐诗童话,也在组织创意写作的硕士生、博士生写创意故事,尤其是改编中国民间故事,她们很感兴趣,于是,我们约定创作一套“中国民间故事画本”,由我来主编,并组织上海大学的“中国故事团队”进行改编创作。说起“中国故事团队”,那是去年春夏之交的事,当时,我初来上海大学,加盟创意写作学科。在这里,不但遇到了葛红兵、黄景春、许道军、吕永林等几位优秀的同事,还遇到了一批优秀的创意写作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于是,我想,应该发挥我在童书领域里的长处,组织大家做点事情,同时,也开创创意写作的一种新的形式。
于是,我召集了上海大学中文系15位创意写作、民间文学和古代文学的研究生,她们分别是陈婵娟、唐舒仪、常智荣、洪笛、佘飞、安一佳、信世杰、王菲菲、龚雅淳、范沁钰、金闻馨、赵豪、张荣佩、聂晓、罗雪等。在民间文学教授黄景春和创意写作教授葛红兵的支持下,我先组织她们学习如何改编童话,并给她们讲《格林童话》的改编,谈民间故事改编的价值,并多次互相交流改编经验和体会。这期间,我让陈婵娟、聂晓、范沁钰和龚雅淳等几位民间文学和古代文学的研究生去图书馆搜集最权威的民间文学资料,筛选最佳故事,然后确定改编对象,再组织大家进行创意写作训练,于是,不到两个月,我们这个“中国故事团队”就改编出了上百篇优质的中国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在团队开始工作时,黄景春教授亲自指导;我本人也多次召集大家交流问题;这期间,我还请在故事改编方面很用心,也有比较高的认识的陈婵娟同学,给全体团队成员介绍了改编故事的注意事项和经验,对大家启发很大。
经过三、四个月的努力,“中国故事团队”搜集、整理和改编了两百个民间故事,原来只有三、五百字的故事,经过团队成员的创意改编,变成了6000字到7000字的优美的故事,有的甚至变成了3万字的曲折动人的故事。当我把这些故事,交给广东教育出版社的责编邹明球,她和同事读后,非常肯定,并很快启动了故事画本的设计和编辑。现在推出的第一辑的《井娘娘》《两颗南瓜子》等10个民间故事,都是我们的“中国故事团队”改编的,这些故事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了中国人讲故事的能力,也显示了上海大学“中国故事团队”的文字创造力。
众所周知,民间故事改编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业。过去,民间文学界只专心于搜集整理,忽视了创意改编。《格林童话》《鹅妈妈的故事》和《意大利童话》都是格林兄弟、贝洛、卡尔维诺等人对欧洲民间故事的艺术化改编,且都成了世界经典儿童读物。但中国几千年来,却没有人像格林兄弟和贝洛这样对民间故事进行艺术化改编,且缺乏儿童意识,因此,民间故事虽然历经搜集整理,却越来越变成死的“学问”,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们上海大学“中国故事团队”立志于成为新时代的中国“格林”,大家都想用心地搜集和筛选中国民间故事,并对这些具有很好的故事核的“民间故事”,加以创意改编,并赋予现代意识和儿童观念,使之具有儿童文学的品位。
非常荣幸的是,这套“中国民间故事画本”得到了广大教育出版社的肯定和支持,相信它们会受到儿童读物的喜爱。这套书也适合小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适合做语文阅读课和家庭亲子阅读的材料。
作为主编,也衷心感谢为这些故事插画的画家。再次感谢广东教育出版社陶己社长,感谢为此套书付出努力的所有编辑老师!也感谢作者们的努力!
2019年7月于上海大学
责任编辑:郭艳红
作者简介
谭旭东,湖南省安仁县人。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儿童文学与创意写作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讲席教授,广东财经大学客座教授。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出版《中国少儿出版文化地图》《童书出版新观察》《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和《儿童文学的多维思考》等多部理论著作,独著国家级教材《儿童文学概论》。获得鲁迅文学奖、宝钢教育奖、全国畅销书奖和优秀版权输出图书奖等多个奖项。
出版人的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