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是湖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振兴崛起的关键阶段。按照“以人为本”、“五个统筹”的思想,提出“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关键在于正确判断形势,科学预测“十一五”时期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及其影响,找准所处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从而提出若干事关发展全局、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一、“十五”前三年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基本经验和突出矛盾“十五”前三年,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市场经济的加快发展,湖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1.经济增长稳定性和协调性明显增强,呈现“高增长、低通胀”特征。“十五”前三年,各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1%、9.1%和9.3%,波幅差仅为0.2个百分点,明显低于“九五”时期的4.9个百分点。同时,“九五”后期出现的通货紧缩现象得到扭转,各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100.3、99.6和102.2。随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湖北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并开始迈入新的发展阶段。2003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达5395.91亿元;经济效益持续提高,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4.2%,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年均增长13.5%。
2.重工业发展加快,整体经济步入重化工业化阶段。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重工业发展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全省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930.95亿元,比2000年增长47%,年均增长13.7%,比轻工业快3.4个百分点。轻重工业结构由“九五”末期的39∶61调整为31.4∶68.6,同期全国由40.1∶59.9变为35.7∶64.3,我省轻重工业结构变动幅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几年来,汽车、钢铁、机械、建材,以及与这些重化工业相关的行业,如房地产、电力、化工等,都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尤其是汽车、钢铁等支柱产业高速发展,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显著提高,汽车工业由2000年的12.95%提高到2002年的16.98%,钢铁工业由8.27%提高到9.41%。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湖北经济发展的重化工业化特征,标志着重化工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3.城镇化步伐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趋向协调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突出特征。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加快推进,以及城乡之间制度、政策的藩篱逐步被打破,城镇人口大量增加。2003年,全省城镇人口达2574.7万人,比2000年增加181.7万人,而同期全省总人口仅增加51.9万人,前者为后者的3.5倍;全省城镇化率达42.9%,比2000年提高2.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加快发展,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带动力进一步增强。
4.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正在全面展开,是推动汽车、住房、旅游等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收入的持续较快增长,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住房、汽车、旅游等方面消费支出大幅度增长。2003年,全省汽车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9.2倍,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2倍;2004年上半年又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倍和57.6%。
5.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提高,社会结构优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就业结构呈现积极的变化。2003年,一、二、三产业就业比例为47.8∶20.5∶31.7,与2000年相比,第一、二产业分别下降了0.2和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5个百分点。人口素质提高。2003年,全省小学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6.92%,比2000年提高0.71个百分点。每万人拥有大学以上受教育水平人口为486人,比2000年增加96人;高中文化程度人口为1468人,增加208人;初中文化程度人口3623人,增加192人;小学文化程度人口3116人,减少427人。全省6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8.05年,比2000年提高0.28年。
总结湖北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可以归结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第一要务;坚持工业兴省、强省,大力推进工业化;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坚持三个文明一起建设,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