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特区经验

更多

李鸿忠:深圳特区的基本内涵就是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开放

发布时间: 2007-12-16 15:39   来源:    进入电子报

  经过26年的快速发展,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变成一个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2006年,深圳经济总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四,发明专利申请数居全国第一,人均GDP8500美元。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深圳面对新的历史阶段出现的新问题,大胆探索,先行试验,敢于创新,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前不久,就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本刊记者专访了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

  记者: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在中国的全面铺开,作为中国最早一批的经济特区,深圳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坎”上,不进则退,新时期深圳是如何应对挑战的?

  李鸿忠:特区原有的优势的确在削弱、淡化,一些人据此提出“特区不特”、“是否还需要特区”等疑问,甚至认为跟其他城市相比,深圳反而有了一些劣势。2002年底,网上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不少议论。

  深圳市委市政府及时调整思路、引导舆论,从各级干部、公务员队伍到外来务工人员,掀起一场关于特区内涵的大讨论,最终在全社会形成比较一致的观念:今天特区的基本内涵就是“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开放”,“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改革、创新、开放是深圳的根和魂,深圳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此,而不在其他方面,这乃是国家当年要设立经济特区和今后还要继续发展经济特区的根本意义所在。

  新时期特区的牌子不仅不能丢,而且要擦得更亮。但是昨日之“特”与今日之“特”有很大不同,是从给予之“特”到自创之“特。今天的深圳就是要在没有特殊政策、发展条件相当甚至更差一些的前提下,自加压力,在发展思想、理论、方式上,在智力创新上先行一步。

  记者: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深圳遭遇资源、环境的瓶颈,限制了发展空间。请问深圳如何拓展发展空间,如何发挥自主创新的发展优势?

  李鸿忠: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杀出一条血路”,而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明确提出,要“走出一条新路”。当前深圳正面临着土地、资源、人口、环境方面的“四个难以为继”,对下一步的发展构成瓶颈。但积极发掘无形资源,增强在制度、管理、环境、文化等方面的“软实力”,却是永无止境、没有极限的。

  高效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深圳发展“软实力”的主要内容。在政府决策方面,深圳实行“慢决策、快执行”的原则,成立“内部法庭”,前置审查出台的“红头文件”。通过厘清政府各部门职能,事权配置向基层倾斜,深圳组建了街道执法队,将工商、劳动、食品安全等部门的21项执法权力全部下放统一执法。

  通过实施责任风暴和“治庸计划”,加强政府责任体系建设,形成一个干事创业的高效政务环境。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政府部门从繁杂的审批事项中解脱出来,使部分行政职能有序转移到行业协会,受到企业的广泛好评。出台有关自主创新的“1+20”政策框架,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自主创新氛围。

  深圳还颁布了中国第一部改革创新促进条例,将以往人们认为属于个人行为的改革创新列为合法行为、法律行为。它不但在激励保障改革创新方面作出设立奖项、优先晋升、财政支持等规定,对改革创新成果突出的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而且对严重抵制、阻挠改革创新工作的,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在产业发展上,深圳瞄准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不断发力,并把加快自主创新、全面推进循环经济作为科学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大力推动“效益深圳、和谐深圳”建设,经济发展已经呈现出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的局面。

  记者:深圳的发展速度跟以前相比明显下降,不少人认为是缺少动力、后劲,请您谈谈原因和看法。

  李鸿忠:从1980年到2005年,深圳经济发展年均增长28%,曾经创下了以“三天一层楼”而著称的“深圳速度”。而2006年上半年,深圳经济的增速为13.5%,首次低于广东平均水平。我们认为,这个速度是健康的速度,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速度,是实施“效益深圳”后出现的重大转机,是深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后出现的“以退为进”。

  另一次影响更广泛的“以退为进”出现在2004年初,深圳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由2005年推迟到2010年。推迟的主要原因是,深圳在有关社会发展、自然环境方面的指标比较滞后。与此同时,深圳还对现代化指标体系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增加了有关民生、环境方面的指标。

  为此,我们还及时提出要做到“三个舍得”,即舍得投入、舍得时间、舍得声誉。要把改革开放积累的财政实力,大胆投入到社会发展、民生民用、公共服务方面。要尊重规律,稳扎稳打,不惜为追求发展质量付出一定时间。要敢于承受外界的压力、承受暂时的误解,不惜放弃一时的声誉。

  记者:深圳是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曾经被人们称为“文化沙漠”,请问深圳是如何弥补文化这个弱项、如何塑造城市人文精神的?

  李鸿忠:城市人文精神和文化性格的培养,是深圳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深圳正在变成文化的沃土,文博会、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已成为响亮的文化品牌。

  文化产业被深圳列为经济发展的第四大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深圳将拿出3亿元专项资金扶持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印刷、媒体、文化旅游等行业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设计行业年产值以40%的速度递增,一年一度举办的文博会已成为国内外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化交易平台,拉动深圳文化产业不断成长壮大。

  记者:作为中国最早一批的经济特区,深圳的发展一直受到全国的广泛关注,未来的深圳在全国发展格局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去实现这一角色?

  李鸿忠:全国的发展有一定的序列性,就像企业技术发展中的“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深圳在全国整个发展格局中应当是属于“储备”的一代,要为中国20年、30年、50年后的发展作出试验、先行探索、提供经验。

  为实现新的发展战略,我们在全市的职能部门和公务人员中间倡导“工兵精神”,面对艰难险阻勇敢冲上去,敢于承担责任、自我奉献。另一方面,我们又提出“半步策略”,即要做改革开放的能手、好手,推行渐进式改革,不求一下子迈大步,而是要针对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难题,一步一步地改,积小胜为大胜。(杨健、赵东辉)

  来源: 半月谈2007年第5期

    
(本文来源: 编辑:董育雄)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