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特区经验

更多

深圳学者谈深圳经验:以开放促改革 以特区之为立特区之位

发布时间: 2007-12-16 16:06   来源:    进入电子报

  在深圳,几乎所有的被访者谈到深圳的灵魂都是这六个字:改革、开放和创新。显然,这六个字已经流淌在深圳人的血液中。深圳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谭刚认为,深圳特区走的是一条“以开放促改革”的发展道路。深圳特区今后的发展,也离不开这条基本路径。

  深圳的开放事业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开辟以招商局蛇口工业区为代表的以园区经济吸引合资独资企业,到外资参与城市高楼群、商业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到以港澳台为主体的加工贸易企业蜂拥而至,再到国际大型制造业企业、跨国公司的大规模进入,形成了外向性因素进入的洪流之势。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走向国际化的同时,特区所具有的特定空间实际是为国内外的商品、劳动力、资本、企业、技术等生产要素提供了一个自由流动的舞台。从1980年至今,深圳特区经历了从出口加工区—综合型特区—经济型城市—南方经济中心的“转换”。从深圳发展综合研究院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曲健对区域演变的描述可以看出,是外向型经济产生的巨大推力,让这座城市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崛起。

  深圳学者冯苏宝的观点是,深圳的改革与制度创新也主要围绕对外开放,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经济而展开的。在这方面,特区走的并非是国内那种“放权让利”的通常路径,而是根据开放实践的需求,由中央直接给予特殊政策和试验权利,展开地方分权性质的制度建设和微观再造。“这实际是在一张白纸上,以开放为导向,所进行的一场真正意义上市场制度和机制的建构过程。”谭刚认为,深圳在政府行政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要素市场培育上,得益于香港的经验。深圳人凭着敢想敢干的精神,较国内先行一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和框架,在传统经济管理体制领域,为全国提供了许多新经验、新做法。

  深圳不仅是出经验的地方,而且是出思想,出观念的地方。深圳问题专家金心异认为,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以后,深圳就没有更振聋发聩的声音了。于是他对自己的“新特区主义”颇为得意。他所说的“新特区主义”,源于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提出的“以特区之为,立特区之位”。这样的提法,让深圳上下找到了新的兴奋点。深圳发展综合研究院秘书长李罗力认为,深圳的最大特色就是改革开放,深圳的智慧和作为就是要研究如何进一步做好改革开放。他说,过去中央给深圳的特殊政策实际上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另一个是允许深圳大胆试验的试错政策。其实后者才最重要。

  在当前,要争取到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权;第二个方面,要争取率先与国际接轨,借鉴香港的经验,争取率先成为一个中国的WTO示范区;第三个方面的先行先试就是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李罗力的观点代表了深圳的下一步思考。

  回望新区,其主要核心区的天津开发区已有22年的历史,天津港保税区也有16年历史。它们的发展都得益于对外开放。开放也是新区实践中的一条历史主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尽管我们在政府行政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要素市场培育上没有特区那样得天独厚的改革试验权,能在宪法水平上进行制度创新的力度,但是能做到在国家级开发区中最好,在全国保税区中居前列,至少说明开放实践造就了一批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创新观念的开放型企业家和开放型官员。金心异说,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人的因素还是至关重要的。他坚持,干部一定要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学习培训。他对天津开发区保税区坚持干部外派培训非常欣赏。李罗力认为,天津的问题同样是要研究如何进一步改革开放。他直言不讳:天津要大发展,首先必须在观念上有根本转变。国家批准5个特区,同样的特区政策,同样的试验权,但只有深圳干起来了,就是深圳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结果。放弃等靠要的思维,要立足自己发展;克服北方老大的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甘当配角。他同时建言:天津要敢于创新。在城市定位中,首先要清晰在国家中的战略地位。这样,才可能得到国家的支持。首先在东北、西北、华北、华东以及环渤海湾的经济联系中,确立天津枢纽城市的地位,在交通载体的建设上,让地缘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京津都市圈中作北京腹地,为北京配套服务;在综合配套改革上,除了经济体制改革要继续探索外,他认为天津在构建和谐社会上有后发优势。

  记者手记

  文化的每一次远行需要从文化的起点去寻找动力,然后才可能走得更远。

  本报记者此次寻访深圳,沿着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的思想轨迹,我们仅从滨海新区关心的问题中,在城市定位、自主创新、民营经济、城市化、区域经济几个方面给与关注,并试图在与滨海新区的联系中找到契合点。也因我们的采访限于专家学者层面,缺少决策者、企业家甚至市民的认识和心声,更鲜活生动的元素没有呈现出来。

  在非公休日的一个下午,记者在深圳老区———东门的商业街上徜徉,置身凌乱的店铺和喧哗的人流中,你会觉得这里就是打工族的天下;穿行在深圳新区的华强路上鳞次栉比的数码店铺间,你会嗅到这个城市的产业味道和混合在一起的商业气息;在罗湖区中国脑库(CDI)的大楼里,民营企业家沙龙聚会,以及著名经济学家樊纲与深圳智囊的碰撞交流,你又会感受到这个城市理性的一面。这一切就像深南大道上各行其道的汽车,一切都按规则,按自己的方式甚至喜好运行,但高速、多元和活力也正是这个年轻城市散发的独特魅力。

  面对26年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奇迹的这座城市,几篇文章实难再现其全部的神韵和创造力。深圳过去的实践给后来者以力量,深圳的前瞻思考也同样给新区以启示。更重要的是,来自市场经济力量的推动,而非政府主导的模式,让人们有理由相信这座城市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而制造这种生命力的基因就是

  六个字:改革、开放、创新。

  进一步改革开放和创新是永恒主题,对于不同城市有不同的解读和认识。“学深圳特区之为,谋滨海新区之未”,倘能对读者有所启示,本报深圳之行的采访将不虚此行。(石培全 沈东坡)

  来源:北方经济时报

    
(本文来源: 编辑:董育雄)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