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关键词

更多

区域创新

发布时间: 2007-12-14 13:05   来源:    进入电子报

  区域创新定义强调一个区域的制度和文化环境怎么与影响创新过程的公司活动相互作用。它强调区域的创新过程的相互作用、社会性和学习性,强调区域的制度性结构。区域创新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整个区域文化、社会、经济发展创新,狭义仅指与区域新技术、新知识创造、产生、流动、应用有关的过程,即熊彼特所指的创新,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区域创新概念都在狭义上进行定义。


湖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设想

湖北省科技厅
二○○三年四月


  一、竞争压力下的湖北区域创新
  (一)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增长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前所未有地给各经济区域以极大的压力和挑战。首先,全球化带来大量的资本和技术流动,资本的逐利性和技术的竞争性,打破了区域或地方传统经济生态,只有适应新的经济与技术市场环境,提高企业竞争力,将自己融入到全球经济之中,才能生存与发展。否则,不仅失去市场,而且还被边缘化。或在竞争中崛起,或在竞争中停滞、没落,没有选择。
  其次,全球化加之新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分包,主供货商与分包商的关系。那种由主供货商,市场的主导者负责创新开发和终端产品市场管理,分包商被动承接任务,仅按任务优化产品或服务的简单关系,让位于主供货商和分包商、消费者以及有关服务机构共同主导,相互作用共同创新的复杂关系。可能在第一时点,分包商就要按照市场反应与主供应商合作,以适应市场变化,而且在变化的市场里,分包商如变革缓慢,将会失去分包的资格。这对区域里大量的中小企业来说是致命的。区域经济,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中小企业?分包者的经济。
  第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市场的竞争压力。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纳米技术、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迅速发展,产品的生命周期持续地减少,它对消费结构和市场竞争发挥着重大影响。或掌握核心技术,适应技术变革,迅速熟悉、采用先进技术,掌握市场主动,在一产品链或企业联盟中占据重要位置;或被排斥在这一过程之外,发展停滞,甚至破产、消亡。这对每一个区域企业来说,是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全球化融于区域持续发展的过程之中。区域化与全球化并行不悖。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要有自己鲜明的,具有高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丰富的人力资源,发达的产业集群,在宏观经济增长链中占居重要地位,而这实现的途径是区域创新。
  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提高区域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区域创新战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一些国家已明确地制定了自己的创新战略,如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一些国家,虽然没有正式的创新战略,但积极支持创新,如美国和瑞典(瑞典在今年开始进行“通过有活力的创新体系实现经济增长计划”)。欧盟在1996年启动了“欧洲创新行动计划”,在2000年启动了“里斯本战略”(创新是此战略的基础),按照此战略设置了“欧洲创新趋势图”,按一定指标每年给欧洲每个国家打分,以进行创新比较和评估。欧盟内部不同国家的城市之间,如意大利的米兰、德国的不来梅、奥地利的上奥地利开展了跨区域创新研究项目。北爱尔兰亦制订了区域创新战略和行动计划。在我国,按照科教兴国战略,去年提出了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许多省也开始研究建立自己的区域创新体系计划。在这一轮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与建设中,它体现了世界对创新意义的认识,对通过创新提高区域经济增长活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认识。
  区域创新定义强调一个区域的制度和文化环境怎么与影响创新过程的公司活动相互作用。它强调区域的创新过程的相互作用、社会性和学习性,强调区域的制度性结构。区域创新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整个区域文化、社会、经济发展创新,狭义仅指与区域新技术、新知识创造、产生、流动、应用有关的过程,即熊彼特所指的创新,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区域创新概念都在狭义上进行定义。人们对创新的认识已不再简单地将其看作为一个源于实验室的线性过程,而是看作受多种社会、文化影响的、多回路的过程,它包括急剧创新、增量创新、价值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影响创新政策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区域的政治与经济制度、竞争环境、税收与财政、劳动力市场、标准化、知识产权等等。由于区域的差异性,在每个区域其政策的优先顺序和重点不一样,而这种差异性既包括生态地理、自然资源,也包括市场容量、文化习俗、R&D制度、产业集群、信息网络、人力资源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区域的差异性,决定了区域的创新政策的差异性。注
  (二)湖北区域创新背景特征
  1、湖北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但传统工业改造任务大。上世纪末,全省国有工业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居全国第7位。钢、汽车、重型数控机床、生铁等产量居全国前列。载重汽车、内燃机产量分别居全国第1、2位。纺织工业产值仅次于机械工业居第2位,水电发电量居全国第2位。汽车工业总产值占全省GDP的9%。重工业在工业结构中处主导地位,其固定资产原值占全省的77%,是轻工业的2.42倍,全省工业增加值、利税、利润大约60%由重工业提供。工业中,大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经济结构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表  湖北轻、重工业、大中型工业企业和国有及控股企业比重(2001)
                    固定资产原值   工业总产值
  轻工业                  20.8            39.1
  重工业                  79.2            60.9
  大型工业企业            68.4            47.8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85.7            60.3
  (资源来源:据湖北统计年鉴2002整理)
  湖北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纳如下:
  (1)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支柱产业集中度低,资源配置分散、效益低;高新技术产业基数偏低,规模偏小,对全省效益的支持力弱。(2)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3)企业经营规模偏小,规模效益差;国有企业比重偏高,经营机制不活。(4)相当部分企业产品档次低,传统产品过剩,高新产品不足,市场竞争力差,经济效益没有坚实的产品载体。(5)有形资源的短缺与无形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并存,工业污染问题仍很突出,影响效益持续增长。(6)企业债务负担重,筹资渠道单一,资金增量不足、存量不活,流失严重。(7)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多,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需进一步改善。
  湖北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2、湖北是一个农业大省,是中国重要的粮、棉、油、猪、禽、鱼等生产基地,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23个产粮大县,总产均在30万吨以上。目前,传统农业几乎是低收入的代名词。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⑴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在种植业中粮食的比重仍高达57%,农民收入中来自二、三产业的比重不足40%;⑵农民收入水平低,有相当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及沿海省份县市的一半;⑶食品消费仍占农民支出的主要部分,其恩格尔系数为53%,相当于城镇80年代的水平;⑷县市之间发展不均衡,人均GDP低收入(20个)县市仅为高收入县市(18个)的1/3。县级经济发展普遍滞后,人均财政收入仅219元,大部分县级财政收支是赤字,;⑸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农村人才匮乏,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5.6%,其中文盲、半文盲人数超过1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7%。全省农民技术员,每1000个劳动力只有3.94人。湖北农业技术科研与推广做了大量工作,但与客观实际比,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湖北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取得长足的发展,但规模偏小,速度偏低。2000年,湖北省正式发布了《2000-2002年湖北省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发布了《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行动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倾力建设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200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82.9亿元,增加值277.8亿元,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707.5亿元,利税116.2亿元。全省基本上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2001年,全省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51.57亿元,工业总产值477.71亿元,利税总额84.73亿元。高新区已经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湖北高新技术产业虽一直保持较快的速度发展,但与沿海和经济发达省市比,其一,在发展总量和发展速度上都存在差距,总体规模偏小,在全国处在第三集团省市之列。同时,省内各市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平衡,全省高新技术总产值的一半多在武汉市,其次为襄樊,市州之间的规模差距在拉大。其二,高技术含量的名牌拳头产品较少,有较大带动效应的引进项目少;第三,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未从根本上解决。
  4、湖北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源,但创新能力与成果转化能力急待加强。2001年湖北技术市场成交金额为33.85亿元,居全国第6位,但净输出的技术合同按成交额计算居全国第3位(技术合同总成交额减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武汉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在全国主要副省级城市中居第3位。2000年湖北常设技术交易所成交技术合同2652项,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2位,合同金额31亿多元,居北京之后为全国第3位。湖北省在校学生人数居全国第二、第三位。湖北省在SCI、EI和ISTP上收录的科技论文数居全国第5位(2000年)。按2001年全国科技进步监测及综合评价,湖北综合评价为第10位,其中科研物质条件综合评价占全国第8位。按2000年资料,在基础研究方面,湖北省的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三大领域拥有83.33%的国家重点学科、83%的博士后流动站和71.4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专业(开放)实验室。在应用研究方面,湖北省的电子信息,尤其是光电子信息领域,是湖北省与国内外先进技术差距较小的领域,发表的科技论文数也居各领域之首。湖北省电子信息领域拥有全省71.43%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居该领域全国第三位。但湖北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也及其明显:
  (1)直接科技活动产出,对企业竞争力产生直接影响的专利批准数低。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仅3项,居全国第22位。科研机构平均投入20个研究与开发项目才申请一项专利,30个才能获取一项专利授权,100个才产生一件发明专利。平均每个企业拥有0.6个专利,其中仅有0.24个为发明专利。百万人口吸纳技术成果居全国第16位,综合科技意识居全国第22位。(2)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企业与高校和科研单位之间研究与开发合作联系较弱。全省2/3以上企业没有R&D活动,2/3的大中型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湖北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内部支出比重达80%,外部支出仅10%,在全省2000年R&D项目来源中,企业委托只占总数13%。(3)科技资源分散,合作程度低,科研机构与高校之间封闭性较强。科研机构自行研究项目占其总数73%,科研机构与学校之间合作也不充分,合作项目只有2.47%;高校自行研究项目达到81.3%。科技活动中科学家工程师所占比重排序低于湖北科技进步综合排序,居全国第16位,专业技术人员指数居全国第17位。(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研基础条件薄弱。(5)社会生活信息化程度低。湖北人均邮电业务量排全国第24位,万人因特网用户数排全国第18位,百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分别排19和24位。社会生活信息化综合评价居全国第18位。社会生活信息化程序低,直接妨碍了科技信息的流通、传递和吸纳。(6)科技与经济两张皮仍没解决。高水平的研发能力与潜力没有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
  归纳起来,湖北区域创新体系是比较强有力的研发机构与普遍的较低水平的技术应用并存;区域较强的高新技术研发能力及其高新技术产业与整体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联系;企业与创新源之间“断层”,研究与开发知识和技术难以直接、迅速地为传统产业改造、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一线科技人员缺乏;研发机构与人员的市场化、创造性相对不足。
  二、湖北区域创新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与重点任务
  (一)湖北省区域创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充分利用互联网络,以产业集群为对象,构建知识、技术创新、传播与学习的网络平台;集中资源,在优势领域,加强技术创新与使用各方的合作;加速制度创新,提高政策激励水平,促进企业和研究机构与高校的技术创新。以相关产业领域的创新与产业化计划为基础,将创新的知识、技术流动平台作为湖北区域创新的政府优先行动。
  (二)湖北区域创新基本目标(至2010年)
  1、科技进步综合指标在全国排序第5至第8位,少数指标处全国第3或第4位。
  2、实现“武汉?中国光谷”建设目标。
  3、形成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光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生物技术及医药产业集群。
  4、省财政科技投入达到全国平均以上水平,占GDP2%。
  5、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水平占销售额平均在10%左右。
  6、依托产业集群、高新开发区、大中城市的知识创新机构,建成涵盖广大农村和企业的知识和技术信息网络。
  7、计算机普及率在农村达到50%。在小学普及计算机一般知识课程。
  (三)湖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主要任务
  湖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主要任务可概括为:“一个核心,四个系统,五大平台”。
  “一个核心”,即突出技术创新系统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将技术创新系统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线。同时,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尤其是中央部委属科研机构和省属科研机构的主导作用,通过加快产学研一体,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坚持“抓大”与“促小”相结合,当前,重点突出面向广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切实解决广大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创新难的突出问题。
  “四个系统”,即以技术创新系统为核心,不断完善和构建区域知识创新系统、区域科技服务系统、区域环境支持系统、区域科技投融资系统四个支撑性系统,其中:
  区域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面向区域技术创新系统需要的知识储备,以研究性大学和部分科研机构为主体,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围绕我省战略重点科技产业(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以及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需要,配置知识创新资源,培育持续知识创新能力,提高重点科技产业领域技术持续创新的能力。
  区域科技服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在企业的应用,包括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技术转移和扩散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等,其行为主体主要有高校、市县级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教育培训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信息网络、科技条件共享网络、技术市场、高新区(园)、科技咨询评估机构以及由政府举办的、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和农业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如: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检测中心、公共实验室、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农技推广站等)。
  区域环境支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转提供适宜的软环境,主要包括政策保障、计划调控等促进知识、技术无障碍流动与扩散的运行机制。
  科技投融资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创新创业提供资源,主体包括金融、证券、风险投资、技术产权市场、社会民间资本等。
  “五个平台”,即围绕建设公共创新创业平台,重点建设区域知识创新平台,社会创业平台,成果转移平台、科技条件共享平台、创新创业投融资平台。
  重点任务:
  1、以组建重点实验室为突破口,构建知识创新平台
  重点实验室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载体。省级重点实验室主要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优先支持面向省重点科技产业,尤其是省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持续创新发展需要的重点学科。拟先期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等四大省重点产业领域各建设5个左右省重点实验室,以填补国内空白为基本目标,为各产业跳跃性发展提供强劲的创新知识支撑。
  2、以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重点,构筑社会创业平台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面向科技创业者和科技型企业的专门服务机构,其核心功能定位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优秀科技企业家和高成长性科技企业。
  3、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载体,构建湖北科技成果转移平台
  目标是促进技术成果转移与扩散,联接技术成果供给方与应用方。
  (1)启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计划,打造成果工程化、工业化平台。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的宗旨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缩短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周期;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提高成果的成熟性、配套化、工程化水平,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引进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提供支撑。
  (2)加大生产力促进体系建设力度,培育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一是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性与行业性、专业性相互结合的生产力促进组织体系,力争在我省重要城市、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和重点行业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尽快组建省生产力促进协会;二是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核心能力建设,建设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计算机网络系统,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标准化服务;三是进一步推进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推动重点中心向非营利机构转变;鼓励科技人员创办民营生产力促进中心,尝试引进国外科技机构或与其联合兴办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快促进中心的国际化;四是加快政府职能转换,将制造业信息化及有关专项任务交由中心承担,为生产力中心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4、以信息网络为纽带,建立科技条件共享平台
  (1)加快建设湖北科技信息保障平台。将科技信息保障平台建设作为条件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科技信息保障平台建设内容包括:依托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建设宽带湖北科技信息网络平台;以网络为载体,建立全省公用科技信息提供中心,向全省发布包括中文科技期刊、重点科技数据库、科技基础数据及全省外文期刊联合目录、国家科技文献中心科技文献目录等公用电子科技信息资源;以网络为纽带,突出光电子、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化工)、农业等重点领域,联接在鄂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及公共图书馆,建立八大学科领域科技文献保障体系;依托我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建立一批代表中国水平的特色科技网站;加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和科技基础条件数据库建设,建设一批特色科技信息资源和湖北虚拟科技环境,积极探索科技文献资源建设的共建共享机制。
  (2)着力构建大型仪器共建共享与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发挥省科学仪器装备协作共用网的示范作用,按照“资源开发,管理规范,竞争有序,服务优良”的原则,与在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重点企业共建国内一流的、专业化的实验室及大型仪器共享网络,建立全省分析测试联盟,提高科学仪器装备利用率和使用水平;突出重点学科、重点区域,提高科学仪器的设备的保障能力;二是加强科技条件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建设省科技条件综合市场,并逐步选取若干科技条件专业市场,为高等院校、企业提供实验室采购“一条龙”服务,为技术创新提供科研条件解决方案;三是不断规范大型仪器服务,制订行业行为规范和价格标准,为广大研究者服务。
  5、以培育风险投资机制为核心,构筑科技创新创业投融资平台
  建设我省创新创业投融资平台重点是:
  (1)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风险投资机制。设立政府专项科技风险引导资金,用于风险补贴,引导保护社会资金投资平台建设的积极性;
  (2)不断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立科技创业创新投融资新平台。以“武汉?中国光谷”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为载体,面向市场经济要求,面向国际,从根本上完善其股权结构、管理结构和经营模式,使其成为风险资本的聚集地和较完善的区域性资本市场。
  (3)不断拓宽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渠道。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债券发行制度;积极推动和建立商业银行、民间资本与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融资渠道,促进商业银行对有条件的高科技企业直接投资或授信投资;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制度,解决中小科技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三、湖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优先行动计划与保障措施
  1、优先行动计划:
  ----光电子信息创新行动计划,包括“汽车产业数字化工程”;
  ----新材料创新行动计划;
  ----先进制造创新行动计划;
  ----农产品综合加工利用及农牧渔业品种研究创新行动计划;
  ----农业信息化创新行动计划;
  ----生物技术及新医药创新行动计划。
  2、保障措施:
  (1)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调整科技投入结构
  努力将科技创新体系及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纳入省基本建设规划、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设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渠道,保证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改革现有三项经费和事业费投向和投入结构,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逐步从竞争性项目投资中退出,不断加大科技创新体系及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投入的比重;改革以往“重建设,轻运行”的经费投入方向和方式,建立招投标制、评估制、目标责任制等,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建立约束和监督机制,推行公共平台建设业主制。
  (2)进一步推进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加大科技计划调控力度
  以计划改革为切入点,不断提高政府对科技资源的配置力度,进一步全面贯彻计划管理改革的总体思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主体”与主体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和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的对接,通过计划项目的实施,推进产学研结合。组织实施科技能力与环境建设计划,加强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以科技计划为手段,通过实施重大专项、重点专项计划引导重大创新活动,集成湖北创新资源,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3)改革运行机制,强化资源共享
  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和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以实现资源共享为宗旨,采取竞争、开放、流动的机制建立、运行创新创业平台;引入符合市场规律的管理方式,引入绩效评价制度,规范完善对公共创新平台的管理;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引入民营机制和企业化管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探索公共创新创业平台的运行机制。
  (4)制订和出台下述政策:
  公益类院所改革和开发类院所产权制度改革政策;
  民办科研机构建立与管理政策;
  《湖北省促进创业投资若干规定》(正在制订中);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条例;
  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及其试行理事会制度办法;
  国有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政策(正在制订中);
  改进政府科技评价工作,加强政府科研计划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政策及实施办法;
  科技人才政策;
  湖北省科普条例(正在制订中);
  知识产权战略及其试点方案;
  重大仪器和数据共享政策;
  科技类民办非企业机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支持科技中介政策;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政策;
  增强湖北原始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
  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各类科技机构,包括科技工程中心、生产力促中心组建与管理办法(正在制订中);
  有关法规的修改或重新制订,如《湖北省技术市场条例》、《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实验动物管理办法》。
  注区域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区域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功能是推进区域内新技术、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区域创新体系的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区域创新体系一般分为区域知识创新系统、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区域科技服务系统、区域环境支持系统和科技投融资系统,它既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作 为地区创新的推动“网络”,区域创新体系主要由两类要素组成:一是组织要素。主要包括:企业、公共研究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及基础设施,它们是创新活动的主要载体;二是政策制度要素。包括国家创新战略、与创新相关的制度框架(如知识产权制度、科技评价制度、政府补贴政策等)、政府的参与与调控方式、技术市场等,这些要素主要是通过政府的有关法律规定和科技计划等形式作用于创新组织要素,是调控创新活动的主要手段和工具。
  培育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既是政府配置创新资源,导向创新活动,规范创新行为,扩散创新成果,保障创新权益的重要手段和基本工具,更是地方科技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和任务。

(本文来源: 编辑:方田)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