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联席会议

更多

周坚卫同志在武汉城市圈建设工作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 2007-12-14 14:42   来源:    进入电子报

  同志们:
  省委、省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主要目的是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启动和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工作。昨天,大家现场参观了一天,刚才,四个市和省发改委、交通厅的负责同志作了发言,大家谈了体会,交换了思想,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最后,俞书记还将发表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
  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是省委、省政府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这项决策的动议起初是在2002年武汉市委、市政府倡议并由周边8个城市积极响应的推动下产生的,这一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随后,省第八次党代会把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作为全省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明确指出:“武汉作为全国特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武汉市要着眼于提高综合竞争力,构筑在国际竞争中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和现代化基础设施框架,拓展和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形成武汉经济圈,更好地发挥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去年,罗清泉省长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调了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重要性,并把启动武汉城市圈建设作为2003年要重点抓好的38项工作之一。为了更好地推动工作,营造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良好氛围,省政府去年先后组织了加快推动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研讨会和专家座谈会,并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经过这一系列的组织和推动,各有关方面基本达成了共识,明确了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工作目标、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当前武汉城市圈建设起步较好,特别是去年研讨会以来,各项工作进展比较顺利。武汉市巳与其它8个城市确立了6个方面合作框架;黄石市突出四个重点,组织交通设施、科教人才、商贸旅游、区县经济等多个方面的专题,积极开展行业对接活动;咸宁市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市场建设等,正积极谋划、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整体优势;孝感市坚持把“依托武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出台了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实施意见,孝汉之间经贸往来活动日益频繁。同时,其他各相关城市基本上都成立了工作专班,初步确立了在圈内的定位目标,明确了工作思路,制定了发展建设规划,加大了服务城市圈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的整合协作力度。但是,从总体上看,武汉城市圈建设目前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深入推进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城市圈建设统一规划不够;工作协调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发挥作用;行政体制和经济金融体制障碍有待消除;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等等。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高度共识。
  第一,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迫切要求。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从国际上看,各国在积极参加多边贸易机制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求加入各种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从一国内部的情况看,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的崛起,已成为当今世界区域经济竞争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世界经济发展最近十多年来的实践表明,以大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圈,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如美国东海岸纽约、华盛顿、费城、波士顿大都市圈,面积不到全国的1.5%,却集中了全国近20%的人口,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再如日本的东诲道大都市带,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为核心,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1.7%,但它集中了全国工业企业和工业就业人数的2/3,工业产值的3/4和国民收入的2/3。从我国的情况看,东部地区已初步形成以香港、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经济圈,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据统计,这三大经济圈共创造了全国61.2%的GDP,58.3%的工业增加值和86.5%的外贸出口额,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以重庆为中心的城市群也正在崛起。这样,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中客观上承担了产业梯度转移和市场高效统一重任的中部地区,迫切需要尽快形成一个快速增长带。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圈,带动湖北和我国中部地区跨越式发展,是促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武汉是华中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是东、西部资源、信息、技术交流、交换的战略连结点。许多专家认为,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圈,可以充分利用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扩散功能,更好地发挥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特殊作用,推进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
  第二,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是促进湖北发展,增强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据统计,武汉城市圈内的9个城市,2003年以占全省33%的国土面积、46.34%的人口,提供了全省61.1%的生产总值、59.36%的地方财政收入、58.64%的固定资产投资和62.59%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据了全省经济的主导地位。但是,同国内其他三大城市圈相比,仍然存在经济总量偏小、经济效益不高、结构升级缓慢等突出问题,发展明显滞后。用2001年的指标来衡量,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武汉城市圈都不到长三角或珠三角的50%,人均GDP只与环勃海城市圈相当。2002年,武汉城市圈全口径财政收入不及长三角的10%,环勃海城市圈的25%,只占广东省的11.3%。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可以有效地突破行政体制及金融体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发展的合力,提升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推动湖北经济加快发展。
  第三,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是全面推进湖北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实现中部崛起的重大举措。从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看,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具有突出的城市取向。目前,武汉城市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都不太高,产业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45.4%和41.9%,明显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而且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但是,武汉城市圈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科教实力雄厚,综合实力较强,发展的潜力很大。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要素向高效率的区域流动,推动城市圈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加速工业化进程,并且推动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城市功能的升级,形成以武汉为中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促进湖北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步伐,促进湖北在中部率先崛起。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力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
  借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结合武汉城市圈建设实际,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建设“三步走”的发展目标。一是近期目标:即到2005年,初步建成武汉城市圈交通设施高速化、网络化、一体化的基本框架,城市圈内的信息化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整合城市圈各类市场资源,初步构建、区域大市场框架;启动跨区域企业重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圈经济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至3个百分点,武汉市经济年均增长12%以上。二是中期目标:即到2010年,初步形成基础设施、产业、城乡“三个一体化”的格局;基本实现城市圈内外的快速轨道网、高速公路网、公用通信网的现代化;形成高新技术、机械制造、原材料及新材料、轻工纺织及食品、农产品加工“五个产业群”;城市圈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70%左右;武汉市城镇化率达到70%,其他8个城市城镇化率平均达到50%。三是远期目标:即到2020年,武汉城市圈提前3-5年实现全面小康,武汉市率先在长江中游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武汉城市圈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要打破各自为政的狭隘观念,树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意识,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在推进建设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6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依靠市场的力量,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城市圈内的优化整合,防止搞“一平二调”、防止单靠行政手段搞“拉郎配”。二是坚持以经济利益为纽带。要以优势互补、实现双赢、联动发展为目标,开展经济与技术合作,形成互惠互利、风险共担的利益分享机制。三是坚持以各类企业为主体。要充分调动国有、民营、外资企业以及各类中介组织参与城市圈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企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发挥企业在区域合作中的主体作用。四是坚持以构建产业链为主线。要以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为依托,强化产业集聚,壮大区域优势产业和名牌产品。十五是坚持以政府调控为推动力。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主导作用的同时,各级政府要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有力地推动城市圈建设。六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认真处理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要认真统筹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切实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要突出重点,切实抓好以下四项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
  (一)积极推进产业一体化。产业是城市圈的重要支撑。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要始终抓住产业这个重点,加快发展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一是要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展方向,以推进“三个三工程”为契机,以武汉市产业核心区为重点,以资本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强产业融合、行业整合和企业联合,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推进产业链延伸,加强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产业群集聚,做大做强区域性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行业,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武汉城市圈特色的产业结构体系。二是要加快以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为网络结构的多重物流圈建设,培育和发展具有全国性经营网络的专业化骨干物流配送企业,形成以武汉为中心,以各城市为节点,以综合运输、仓储、加工、配送和电子商务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业。三是要加快流通业态创新,以发展连锁经营为重点,积极推动四大商业上市公司把仓储超市和便民超市延伸到城市圈内各城市,形成以连锁经营为重点的新型商贸流通业。四是要充分利用武汉的大市场、大流通优势,以提升优质农副产品深加工水平为重点,推进特色和优质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
  推进产业一体化,关键是要加快启动建设一批能够促进产业形成和发展的重大项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武汉城市圈内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产业一体化发展项目建设。(1)冶金工业方面:要加快建设武钢二冷轧工程、武钢硅钢片扩建工程(二硅钢)、武钢球团矿、鄂钢焦炉改造、1080立方米高炉易地改造、小轧厂改造、冶炼系统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鄂钢集团年产300万吨冷热轧薄板新区建设、冶钢集团焦化工程、冶钢集团制氧改造、钢集团球黑铸管生产线、黄石同大冷轧带钢工程、华钢湖北镀锌板铝板生产线、大冶有色金属公司15万吨钢材深加工、三环集团黄石鑫宝管业有限公司15万吨墨铸铁管扩建、陌新鸿俊铝业公司13万吨电解铝等重点项目。(2)汽车及零部件方面:神龙公司二期工程、东风本田汽车(武汉)公司合资24万辆商务车(越野车)、浙江中誉控股集团合资生产商务车、武汉中人瑞众汽车零部件产业有限公司与德国蒂森公司合资生产底盘总成及车身结构框架等汽车零部件项目的建设。(3)电子信息方面:要加快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光纤预制”、武汉唯冠科技有限公司扩规、武汉邮科院光迅公司大容量光通讯器件等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建设。(4)轻工及食品方面:要加快晨鸣公司20万吨漂泊化学机械浆生产线技术改造、晨鸣公司15万吨高档文化纸机改造、赤壁晨鸣纸业公司林纸一体化、百威(武汉)国际啤酒有限公司25万吨扩建至34万吨、青岛啤酒(黄石)有限公司30万吨啤酒扩建工程、黄石东贝冷轧集团冷柜压缩机生产线“无氟”技改工程、旺旺米果、糖果等项目建设。(5)纺织及服装方面:要加快武汉一棉集团“高档精梳面料生产线技术改造”、湖北迈亚股份公司1000万米露塞尔、1000万米高档纯棉面料、3万绽紧密纺、50万套高档西服面料、仙桃银丰纺织有限公司纺织、服装面料生产线、裕波纺织有限公司20万纺绽等项目建设。(6)医药方面:要加快湖北端药GMP工业园项目、湖北芳通公司留体激素药中间体系列产品生产线扩建、湖北李时珍医药集团公司中药现代化等项目建设。(7)建材方面:要加快武汉亚东水泥有限公司“300万吨水泥合资改造”项目、华新阳新50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华新武穴水泥股份有限公司4条日产5000吨旋风预热窑外分解干法水泥生产线等项目建设。(8)电力方面:要加快黄冈火电厂一、二期工程(240万千瓦)、阳逻电厂三期工程(120万千瓦)、鄂州电厂二期工程(120万千瓦)、黄石西塞山电厂二期工程(120万千瓦)、青山热电厂改造工程(60万千瓦)、孝感火电厂(120万千瓦)、和蒲圻电厂二期工程(120万千瓦)等,形成武汉城市圈内火电群。为解决城市供热和垃圾处理问题,要在城市圈内的主要城市规划建设一批热电联供电厂和垃圾发电厂。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批准武汉80万吨乙烯项目开工建设,构建湖北大石化产业群。
  (二)积极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市场一体化是提高城市圈经济效益的关键。一是加快金融市场的建设。要充分发挥武汉为中央银行、众多商业银行区域分行和保险公司区域性总部所在地的优势,推进武汉以票据市场、保险市场、产权市场等为特色的华中地区金融中心建设,并逐步与国际金融市场实现对接。要进一步理顺金融机构的管理体制,研究天门、潜江、仙桃银行机构省分行直接管理问题;加快建设圈内社会诚信体系,以武汉作为国家建设社会诚信服务体系试点为契机,实现圈内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圈内诚信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成立票据中心,在圈内开展票据清算业务;加快推进圈内直接融资,探索设立武汉城市圈产业投资基金,建设促进圈内经济互补发展的大项目,争取发行企业债券或股票上市融资;加快圈内金卡工程一体化建设,统一圈内中间业务收费标准。二是加快商品流通市场建设。要加强武汉与周边城市的物流联动,加快推进东西湖物流基地、阳逻物流园区等区域性物流基地或园区建设,增强区域服务功能;组织武汉农产品市场物流配送、湖北桥通汽车物流等重点项目实施,以项目为载体,发挥圈内经济的互补优势;发展汉正街小商品市  场、西汉正街建材市场等过百亿元的全国性、区域性大型消费品批发市场和重要工业品专业市场。三是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资源整合。依托武汉科教优势,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市场网络体系;以武汉为中心平台,建设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联合开展人才培训与交流、职业技能培训与统一认证,推进城市圈内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互通、网络对接和资源共享。
  (三)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基础设施必须先行。一是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快武汉城市圈内外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综合运输体系,重塑武汉乃至湖北“九省通衢”的新优势。二是要加快城市圈的信息化进程。以市场为导向,搞好邮政、电信、电视、计算机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圈特别是武汉在全国信息网络中的重要地位,大方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城市。三是要构建完善的能源供给网络。利用西电东,送和三峡电力外送的机遇,加强城市圈内骨干电网的建设,同时做好电力配网的建设,适当提高输配电压等级,搞好城市圈内城市燃气的改造,提高城市燃气供应率;搞好能源点尤其是电源点的建设。城市卧内要逐步形成多种能源供应渠道,完善能源供给和保障体系,为城市圈的发展提供能源保障。四是要建立和完善生态与环境领域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当前首先是要建立城市圈的大江大河大湖和山林的生态保护工作机制,加强统筹规划和协调。
  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上,要以交通项目为重点,加快一批重点项目建设。(1)公路方面:要加快武汉绕城高速公路东北段、阳逻长江公路大桥和洪湖新滩东荆河大桥,以及武汉至孝感、咸宁、鄂州、麻城、红安、仙桃、洪湖等7条高速出口公路、随州至岳阳高速公路的建设或前期准备工作;抓好武汉市及周边地区的省道干线和县乡公路改扩建,争取郭东岭、郑店货运站和武汉客运西站等公路主枢纽项目尽早开工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公路网的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2)铁路方面:以把武汉建设成为具备客运、货运、维修三大功能的全国第四大铁路网中心为目标,加快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武九铁路扩能提速工程及黄石火车站建设,争取汉丹铁路汉西至襄樊段扩建提速工程尽早开工,争取国家尽早批准建设京广铁路客运专线、沪汉蓉快速铁路湖北段。(3)民航方面:重点是按照把武汉天河机场建设成为国内枢纽机场的定位,扩建武汉天河机场。(4)港航方面:重点是加快阳逻新港区、汉阳集装箱港区改扩建工程和汉江蔡甸至河口段航道整治建设步伐。(5)轻轨方面:重点是要加快武汉轻轨建设步伐,统筹考虑轻轨线路与武汉对外交通的衔接以及向周边城市的延伸。(6)通信方面:要积极争取电信部门的支持,加快建设城市圈公共信系平台。
  (四)积极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一是要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充分发挥长江和汉江、京广、京珠和沪蓉等重要交通干线在沟通城市圈内外经济联系的重要通道作用,形成以沪蓉、长江为大通道的东西向发展轴,以京珠、汉江和京广为大通道的南北向发展轴。沿这两条主要发展轴线,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优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强化产业的集聚和扩散延伸,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构架。二是要优化城市功能结构。一方面,要着力提升武汉城市综合实力、综合服务功能和集聚辐射能力,强化武汉市对周边城市的产业延伸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龙头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周边城市要依托武汉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产业发展、市场流通等方面加强与武汉市和其他各城市的融合互动,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培育比较优势,做到共同协调发展。三是要加快城镇化进程。按照统筹规划、相对集中、因地制宜的原则,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加快武汉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武汉市在华中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功能;更好地发挥黄石市鄂东城市的作用,增强黄石市经济实力,加快黄石市成为次中心的发展步伐;同时,大力促进城市圈内其它城市规模有效增长。要大力发展小城市和重点中心镇,努力把各级城镇建设成为适宜投资创业和生活居住的城市,有效承接外来产业转移。
  特别要提出的是,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必须坚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形成统一、协调、有序的开放格局。一是在政策法规上逐步统一。要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的要求,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坚决打破各自为政的行政壁垒广坚决消除相互设卡的市场障碍。二是在开发机制上逐步统一。武汉城市圈内土地、矿产、水能等各种资源,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实施合理有效的开发。三是在管理体制上逐步统一。要坚持管理体制创新,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率先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管理方式。四是在科技创新体系上逐步统一。要加快建立一批公共技术创新平台,进一步健全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和开发体系,完善科研成果的引进、转化和扩散机制。五是在市场服务上逐步统一。要象海尔集团等大企业一样,建立统一高效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网络,以优质的服务占领市场,提高开放的吸引力。
  三、加强领导,真抓实干,确保武汉城市圈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任务重,难度很大。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和组织协调作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形成工作合力,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武汉城市圈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第一,要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工作协调推动机制。任何一项工作的好坏,关键是看领导。领导重视了,工作就推动得快。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虽然主要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但是在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在建设初期,绝不能忽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城市圈内各级政府都要成立协调领导小组,积极开展工作,建立健全市长联系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检查领导小组工作会议确定的重大政策、项目的落实情况。要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发起组建城市圈区域性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规划、协调、咨询等服务职能,促进城市圈内各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
  第二,要搞好规划统筹和法规建设,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一是要搞好统筹规划。规划是实现“一体化”发展,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关键环节。没有规划,就没有统一目标,也就谈不上一体化发展。省里和圈内各市政府要尽快启动和修改完善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各个城市的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二是要加强法规建设,从政策上清除影响圈内经济发展的障碍。当务之急是要认真清理城市圈现行的各项政策规定,在工商管理、技术监督、商品检验、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消除各地对人才、资本、资源跨地区流动的限制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歧视政策,建立9市“软环境”综合评估机制,为城市圈内企业发展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和条件。三是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协调各市利益分配关系,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第三,要优化投资环境,联合招商引资。近几年我省投资环境有所改善,但与发达省份相比,与外商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必须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更多地吸引外地的、国外的资本到城市圈来。要转变投资调控方式,放开社会投资领域,放宽非政府投资项目审批。除国家有特殊规定以外,所有投资领域一律向社会开放,为投资者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要引导社会资金重点投向圈内城市的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引导境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在武汉市设立总部、研发销售中心或生产基地。要加快建立武汉城市圈重点建设项目库,搞好联合招商引资。充分利用武博会、武洽会等国际性活动平台,联合策划设计重大项目,共同开展对内对外重大招商活动,塑造城市圈的整体形象,增强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第四,要营造舆论氛围,凝聚社会力量,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新闻媒体要加大对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宣传力度,积极宣传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重大意义,及时跟踪报道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进展,交流各地的发展经验;要向国外新闻媒体推介武汉城市圈,争取国际社会对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关注,吸引大财团、大公司到武汉城市圈投资。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光靠政府的推动是不够的,必须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国有资金、民间资本以及外来资本的投资积极性。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更快更好地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
  同志们,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时不我待。我们一定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精诚合作,力争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我国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城市圈之后的第四经济增长极,为实现湖北在中部崛起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来源: 编辑:方田)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