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专家视点

更多

湖北省社科院院长赵凌云:“两型社会”给武汉带来什么

发布时间: 2007-12-12 16:56   来源:    进入电子报

  武汉城市圈近日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什么是“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什么是“两型社会”?“两型社会”能给武汉带来什么?12月3日,晨报记者就此专访了申报“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要规划人和带头人之一——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赵凌云。
  “综合改革试验区”与特区和新区有何区别?
  赵凌云通俗地介绍了三者间的关系。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在深圳建立特区,特区可以在区域内进行经济、政策、行政体制、管理机制等全方位的综合改革,是国家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试点。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国家先后在上海浦东、天津滨海设立新区。与特区相比,新区改革的面缩小了,力度也缩小了。如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主要只涉及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但突出了区域带动功能,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极。其中滨海新区与浦东新区也有不同,前者的改革更带有外在功能,联系了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
  与前两者相比,“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下简称“综改区”)的改革范围进一步缩小,设立的核心在于“综合配套”,其宗旨是要改变多年形成的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乡关系、土地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推进改革,形成相互配套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两型社会”机遇有多少
  》》》关键一步:
  划定“1+8”城市圈

  打造“1+8”武汉城市圈,是成为综合改革试验区最为关键的一步。既然这样,那为何没有早点画出这个圈,而是2002年以后才确定了武汉城市圈?
  赵凌云指出,这其实是思想上的进步。以前,每个城市都是依据自己的辐射能力和吸引能力,进行单体发展,虽然“1+8”的9个城市都在湖北境内,但没有统一的规划,这是多种历史原因造成的格局,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强,专家学者和管理者们的思想也更加进步,思路更加清晰,城市圈的概念才被提了出来,这并不是简单的用笔一画,而是切切实实地进行一体化探索。
  》》》政策灵活:
  改革可以“先斩后奏”

  赵凌云认为,中部生态环境弱于西部,优于东部,在武汉进行“两型社会”的试点有利于在发展中保护环境、探索经验。
  在中部地区传统经济中,三线企业多,制造业占主导,目前正面临着产业由高能耗向低能耗转型的阶段。武汉进行“两型社会”试点,符合区情,对推动中部发展有长远作用。
  此次国家批准的武汉城市圈综合改革试验区,与浦东和滨海新区相比,国家没有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
  “两型社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强调环境保护,从近期效果看,可能会有“限制”地区发展的反作用。比如一些污染大的大项目就不能引进了。因此,“两型社会”改革试点对中部经济的短期推动作用不能高估。
  但从长远来说,此项改革有很大的优势,那就是在涉及环境、资源等问题上可以“先摸着石头进行试点改革,事后申报相关政策支持”。例如,汽车尾气排放,车主要不要买单;高尔夫等高消费占用大量生态资源,是不是应该收取高额税费等政策,武汉都可以试点,然后再向国家申报试点结果,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实践的依据。
  》》》创新权:
  有好点子就大胆试

  武汉城市圈如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如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赵凌云认为,传统城市化道路特点是,以制造业等重工业,第二产业为龙头。新型城市化则更强调第二、三产业为龙头,即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龙头;传统城市化吸附周边农村的优质资源,如劳动力、资源和环境,却没有带动农村发展,而新型城市化要破解这一发展模式,要带动农村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传统城市化是单体城市化,不注重城市之间的协调、分工、合作,新型城市化要力图在城市之间建立起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共同发展;传统城市化发展模式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的发展,新型城市化则为节约型、内涵型发展。
  要完成这些转型,就要进行相应的体制机制创新,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伍新木认为,国家虽然没有给综改区优惠政策,但给了创新权,这是相当重要的,在两型社会的建设中,你有什么好点子,只要国家认可,可以大胆创新大胆试验。
  》》》改革重点:
  探索建立“两型产业”

  11月24日,中国第五届改革论坛现场,武汉市发改委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探索建立“两型产业”将成为武汉综合改革的重心。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机制;统筹区域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聚集和链条延伸;扶持现代金融、信息、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努力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的融合和互动。
  事实上,武钢二硅钢、神龙二期、东风本田等114个重点项目投产,富士康、中芯国际、80万吨乙烯项目的引进,武汉信息港的建设,东湖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壮大以及汉口、中南两大金融区的成型,都可看作是上述内容的注脚。
  改革的另一焦点,在区域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上。
  据介绍,武汉城市圈的空间布局更趋科学,区域、城乡分割将被打破,区域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将得到改善。
  该计划已开始付诸实践。武汉城市圈电信优惠政策,将在2008年初从武汉—鄂州推广至圈内所有城市。武汉至城市圈内的孝感、鄂州、黄石、仙桃等地的城际铁路专用线亦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
  同时,资源节约型机制和环境友好型机制的专项思路也已成型:前者包含了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后者则囊括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和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等。
  此外,对武汉城市圈内的壁垒拆除将加快节奏,城市圈将在近期建立起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
  》》》发展方向:
  无烟无污染产业

  在“两型社会”改革试点中,武汉的经济如何发展?赵凌云认为,应该向现代服务业发展,因为它无烟、无污染,符合“两型社会”发展要求。
  赵凌云建议武汉市政府,在未来规划“两型社会”改革中,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国际金融服务业、物流产业等无污染的产业。
  在城市圈发展中,武汉可以通过产业链的形式,拉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在产业链对接中、尽量发展周边城市有资源优势的环保产业,如农副产品等。通过产业链的形成充分利用资源,增加效益,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中心和发动机。
  》》》重大机遇:
  实现第四经济增长极

  “综改区”对武汉及至湖北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赵凌云认为,这是武汉及至湖北成为“中国第四经济增长极”的一次重大发展机遇。
  从中国发展走势看,每十年会出现一个经济增长极,上世纪八十年代是珠江三角区,九十年代是长江三角区,近年来,环渤海经济圈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中国第四个经济增长极是谁?前三个增长极都在沿海,第四个会不会在中部的武汉?大家拭目以待。
  与其他城市群比较,武汉城市圈中,武汉一城独大,幅射能力巨大。目前,湖北已发布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3年内,武汉城市圈将形成产业对接及市场、道路、通讯、管理等五个一体化。
  武汉通过产业对接和幅射,把周边城市连接起来,例如武汉生产汽车,可以将零部件生产幅射到其他城市。
  这种幅射,最初是武汉1+8城市圈内,逐渐可以扩大到省内,与湖北另两个有实力的城市襄樊、宜昌对接,形成大湖北城市圈概念,然后幅射到中部邻省,并与西部成渝城市圈、关中城市圈遥相呼应。
  什么是“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谈起武汉城市圈申报“综改区”,赵凌云侃侃而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那么这样的“综改区”,也就是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为核心要素的改革试验区。在这方面,武汉城市圈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已经很好地体现了这个核心。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源利用的效率依然十分低下。据统计,中国的GDP占全球4%,而煤、铁、铝等的消耗占世界的30%以上。而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给地方环境的压力相当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来源:武汉晨报

(本文来源: 编辑:肖诗荣)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