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新闻频道 > 中国30年

二十八年小岗路 大包干走向全国

发布时间:2008-03-12 10:11:00 来源:

  2006年春天,安徽凤阳小岗村成立合作社的消息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震动。28年前18户农民摁下血手印的生死契约揭开了“分田到户”的序幕,而如今,小岗村又走上了“合地入股”的集体经济“老路”。
  当年的生死契约已被送进了博物馆,而被冠以“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小岗多年来却一直在致富的路上苦苦探索着,种黑豆、种葡萄、养香猪、办厂子……然而,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吃过苦头的小岗人在这次新的变革面前,选择了冷静和保守……
  小岗建起“合作农场”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离淮河约20公里左右的小岗村地处岗地,往年都是十年九旱。正是1978年的那场大旱将18户农民“逼上梁山”,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引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今年60岁的关友江正是当年摁下血手印的18户之一,在三年困难时期成为孤儿的他一直讨饭到三十多岁,直到破釜沉舟实行大包干才摆脱了贫困。如今在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任职的他也穿上了西装,用上了电话。
  关友江告诉记者,尽管小岗村眼下兴建了水利设施,缓解了旱涝灾害,但一家一户的分散式小农经济却依然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的窘境,村里的不少年轻人都纷纷外出打工。
  “小岗人是穷怕了,苦怕了!”关友江告诉记者,今年1月底,省财政厅下来挂职的村书记沈浩宣布实行“合地入股”的方式建立“农业合作农场”,不少村民都持观望的态度。
  “现在有两种方案供选择,一种是租地,每亩地每年500元的租金;另一种则是以土地或一万元现金入股,每年领取分红。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70%以上的村民选择了租地,至今没有一户选择入股。”
  “村民们都要求一定要先拿到第一年的租金才愿意签订租地合同,如今村里正在筹集资金,毕竟农民都是要把钱装在口袋里才踏实啊。”关友江告诉记者,他选择的也是租地。
  致富路上曾几多探索
  走进小岗村,第一眼就看到费孝通题写的“凤阳县小岗村”几个大字,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延伸开来,两旁绿树如茵,一块石碑上题着“友谊大道”,这条大道正是江苏省张家港市长江村无偿援助小岗村100多万元所修建的。
  头顶着“中国改革第一村”光环的小岗村这些年来所得到的馈赠远不止于此。自来水供应系统和村办学校是省里出资建的;电话是由凤阳县电信局免费安装的;2003年,村里家家户户看上了25英寸大彩电,也来自于长江村的馈赠。
  面子有了,而小岗村的“里子”却并没有多大改变。据介绍,2005年小岗村年人均收入约4000元,“一朝跨过温饱线,廿年未进富裕门”。她在致富路上的跌跌碰碰成为安徽农村发展经济不断探索不断变化的缩影。
  “如今国家政策好,取消农业税,农民种粮食有保障,种一年够吃三年的。”村里的一位老人说,“如果家里有孩子上学,有人生病,那钱就远远不够了。要想致富只有发展别的副业,但风险又太大。”
  2001年起,小岗村从长江村引进200万元资金,建成80亩的高科技葡萄示范园,如今租给了村委会主任严德友,引导小岗人种植葡萄。前后几年里,小岗村大约70%的农户种植了450亩葡萄。2004年,小岗葡萄喜获丰收,同时销售渠道通畅,当年全村人均增收1000元。但是,2005年,因为长时间的雨水天气,葡萄收成大受影响。
  同时,小岗也尝试着种起了黑豆,据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介绍,这种黑豆价格一度高达10元1公斤,但这两年来随着市场波动,黑豆价格持续走低,“今年跌到了一块七,不少村民都损失不小。”
  “前两年,也有人来投资种植草本咖啡,没多久,亏了,人也跑了。”关友江无奈地摇了摇头。“村里建的铜线厂现在也是基本瘫痪。”
  如今,小岗人又走上了养猪这条路。 2004年,小岗村与上海大龙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风味养猪场”,如今已培育出种猪2000多头,这种猪有个响当当的名头———“大明贡猪”,但在当地的餐桌上却并不受欢迎。
  几位村民都告诉记者,这种猪生长周期慢,“比普通猪要多长一个月”,成本相应提高,而且肉质并不适合当地人的口味,“去卖猪的时候千万别提小岗猪,否则很难卖掉。”对养猪场前景的并不看好也成为村民们不愿入股的原因之一。
  千余亩地纳入“合作社”
  2005年3月,注册资金305万元的股份制“小岗村发展合作社”成立,其中大龙公司持股大约85%,小岗村村委会持股10%,滁州市粮食局持股5%。据了解,村支部书记沈浩已表示打算将村里除种植葡萄外的一千多亩土地纳入合作社,建立现代农业合作农场,目前的项目就是扩大养猪场。
  村委会主任严德友告诉记者,村里所谓的“合作社”目前并不算真正建立起来了,当初大龙公司表示想在村里租一部分土地扩大养猪场,村委会按例召开大会,广泛征求了村民的意见,“98%的村民都赞成租地,但入股一事却没有人愿意”。
  严德友表示,租地合约很快就要签订了,“合约是由大龙公司和村民双方签订,村委会可以做个见证。”“我自己家有15亩地,这次也打算租给大龙公司。”
  再度成为新农村“试点”
  小岗租地一事初步尘埃落定,据悉,近日滁州市正式启动新农村建设,小岗村被确定为凤阳县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小岗又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机遇。
  按照滁州市官方确定的小岗村“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是振兴小岗的第一步;第二步则是以“大包干纪念馆”为依托,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则是实现小岗跨越发展的第三步。据了解,经省有关部门批准,两平方公里的小岗工业园已落户凤阳县门台镇。
  离大包干纪念馆不远处,几栋新建的两层楼房正进入收尾阶段。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介绍说,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项目之一,村里每户补助2万元,村民自己拿4万元就可以住上小洋楼。而村里新建的农贸市场也于不久前正式开工,村里为此成立了专门的招商办公室。
  村委会主任严德友表示,村子要致富还是要走上发展工业、集约经营的道路,目前,村里正在筹建一个生产汽车配件的工厂,计划落户到小岗工业园。“另外,我们正在洽谈,打算筹集一笔资金把铜线厂盘活。这两个项目搞起来,村里的闲置劳动力都解决了。”
  交通不便成发展“瓶颈”
  从凤阳县城到小岗村,一天来回只有两班车,票价五元,而过了下午一点,小岗人要出门,则只有坐马自达到9公里外的大溪河镇,才能坐上车,这就得花上近二十元。“村里建农贸市场也是考虑到村民们买菜都极不方便,不少村民都要跑到小溪河才能买上菜。”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
  “村里的葡萄、黑豆都只有依赖外界的公司前来收购,目前村里还没有能力组织起来,统一运到外面销售。因此单个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太弱,而外界的信息我们也不能及时掌握。”关友江道出了不少村民的心里话。“养的猪在这里卖不掉,大家都指望上海那边能保证销售渠道,要不然谁也不会入股。”
  参观了南街村等明星村庄的关友江深有感触地说,那些先富起来的村落基本上都有着一个共同特点,即距离城市近,区位优势好。“如今要致富靠单个力量确实不行,但如何联合起来,大家心里都没谱。”
  记者离开小岗村时,村口通向小溪河镇的那条柏油马路正在修整。 二十八年“小岗路”
  大包干走向全国
  1978年12月的一个晚上,小岗村18户农户的当家人在一起举行了“秘密会议”,小岗村正式分田到户。
  1980年1月24日,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来到凤阳县小岗村考察。这一年,万里不仅批准小岗的“包干到户”可以干5年,而且同意各地可以学习小岗的经验。
  大包干由此走向全国。1980年4月2日,邓小平对小岗和安徽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改革给予了肯定和支持。邓小平说,“政策一定要放宽,使每家每户都要自己想办法,多找门路,增加生产,增加收入。有的可包产到组,有的可包给个人,这个不用怕,这不会影响到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这一年的5月31日,邓小平再次就农村改革发表重要谈话,明确肯定和支持凤阳小岗的大包干。“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从1982年起至1986年,中共中央每年都发出1号文件,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生产队最先实行的大包干成为我国农业经营的最主要方式,至1986年初,全国超过99.6%的农户实行大包干。
  经过媒体各种形式的报道,至1988年,小岗生产队随同那份合同在全国得以广泛传播。
  改革廿年没变富
  1993年3月8日,小岗村正式宣告成立。新成立的小岗村由小岗村民组和大严村民组组成。根据当时的记载:新成立的小岗村有75户、312人,包产土地面积1070亩,实有耕地1600亩。严俊昌任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也正是这一段时间,小岗开始闻名中外。但是,由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粮食价格下跌而出现卖粮难的尴尬,再加上上个世纪90年代一段时间里“三提”“五统”负担过重,小岗村并没有富裕起来。
  1997年,在《解放日报》当时一位负责人的牵线搭桥下,江苏省张家港市长江村和小岗村结成姐妹村。长江村党委书记郁全和当时说了一句至今仍然被人们反复提及的话:“富起来的中国人不应忘记小岗村”。1997年11月,长江村资助小岗120万元,铺了一条“友谊大道”。
  改革开放20年之际,同时也正值小岗分田到户20周年,1998年9月22日,江泽民视察小岗。在小岗村,江泽民说,“家庭承包经营这一政策,要长期坚持下去,是不会改变的!”“中央的土地承包政策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而且30年以后也没有必要再变。”
  求发展新突破
  2001年起,小岗村从长江村引进200万元资金,建成80亩的高科技葡萄示范园,引导小岗人种植葡萄。前后几年里,小岗村大约70%的农户种植了450亩葡萄。2004年,小岗葡萄喜获丰收,同时销售渠道通畅,当年全村人均增收1000元。2003年,小岗村引进一个养猪场,试图规模化养猪。
  除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外,2004年起,小岗村开始在村东开工建设一座“大包干纪念馆”,发展红色旅游。2005年6月,“大包干纪念馆”正式开门迎客。
  2005年11月,中国当代名村论坛在滁州召开。被授予“小岗村村委会名誉主任”称号的张家港市长江村党委书记郁全和表示,至2010年,400多人口的小岗村要完成一千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每年实现1亿元的工业销售收入,成为名副其实的亿元村。一口浓重江苏口音的郁全和表示,只要多上一些工业项目,村领导班子团结了,本地在外的能人回来了,小岗村完全可以实现这些目标。
  再走“合作”道路
  2004年11月,当年从安徽省财政厅下派至小岗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沈浩和村主任严德友、副主任关友江等十多人进行了一次“红色考察”。小岗村的当家人集中参观了4个走集体经济道路致富的明星村,即大寨、耿庄、红旗渠、南街村。
  小岗村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表示,无论是南街村,还是耿庄,能够迅速成长为明星村有着很多方面的原因。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就是这些村庄距离城市近,区位优势好,能够快速发展起来。主观方面的原因是,那些村庄地少人多,即使单干也很难吃饱肚子,因此,一直走的就是集体道路,容易形成合力。
  正如关友江的想法一样,“红色考察”之后的小岗村的当家人决定走上“合作”的道路。2006年1月,小岗村决定合作养猪。
  2006年3月,一次再次崛起的难得机遇摆在小岗人的面前。滁州市正式启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岗村成为凤阳县首批试点村之一。眼下,在小岗村的东面,距离“大包干纪念馆”不远的地方,几排漂亮的村民新居正在进入装修阶段,在小岗村的南面,一个集贸市场也正在开工建设。 小岗的“标本”意义
  2006年2月,一个和往年相比并没有特别之处的春天,全国多家媒体的目光投向了小岗———安徽凤阳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行政村。
  小岗村的一举成名得因于1978年的一个冬天。在当时集体经济绝对盛行的背景下,小岗村的18户农民,签下了一份为后世瞩目的合同。合同的核心意思只有四个字:分田到户。一时间,小岗成了安徽乃至全国农村改革的发祥地,同时,1978年的分田到户更是掀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8年后,2006年的一个春天,小岗以一种迥然不同的方式再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2006年1月25日,在安徽省财政厅下派至小岗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沈浩等人的动议下,小岗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引导村民合作养猪。
  分开长达28年之久的小岗似乎呈现出再度“合作”起来的迹象。
  在21世纪的今天,规模化、工业化发展农业的思路和做法在全国早已不新鲜。但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置身于小岗这样一个具有“标本”意义的农村,且以向来是为农民安身立命基础的土地作为入股的载体,小岗的再次改革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然而,正所谓“好事多磨”。和28年前,严俊昌、严宏昌两人“一夫首议,全村马首是瞻”截然相反的是,今年春天,沈浩等人动议的土地入股合作养猪的计划却遭遇冷场。
  村民对合作养猪的前景不抱有太大的期望,“没有一户愿意以土地入股养猪”。后来,养猪的方案进行了调整,“村民以土地出租的方式合作养猪,500元/亩。几年后,如果效益出来了,村民可以选择入股分红。”事情随后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有着一百来户人家的小岗,大约七成村民同意这个稳妥的折衷方案。
  不管怎么说,小岗村的再次实验终于蹒跚前行。其间的种种迹象显示,在改革“敢为天下先”这一方面,温饱无忧的小岗已经失去了当年破釜沉舟的勇气和信心。
  二十多年过去了,和周边一些乡镇相比,小岗稍显富裕。但是,和这些年来全国相继涌现的明星村相比,小岗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一朝跨过温饱线,廿年未进富裕门”,不仅成为小岗村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安徽乃至全国万千个农村的真实反映。
  早在2001年,小岗就开始尝试调整产业结构,在市场先行者的示范下,规模种植葡萄。几乎同一时间,小岗人还种起了黑豆,但如今,黑豆的价格跌破了村民4元/千克的心理价位,多数村民犹豫了。
  和极少出现的明星村镇相比,小岗更是中国千万个乡村的缩影。由于基础设施的不足,信息的不对称,农民不仅要靠天吃饭,甚至还要更多地靠市场看别人的脸色吃饭。而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机遇和风险,绝大部分农民往往无所适从,最终在风险的考量下,日渐保守。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只有合作,改变分散的小农经济形态才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中正确务实的选择。小岗村的“分分合合”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寻求一种螺旋式的发展路径。同时,这种“分分合合”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之一。
  眼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多予、少取”,不仅要造就新农舍、新村貌,更要“放活”,增加农村的造血功能。而在这一运动中,农民是最为能动的因素,塑造新农民,依靠农民、引导农民,改善农村的生活生产条件,创造条件让农民把握好市场,才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这也是新农村建设中最为艰巨的任务。
  虽然步履有些蹒跚,但是,在历经诸多波折之后,小岗终于走向“合作”发展的道路。
  我们祝福小岗。因为她承载着我们对安徽农村太多的期望。

编辑:

Copyright © 2001-2020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网站地图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