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善腊:尊敬的张榕明主席,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今天第五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暨第二届中部省会城区发展论坛在美丽的东湖之滨召开,本次论坛将将发展总部经济,创新城市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主题展开研讨,参加本届论坛的主要领导和嘉宾有: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第一副主席张榕明女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先生,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先生,湖北省副省长段轮一先生,湖北省政协副主席仇小乐先生,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王健林先生,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副司长连启华先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刘牧雨先生。中共武汉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彭女士,武汉市人大副主任刘先生,武汉市政协副主席肖志钢先生、周先生,武汉市政协秘书长王少熊先生,武昌区委书记张光清、武昌区区长吴志振,出席本届论坛的嘉宾来自19个省和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沈阳、青岛、济南、南京、广州、郑州、长沙、银川、厦门等大城市,还有来自各大学、科研院所的专家和学者,国内知名企业界的代表,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新闻界的朋友。首先请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刘牧雨至开幕词,大家欢迎。

  刘牧雨:尊敬的张榕明副主席,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在举国上下喜庆新中国建国60周年华诞之际,经过精心的筹备与组织,第五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今天在美丽的江城武汉隆重开幕了,在此,我代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向莅临本次论坛的全国政协、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的领导,向湖北省武汉市以及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政府领导、企业家、新闻媒体等各界的来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第五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政府和北京方迪发展经济研究院共同承办,北京市丰台区、广州市越秀区、南京市鼓楼区、厦门市思明区、永康总部中心等单位参与论坛的协办,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发展总部经济  创新城市合作”,我们要通过举办这样高层次、高水平、综合性的学术交流活动,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深入研讨我国现阶段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价值,从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和区域合作的角度,总结各城市、各城区发展总部经济的鲜活经验。

  大家都知道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一年多后,世界经济正在开始进入复苏的轨道,国际货币基金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期全球经济在2009年收缩1.1%以后,将在2010年实现3.1的正增长,但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正如温家宝总理在达沃斯论坛所说的,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我国也不例外。我国通过实施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经济增长逐步改善,实现全年经济增长8%的目标大有希望,不过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这次金融危机也暴露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差距加大,一些对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等。我们认为发展总部经济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这些重点问题,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发展总部经济,优化了资源配置,特别是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城市的创新资源效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同时,总部经济是一种跨区域存在的经济体系,既涵盖总部所在的区域,又涵盖生产基地所在的区域,而生产基地可以遍布全国,甚至可以遍及全世界,作为一种跨区域、跨国界、跨产业经济形态,总部经济在稳定经济发展,抵御经济风险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面对经济发展中的挑战和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以创新为主导,实现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甚至在全球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体系,这是改变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根本之策,也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根本之策。我们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是直属于北京市委市政府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致力于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服务和智力支持,我们院非常重视总部经济理论研究与探索,自从2002年我院经济研究所的赵弘研究员系统地提出总部经济理论以后,我们院对总部经济的研究给予重点的支持,专门批准成立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组织稳定的专家队伍对总部经济进行持续、深入、系统的研究,使得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自2005年以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每年都将总部经济列入北京蓝皮书系列,由赵弘研究员牵头组织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全国兄弟社会科学院、知名高校的科研人员,以及总部经济发展较好的有关城市、城区政府、实践部门,共同完成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已经连续出版了5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积极的反响。

  总部经济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对我国实现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的许多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都进入了城市的转型期,他们通过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地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第五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就是要为全国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们搭建一个高层次的总部经济理论与实践的交流平台,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我们大家可以共同分享一年来总部经济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并通过研讨和交流,增进了解,寻求合作。

  本次论坛,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全国政协张榕明副主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卢中原副主任,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司连启华副司长,以及许多知名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政府部门领导莅临论坛,并将发表精彩的演讲,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位嘉宾参加了论坛,新华社、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几十家中央和地方媒体参与了论坛的报告,在此我谨代表举办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第五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袁善腊:感谢刘牧雨先生,下面请武昌区委书记张光清同志致词,大家欢迎。

  张光清:尊敬的张榕明主席、尊敬的卢中原主任、杨松书记,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相聚武昌,隆重举行第五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深入探讨和交流如何发展总部经济,创新城市合作,这对促进经济的区域分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自2005年以来每年举办一届,为全国的理论界和政府部门、企业家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形成了一批具有创新性和指导性的高质量的理论成果,本次论坛选择在武昌举行,我们感到十分荣幸,在此我代表中共武昌区委、区人民政府代表全区百万人民向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以及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武昌是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所在地,辛亥首义之地,武汉江南的核心区,城区面积87平方公里,人口110万,辖区有13所高等院校,48个生级以上的科研院所,中央派驻湖北的监管机构,省直行政部门大部分驻地武昌,武昌经济发展的行政、区委、科技发展的优势明显,2003年面对武汉城市加快发展和武昌区内的武重、武锅、武车等一批“武”字头的企业陆续外迁的趋势,区委区政府提出了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举措,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功能的牺牲,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目前武昌区已聚集了各类总部型企业130家,到2008年全区的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70%,比2003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三产业所创造的财政收入占比达到88.6%,提高了19个百分点。6年来,武昌的GDP年均增长15%,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今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区1-9月份一般预算收入仍然同比13.3%,其中区一级增长19%,在发展总部经济的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总部经济实质上是类似城市的CBD经济,表现为总部企业的高度聚集和服务总部企业的现代服务业的高度聚集,总部企业选择入驻需要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优良的人均生态环境、便捷的行政服务等商务要素,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逐步地提升这些商务要素,而不是简单地提供出台优惠政策。

  近几年,我们作为中国总部经济的实验基地,在创造适宜总部经济发展商务要素方面做了一些实践和探索,我看主要有这几点:一是加强城市功能区建设,增强经济辐射和吸纳能力,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内要提升城市功能,外要改善城市面貌,鲜明提出了城市功能,整洁优美的城市面貌,是总部企业选择入驻的基本条件,我们围绕着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面貌,着力地推动“三二亿工程,三是建设武昌古城、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提升城市的吸附和辐射功能,二是两改,进行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一适宜保护,保护湖泊山体,武昌古城的建设,从2006年开始先后启动首义文化区、东湖区、红色旅游区、解放路、民主路的整治,到2011年的辛亥革命100周年,武昌古城将形成首义历史文化、蛇山自然生态、解放路商贸、农讲所红色旅游和昙华林历史风貌五大特色区,展现武昌的悠久历史。公司总部区以中南路-中北路金融街为重点,加强建设高档商务楼宇、高档酒店,为总部企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拓展空间,创造环境。目前已聚集了129家金融企业,居全市第一位。滨江商务区的规划,近来新型的商务办公、休闲娱乐等场所,目前已引进了泰达企业等。

  二是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城市的核心在产业,关键是要形成有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集群,我们依托武昌省会区的、区域经济中心的独特区委,确定以总部经济为龙头,重点发展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新科技等商贸、娱乐四大产业,重点引进省市级保险等机构,提升金融产业的聚集度,为总部企业服务的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度,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科技、文化产业园区,带动各级完全产业发展,并为辖区200多家科研院所打造中国的设计之都和东湖吸纳文化产业带。结合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打造特色商贸旅游区,为发展总部经济创造配套的环境。

  三是狠抓商务楼宇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总部经济加快发展创造条件,高档的楼宇、发达的通讯、便捷的交通,是促进总部经济开放发展的必备条件,我们严格规划管理,加强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民主干道的规划,控制商品房的开发,对以立项和在建的商务楼宇设立绿色通道,建立区领导商务楼宇。目前,总部区的核心区有国际商务楼宇48栋,总建筑面积188万方,租售率达到99%以上,随着滨江商务区和东湖商务区的建设,我们加快数字武昌建设,与电信部门合作,推进了数字楼宇建设和新建小区光纤入户工程,并建成了全市首个无线宽带区,加强城市主干道建设,完善主干道,我们加强城市的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完成了武昌火车站的改造、长江隧道的建设,横穿武昌的地铁正在建设,武昌的交通通讯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是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引导城市开发和企业落户,要吸引总部企业入驻,促进企业总部的聚集,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的无形之手,还要结合政府的有形之手,形成有助于商务发展的环境,引导有利于总部经济发展的市场要素的聚集,制定出台了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在企业的高管人员落户、家属安置方面给予了照顾,投资建设的高档酒店、商场和写字楼,在工程方面提供及时服务,大力支持产业远去的发展,对不同的产业园区建设主体给予财政支持。

  五是全力支持服务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改善和发展环境关键靠干部队伍,近几年我们从转变机关入手,不断强化企业至上的理念,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投资环境,实施了基层行动计划,加强了基层的科站队伍的建设,提高了基层的行政效率。区政务中心实心行政审批、企业服务、行政投诉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强调领导对口企业的联系制度,完善重点企业直通车服务,企业落户手续待办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在武昌安排了首义文化区、武汉大道、沙湖大桥、沙湖公园、万达广场、地铁2号、4号线等10项单向投资超过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工程。同时,11个城中村的改造已经全部列入市政府城中村改造计划,已经在陆续启动,这些工程的启动,将极大提升武昌的城市功能,改善交通环境,凸显城市特色,未来的武昌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辛亥革命百年庆典。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中心城区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理论界、政府和大中型城市的高度关注,未来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我们衷心的希望通过此次论坛,能够进一步交流总部经济发展经验,深化总部经济的理论认识,促进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最后,再次感谢大家光临此次论坛,预祝论坛圆满成功。谢谢。

  袁善腊:感谢张光清书记,下面请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先生致欢迎词,大家欢迎。

  杨松:尊敬的张榕明副主席,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金秋十节,今天第五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在湖北武汉隆重召开,这是江城的一大盛事,在此我代表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向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

  总部经济是实现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经济快速高效发展的重要经济形态,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资源整合、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推动城市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武汉是湖北的省会,中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就是万商云集之地,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是我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科教基地,具有十分明显的区位、交通、商贸物流、工业基础、科教人才等综合优势,具备发展总部经济的有利条件,近几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抓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大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全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我们把发展总部经济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总部经济的快速发展,截止08年底武汉市已聚集世界500强企业74家、跨国公司驻汉办事处300多家、中石化、东风、武钢、富士康、中芯国际等国内外企业总部、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3000多家,初步使武汉成为总部经济集中区,这些大企业、大公司、大集团总部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投资,促进了就业,拉动了消费,提振了经济,大大提升了武汉的知名度,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实力,促进湖北武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武汉市正处于经济大发展、城市大建设、改革大推进的重要时期,全市人民正在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基地,把武汉建成中部地区龙头城市,最重要的中心城市,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典型示范区的目标努力奋斗,促进总部经济的大集聚、大繁荣,对于我们实现宏伟的目标,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将把发展总部经济作为武汉经济工作的重要战略,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为总部经济投资创业搭建良好的区域发展平台,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投资环境,降低商务成本,提高行政效能,为总部经济发展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支持总部经济、支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总部经济发展搭建良好的政策平台,进一步发挥区位交通、商贸物流、工业基础、科教人才等综合优势,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后台服务中心、人才中心,加快形成总部经济集聚效应,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企业总部、中心城市。

  今天的论坛,嘉宾云集,高朋满座,我们相信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必将有力通过总部经济研究向更高层次、更新领域拓展,必将为进一步扩大城市交流与合作,在总部经济模式下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促进区域共同繁荣创造良好条件。

  我衷心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发表真知灼见,积极研讨,深入交流,为发展总部经济献计献策,希望国际内大企业、大财团选择武汉,在武汉投资兴业,发展壮大,最后预祝第五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来宾身体健康、生活愉快。谢谢。

  袁善腊:感谢杨松书记的致词,下来请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副司长连启华发言,大家欢迎。

  连启华:尊敬的张榕明副主席、尊敬的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第五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和第二届中部省会城区发展论坛今天在武汉市隆重举行,我受邀参加感到十分荣幸,在此我受国家发改委主任的委托,向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举办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和省会城区发展论坛,交流情况和经验,分析形势和问题,研究思路和措施,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谋划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中心城市水平,带动落后地区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步伐是很有意义的。

  前些天,全国上下喜庆新中国60华诞,回顾建国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光辉前景正展现在世人面前,我国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平崛起,中华民族必将成为世界民族之林的参天大树。我国正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经济总量今年可能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在未来不太长的时间内,我国经济还会有更大的发展,我国已有38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其中9家已排在前80位,今后还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我们正处于发展总部经济的难得的机遇期。着力在包括省会城市在内的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对于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已经并且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以来,现代总部经济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热点,上海、北京、武汉等许多中心城市都把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作为加快城市发展、增强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发展水平的战略选择,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总部经济对于中国中心城市功能具有聚合、辐射和带动作用,发展总部经济,可以为区域发展带动消费效应和税收效应等多种经济效应。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资源差异比较大,中心城市的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端战略资源优势明显,而欠发达地区的土地、劳动力等常规资源优势明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能够充分发挥区域各自的资源比较优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创新发展能力,是中心城市发展的活力源泉和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能够充分发挥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密集的人才、技术、信息等创新资源,有利于提升总部企业所在区域的创新能力,大力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提高我国在全球国际体系中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部经济是一种可以跨区域、跨国界、跨产业的经济形态,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抵御风险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对于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国际竞争力也具有战略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中部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区域,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国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武汉作为湖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历史上就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是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地,是新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在新的历史时期,武汉在“中部崛起”和区域加快发展中,应当发挥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近几年,武汉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中心城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高端、高附加值、低污染和无污染产业的聚集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总部经济,已成为武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要内容,武汉市总部经济发展态势和前景很好,在区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武昌区是武汉市的中心城区,辛亥首义的第一枪在此打响,人文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优美,具有重要的区位条件和高端资源优势。

  近年来,武昌在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正确举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昨天我到武汉,来到武昌,给我很新的感觉,与我以前来武昌的印象相比,武昌的品位提升了,武汉市和武昌区发展总部经济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城市的自身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能够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和区域的共同发展,总部经济应当而且能够成为引领武汉中心城区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转型,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共赢的重要引擎。

  武汉市和武昌区开拓创新,精心谋划,已形成总部经济的正确思路和措施,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区域布局首先是沿海开放,然后是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最后是中部崛起,希望并且相信位居中部中心地位的武汉市和武昌区能够后来居说,在总部经济方面加快发展,使武汉成为21世纪中国内陆的经济龙头。

  最后,衷心祝愿第五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和第二届中部省会城区发展论坛发展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全国各中心城市总部经济不断发展,祝与会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身体健康、诸事顺意。谢谢大家。

  袁善腊:感谢连启华司长的精彩演讲,下面请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先生作主题演讲,大家欢迎。

  王健林:尊敬的张主席,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很荣幸邀请我来武汉参加第五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我从企业家的角度提一点看法,我认为武汉是中部最佳的总部基地,我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可以给出四个理由:武汉具有极佳的地理位置,武汉位于中国的中部的中心,把中国的5个最重要的城市划一条线,背面的北京、南面的广州、东面的上海和西面的成都划一个十字线相连,武汉市处于十字线相连交汇的中心,以武汉划一个圆圈,可以很便捷地通达各城市。在历史上,武汉具有“九省通衢”之称的美誉,随着中国经济向中部发展转移,随着中部的崛起,我相信武汉市极佳的地理位置的后发优势将会显现出来,尤其是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的大力建设,我调查从武汉市到北京、广州、上海、成都主要核心城市的时间都在四个小时左右,从地理位置上讲是最佳的。

  第二,武汉市在中部地区具有极高的首位度,总部经济不一定是在GDP最高、财政收入最高的地方去发展,它是需要在具有首位度的城市发展,就是一定要有交通便利、人才优势、人才厚重、声誉高的地区发展,从中部六省当中,武汉市的首位度是最高的。我举一个不恰当的比例,江浙有少数几个地级市,讲GDP在全国都排在前几位,但那些地区总部经济很少,经济很发达,财政收入很高,但是不具备地区的首位度,不具备区域的首位度,很难吸引人才,总部是什么,总部是企业总部支撑,是一个企业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所以说不要以为把GDP做得很大,交通便利了,财政收入很高了,就适合发展总部经济,所以我认为总部经济不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是任何城市都可以搞,总部经济只适合在那些中心城市或者首位度比较高的特大型城市,现在万达在全国50多个城市都有,现在各地都在提打造总部经济,甚至一个省几个区都在提,这是一个误区。总部经济的好处,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万达是北京中央商务区的主要参与者和第一批投资者,在北京中央商务区中我们做过调查,其中最多的一栋楼一年可以提供超过20亿的税收,发展总部经济,北京、上海、武汉的一些城市是可以的。

  第三,武汉市有发展总部经济的良好市场氛围,商务楼宇市场比较发达,中部很多城市,包括很多省会城市,写字楼市场的租赁和销售很差,武汉市有很好的现象,就是写字楼的价钱、销售价钱和租赁价钱不错,这就是比较适合发展总部经济的。有的城市楼价很高,写字楼每天租赁价钱就是一两块钱,做生意可以,但发展总部经济就很差,没有很好的楼宇的租赁和销售市场,发展总部经济是很困难的,总部经济不能在田边、不能在山边做,一定是聚集在一定的区域内,就需要有写字楼,写字楼需要有人投资,如果投资租赁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市场法规就是这样的,就一定会促使投资人搞工业,不会投资写字楼。我们进入武汉市也有好几年了,武汉市的租赁市场和销售市场不错,比较适合发展总部经济。

  第四,武汉市是一个经济高速成长的地区,武汉在中部地区算后发地区,前些年最早发展东部,后来搞西部大开发,这些年随着“中部崛起”的口号和中部地区的发展,武汉经济有了高速的发展,今年上半年武汉市GDP和财政收入在全国排第8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排在第7位,最近几年武汉市经济高速发展。这些年,万达投资全国,现在各地政府重新出现了加快发展的势头,很多城市发展势头都非常迅猛,比如天津今年前三个季度经济增长排在全国第1位,这是以前很多年都没有出现过,我觉得武汉在中部地区的增速是比较快的,投资于最发达的地区,投资于最落后的地区,现在发展都不是很快,投资在快速发展的区域是最赚钱的,说武汉适合发展总部经济,不仅仅这几点理由,武汉市还有厚重的文化和发展总部经济的基础,武汉在百年以前七八十年代,武汉在全国名列三强之内,那个时候的地位可能更高,是中国最早发展民族工业、民族经济的地区和工商业最发达的城市,我想最主要的前四点理由。

  我觉得从企业家的角度来说,我也不是在忽悠,给武汉说好话,我是用真金白银,用自己的投资来印证自己的观点,我可以向大家透露,武汉市是万达集团在全国50个城市当中投资额最大的城市,我们在武汉现在已经有6个万达广场,现在已经签约和开工的还有4个五星酒店,在武汉总投资超过400亿,在武汉这几个项目的投资接近160亿,如果不是看好这个城市,是不会用这么多真金白银来投资的。最近万达和武汉市武昌区政府在进行合作,发展总部经济的基地,就是武汉东湖中央商务区,这一个中央商务区的投资超过300亿,我们正在进行精心设计,我们在全国参与了10多个CBD建设。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在三四年内,非常美好,适合人民居住的东湖中央商务区

  袁善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作主题演讲,大家欢迎。

  卢中原:谢谢武汉市政府、武昌区政府邀请我来参加此次论坛,刚才王总是从企业家的角度谈了对总部经济的看法,他是用真金白银给武汉投选票,我没有真金白银,我只有研究人员,我从研究的角度来谈一谈对总部经济的一些认识,首先我要对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我看前四届每一届主题都有所侧重,今年的主题是“创新城市合作  应对金融危机”,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总部经济是提升我们在国际产业分工当中地位的一种有效平台,在改革开放初期乃至到现在,相当多的地方是靠自己的低成本和区位优势招商引资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包括资源代价、环境代价,还有劳工成本被人为压低的血汗代价,这些我们勿庸置疑,不用回避这些问题,这些招商引资依靠的是过去的低成本,我们参加过很多地方的课题论证和研究,都说有好的区位优势,这很平淡,到底有什么优势。说老实话,在改革开放初期乃至现在相当多的外商仍然看中的是我们的低成本优势,无非是你这个地方区位成本低,特别是资源环境、劳动力成本低,所谓的区位优势,劳动力成本并不低,更多的是我们的资源、环境、劳动力成本低,我们长期依靠这种低成本招商引资能维持多久?因此我们研究和发展总部经济,提升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当中的地位,要从此着眼,现在很多地方传统低成本优势已经逐渐丧失,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如果我们再跟别人说有趣味优势、低成本优势,我们对人家的吸引力还有多大、多久,我认为越来越少了,包括广州、东南沿海这些发达地区,产业集群主要是传统的制造业,甚至一些电子产业,甚至像东莞珠三角地区、上海昆山,他们如果依靠传统的区位和低成本优势,我估计他们不再会有更多的优势,我们传统的优势正在弱化,东南沿海怎么样营造和发掘未来的新的竞争优势,那么总部经济在这里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怎么样去构造本地的新的优势,咱们说的再具体一点,就是本地有没有综合竞争优势,因此靠区位优势和低成本优势只能在低端,只能在国际分工的低端,我们有了综合竞争优势,我们就一定会走向高端,因为综合优势,就把总部、研发中心,地区总部和地区研发中心吸纳进来,吸纳进来就变成了高端,价值增值量产业分布的高端,要希望企业来,没有技术、没有管理人才、没有基础设施的环境、没有投资软硬环境的改善,就无法从低端向高端进军,这是很多东南沿海发达地区非常重大的挑战,对中部来说也是一个新的课题,像武汉这样的重镇中部地区,在旧中国有大上海、大武汉的说法,在现在的情况下,武汉如果想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地位,提升自己在国际产业分工当中的环节、位置、层次,就必须构造综合竞争优势,就是构造新的综合竞争优势。这是我讲的我们研究总部经济对本地的原有优势弱化和新优势的构造,是具有新的迁移作用的,我相信大武汉优势还会很丰厚,潜力还值得挖掘,如果我们着眼于构建综合竞争优势,提升我们在国际产业分工当中的位次、层次,就应该超出低成本优势等传统的观念。

  第二发展总部经济,是提升城市功能素质,促进产业升级的另一个重要的途径,我们大家知道改革开放初期到最近这一段时间,城市转型是“退二进三”等思路,我现在觉得总部经济的提出,是在城市转型、产业升级方向上的进一步深化,“退二进三”是企业怎么解脱社会负担,怎么把城市的黄金极端退出制造业,进入第三产业,但是当时的“退二进三”无非是一些商业大楼,但是现在我们讲总部经济,要把总部基地吸纳进来。城市转型,产业升级是很的方向,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研究,这包括城市规划、城市功能区,包括城市原有优势的发挥,还有拆迁当中的一系列矛盾如何妥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我想总部经济形态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促进中国各个城市在考虑未来城市功能合理化、城市产业进一步升级向高端进军的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路径。

  第三发展总部经济,是跨越危机的重要举措,咱们讲应对危机,我在这里讲不要停留在应对危机的层面上,应对危机没有什么意思了,我们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他们一开始是把应对危机和跨越危机结合在一起,制定未来10年的先导性战略安排,我们可不能对此低估,不要沾沾自喜,中国比别人应对好,我们经济相对稳定,我们复苏比他们快,中国尽管不能独善其身,但是我们可以一枝独秀,我提醒大家千万不要沾沾自喜。发达国家在先进技术、国际竞争、道德评判这几方面都会占据很重要的资源,发达国家现在是总量减排,不要求相对减排,不是密度的减排,我们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如果总量减排,各地的重化工业、能耗大的统统都要关掉,因此在城市转型、区域发展、应对危机下,在世界上最关注的是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因此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提出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应对危机上已经远远不够了,因为应对危机毕竟很多是短期措施,保增长往往可能牺牲环保和节能,我们应对危机扩内需,跨危机能做到了,碳减排密度能减少吗,现在我们不能把眼界仅仅放在吸引大项目,使工业产值、GDP扩张规模,通过低碳、可循环的、可持续的、绿色的这些理念来发展本地经济,使我们在未来国际竞争力中有领航产业,可以和别人一争高下,在国际竞争力当中,我们也可以占据一席之地,这一步在道德评判上也难以依托,我们在发展总部经济思路上一定要有应对危机、跨越危机的长远眼光,否则我们可能在领航产业、先进技术、道德评判上都会落后。

  第四,前几届论坛是城区在讲本城区的总部经济,我想这可能还是有一些局限性,上面讲“中部崛起”几方面的要求,下面讲“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要求,我们在研究总部经济的时候要考虑到,每个城区谈自己的总部经济本身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有城市政府的发展理念在这里都要提升,但我觉得还可以超越一点,比如说武昌区发展总部经济,汉口要发展怎么办,如果大家都讲总部经济,而且总部经济的内涵没有什么差别性,没有什么突出的特色,这对大武汉来说,可能就不太好了,所以我想各个城区的总部经济还要纳入本市、本省城市圈的总体规划来考虑,不然的话各个城区都讲本城区的总部经济,我担心会形成新一轮的无差别、无特色,比如说本质,北京在丰台有一个总部基地,非常大的一片,刚才王总讲的我们要办中央商务区,不是商务区,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如果完全变成办公楼,没有替代,会形成城市的交通拥堵、能耗大,在朝阳有一个中央商务区,那也是总部经济的一个形态,在丰台总部基地,就是总部到那里安家,类似于创业园区,因此这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丰台发展总部经济,是发展总部经济很好的方式,朝阳也说是发展总部经济最好的地区,我们要很好地研究哪个地方更适合发展总部经济,没有什么差别和特色。

  我们希望在总部经济论坛上探讨这些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我们不是说各地城市内部城区的总部经济不要发展,已经出现了这类问题,而是说这一类问题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关注的,一定要注意形成特色,才有自己的竞争力。

  袁善腊:感谢  先生的精彩演讲,本次论坛邀请了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第一副主席张榕明讲话,欢迎张主席给我们讲话。

  张榕明:同志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来自全国各地中心城市和中部城市的政府官员、企业家和学者聚集在武汉市的武昌,以“发展总部经济  创新城市合作”为主题,交流合作信息,探索发展途径,共谋发展大计,这对于发展总部经济,增进城市之间的相互了解,扩大合作领域,促进共同繁荣,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首先我对第五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论坛的各位来宾和朋友们表示亲切的问候。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深入发展,地区资源要素和企业组织结构优化重组,使企业总部与制造基地空间分离的总部现象成为势不可当的潮流,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和冲击,更需要我们加强对总部经济深层次的探索与实践,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功能转型,真正实现区域经济统筹发展。

  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四届,对中心城市政府、专家学者、企业家共同发展和实践总部经济,促进区域交流与合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其影响力日益深远,出席此次论坛的嘉宾既有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也有地方政府官员和著名的企业家学者,希望大家围绕主题畅所欲言,深化总部基地的认识和理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下面我就加快总部经济发展谈点个人的意见。

  (一)切实提高认识,发挥总部经济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和冲击后,当前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在中央经济政策的刺激下出现了积极的变化,有利条件和积极因因素增多,一些以第三产业为主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出现了企稳回升的良好势头,但是在一些地区许多企业依然面临着困难,甚至停产倒闭,低端加工制造业遭受重创,这为我们深刻认识到要应对国际金融的影响,实现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力营造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增强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从这几年的实践看,总部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形态,能够充分整合利用中心城市在人才、技术、信息优势,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创新成果,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化,把创新成果向周边地区辐射,既提高了制造业的生产效果,促进资源能源的集约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也有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大规模发展,因此总部经济十分契合发展观的要求,对推动中心城市转型升级,加快区域合作发展,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举行重要的战略意义,是现阶段中心城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选择。

  (二)深化区域交流合作,推进总部经济健康发展,近年来,国家相继部署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在浦东新区之后,又提出了建设滨海新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推进辽宁沿海新地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利于促进了区域间的分工合作,推动了区域间协调健康发展,开放与合作已成为国家、城市加快发展的主旋律,这也是发展总部经济必须具备的要素条件。实践证明,在总部经济模式下,区域间产业分工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不同区域之间基于资源禀赋的差距,占据着产业链条不同的功能,发挥着各自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这不仅是我们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挑战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打造成视新增长极的必然要求。

  此次论坛将主题定为“发展总部经济  创新城市合作”,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以发展总部经济为纽带,讨论研究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形势和选择路径,要按总部经济的客观规律,进一步创新合作方式,设计区域经济合作的框架、路径和实施步骤,形成区域合作的长效机制,并在政府界、企业界和学术界建立一系列合作机制,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健康有序向前发展。

  (三)武汉作为特大中心城市,要在中部崛起中发挥好龙头作用,中部崛起战略是国家推进区域合作,促进东部与中西部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武汉作为中心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具有区位优势,工业基础好,交通枢纽、商贸中心、科教实力强等优势,这也是决定武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武汉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加快高端、高附加值产业聚集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武汉市总部经济发展态势和前景较好,目前已经聚集了70多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300多家跨国公司办事处,以及9家国内500强企业总部,在区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希望武汉市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发挥优势,调整结构,发挥效力,促进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中部崛起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发挥好战略支点作用。

  同志们、朋友们,发展总部经济,创新城市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我们在座的共同愿望和历史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加强合作,共同谱写区域经济腾飞的新篇章,最后预祝第五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圆满成功。谢谢。

  袁善腊:感谢张主席的精彩讲话,张主席出席本次论坛,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发展总部经济和中部崛起的关心和支持,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次向张主席表示感谢。各位来宾,2009第五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暨第二届中部省会城区发展论坛发展论坛开幕式到此结束。第二单元的会议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戚本超主持。

 

  戚本超: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刚才我们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根据论坛议程安排,现在进行主题发言,首先我们请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研究员发布“2009-2010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和“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报告(2009)”,请大家鼓掌欢迎。

  赵弘: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首先非常感谢武汉市人民政府、武昌区人民政府为这次论坛提供了这么舒适、和谐、美好的一个环境,同时感谢来自全国各地各个城区、各个城市的嘉宾能够利用星期六休息时间参加这个论坛。下面我代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来发布“2009-2010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从05年开始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每年选择一个主题对总部经济的战略价值、运行机制等等问题进行深化研究,今年这个主题我们选择的是“总部经济如何推动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分工合作、共赢发展”,这个主题非常有现实意义,因为我们统筹区域合作,城市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同的城市资源禀赋不同,它的优势不同,如何把两个不同类型的城市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这是很多政府部门非常关心的问题。今天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中国进入深化城市分工合作的新阶段,对于城市经济合作方式提出新要求,这是我的一个基本判断。第二总部经济推动城市分工合作共赢发展。第三以总部经济推动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分工合作的着力点。

  下面我先谈第一个观点,中国已经进入到深化城市分工合作的新阶段,对城市经济合作发展方式提出新的要求,我们研究国际经济,对国际区域经济的发展得出一些结论,第一个结论是城市群的竞争与发展,是国际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一种新表现,我们看到城市群就是在特定的一个区域范围内云集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者两个特大型中心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中心资源和交通环境,城市之间在基础设施、产业联系等等方面深化,同时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这是城市群的概念。从国际上看,在全球竞争当中,已经由原来的单个城市考虑自身的发展,在全球竞争当中出现自己的地位,已经演变成为城市群之间相互合作、合理分工,这成为区域竞争的一种新的表现形态,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标志和参与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平台,特别是城市之间通过分工合作,能够形成若干个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而这个产业集群往往代表了一个国家在这个产业领域的最高竞争力。

  我们看到目前在区域经济研究中认为世界上有6大城市群是最具规模和实力的,有英格兰大都市带,以伦敦为核心,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以巴黎为中心,接下来中国以长三角大都市带,这代表中国的一个大的都市群。日本以横滨、东京为核心的日本东海道大都市带,还有纽约华盛顿等6个大城市群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有一个,以纽约为中心,形成了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在这个城市群中,以波士顿、纽约最长,巴尔地摩等城市为中心,面积大概占美国的1.5%,但是根据我们的数据显示,07年这个城市群经济总量是2.2万亿美元,占美国的15.7%,,相当于中国的64.7%,是英国、法国的1倍多,加拿大、印度的2倍多。各城市之间错位发展,形成了金融城纽约、电子城波士顿、军工城费城、会展旅游城市巴尔的摩、政治中心华盛顿的分工格局。第二个例子东京-大阪城市群,由东京、名古屋、大阪三大都市圈组成,大、中、小城市总数达310个,全日本11座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中有10座分布在该城市群内,国土面积进展日本面积的10.4%,人口占60%以上,在日本这个城市群非常集中。根据历史资料显示,这个城市群的演变,也和我们国家现在所处的阶段有非常类似之处,从1975年-1984年10年间,从东京向周边中小城市迁移的企业达到349家。周边小城市通过承接东京的制造基地转移,成为特色产业集群,如神奈川和千叶地区成为东京都市圈的工业和物流业集聚地、多摩以高科技产业为特色,名古屋成为汽车产业制造基地。这是第一个从国际角度来看现在城市群已经成为国际区域竞争的特点。

  中国区域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亟待寻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合作路径,现在国家由于一些差别,区域发展差距拉大,总体发展水平差距明显,2008年东部GDP比东北、中部、西部GDP之和高4.78万亿,在人均GDP方面,2007年我国东部地区为32089.14元/人,东北地区约为东部的67%,中部约为东部的46%,西部约为东部的41%,中部和西部都没有一半。另外一些研究也表明,2007年,东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81.3%,东北比东部低6.5个百分点,中部比东部低11个百分点,西部比东部低16.7个百分点,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差距也是很明显的。

  我们做了一个图表,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研究了长三角和环渤海这两个区域,我们知道在国内长三角区域合作是比较好的,大城市与中等城市、中等城市与小城市之间形成比较合理的产业分工,相比之下京津冀地区、环渤海地区区域合作正在加深当中,而我们分析京津冀地区合作不如长三角、珠三角好,可能是计划经济在京津冀地区时间更长、影响更深,另一方面在京津冀区域,城市之间的发展阶段出现明显的差异,我们用工业化起始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工业化后期阶段这四个阶段来划分一下京津冀区域,北京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后期阶段,天津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而其他的城市(长沙、秦皇岛)到处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而另外一些城市(常德、保定)处于工业化起始阶段,京津冀区域很难往周边城市转化,也就是说经济落差、发展阶段的落差,使得他们之间很难对接,这就是中关村很多技术是辐射全国的,这就表明了我们在城市发展过程当中,保持区域之间的合理差距是可以的,但是差距过大并不利于区域的合作。

  同时我们看到由于我们发展阶段的差异,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差距很难改变,因为在改变的差距过程中,人才是很重要的,但是人才现在更加向发展比较好的城市聚集,越好的城市竞争力越强,越落后的城市竞争力越差,我们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对综合竞争力较强的49个城市的人才竞争力进行评价,排在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重庆、天津、武汉和苏州,排在后10位的城市分别是:珠海、唐山、南通、泉州、威海、绍兴、柳州、潍坊、嘉兴、海口,我们看到这个差距使得人才的分布出现很明显的不平衡,未来一到两年,中国人才流动的十大热门城市依次为上海、北京、广州、无锡,中心城市进入经济转型期,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求与其他城市和区域之间的合作,一批中心城市进入城市经济转型期,制造业“空心化”现象严重,当前我国许多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已经进入城镇化的中后期,快速扩张的城市规模使得原有的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与城市发展出现矛盾,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不断加大。我们国家城镇化速度非常快,大量人口不断涌向城市,这样使得城市原来的产业非常合理的空间布局结构显得越来越不合理,我们有一个例子,例如北京原来的产业布局都在四环,工业最早都布局在四环以外,现在连五环也包围起来了,原来的工厂在城市的核心区域,这样造成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这种生产格局严重不合理。2001年-2008年6月,北京关闭搬迁工业企业285家;从2006年-2008年2月年两间,深圳已整体外迁工业企业599家。外迁往郊区搬迁,另外一方面往具有优势的中小城市搬迁,这就需要与周边城市合作。

  中心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和周边城市和区域合作,来寻求新的发展思路。从另一个角度看,欠发达地区在短期内也很难达到中心城区生活城市环境,要寻求城市转型,也必须从承接这些城市转移出来的生产制造产业入手。我们在分析转移过程中,产业转移主体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分工合作,实现不同区域的利益共享,需要寻求新的有效路径,实现利益最大化,总部经济通过总部和制造空间的分离,能够在两个区域之间的合作架起桥梁,形成很好的发展路径。

  总部经济推动城市分工合作共赢发展,今天全国各地300多人来参加此次论坛,有很多同志都是新朋友,是第一次参加此次论坛,总部经济,我在全国提了很多遍,在这里我简要对这个概念进行介绍一下,总部经济是我们在研究首都经济过程中,特别是研究首都的制造业到底怎么发展这个课题的背景下而形成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说,作为特大型城市到了一定的阶段,制造业必须转型,必须进行结构调整,但是如何调整,确实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全国有一些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企业也面临很大的困境,就是如何寻求更高的平台,能够寻求到更多的资源来发展自己,这两个需求实际上应该能够结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总部经济”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基本思路就是说我们要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利用越来越发达的高速公路交通信息,来实现企业总部和生产制造在空间上的分离,这个分离能够把两个城市最优势的资源、两个区域最优势的资源集成起来,这样形成分工合作,一方面通过总部集群,带动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中心城市的转型和升级,另一方面通过生产制造基地在更具有优势的欠发达地区,但在生产过程中更具有优势,在这个地方布局使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总部经济是研究制造业的一个概念,但是对于服务业也是适用的,现在很多服务业也是利用总部经济进行空间的优化。

  今天有企业家,有政府官员,也有搞理论工作的同志,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理解总部经济,从最本质的层次上理解,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在经济学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因为过去的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是从要素层面上,太抽象,在实操层面说,我们把企业看成最小的单位,在研究这个企业到底布局在什么地方更合理,但是我们发现按照这个思路,在现在城市发展当中已经遇到了困难,因为有些区域可能适合总部发展,因为这个地方有人才、有技术、有信息,生活环境非常优美,适合总部的聚集,但是生产制造如果在这个地方,成本就会很高,反之另外一些区域,由于历史原因和发展阶段的差异,还没有办法取得那么多的总部发展的资源要素,但是它具有明显生产制造的优势,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把一个企业看成最小单元,看成一个细胞来进行对质,我们确实遇到困难,那么总部经济就是要把这两个区域结合起来,企业两个模块,一个是企业总部模块(研究设计模块),另一个是生产制造功能,让这两个功能在空间上寻找各自适合的区域,这样的布局把资源通过优化,我们说总部经济是区域把蛋糕继续做大,两个区域的比例可以调整,但是蛋糕是越做越大,从外部取得了一定的资源。

  中心城区总部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武昌区、丰台区、鼓楼区、思明区、越秀区都是中心城区,到一定阶段,产业选择的方向越来越窄,制造业没有办法在这个地方做生产,这不同于工厂连工厂的模式,在这里的形态是写字楼,产生的是服务,使用的是高级白领,是一种知识的生产和消费,而那种是物质资源的生产和消费,这两种形态完全不同,是中心城市的经济形态。

  总部经济是企业的发展模式,越是集团企业,越是大企业,越愿意以总部经济模式来进行资源配置,因为他可以取得两个地区最优势的资源,很多跨国公司就是按照这个模式在全球市场发展。总部经济利用区域发展的差异和资源禀赋差异,实现两个最大化,城市之间资源是有差别的,我们把资源分成两类,一种叫战略资源(人才、技术、信息),第二种叫常规资源(生产过程当中的能源、材料、设备、蓝领工人),这两类资源在不同的区域确实是有差别的,总部经济是要利用这种差别,如果两个城市完全条件一样,都不可能以总部经济模式合作,这种落差是总部经济存在的条件,以这种落差作为基础,这样以城市之间的合作为条件,以利益的共进作为最终的结果,实现跨区域的合作,而且这种合作是以企业为载体,政府只要提供环境就可以了,这种合作更具有持久性,这种合作是两个最大化,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避免在大城市做生产制造,造成资源的浪费,也避免总部放在一个生产发展水平非常低的地区,首先是资源效益最大化,第二是国家利益最大化,我们讲总部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其实是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30年自觉不自觉已经担当到生产资源的角色,在这个链条中我们担当的是生产制造角色,我们用非常微薄的利润给人家做生产,我们能占到整个利润的1%-3%,在很多珠三角区域没有利润的空间,现在总部经济在中国的范围内,进行区域合作,形成资源效益最大化,国家利益最大化,这会造福于国家的发展。我们很希望第三阶段企业走出去,总部在中国,到海外进行更合理的布局分工,主导权归在中国的企业手上,现在中国有越来越的跨国公司按照这种模式在发展。

  总部经济对城市的重要性,我们已经做了10种研究,去年对6个城市和9个城区做了调查,显示总部对服务业具有强劲的带动作用,因为它具有战略决策功能、投资运营功能、研发设计功能、营销功能,这些功能带动的是金融保险,企业排在第一位的需求是金融保险占57.9%,第二位是会计审计占42.6%,城市要发展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总部经济创新不同层级城市之间的合作模式,提升区域整体竞争能力。总部经济突破了原有城市之间主要在产业分工、产品配套层面分工合作的局限,提出不同城市之间基于功能链的垂直分工与合作模式。我们看到原有的模式是总部和制造在一起,新的模式是总部在一个区域,而制造在另一个区域,这使我们城市分工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因为这个合作非常现实,大城市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但是这种带动必须有渠道、有途径,总部经济就是在原来的合作消失以后,在新的层面上进行新的合作,这种合作更具有现实性。

  总部总部经济有助于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总部经济最核心的就是优化了中心资源的配置,创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叫研发,要有最新的成果,而这个成果最有优势的区域就是中心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他们有条件来进行更多的研发。同时创新需要转化,需要生产,而生产必须在具有更成熟优势的区域转化,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恰好我们转化的一个很好的区域。比如中关村的很多成果是在全国转化的,很多大的企业集团都在采用这种模式进行转化。

  以总部经济推动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分工与合作的着力点。我认为有这几点:(一)明确各种不同类型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定位,我认为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卢中原主任也谈到了这个观点,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特点不同,我们确实在总部经济中要正确定位,不能落后于时代,也不能过于超前于时代,否则两个片面性都是错的。中心城市、特大型城市发展总部经济,任务就是要发展总部,但是我们同时还要学习做减法,要舍得转出在本城市已经不具备生产制造优势的企业,很多情况下我们确实舍不得,全国调查也显示,很多地方在舍不得的情况下,使得企业在这个地方破产了,才不得不转出去,大城市要舍得做减法,能够把一些还具有优势的企业,要舍得及时转出去,而这个“转”有很重要的技巧,我们不能够再按传统的模式转,现在很多城市在转型,但是转型很有技巧,北京有很多经验教训要总结,北京曾经是仅次于辽宁第二大占工业比重最高的城市,我们吸引了很多的工业品牌,但是在几十年的调整中,整治搬迁了一些企业,但是搬迁的结果都失败了,因为我们说今天的搬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搬迁,不是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搬迁,企业搬迁,有素质的人才也搬出去了。我们的企业要学会搬迁,学会以总部经济来搬迁,把总部留在中心城市,以取得这个地方的人才资源,把生产转出去。

  (2)中小城市要学会从制造切入,逐步提升切入到总部经济链条里,我们也确实很提醒很多城市,不能光看到总部经济这个环节,实际上制造也是很重要的空间,很多在大城市赔钱的产业,到中小城市能赚钱,而且利润率还比较高。因为我们一步跳到总部,可能吸引不到总部,可能时间耽误了,如果我们从制造到总部,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可以发展总部经济,今天的深圳就是从制造切入。

  (3)永康在总部经济发展中要探索一条心的道路,因为在珠三角和长三角有很多的具有特色产业的城市,比如说泉州的服装、制鞋等等发展得很好,在永康五金产业很有特色,很多行业占到全国的具有60、70的生产份额。佛山的陶瓷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还有顺德的家电业,这些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面临同样的转型压力,怎么办?困难很大,制造没办法做下去了,到底是企业都死掉,还是持续发展,我认为这些城市面临新的选择,要寻求新的优势,来提高本城市的产业创新能力,就是要发展总部经济,发展什么总部经济,具有产业特色的总部经济,比如说五金,因为我们的研究表明,国内学者表示,用五金特色的城市,对某些特定需要的城市,不亚于大城市发展总部经济,我们要在这个领域寻求更明显的优势来转型,这个转型成功,我们就会培育出中国具有特色的一些总部型城市,在美国、英国都有很多这种城市,中国现在还没有,我们需要做这种探索。

  (二)培育壮大总部企业。我们必须明确我们的定位,通过规划引领、政策引导、服务支撑,培育自己的企业,在发展总部经济过程中,一方面要着眼于吸引有意愿到城市发展的总部企业,要培育已经有总部经济雏形,需要到外面进行扩张的企业,把企业做大做强。

  (三)构建“总部-制造基地”利益共享机制。很多情况下,中小城市不愿意把制造迁出去,根本的问题是利益的分配,我认为我们要有开放的胸怀,因为这种分类关系是生产力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符合生产力的要求,总部经济的模式布局这种模式不是人为的一种创造,而是现实的一种生产力的更高要求。首钢是一个很成功的搬迁,它的搬迁就是以总部经济模式来搬迁的,保留了首钢几十年来培育的品牌价值,保留了首钢的销售网络,保留了首钢的创新资源。我们要用开放的胸怀,共同构建利益合作机制。

  (四)完善以交通为主的城市建基础设施网络,促进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建的要素流通。珠三角形成了“三环八射”轨道交通网络构架,交通是城市之间加强合作的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下面我进行第二个报告“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报告(2009)”,每个城市要明确自己发展的阶段,然后合理的定位,否则超越阶段,不科学;落后阶段,也不科学,这个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评价的过程,运用总部经济的基本理论,构建了一套评价体系,同时我们用公开的出版的统计年献作为数据来源,包括6的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53个三级指标,我们把评价结果划分了四个能级,第一能级(得分>70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共4个城市;第二能级(50<得分≤70)包括杭州、南京、天津、成都、青岛、武汉、宁波共7个城市;第三能级(40<综合得分≤50),包括厦门、大连、重庆、沈阳、长沙、济南、西安、郑州、合肥共9个城市;第四能级(综合得分≤40),包括太原、长春、哈尔滨等共15个城市。

  分项排名,北京在基础条件里排第一位80.64%,上海是第二位79.27%。在生产设施方面北京排第一,在研发能力北京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第一位是上海、第二位是上海、第三位是深圳。专业服务北京排第一96.96%,第二是上海,第三是广州79.34%。政府服务上海排第一位,97.50%,青岛排第二位88.34%,北京排第三位85.82%。开放程度上海排第一位,81.08%,广州派第二位79.83%,北京排第3位79.71%。前10名城市指标比较均衡,有的城市某些指标比较靠前,而另一个指标比较靠后,我们而把这些指标根据不同的权重最后进行排名。

  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根据在东部、中部、西部呈现不同的权重来划分,排在前10名的城市中,东部及沿海地区占8个席位,中部只有1个,只有武汉,西部只有成都进入前10名。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处于后10名的城市,中部地区有2个城市、西部地区有7个城市,东部地区只有1个城市。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能力比较强,就容易产生具有总部型企业,总部经济能力也比较强,整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也比较高。

  三大经济圈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优势明显,龙头城市地位突出,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都较为靠前,发展总部经济的条件较成熟,优势明显,排名前15位的城市中三大经济圈就占据了11个,占73.3%。谢谢大家。

  戚本超:感谢赵弘研究员的精彩报告,下面有请北京丰台区常务副区长汪洪作主题发言,大家欢迎。

  汪洪: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很荣幸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总部经济问题,刚才听了赵弘研究员的精彩发言很受启发,总部经济自2003年伴随着北京丰台总部基地的启动,进入了公众视野以来,以其突出的优势,引起了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也被媒体竞相报道,一时间以总部为名的项目遍布各经济发达区域,总部经济成了热门话题,总部类项目成了热议的对象,但其中也伴随着质疑与批评,无论怎样,在争论和质疑中,一批批总部经济建设起来,一组组不断攀升的数字还是再次呼应了总部经济,04年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同志到丰台对总部基地调研以后认为总部基地是丰台的一个创举,总部经济是首都经济的一个重要分支,之后发展总部经济发展一项重要举措列入首都发展规划,北京的总部经济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现在总部经济不断发展,正以自身独特的优势聚集着资源、创造着价值,可以说总部经济理论与总部经济区是一起成长、一同完善的。

  目前,丰台总部经济区作为总部经济的先行者,正借着首都南城发展重大机遇,努力建设总部经济名区。

  2008年总部经济区在不足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了超过千亿元的总收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总部经济区对区域经济的这种强大拉动作用,再次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究竟是哪些因素让总部经济这样熠熠生辉,总部经济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总部企业的运行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我们在研究后发现,总部经济的核心价值在于集成、创新、劳动,由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组成的系列创新劳动是其核心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这些激发创新活力、创造价值成数的劳动,正是创造创新环境的国际企业,因此我认为从总部经济核心价值的角度来认为创新环境的深化,更有利与创造劳动的集成,有利于总部经济的发展。这将涉及到三个方面,创新劳动之于总部经济的重要性,二是集成创新劳动的价值形成激励,三是从总部经济的核心价值集成创新劳动看创新环境的深化,总部经济是带有社会价值的完整劳动,劳动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也不仅是创造精神财富的过程,而是精神财富一旦附加到物质财富之上,必将极大增加物质财富的增长速度,因此现代社会劳动是由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等构成的复杂劳动,其之于总部经济的重要性充分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创新劳动有利于聚集创新要素,创新劳动作为一种抽象劳动,具有创造价值成数的重要作用,各种创新要素只有与相应的创新劳动结合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因此总部经济集中涌现的地方,也就是各种创新要素不断汇集的地方。二是创新劳动有利于优化资源布局。创新劳动作为可流动的一种区域资源禀赋,将会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对其它资源要素的分布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种信息、技术、资金等资源要素将会随创新劳动的聚散而发生重组或变化。这就是创新劳动优化资源布局的重要表现。三是创新劳动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纵观各类产业的发展,其实一部产业升级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劳动不断涌现的历史,各个企业、各个总部企业创新劳动的不断出现,将会极大地促进其创造价值能力。进而积累起雄厚的物质财富,为更新技术、扩大规模和创造条件,当此种情况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一个整体产业升级的时代也就来临了。四是创新劳动有利于形成创新文化。创新劳动是一种活劳动,体现为更多的智力和思想,从事创新劳动的群体,因学科背景的不同而具有更强的爆发力,容易形成强劲的创新活力和多元的文化氛围。五是创新劳动有利于持续产生动力。从影响总部经济产生的因素、信息技术、创新要素、资源禀赋三个方面来看,创新劳动是其最后的主要推手,没有创新劳动,就不会产生总部经济,创新劳动就像源头活水一样给予了总部经济持续不断的前进动力。所以,创新劳动的存在,是总部经济核心价值产生的基础,而让创新劳动演绎出更多动听乐章的环节更在集成阶段,有了创新劳动的集成,就有了创造价值成数的可能,这也正是总部经济核心价值所在。

  总部经济的核心价值,集成创新劳动的形成基地,集成创新劳动是总部经济的核心价值,其形成机理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及三者综合作用上,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因彼此影响,相互促进的,最终形成了劳动创新带来的价值增值,正如技术创新能为管理、营销提供有效技术支撑,管理创新则能改进流程,激发创新的活力;服务创新则能进一步促进管理方式的更进和技术的提升。一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基于技术的创新,是产品技术的首次商业应用,技术创新不是创新中的技术发明阶段,而是整个创新过程。技术创新的劳动价值是通过提出活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劳动效率来实现的。二是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为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它是企业面对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所做出的相应的改进和调整。管理既有自然的工具属性,又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它既包括管理技术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创新劳动能够通过管理活动作用于被管理对象,提高其劳动效效率,实现更多的价值增值。三是服务创新,服务创新劳动主要围绕客户需要所进行的创新性服务,以使顾客获得超值回报,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同时也包括产品的营销推广、品牌塑造等诸多内容,服务创新劳动表现为能够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产品,既有实物形态的产品,也有非实物形态的产品。四是集成创新,集成创新是以上三种创新活动共同作用的状况,也是总部经济创新劳动的一般表现形态,当研发、管理、生产和营销各环节均处于创新之中,并相互促进时,就产生了集成创新,在这种集成创新的综合作用下,多种抽象劳动与创新要素将深入深度重组,从而不仅大大提高抽象劳动本身的物化价值,还将进一步增加各类创新要素的市场价值,进而改进总部经济的价值成数,释放出更多的生产力。从引进总部经济企业向深化环境转变,坚持深化创新环境优先,深化创新环境与引进企业并重的思路,以深化创新环境、促进企业总部引进,才能直接直指总部经济的核心,创新劳动,以无为的心态取得引进上的更大成功,对于如何实现这一转移,我将在继续探讨的第三个问题就是从总部经济的核心价值、集成创新劳动看创新环境的深化。

  根据欧洲创新环境小组的观点,可以把环境看成劳动的产物,在环境中是否能够得到技术、地方性的联系等都是创新性的因素,基于此,对于创新性环境的营造,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入手,以实现通过深化创新环境,促进企业总部聚集发展的目的。一是建立融入全球的信息空间——解决“想发展”的问题,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本地信息空间与联通全球的信息空间,作为总部经济区,既要注意建立有利于隐含经验类的知识、技术流通的本地信息空间,又要注重建立联通全球的信息空间,对于前者的作用,西方经济学家将其看座城市化经济的子集,对于后者,有利于获得更多的编码、远程传播的信息,使企业开阔视野,进行创新。

  二是拓展发展有序的发展空间,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空间是产生各类故事的前提和载体,以总部经济区为基础,通过利用交通经济圈、主干道路两侧的空间,积极承接高端经济要素,形成以重点功能区带动辐射周边,以周边服务配套重点功能区的格局,同时充分引导企业总部对外投资需求在本地或外区建立经济协作区,满足总部型企业的厂房、仓储以及其它各类配套的需要,建立区域之间的合作联盟,推动政策一体化,合作共赢,实现总部经济贡献最大化。

  三是构建资源对接的创意系统,解决能发展的问题,从总部经济区的运行情况看,公司取决于企业间、企业与其它机构之间促动的方式,这种相互促动的方式是一种表现,完成总部经济区的创意环境,可以从构建创新系统加以入手推进,如丰台总部经济区与北工大、中科院等高校、科研单位合作搭建了公共实验服务平台,与天津、上海科技园合作,组建“京津沪科技服务优势共同体”,与国外24家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国际互联互通关系,打通跨地区、跨国界合作服务平台,这些做法对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营造开放竞合环境,解决好发展的问题,总部经济企业聚集的地区,使这个地区形成了知识、经济聚集共享的地区。从公共服务管理来看,总部经济是有组织的集群综合题,而不是无组织的混合体,大力营造创新文化,必将促进不同技能、不同文化背景的精英重新形成学科交叉、产业融合的创新队伍,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从而形成某种文化习习,促进创新劳动的不断涌现。丰台总部经济区打造总部公社文化平台,进行文化建设。

  五是塑造共生共荣的产业环境,解决待发展的问题,在完善创意环境中,应该注重总部企业产业生态环境的营造,在丰台总部经济区在引进企业总部的同时,还注重引进高技术服务业、配套服务业,以形成总部产业链,从总部上引进了一些有优势的企业,这些企业占科技园区总部企业总数的80%。从行业培育上看,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航天军工、工程服务、生物医药四大特色产业群,培育中央国资委上市公司和地方建立企业总部机构三类企业总部群,这对各种总部企业的再牺牲、再引导,不仅是集约发展总部经济的要求,更是营造产业生态环境的要求。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以上是本次论坛交流的内容。谢谢大家。

  戚本超:谢谢汪洪区长的精彩发言,下面我们请南京市鼓楼区副区长费丽明作主题发言,大家欢迎。

  费丽明: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兄弟城区的代表,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今天第五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在美丽的江城武汉召开,很荣幸有机会和在座的专家学者、兄弟城区代表共同探讨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如何发展总部经济,我演讲的题目是“审时度势,把握机遇,推动鼓楼总部经济大发展”,过去的一年是迎接挑战,奋力攻坚的一年,城区经济的发展都遭遇到了席卷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挑战,在经济形势日益严峻,各种危机和挑战日益增多的条件下,总部经济显示出了强劲的抗风险能力,对全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下面,我结合鼓楼区总部经济发展的实践和大家作交流。

  (一)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鼓楼区辖区的人口有70万,加上流动的人口是100万,是南京的1/10,每个平方公里将有4万多人,空间的承载压力很大,这是我们鼓楼区的一个瓶颈,但是鼓楼区有独特的丰厚的资源,一是我们有独特的行政资源,鼓楼区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机关的所在地,90%以上的省级机关都在鼓楼区办公,我们有省级机关118家,部队团以上单位有38家。二我们拥有丰富的科研文化资源,区内有南京大学等20所高等院校,占到全市的一半,有47名两院院士,占到全省的一半,有10多万专业的科技人员,全区超过1/3的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同时我们辖区还集中了南京市70%以上的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三是鼓楼拥有丰富丰厚的文化资源,区内有新时期的一些遗址,民国时期鼓楼还是国民政府著名的行政区、使馆区,我们我们区的区情,来充分发挥在行政、科教、资本、信息、人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坚持土地集约化利用,产业特色化发展,资源市场化整合,在产业定位上,突出发展科技研发、信息通讯、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在规划布局上,初步形成了总部金融、商业商务、科技研发和文化创意四大产业集聚区,目前已经形成了“两路一城”为中心的总部企业集聚区,有模范马路科技创新街、江东软件城(南京唯一的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以形成软件和服务外包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成为总部基地、研发基地的重要载体和全国的软件及服务外包集聚中心之一。中央路商务带。我们将重点引进国内外著名企业总部和办事处,将历史上曾经的顶级豪宅区变成为顶级商务区,总部经济对鼓楼区经济发展和财政都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08南鼓楼区实现了GDP313亿元,财政收入55.5亿元,每平方公里产生GDP11.7亿元,财政收入2.1亿元,在全国同类城区中也位居前列,今年1-10月份预计实现财政收入57.5亿元,同比增长14.5亿元,总量增量在南京6城区中位列第一,总部型企业对前区财政的贡献率达到48%,是我们区经济发展和财政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二)做优做强环境,为总部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鼓楼区加强软硬件的建设,为引进总部经济企业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一是载体建设通过打造消费型服务集聚去、生产性服务也集聚去、科技产业集聚去和文化产业集聚去,为总部经济落地提供载体。二是服务机构,引进金融、会计、审计、专利申请、风险投资、实训等机构,为总部经济提供专业化的支撑体系。为企业提供工商、税务等“保姆式”、“一站式”服务,在国家法律框架内出台了一系列的倾斜政策,对总部经济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等进行补助,加大对总部经济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快兼并重组、支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通过促转型求发展,实现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积极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全市一流的文化、医疗、教育和商业服务设施,对总部企业高级职员在子女入学、住房、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最大的便利。通过以上一系列的举措,鼓楼区的总部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企业总部加快聚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目前我区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已达到91%以上,从总部型企业结构来看,一是培育壮大了以苏宁电器、苏宁环球、江苏金浦、金盛、新城市等一批本土企业,其中苏宁电器最具有代表性,苏宁电器从当初的区街企业成长为中国商业连锁第一品牌、福布斯亚洲50强,今年销售额将突破千亿元大关,后年进入世界500强。二是吸引壮大了像朗讯、爱默生、松下、博西(博世-西门子)等40多家世界500强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其中朗讯最具代表性。今年南京已成为朗讯在中国的研发总部,下辖北京分公司、青岛分公司,美国芝加哥核心网实验室也将迁到南京。三是迅猛发展了像联创、南瑞、14所、爱志科技等一批科技型总部企业。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联创,并对联创提出了三点希望:创建一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培育企业精神,现在联创正在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加强自主创新,把软件业做大做强,力争为中国人在世界软件行业夺得一席之地。

  (三)强抓金融危机带来的各项机遇,推动总部经济发展,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一方面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前金融危机虽已基本见底,但全球经济仍处于衰退期,经济复苏可能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经济稳定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不确定因素仍然不少,从鼓楼区来看,鼓楼经济发展的增速有所减缓,与全国同类相近城市相比,差距更有扩大的趋势。

  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鼓楼区发展总部经济也面临一些重大的发展机遇,一是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承接国际资本和技术转移的机遇,每一次的金融动荡都会带来国际资本、产业、技术的转移,在金融危机下,跨国大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国内,现在有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承接国际资本和技术转移的机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机遇,城区综合实力优势的机遇,这是苏宁电器收购了一家日本老牌家电企业,这是一个很有力的例证。鼓楼是南京的中心城区,在长三角区域中有着独特的竞争优势。鼓楼拥有独特的行政资源、科教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商务资源,具有较强的软实力和软件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总部经济,具有更大的潜力。

  下一步,鼓楼区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发挥总部企业的标志性、集聚性和辐射力,发展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一是要加大领导和规划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与省、市部门加强沟通支持力度,强化平台建设,大力发展以软件研发和服务外包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以咨询审计、法律为代表的专业服务业,以创意设计为代表的文化服务业。二是打造亿元园区、千万元园区,培养亿元企业和千万元企业,培养一批在不同行业领域内居全国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切实将中心城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努力推动全区在有限的空间资源里实现科学发展。三是抓住有利机遇,积极实现国际化的发展战略,鼓励企业“走出去”。我区在陆续在欧美、日本等国设立10个联络组,在芬兰设立服务外包接单中心,进一步加快国际化步伐,使鼓楼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鼓楼。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戚本超:感谢费丽明副区长的发言,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领导,今天上午的论坛到此结束。下午两点半论坛将在这里继续进行,下午的论坛由武昌区人民政府吴志振区长主持,现在我宣布第五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