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主题演讲二

更多

以总部经济模式推进城市群合作与发展

发布时间: 2009-10-10 17:21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来源: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

  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分布的一定数量的不同层级、功能和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发展的高级阶段,由于经济活动高度密集和在空间上的压缩,城市群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核心区和增长极,也是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城市群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它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体现了一个国家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一般有四种模式:(1)极核模式,即城市群有单一中心城市;(2)双子模式,即有两个大城市在城市群中起到“双核心作用”;(3)多中心模式,即城市群有两个以上中心城市,形成网格化结构;(4)走廊型模式,即城市群沿交通走廊或经济发展轴线带状布局。无论是什么模式的城市群,最核心的特征是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有机联系、分工合作、共同发展,从而产生1+1>2的效果。总部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城市群中各城市的资源禀赋差异,将各城市之间的合作由产业合作拓展到功能合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合作共赢。总部经济为城市群合作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一、城市化进程加快背景下城市群合作面临新环境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的人口和经济活动以更大规模、更快速度向城市集聚,城市空间形态开始由单体型城市向城市群等组合形态转换,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跨省域的大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东半岛城市群等省内城市群。各城市群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合作,带来良好的收益。但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是,由于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都想加快发展,相互竞争是不争的事实。要真正形成有内在联动发展机制的城市集群,加深产业合作,创新合作模式是今后我国城市群发展中必须予以正视的问题。
  (一)不同城市间的资源差异日益突出,城市群需要依托资源优势寻找新的合作途径
  从世界城市群的发展演进历程来看,城市群内部会产生自然的中心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形成不同层次的城市圈层。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要素流动性的加强,城市群内不同层级的城市资源差异日渐突出。人才、信息等战略要素不断向大城市聚集,但大城市经过长时间的快速发展,日益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水、能源等常规资源紧张的压力。与此同时,中小城市处于发展过程之中,追赶大城市的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们对人才、信息等战略资源的吸引力逊于大城市,但是劳动力成本较低,土地、水、能源等常规资源相对丰富。因而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要素价格差别较大,资源禀赋差异明显,以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上海和周边城市南通为例,2005年上海土地出让价格是南通的5倍,城市配套设施费是南通的2倍多,企业职工人均年工资是南通的1.5倍。
  与城市群内部资源差异扩大相伴的是,中心城市日益面临着制造业空心化的挑战。制造环节消失不但使中心城市经济增长减缓,而且使其与周边次一级城市的直接的产品合作和产品配套中断,也中断了大城市的人才、信息、技术等战略资源向中小城市辐射和扩散的通道。例如,北京市牡丹视像电子有限公司南迁镇江,周边为其生产配套产品的许多厂家也随之迁移或关闭。
  城市群需要在考虑资源禀赋及要素成本差异的基础上,用新的合作模式来创新和加强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合作,不但使大城市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活力,而且更好地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为城市群提供了新的合作模式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传统的企业员工之间的纵向关系通过企业信息网络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平等关系,依靠大容量的通讯和数据平台处理技术,传统金字塔组织中一些信息传递、中继以及监督的功能可以比过去完成得更快更经济,管理者的信息沟通能力和管理跨度因而成倍、甚至数十倍地增长。在这种大背景下,减少企业管理层次、缩短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距离,实现企业组织“扁平化”就成为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趋势下,企业得以将生产功能与总部功能在空间上分离,从而有效利用不同区域的优势资源。
  很多大企业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 把企业价值链中高端部分——履行战略决策、资源配置、资本经营、业绩管理及外部公关等全部或部分职能的企业总部——保留在大城市,而把价值链中的低端部分——具有占地面积相对较大、劳动密集等特点的生产环节——外移到周边中小城市。如联合利华将生产基地从上海迁往合肥,白菊集团将生产基地从北京迁往河北霸州。相反,一些企业为了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进行反向迁移,把生产环节保留在次一级城市,把企业总部外迁到中心城市。如希望集团将企业总部从成都迁往上海,蓝星集团将企业总部从兰州迁往北京;等等。
  (三)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由早期的生产制造向研发、营销等总部环节延伸,为城市群合作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跨国公司向我国的产业转移已经由早期的生产制造环节延伸到地区总部、研发总部、营销总部等总部环节,如西门子手机亚太总部、摩托罗拉能源产品亚太总部、AMD亚太总部、拜耳大中华区总部相继从香港、日本等地迁到上海;佳能亚洲总部、奔驰、LG、三星、松下等中国总部迁到或设在北京;奥林巴斯中国区总部从香港移师深圳。
  跨国公司把地区总部迁到我国,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降低综合性生产成本。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曾锡文曾讲过,在英国聘请一位博士的工资成本,在上海可以聘请6位博士,而英国一位博士的工作效率却只有上海的一半,综合起来看,英国的研发人员工资成本是上海的12倍。这也是联合利华把研发中心转移到上海来的原因之一。二是便于开拓更大市场。三是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和科研资源进行本土化创新。我国高素质人力资源日益丰富,尤其是留学人员回国人数在逐年增多,1978年-2006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06.7万人,回国人员总数达27.5万人,占出国留学总人数的25.8%。其中,选择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工作的占多数。他们带回了国外先进的知识技术、管理经验和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跨国公司进行本土化创新对高端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跨国公司总部环节的转移为城市群合作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城市群通过区域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竞争力,降低了经济运行成本,整体竞争力远大于单个城市的竞争力,从而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更强。所以,城市群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对跨国公司投资的竞争,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重要分支机构在城市群内落户。
  二、总部经济:城市群合作发展的新思路
  美国学者J.O威勒分析了美国20座大城市的资料,发现有60%的城市在制造业转移出去之后,保持了持续繁荣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城市实现了产业服务化和总部化,即制造企业选择将总部留在城市,制造基地迁往郊区或者外地。例如纽约,在纽约制造工厂外迁的过程中,制造企业总部以及制造业中的高端部分如研发、销售等留了下来,纽约外面的企业总部不断迁入,同时,城市的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型服务业实现了较快发展。新加坡是从“制造基地”走向“总部基地”的典范。20世纪80年代前,新加坡主要从事传统转口贸易、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80年代初期后新加坡全面接受了跨国公司的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吸引了7000多家跨国公司在新加坡投资,有世界级企业区域总部或国际总部385家,使新加坡逐步跨入国际市场轨道,成为全球企业总部之都。
  国际大都市经济发展经验表明,企业总部与制造基地在空间上实现分离,即企业总部向中心城市聚集、制造基地向成本较低的区域集中,并呈现专业化和集群化的趋势,能够实现不同区域资源的最优配置,笔者将这一经济形态称为“总部经济”。总部经济这一概念目前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笔者认为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不仅适用于制造业,同时也适用于服务业。总部经济的核心价值在于企业通过总部与生产制造或分支机构在不同空间的布局所实现的资源再配置收益。
  在总部经济布局模式下,企业将总部集中布局在发达的大城市或中心城市,而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周边中小城市或欠发达地区,由此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价格取得大城市的人才、信息、技术等战略资源和中小城市土地、劳动力等常规资源,能够实现两个不同区域最优势的资源在同一个企业的集中配置。总部经济不但能够使企业取得在原有布局模式下难以取得的资源优势,资源配置综合成本最低化,而且使得总部所在的大城市密集的人才、信息、技术资源得到最充分的效能释放,使得加工基地所在的中小城市密集的制造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可见,总部经济是以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资源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区域合作发展为出发点,以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在战略资源和常规资源存在明显差异为前提,将企业总部和生产制造基地进行分离布局,能够为城市群各城市的合作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城市之间通过总部经济模式实现产业链不同功能的合作,使城市的产业定位进一步明晰,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合作更加深入,从而不断提高城市群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首先,总部经济有助于城市群城市间合作模式的创新。总部经济“总部-制造基地”空间分离的企业布局模式,能够使城市群内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由传统的产业合作、产品合作,向产业链的管理决策、研发、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与生产制造环节等不同区段的功能合作、功能配套拓展,从而实现城市间产业合作模式的不断创新。以日本东京都市圈为例,它是日本经济的核心地带,其制造业、服务业产值占全国的2/3以上。东京都市圈的国家经济中心地位是由其内部城市在产业和职能分工基础上形成聚集优势所取得的。中心城市东京主要发挥政治、行政、金融、信息中枢职能,聚集了众多的跨国公司总部,美国财经季刊《财富》评出2007年全球500强企业中,有50家总部在东京,居全球第一。拥有海、空港优势的神奈川地区和千叶地区成为东京大都市圈中工业和物流产业集聚地;多摩地区则以高科技产业为特色。
  其次,总部经济有助于城市群围绕优势产业打造完整产业链。总部经济模式下,企业的总部功能组织从企业整体中独立出来,高度集聚在某一特定区域,在空间上表现出产业集群特征。总部经济能够通过集化和扩散效应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即企业总部集中布局在大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周边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集中发展优势产业的生产制造环节,成为企业总部密集的制造加工腹地。以长三角为例,它以上海为地区总部,以江、浙等制造业密集的腹地为基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使整个区域快速发展起来。如围绕IT产业,一条清晰的产业链条已初步形成:上海形成了较高水平的芯片设计、测试等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苏锡常地区则发展成为IT产品生产制造基地;无锡则形成“日资高地”,偏重于通信和PC相关零部件的生产。
  第三,总部经济有助于提高城市群创新能力。一方面,大量国内外研发机构特别是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聚集发展,能够充分释放大城市的科技、研发资源,进一步促进高级人才的培育和聚集,不断扩大大城市的研发规模和创新能力。除了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本身的研发资本投入和人才集聚作用之外,各类研发机构还会对本土企业产生竞争效应、示范效应、模仿效应等,促进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并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另一方面,总部经济能够不断增强大城市的资源辐射力,将丰富的科技、信息等资源通过技术转让、信息传播、资本输出的方式向周边中小城市和地区的制造基地辐射,有助于中小城市和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以总部经济模式推进城市群合作发展的战略思考
  以总部经济模式推进城市群合作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树立多赢理念,增强合作意识
  笔者认为,我国总部经济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担当跨国公司生产制造基地角色,介入全球总部经济链条;第二阶段是在全国范围内通过总部经济模式实现资源再配置;第三阶段是通过在海外布局生产制造基地,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总部经济链条,以取得在全球资源配置中更多的总部经济收益。目前我国总体上还处于第一阶段,下一步应积极推进总部经济进入第二阶段,在国内不同区域间特别是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进行总部与生产制造环节的空间再配置,以加强合作,取得城市群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从整体上看,我国城市群整体竞争能力还有待增强。据统计,美国大纽约、五大湖、大洛杉矶三大城市群的GDP占美国的67%,日本大东京、坂神和名古屋三大城市群的GDP占日本的70%,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环渤海三大城市群的GDP仅占全国的38%,对于国家经济的贡献率明显低于美、日两国。各城市之间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作意识,不同程度地存在争夺、封锁、雷同等现象。因此,城市群发展要树立共建、共利、共享、共赢的理念,正确认识总部经济模式对城市群合作发展的重要作用,立足城市群产业优势和资源特点,在各城市之间进行科学的分工与合作,增强合作意识,积极推进城市群内部“总部-制造基地”合作链条的形成。
  随着我国总部经济第二阶段的发展和城市群的壮大与成熟,我国总部经济应站在全国利益角度,积极鼓励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总部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生产基地,以取得全球资源配置中更多的总部经济收益。通过大型龙头企业总部的带动,不断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增强我国总体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目前,中石油、中石化、联想、海尔、华为等大企业已经开始向海外投资,如中石油在泰国、缅甸、阿塞拜疆等11个国家开展合作项目;海尔在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南斯拉夫等国投资设厂。
  (二)培育推动城市群合作发展的新机制
  以总部经济模式实现企业的空间分离布局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但企业总部向大城市迁移短期内会对地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总部迁移不是简单的企业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受地区利益的制约,企业总部和生产基地的分离往往面临着一定的阻力。因此,以总部经济模式推进城市群合作发展,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重点培育推动城市群合作发展的新机制,建立城市群高效务实、多层面的组织协调机制,鼓励企业在城市群内部采取“总部-制造基地”分离布局的模式,协调好各城市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为城市群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如首钢的涉钢产业搬迁到河北唐山曹妃甸港后,首钢总部仍留在北京,其创造的利益与贡献总部所在地北京和生产制造所在地河北各50%。
  (三)加强城市群合作发展的宏观规划与引导
  发展总部经济是推进城市群合作和发展的一种新思路,但是受行政、财政体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城市群内的各个城市发展总部经济过程中,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乏统一规划、恶性争夺总部资源、互补和协作性差等现象,对整个城市群总部经济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对城市群发展总部经济的宏观规划与引导尤为重要。在编制城市群发展规划时,要结合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的发展特点,把共同发展总部经济作为一个重点,通过实行战略协同来促进各经济主体的融合,提升区域对企业总部的吸引力,放大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各城市之间的利益冲突,推动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城市群总部经济发展步伐。
  (四)构建城市群“总部-制造基地”模式,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在发展总部经济过程中担当着不同的角色。中心城市宜发挥战略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职能总部,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地区总部、职能总部,从而成为区域“总部中心”,对周边城市产生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如,现代汽车入驻顺义,其部分配套厂商直接落户在河北;奔驰戴-克公司入驻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其配套的德资企业维倚特公司落户在廊坊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城市群中的次一级城市也要积极参与城市分工。较大的城市可以通过不断积累经济实力和改善城市发展条件,逐步具备发展总部经济的能力,形成特色产业企业总部聚集区。中小城市则从制造环节出发,接受大城市的辐射和转移,积极为大城市企业总部做好配套,打造“制造腹地”。
  在“总部-制造基地”模式下,城市群中不同层级的城市分工协作,各自占据产业链的高端、中端和低端,可以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并通过产业集群的集聚和扩散效应进一步拉动城市群的一体化进程。
  作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总部经济研究部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朱习芳)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