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一禾
唐一禾(1905—1944.03.24),湖北武昌县人。1924--1926年就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大革命时期回到武汉,在革命军中从事政治宣传工作。往后毕业于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并留该校任教。1930年赴法国留学,入巴黎美术学院,从劳仑斯学习油画。其素描当时颇受中外人士的推崇。1936年归国后,一直在武昌艺专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并任教务主任兼西洋画系主任。抗日战争初期,带领学生积极开展宣传活动,他绘制的抗战宣传画当时收到很大的社会效果。
“他曾参加北伐军征讨封建军阀,他曾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远赴法国勤工俭学,他曾是青年艺术学子追随的导师,他曾是满怀激情与才华的热血画家。他只在这世上生活了三十九年,却留给人们这么多的感动与怀念。”
——摘自《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7《唐一禾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专辑》
“当我们品读唐一禾先生的作品和这本纪念文集后,回望历史,学院在艰难中同心、同德、奋进、精进,终形成学校发展至今“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和关注时代,表现生活,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宗旨。武昌艺专历经时代变迁,文脉绵延,薪火永继,我们可以举出许多贤达名士,他们的身影和举止,为这所学校留下了不能忘怀的美好记忆,令人景仰。正是“武昌艺专”这四个字所蕴含丰厚的精神财富,形成了学院生机勃发的源泉。今天湖北美术学院,以“武昌艺专”作为学术的精神基石,与共和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荣辱相随,潜心惨淡经营,全心致力发展,巍屹于中国的中部。面对未来,我们的学术信念,来自这里;我们的发展信心,同样,也来自这里。”
“武昌艺专的创立者们挚爱艺术教育,铸就大德,唐一禾先生献身艺术教育,鞠躬尽瘁。这些,灌溉给了这片土地鲜活自由的艺术养分,也酿育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沃土。今天,在这片土地上,修竹茂密,大树参天,一派生机。”
此时,我想起熊明谦先生,这位武昌艺专创立发展的见证者,在她回忆唐一禾先生文章的结尾,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他是属于人民的”。
——是的,他永远是属于人民的!
摘自徐勇民《为了纪念的回望》——纪念唐一禾先生诞辰100周年
张肇铭
张肇铭(1897年-1976年)武汉人,湖北省美术教育事业的先驱,曾任武昌艺专校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武汉分会主席、全国美协理事、中南美专教授、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武汉市政协常委、省人大代表,出席全国文代会、文教群英会。花鸟画享有盛誉。早年在北京艺专时,从师王梦白、陈师曾,深受恽南田画风的影响,后来研究过陈淳、徐渭、李鳟、华喦、赵之谦、任伯华、虚谷等明清画家的作品,兼写生与写意派二者的优点,把形象真实与缘物寄情统一起来,不求工而见工于笔墨之外,七十岁后,画风大变,由小写意到减笔大写意,由用色多一变为用墨多,纵笔驰骋,水墨酣畅,讲求经济原则,以少胜多。朴素自然,平淡天真。深得水墨写意派的真体。
“张肇铭先生的名字和武昌艺专的发展紧紧相连。上世纪20年代,这所学校的创办者蒋兰圃先生等热心艺术的有识之士,以自己对时代进步文化昌明应尽的责任之心和社会声望,集贤纳才,开办艺术学校。唐义精、徐子珩……还有许许多多的教育家、艺术家,他们为中华民族美术教育事业薪火不绝,在学院的发展历程中鞠躬尽瘁。甚至,贡献出了生命,可歌可泣。近现代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由此在华中开始了艰难却是辉煌的旅程。遥想当年抗战,国难临头、风雨飘摇、民不聊生。武昌艺专从位于长江之滨的武昌城逆江迁至四川德感坝一处叫五十三梯之地。张肇铭先生在国难与悲恸中,接任校长执掌重任。他没有选择本可萧闲舒旷的文人生活,先生以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修齐治平之血性担兼济天下之重任,与师生艺舟共济。今日回首长望,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之花竟能在长江上游的小镇顽强地开放,真难以置信”。。。。。。
1976年,张肇铭先生逝世。先生的晚辈在回忆文章中有这样的记载:“祖父离开学校到省文联已近有20年了,告别来得最多的却还是当时的湖北艺术学院,而且和其他告别者不同,他们是有组织地乘着大交通车来为当年艺专的老校长送行……。” ——摘自徐勇民《薪火永燃——写我心目中的张肇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