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媒体聚集

更多

笑靥,绽放在浴火重生的大地——纪念汶川大地震两周年

发布时间: 2010-06-18 16:46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李先宏 陶忠辉
  今天是汶川大地震两周年的日子。
  两周年,730天,17520个小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灾区正在发生巨变——房子建起了,道路修好了,生产发展了,新生命诞生了,受伤的心又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在“5·12”汶川大地震两周年之际,记者重走曾经满目疮痍、如今浴火重生的大地,用镜头拍摄下了来自地震灾区的12张笑脸。
  12张灿烂的笑脸,每一张笑脸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一张笑脸传递的是爱的力量,每一张笑脸见证的是祖国的伟大和民族的坚强。
  金银花又开
  人物:王永胜
  年龄:39岁
  身份:北川“羌缘红”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采访时间:4月29日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刘欢的这首《从头再来》,是王永胜的最爱。“歌中的每一句词,好像都是为我而写。”王永胜说。
  在北川县,王永胜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历经19年的艰苦创业,他积累了近千万资产。但这一切在“5·12”那天瞬间化为乌有。
  “5·12”那天,王永胜坐在县委礼堂里参加颁奖大会。他因带领农民“科学种植金银花项目”而夺得北川县首届青年创业大赛冠军。
  颁奖大会刚要开始,地震来了。礼堂剧烈地摇晃……尽管坐在第一排,左腿残疾的王永胜还是逃跑不及,被压在废墟下。好在埋得较浅,他从废墟中爬出,躲过劫难。但他的公司大楼被夷为平地,11名员工遇难,损失约900万元。
  灾难对王永胜的折磨远不止这些。年迈的母亲、瘫痪的哥哥、无家可归的岳父岳母、遇难妹妹留下的孤儿,还有遇难员工的赔偿……“好几次觉得压得喘不过气来了,真想一死了之!”
  王永胜并不惧怕死神。在他39年的人生中,曾三历生死,但每一次,死神都放过了他。8岁时,败血症诱发的骨髓炎导致他左腿残疾。儿时的病痛让他长大后选择了学医,但后来却弃医从商。王永胜说,从医只能解除家乡父老一时的痛苦,但不能解决他们一世的苦痛——贫穷。
  正是铭刻在心中的这一信念,让这个羌族汉子在灾难中挺起不屈的脊梁。
  2008年12月10日,王永胜仅靠8万元贷款起步,成立了新公司。他为重生的公司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羌缘红”。王永胜说,他准备用5年左右时间,建2万亩标准化金银花生产基地,建4个初加工厂和1个精加工厂,实现年产金银花干花1500吨,产值过亿元。
  如今,王永胜的金银花生产基地已恢复了2000亩。“再过几天,金银花儿就将绽放,漫山遍野,芳香四溢。”王永胜面带微笑,像金银花儿般灿烂。
  续接震断的爱
  人物:李自学
  年龄:47岁
  身份:北川县曲山镇个体工商户
  采访时间:4月30日傍晚
  半岁的李岚卿华在爷爷李自学的怀里使劲地扑腾着,“咿咿呀呀”的欢叫声溢满了整个屋子,让这个在地震中伤痕累累的家,又有了笑声。
  李自学左手抱着卿华,右手端起酒杯,美滋滋地呷了一口酒,嘴里蹦出一句“我家是北川重组家庭中最和谐的。”
  接下来又冒出一句“我是羌族真汉子。”
  李自学的率真,真是可爱!他的这两句自我评价可不是吹嘘!
  先说他是羌族真汉子。
  “5·12”那天,李自学躲在汽车底盘下,逃过了劫难。随后,他成功救出上百名受伤群众。6月1日,他又组织一支包括大儿子在内的44人抗震救灾队伍返回北川县城,一直坚守了88天。为此,他倒贴了9万多元。
  对此,他只是淡淡地说:“这点钱算啥子,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早就把钱看穿了。”
  再说他家是北川重组家庭中最和谐的。
  地震中,李自学痛失母亲和爱妻,还有大儿媳妇以及即将出世的孙子。
  地震后,李自学对逝去妻子念念不忘,经常盘腿坐在床上,眼含热泪地看着她的遗像发呆。
  孝顺的大儿子李枫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四处张罗着给父亲找老伴。经李枫朋友介绍,李自学认识了胡金秀。3个月后,他们领取了结婚证。
  老爸重组了家庭,“80后”的李枫在一个朋友的婚礼上,认识了兰利华;相处几个月后,他们也步入婚姻殿堂。
  去年中秋节,孙女出世。李枫搬出康熙字典,花了几天的时间,为女儿精心选取了“李岚卿华”四个字。
  李枫说,女儿的名字,蕴含了他对爱女的期望、对妻子的深情。“岚”字书香十足,“卿”字为古代官名,希望女儿长大后,好好学习,回报国家、回报社会。
  “李岚卿华”又嵌入了妻子名字的“兰”(谐音)和“华”;“卿”又是夫妻间的示爱之语,“卿华”还有“亲利华”之意。
  李枫小两口情意绵绵;李自学老两口也是一往情深。
  再呷了一口酒,李自学说起现在的老伴,眼光中透着深情。在地震后最痛苦最难熬的日子,他与胡金秀互相安慰,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胡金秀贤惠、大度,不忌讳他对前妻的思念,懂得体贴人。
  “5·12”两周年,李自学的家,圆了;震断了的爱,被接续起来了!
  汉源是故乡
  人物:邓化力
  年龄:53岁
  身份:湖北省援建汉源办公室工程组组长
  采访时间:5月1日
  头戴安全帽,身穿蓝色工作服……在汉源萝卜岗新县城施工现场,满头大汗的邓化力正忙碌着。
  为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援建汉源的一系列指示精神,让灾区人民早日住上新房,邓化力和他的同事们又一次放弃了“五一”假日休息。
  2008年7月,邓化力告别年迈的父母、多病的妻子,义无返顾地来到汉源参加援建。
  萝卜岗原名乱石岗,海拔高、坡度大、植被厚密,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有采空区。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一位专家,在实地考察汉源后称:汉源灾情不是四川最严重的,但重建施工难度却是罕见的。
  两年时间里,在萝卜岗建造20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物和配套设施,其中湖北援建房就有53万平立米、道路15公里、桥梁7座,还主干道、幼儿园、文化大厦、体育馆、医院等,总体投资达10.1亿元。
  “既然我们代表湖北人民援建汉源,就不能给湖北人民丢脸!”邓化力他们没有退缩,克服重重困难,水、电、路不通,就用消防车一边拉生活用水,一边拉施工用水;施工面积狭小,不利于大型机械作业和材料运输,大家就肩扛手担,一点一点往山上搬……
  风里来雨里去,昨天荒芜的萝卜岗,今天已变成灯火辉煌的新县城。湖北援建的159栋居民安居房已全部交付使用。一幢幢新楼在山间拔地而起,一条条生命渠流淌在崇山峻岭之中,一栋栋爱心学校传出孩子开心的读书声。
  夜幕降临,萝卜岗下的人工湖波光点点,山上施工灯和照明灯让整个山冈亮如白昼,与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楼房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面对这美丽的夜景,邓化力深情地说,“如果有机会,我会每年来一次汉源,看看我的第二故乡,看看高大巍峨的泥巴山,还有奔腾不息的大渡河。”
  日子好似樱桃红
  人物:陈阿婆
  年龄:68岁
  身份:汉源县建黎乡双坪村村民
  采访时间:4月29日
  遇见陈阿婆的时候,她正在自家樱桃园采摘樱桃。
  红红的樱桃,晶莹剔透,像一颗颗红玛瑙,在阳光下闪耀。
  “今年的樱桃颗粒大、裂口少,收成好!”听说我们来自湖北,陈阿婆像是遇到亲人似的,拽着我们到樱桃园,品尝她刚从树上摘下的樱桃。
  “这都是你们湖北人带来的好福气!”陈阿婆笑眯眯,话变得多了起来。
  地震时,陈阿婆家的瓦房全部震垮,老伴被倒塌的砖头砸伤了头,儿子也砸断了腿。一家人生活无着落,陈阿婆急得六神无主。
  幸亏湖北医疗队在县医院为儿子及老伴免费及时治疗,不到两个月,父子痊愈;一幢宽敞明亮的抗震砖房也在湖北援建队的帮助下建起来了。
  地震震垮了不少地方的路,山里的花椒、樱桃等农副产品运不出去,贩子们也不肯进来,乡亲们只能用背篓背到山外面,在路边摆摊子,好东西也卖不出好价钱。
  由于雨水多,樱桃烂了不少,陈阿婆心头急得火烧火燎。而不久后,一条宽阔的水泥路横卧在建黎乡。
  去年初,湖北省科技厅赴汉源智力技术资源考察团了解到,樱桃作为汉源县的特产,是许多农户的收入来源,但樱桃的贮存和外运有较大的技术难题。于是,省科技厅决定开发“樱桃果酒系列产品”,成为湖北科技支援汉源的重点项目。
  不到一年,汉源的樱桃果酒已走上了人们的餐桌,还远销到湖北的超市。
  “我们卖樱桃不再难啦,钱也赚得多了,这日子好像红红的樱桃!”说起眼前的好光景,陈阿婆脸上溢满了幸福与满足。
  笑脸送给罗爷爷
  人物:母啦诗易
  年龄:5岁
  身份:绵阳市水韵丽都幼儿园学生
  采访时间:4月28日
  钻进妈妈怀里撒娇的母啦诗易,是个快乐的小天使。灿烂的笑容,就像含苞欲放的花骨朵。
  见到记者买来的布娃娃,小诗易紧紧抱着,亲了又亲,兴奋地欢叫:“啊!美羊羊,我最喜欢啦。”大红的美羊羊,将小诗易幸福的脸映衬得红扑扑。
  看着小诗易欢快的舞蹈,你绝对想象不到,两年前她曾经经历过的梦魇。
  “5·12”那天,地震袭来,将小诗易压在废墟下,全班51个孩子只有5个孩子逃脱厄运。小诗易被人从瓦砾中扒出,但她的左股骨骨折,左下肢多处软组织裂伤。
  那时,小诗易只有3岁2个月。
  “震后两天,她每晚都睡不着,刚闭眼就喊‘妈妈,石头,石头……’”妈妈母菊华说,每天晚上都在梦里喊爸爸。
  但小诗易的爸爸永远也回不来了。
  后来,小诗易被送到湖北治疗。来到武汉,小诗易就被爱包围,整个武汉都在关注这个幼小稚嫩的生命,特别是得到省委书记罗清泉爷爷的亲切关怀,从此与湖北结下不解之缘。
  2008年5月26日,罗清泉到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慰问地震伤员时,见母啦诗易做牵引表情痛苦,落下了眼泪。看望结束后,罗书记一直很牵挂这个可爱的小姑娘,多次打电话询问她的康复情况。
  伤好返乡前夕,小诗易又见到了罗爷爷。那次见面,小诗易向罗爷爷赠送了一张自己的照片,罗爷爷则送给她一个崭新的芭比娃娃。
  如今两年过去,内心的伤痛也逐渐离她远去。但她把湖北人民的爱和和蔼可亲的罗爷爷,永远记在了心里。
  听说记者来自湖北,小诗易从板房里找出一叠与罗爷爷的合影,一张张地指给记者看,幸福的笑意写在脸上。
  临走时,记者问她有没有礼物带给罗爷爷。小诗易挣脱妈妈的怀抱,跑进屋内,取出罗爷爷送给她的画笔,坐在小桌前,有板有眼地画了起来。她要画张笑脸送给罗爷爷。
  不一会儿,笑脸就画好了。小诗易又央求妈妈,握着她的手,一笔一画地写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才放下画笔,举着笑脸,小诗易舒心地笑了。
  用镜头记录历史
  废墟上的“农家乐”
  人物:蒋永福
  年龄:40岁
  身份: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村党支部书记
  采访时间:5月3日
  蒋永福精明、干练。一看就知道,是个不简单的农民。
  坐在自家的农家小院里,谈起渔子溪村未来的旅游发展,蒋永福眼中透着信心和希望的光。
  渔子溪村紧邻映秀镇,是距“5·12”地震震中最近的自然村。站在渔子溪村,整个映秀一览无余。以前,村里就有了发展“农家乐”的想法,但苦于没有吸引游客的资源,一直搁浅。
  地震后,映秀是震中,遗留下诸多地震遗址;这里还要建设地震遗址公园、地震纪念馆等,映秀也就有了吸引游客得天独厚的资源;再加上映秀是卧龙、黄龙、九寨沟等旅游线路的必经之地,兴办“农家乐”,优势明显。
  但是,村民们对此心里没底。说服村民,最好的办法就是作出榜样。
  于是,与老婆一商量,蒋永福投资7万多元,在自家房屋的废墟上,办起了渔子溪村第一家“农家乐”,起名为“永福农家小院”。
  蒋永福说,他开办“农家乐”,既有公心,也有私心。于公,地震后村里的房屋全部倒塌,全村748人,全都成了失地农民,作为村支书,他必须考虑村民的生存与发展;于私,他自己也要养家糊口,赚钱建房子。
  其实,办“农家乐”,村民心中无底,蒋永福却很有底气。早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精明的蒋永福就为村里发展“农家乐”作了铺垫,办了一件大家都不想办的事。
  那是地震后的第三天,镇里要为遇难者建公墓,选了几个地址,都被拒绝,蒋永福却一口答应;他亲自找来挖掘机,在山腰上了挖了三个大坑。
  当时全村人都反对。蒋永福说,公墓建在村里,也就意味着以后震中纪念馆也要建在村里;游客只要来映秀,肯定会来看公墓,只要看公墓,就肯定会来村里。这不就引来了客源么。
  事实证明了蒋永福的眼光。“永福农家小院”开办不到两年,已收回投资;看到蒋永福赚了钱,村里已办了好几家“农家乐”。
  “五一”小长假,看到来映秀参观地震遗址的游客一拨接一拨,蒋永福心里乐开了花。
  阳光里的男孩
  人物:廖岑
  年龄:13岁
  身份:绵竹市汉旺中学初一(5)班学生
  采访时间:5月10日
  照片上的廖岑,手拿相机,天真烂漫,怎么也看不出他是个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
  地震,摧毁了廖岑的家园,夺走了他父母鲜活的生命;然而,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他们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关爱。中国人寿第一时间做出助养地震孤儿到18岁的决定,包括廖岑在内的624名孤儿,从2008年12月起,每月领到了600元的生活费;江苏省靖江市政协的领导,也为廖岑等31名绵竹地震孤儿送去了每人每年1000元的生活费。
  为让廖岑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他和姑姑廖爱萍一家生活在一起。姑姑虽疼爱他,但廖岑仍然时刻思念着父母,情绪低落。地震后的一段时间,姑姑将廖岑转学到东汽小学读书,廖岑却怎么也适应不了新学校的环境,觉得特别的孤独。姑姑通过细心观察,终于知道了他的心结,又将廖岑调回原来的汉旺中心小学读六年级。回到熟悉的学校,见到熟悉的老师和同学,廖岑的话语多了,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
  为让地震灾区的孤儿走出孤独,著名摄影家焦波收廖岑等6个灾区孤儿为徒。跟焦波老师学摄影,这事让廖岑特别的开心。日子一长,那场劫难在廖岑的记忆里慢慢淡化,印入脑海的是镜头记录的新生活。
  5月6日,由中国人寿慈善基金会主办的“晨光里的孩子——汶川地震孤儿摄影展”在北京举行,廖岑的作品入选参展。在参展大厅,脖上挂着相机的廖岑还向前来参观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介绍了自己的拍摄经过。
  一位观众高兴地说,廖岑的作品展现出的是快乐向上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他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看完他的作品,让人感到欣慰。
  沐浴阳光的廖岑,如今长大了,也懂事了。廖爱萍告诉记者,玉树发生地震后,廖岑非常关心那里的小朋友。4月20日,他特地给玉树的小朋友写去了慰问信,并捐赠了自己一直舍不得用的新书包及100元生活费。
  活着就是福
  人物:杨进太
  年龄:43岁
  身份:北川县擂鼓镇田坝村农民
  采访时间:5月1日
  “哈,让你等久了。”摩托车还未停稳,杨进太就抱歉地对记者说。
  此时已是中午一点过后。杨进太热情地将记者让进屋,坐上饭桌。
  这是一间10余平方米的小屋。屋内只有床、几件衣物和灶具。地震摧毁了他家的一切,包括田地。
  几杯酒下肚,说起被地震摧毁的幸福生活,杨进太泪水、汗水一起流。
  地震那天,杨进太和妻子许从敏上山干活。飞石把许从敏的左半边脑袋砸了一个坑,杨进太剥下树皮搓成绳,把昏迷不醒的许从敏捆在背上,翻过大安山,送进医院。
  为了让许从敏早日醒来,杨进太整日坐在病床边,跟许从敏说话,说累了,就给她唱《父老乡亲》、《高原红》……
  那天是6月7日凌晨,离地震已经26天,迷迷糊糊的杨进太听见妻子说话了,高兴得眼泪直流。
  杨进太本是个快活人,喜欢唱歌。在歌声里,他和妻子出工收工;在歌声里,他们有了儿子和女儿;在歌声里,他们一砖一瓦建起了楼房……
  地震后,生活的压力,繁重而又长时间的劳动,让杨进太再也没有心事唱歌了。每天早晨6时他就起床,招呼妻子吃完早餐,就骑着摩托直奔10公里外的工地打工,直到天黑才回家。
  “每天可以挣80元,一个月能做20多天呢!”杨进太说,这是全家的生计,再苦再累也不怕。
  妻子是他最大的牵挂。伤好后,她能歪歪斜斜地走路,但右手动不了,反应也比从前慢半拍。
  许从敏常常抱怨自己啥都做不来,非常悲观。杨进太就劝她:“你慢慢过嘛,一天一天地过嘛。活着就是福啊!”
  拭去伤心的泪,说起即将搬进的新家,笑又回到杨进太的脸上。
  不久前,杨进太的新房竣工了。新房是一点一点的积攒,加上国家的无息贷款,与7个村民合建的。“每家能分70个平方呢。”杨进太说,他还要多攒点钱,买几件像样的家具,再把妻子背到新房去。
  再过几天,地震就两周年了。杨进太感叹:“太不容易了,我们的生活就像从天堂到地狱再到天堂!”
  妙手传真情
  人物:程浩
  年龄:38岁
  身份:湖北省援助汉源医疗队领队、同济医院骨科专家
  采访时间:4月28日
  80岁的罗仕秀老人躺在病床上,笑容满面。10多天前,湖北省援助汉源医疗队领队程浩主刀为她做了股骨头置换。这手术在当地尚属首例。
  两个多月前,老人摔倒股骨头骨折,当时只是感到疼痛,认为是风湿犯了,就没在意。后来,病情逐渐加重,走路都很困难。到医院检查,医生说需要到成都做换髋手术。
  从汉源到成都,路上要颠簸7个多小时,老人怎么受得了?不做手术,子女们心里难受。
  就在一家人左右为难的时候,由同济、协和、省人民医院医疗专家组成的第九批湖北医疗队来到汉源。
  程浩决定为老人就地做手术。当手术进行到最后10多分钟时,突然停电,程浩让护士帮着打手电筒,借着手电光,成功地完成了手术。这堂特殊的“股骨头置换”示范课,使当天观摩学习的汉源县医务人员连呼“想都不敢想”。
  程浩介绍,像这样的前沿手术,湖北医疗队多次现场对当地医务人员进行传、帮、带,甚至手把手教。在湖北省医疗队的帮助下,汉源县医院已成长了一大批医疗技术骨干,他们当中已大多能熟练掌握使用由我省支援的价值1500多万元的各种先进卫生医疗设备。
  “地震灾区的人民太苦啦,他们既有生活的疾苦,还有心灵的创伤;我们能做的,就是用医生的一双妙手,为他们解除病痛,传递我们的爱。”程浩深情地说。
  一位来县医院看病的彝族大爷笑着告诉记者:“家门口有这么好的医院、这么好的湖北医生,生疮害病都不怕了,以后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姐姐,我爱你”
  人物:李娟
  年龄:24岁
  身份:汉源志愿者、武汉大学中文系学生
  采访时间:5月2日
  2日一大早,李娟和几位志愿者相约,来到偏远的汉源县白岩乡贫困学生家里调查。
  山路弯弯,细如羊肠。汽车辗转爬行,两侧悬崖绝壁,让人胆战心惊。
  身材娇小的李娟却并不害怕,她和志愿者们已踏遍了汉源的沟沟岔岔,早已习惯了山路的险峻。
  去年5月,以优异成绩保送武大研究生的李娟,带着青春的激情与梦想,走进地震灾区,当上了一名志愿者。
  李娟介绍,2008年以来,我省累计向汉源派志愿者95人,分布在福利院、学校和乡镇。
  志愿者们组建了爱心助孤、法律援助、心理抚慰志愿服务队,他们到过福利院护理孤寡老人,给贫困孩子当家教,到乡亲们家插秧、摘茶……
  在白岩乡贫困生杨丽萍家里,看到摇摇晃晃的木板阁楼上,丽萍把一个破旧的箱子当桌子用,上面整整齐齐摆放了许多书本,李娟又一次落泪了。丽萍家境贫寒,母亲靠捡易拉罐、矿泉水瓶、报纸为她筹措学费。能卖钱的都被母亲捡起,一毛一毛的攒下。
  李娟给丽萍带去一些由湖北省青少年基金会提供的文具和学习书籍。
  来汉源一年间,李娟她们已募集了爱心资金10多万元,资助了50多名汉源的贫困学生。
  “我们的帮助,对这些贫困的孩子来说,尽管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但一本书、一支笔,代表的是一份爱心,是爱的力量升起孩子心中的希望。”李娟说。
  临别时,丽萍紧紧拽着李娟的衣服,悄悄地把一个纸条塞给李娟,上面写着:“姐姐,我爱你,你们的到来让我好开心!”
  平民英雄的守望
  人物:杨云青
  年龄:60岁
  身份:汶川县映秀镇中滩堡村村民
  采访时间:5月3日
  有人叫他“平民英雄”,有人称他“映秀好人”,网友更是给了他一个时髦的称号“豪客”。
  他就是杨云青。
  地震发生时,杨云青和儿子开着借来的吊车,四处救人,9天9夜,先后救出12人,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为了救人,老杨无暇看看遇难亲人最后一眼。地震中,他和兄妹4家共有10人遇难。因为救人,他把遇难妻子的遗体弄丢了三次,被解放军当做无名尸抬走。
  地震后的每一个家庭,都需要重建。如何重建?总是比别人先行一步的老杨,想到了开饭店,用“5·12”、用“震中”做招牌。
  于是,2009年2月,老杨的“5·12震中饭店”开业了。说是饭店,也就是几间板房、七八张桌子,但老杨自有其独到之处。他在板房的外墙上,挂上五六张记者拍下的自己和儿子救人的照片。这几张照片,招揽生意“比广告的效果还好!”老杨说。
  老杨的饭店经媒体报道后,老杨名声大振。“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到几十个电话、几十条短信,都是关心和询问的。”
  但因为板房要拆掉重建,饭店只营业了三个月,就关门停业了。
  老杨现在的临时住房旁边,一辆火红的消防车格外耀眼,那是老杨用“大吊车”换来的。
  地震后,老杨开着吊车,一直与上海消防官兵战斗在救援一线。老杨的义举,感动了他们。回到上海后,他们发动社会捐赠,要为老杨买一台新吊车,但老杨拒绝了。老杨说:“要送,就送一辆消防车吧!”
  要消防车干什么?灾区重建,到处都是工地,一辆吊车能赚好多钱啊!
  “经历那次大地震,使我真正懂得,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能赚多少钱。”老杨又说,地震后,到处都是用板子建的临时过渡房,很容易着火。有了消防车,就可以随时救援,不会酿成灾难。
  去年3月11日,一辆崭新的消防车从上海开到了映秀。从这天起,老杨就成为消防站的编外战士。
  “有了消防车,映秀人心里就踏实了。”老杨打算,重建完成后,他还要把“5·12震中饭店”开起来,交给家人打理,自己则继续守着消防车,守望映秀的安宁。
  人物:李锡东
  年龄:55岁
  身份:汉源县农机局职工、摄影爱好者
  采访时间:5月1日
  李锡东的新家建在萝卜岗上,上个月刚乔迁之喜。
  见到李锡东时,他正在家里的电脑上处理刚拍回来的照片。他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屋,脸上一直挂着微笑。
  三室两厅的新房,宽敞明亮,是湖北援建的第一批永久性住房,建筑面积有150平方米。4口之家,温馨甜蜜!
  李锡东说,在老县城,全家居住面积不到60平方米,是真正的蜗居!当年老县城发生火灾,消防车都开不进去!
  “如果没有湖北人帮我们建这些住房,我们一家还不知道在哪里流浪!”李锡东的爱人正在明净的厨房里做晚饭,黄瓜的清香,伴着女主人爽朗的笑声,飞出窗外。
  客厅正中央,特意摆放着一张新县城、一张老县城的照片。
  李锡东爱好摄影。地震时,细心的他用相机拍下了灾难发生的全过程,也拍下了湖北援建新县城日新月异的变化。
  打开李锡东的相册,数百幅照片,让人目不暇接。其中,不乏汉源建设者的风采,也有震后的百姓生活剪影,更有今昔街道村落、车站码头等地的照片对比。这些照片,全面展示了当地交通、经济、教育、居住条件的巨大变化,真实、自然地传递着汉源地震后的新生与巨变。
  “记录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开拓未来。”李锡东说,这些照片,既可以为地方志提供史料,又可以教育启迪后代,让今天的汉源年轻人了解灾前灾后的巨变,记住湖北人民的深情厚谊!
  策划:赵洪松 张兴旺 黄中朝
  文字:李先宏 陶忠辉
  图片:李先宏 陶忠辉 焦波 周立新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姚启慧)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