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震“5·12”之殇,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个人。作为一名80后大学生,我想我应该为灾区做点什么。加上我的家乡经常遭受洪灾,社会各界都会伸出无私的援助之手;我读书的时候,也曾得到爱心人士的帮助。所以,我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选择前往灾区的。
灾区是一个大工地,也是一个大舞台。我很想将自己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灾区的建设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80后一代受到一些人质疑,虽然有些观点有些偏颇,但我们也应该反省和深思。年轻人应该乐于、勇于到基层锻炼。比如从事工程这个行业,不是仅仅只需要和经理老总接触,还应学会和一线工人、农民群众打交道,在学会做人做事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到了汉源,我开始习惯并爱上每天忙碌的生活,板房建设、修路、架桥……对待工作,无论多累,我心中涌动的总是激情。平时,也会和老百姓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情感。
在繁忙的工作时会忘记很多东西,但有时也常常感到孤独和寂寞。这里是一个山洼洼,周围全部是高山,山上没有树木,光秃秃的。待久了,就难免有一种无法表达的压抑感:抬头看是山,转头看还是山;爬到一个山顶看自己,还是在山洼洼里面;加上大规模建设带来的尘土,眼前总像有一层雾罩着。
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会想自己的未来,想自己选择的路,想眼前的一切。如果在武汉多好,可以和朋友们一起聊天,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困惑。可是在这里,只能自己去思索。想法有时清晰,有时朦胧,最后我的总结是:“认认真真把事情做好。”有时我会捧起一本书,哲学、人生或者经济管理,在书中感受自己的不足,在书中理解人生的真谛。
在汉源的工作中,许多次我感到无助、气馁,比如怎么克服施工现场艰难的环境,怎么跟当地老百姓进行耐心沟通,在自己努力与坚持下,最终我都解决了。这个过程对我自身能力和内心修养的提升有着很大帮助。
汉源也是我的另一个课堂。我和同事们一起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召开会议、协调、沟通,学到的不仅仅是谈判的博弈,更学会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着眼点,以及理解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在同事们指导下,我独立管理工程,与县里协调,与乡里沟通,与施工、设计、监理、审计人员商讨技术方案,在质量、安全、成本之间坚守标准。而且,我不能从单纯的自身角度来思考问题,还要考虑汉源的稳定以及湖北人民的形象。
回想将近两年的援建生活,我在艰难中收获,在磨炼中成长,在一个大背景大平台下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这一段路于我来说,是值得的,更是幸福的!
在汉源乡亲和援建人员眼中
秦豹,这个来自武汉的24岁小伙子,帮助汉源人民修路、架桥、建学校,被汉源人民和我省援建工作者亲热地称为“豹哥”和“秦工”。看似跟他年龄不相符的两个昵称,却蕴藏了大家对他的喜爱和尊敬。
“豹哥”:灾区人民的好兄弟
善良、朴实、热情、认真的秦豹,成为了当地群众的好朋友、好兄弟,男女老少都喜欢称他为“豹哥”。
秦豹通过联系香港无址桥慈善基金筹集到资金,与香港义工、志愿者共同为汉源修建了两座无址桥。在海拔1500多米的大山深处,马烈村7组59岁的村民王金海说:“过去,这里叫大河坝,因为没有桥,人们过河时,不少人掉进了水里。2007年7月,村里一名40多岁的妇女过河割猪草时,被洪水夺去了宝贵的生命。秦豹帮我们修起了幸福无址桥,解决了大家的出行问题,保障了安全,是我们永远的朋友,更是乡亲们的好兄弟。”
“秦豹是我认识的最年轻援建工作者,他比我们都小,但是我们都喜欢喊他‘豹哥’,一方面是他性格开朗,对人热情,另一方面做事特别认真负责。”汉源县发改局干部杨波说,每次给秦豹打电话时,这位年轻工程师都在工地上忙碌,但是事后都会很快地跟他联系,把他要的数据传过来。
来到九襄镇小学当教师的志愿者邱婷琴说:“秦豹虽然是研究生,但在我们志愿者团队中年龄算是比较小的。由于他做事干练和对其他志愿者的帮助关心,大家都喊他‘豹哥’。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呼,更体现了对他为人的敬佩。”
“秦工”:援建工程的把关人
“秦工,这边工地上有急事要你处理。”“那边的质量要你去把关。”对此,秦豹的回答总是:“知道了,我马上就到。”
秦豹每天都要在修路架桥的工地上来回奔波10多个小时。萝卜岗上,从环卫、消防、疾控到监理、施工、设计人员,都对他很熟悉。他走遍了萝卜岗每一条小道,对新修的公路每一段的路面有多宽、多厚、用了多少钢筋水泥,也都了如指掌。
秦豹所负责的项目中,包括我省援建汉源难度最大的项目——环湖路项目。环湖路临山而建,位处绝壁,70到90度的坡度,距山顶山脚都有一定距离,施工难度很大并伴随着危险。在挖掘施工中,坡上经常出现垮塌。有次他在工地查看质量时,坡体突然坍塌,石块滚落下来,来不及闪躲,他的双腿都被砸伤。
在葛洲坝集团两路两桥项目部负责人张少波眼里,秦豹是个对待工作特别有激情的人,无论什么时候因为工作给他打电话,他都会最短时间内赶到现场。比如去年有次工程协调,晚上11点给秦豹打电话,结果10多分钟他就帮忙把方案做好了;还有次深夜一点多打电话,要他处理一件事,他也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了。
张少波说:“当然,他也会时常冷不丁地查我们的岗。他会悄悄地到工地来,如果我们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他便悄悄地离开;如果现场混乱,保准马上开会。我们干好了,他会带着援建办的问候到现场一线慰问我们;我们有困难,他会向上层反映,帮我们解决问题。秦工虽然年纪小,但是我们打心底尊敬他,佩服他。”
汉阳市政集团环湖路一标项目部项目副经理王钢说:“秦工对我们工地要求特别严,不管是从现场管理还是内部资料的完善方面,总是严格控制,一丝不苟。他对事不对人的性格特别好,可能刚刚因为某个事情吼了我们一通,但是对我们还是兄弟感情。这里工作比较辛苦,我们把事情做好,也是对灾区人民负责,对湖北人民负责。”
中铁二十二局环湖路二标项目部总工李涛说,秦工对汉源县情的熟悉程度让每个人都很服气,他经常和我们一起攀爬很陡峭的绝壁查勘地质地形,有问题了也会现场办公予以解决,碰到工程量有争议的地方又会反复校核。对工作的认真、对朋友的真挚、对汉源援建工程的负责,都让大家很佩服。
武汉理工大学
师生热议
武汉理工大学
校党委书记刘伟:
理想信念使秦豹同学有了担当社会责任、关爱他人疾苦的勇气。他将自己乐观向上的态度、甘于奉献的热情传递给身边的每个人。他通过学用结合、恪尽职守的实干作风实现了要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远大抱负,用满腔的热忱和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青年的价值追求和崇高使命。他的成长,是学校培养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人才的集中体现。
校党委副书记夏江敬:
秦豹自强自立、勇于担当,是所有在校大学生的楷模。他将所学知识与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崇高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向社会证明当代大学生是可以信任、可以担当、可以大有作为的一代。
武汉理工大学注册志愿者有3.6万余名,每年都有数十名毕业生投身西部计划,形成了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奉献社会的校园文化熏陶着一批又一批大学生。秦豹是我们身边的又一个典型。
校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孙亚忠:
秦豹虽然是一名学生党员,但学习他的事迹对全体教师党员来说,也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他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努力提高自身才能,不计名利,乐于奉献,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动体现,在大学生中树起了又一面旗帜。
校学工部副部长王年军:
作为道桥专业的研究生,社会上的人才需求量很大,秦豹本来也找到了一份好工作,还能给家里一点经济支持。但他毅然选择了去汉源当一名志愿者,让青春在灾区绽放光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为当地修起的两座无址桥,分量更胜于在校园里获得一个“挑战杯”。
秦豹让广大学生了解到:不平凡来自于平凡,平时也可以做一个英雄。
秦豹的硕士生导师王政梅:
秦豹到四川灾区援建,不是一时头脑发热的选择。许多学生都希望能找一份像公务员这样既轻松、待遇也好的工作,他却不在意眼前利益,而是考虑哪里更能实现人生价值。从工作时每个月的几千元收入,到志愿服务期间每个月的800元生活费,牺牲不能说不大,但他追求的是一种思想境界。
秦豹研究生阶段辅导员谢中清:
我和秦豹既是师生,也是“同事”,因为他在学工助理这个勤工俭学岗位上工作过。他关心社会,善于思考,曾倡导实施“学工提案”,即模仿两会提案的方式,将各自对学生工作的思路和建议形成提案,定期向学院上报。
秦豹“修路、架桥、建学校”的三个人生信条,不是偶然的,而是他人生理想的沉淀与体现。他乐于、勇于到基层去接受磨炼、建功立业。相比之下,不少研究生“有业不就”,哪怕是很好的工作单位,只是因为在西部地区,就不愿意去。这令人感到痛心。
校研究生会主席陈煦:
两年前,秦豹还和同学们一样,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在校大学生,如今他已成为灾区人民心中的好兄弟。秦豹的事迹已经在全校1.2万多名研究生中广泛传播,令人感动,令人振奋。
秦豹让我们深深地感到,用火热青春谱写时代的旋律,用无私奉献刻画精彩的人生,那么当我们回首往事时,就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交通学院研究生陈玲: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愿意放弃舒适的工作前往灾区,最原始的动力是什么?秦豹回答说是良心,我觉得这是社会责任感强的体现。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里,每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对其他人的关怀和义务,它与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作为80后的我们,将成为建设中国的主力军,秦豹的事迹告诉我们,社会呼唤着我们要有更强的责任感。
交通学院学生袁子文:
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有时有些冷漠有些麻木。秦豹的事迹如同一缕阳光穿透云雾,开启我们的心门。他家境贫寒,但一直自强不息;他心系社会,在灾区重建工作中,以满腔热情和实际行动为当地架桥梁、修公路、建学校。
秦豹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是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精神,还有让我们能信赖能依靠的人间温情。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