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特大地震,使群山环抱的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遭受重创,一幢幢房屋垮塌,昔日美丽的家园,瞬间变成瓦砾废墟,4万余名群众失去了家园,公路、水利、电力、学校等损失巨大。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于2008年7月接受了对口支援汉源县灾后重建的任务。我市立即行动起来,抽派精干力量,筹集援建资金,奔赴灾区一线。车城儿女的深情厚谊犹如滔滔汉江水,向灾区、向汉源涌来……
陈天会:援建灾区是光荣的政治任务
对口支援恢复重建工作,不仅是一项艰巨的建设任务,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接到对口支援任务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将其作为全市近两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及时制定实施了《十堰市对口支援汉源县灾后重建实施方案》。2008年7月31日,我市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嗣义为组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涂明安和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华滔为副组长的“十堰市抗震救灾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8月7日,王华滔率市发改委、建委、水电局、教育局等部门负责人和地质勘探、水利设计等专家工作组奔赴汉源县援建工作点,采取考察、衔接、勘测“三步并作一步走”的超常做法,迅速推进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市委书记陈天会、市长张嗣义十分重视援川建设工作,在人员、资金、设备等方面实行特事特办。陈天会指出:“支援四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也是全市350万人民献给灾区同胞的一份赤诚爱心。要以‘事不避难,勇于担当’的精神,支援灾区人民尽快重建家园。”涂明安、王华滔还深入汉源县,在建设的过程中拿方案,想办法,关键时刻还现场为项目建设排忧解难。两位领导驱车十多个小时,穿行高山峡谷之间,深入重灾区,详细了解当地灾情,研究对口支援方案。副市长刘学勤还在今年春节期间前往汉源,带去了市委、市政府对援建人员及灾区人民的慰问和关怀。市发改委副主任李刚、市建委总工程师徐先成、市水利局副局长余荣江和总工程师周庆荣、市财政局刘友明、市教育局刘建泉等驻守汉源一线,奔走于十堰、汉源之间,连接着十堰与四川。
高标准完成重建项目
一场惨烈的震灾,把全国人民紧紧地凝聚在一起;援建,一场伟大的振兴,把十堰与汉源紧紧地凝聚在一起,援建人员全力以赴,与灾区人民一起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战斗。
2008年8月8日后,我市600名援建队员陆续来到距十堰1600公里的汉源县,分别在唐家乡流沙河防洪大堤、顺水堰、河坝堰、计生服务站、双溪乡中心小学等工地展开援建作业。援建人员克服余震不断、气候多变、雨水超常、材料供应紧张、水电时断时续等诸多困难,发扬”铁人“精神,巧妙穿插施工,全天候作战。
汉源位于大渡河中游地区,为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之间的河谷地带,海拔在550米至4020米之间,山高路陡,交通运输条件极为不便。汉源县内无水泥生产厂家,雅安市内无钢材生产厂家,工程建设所需的水泥、钢材等,需从成都、攀枝花等地调运,加之四川省灾后重建任务重,时间紧,区域内组织这些建筑材料难度很大。
困难再大,也难不住援建人员把援建项目建设成为精品工程、廉政工程、安全工程和爱心工程的决心。
市建委、市水利局两位总工程师从项目前期工作到施工建设全程参与并督导;设计单位精心设计,悉心指导,根据实际及时调整、优化施工设计,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秀,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质检单位抽派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员,进行质量检测监督;施工单位严格岗前培训和班前技术交底,施工员、质检员持证上岗并坚持现场督导施工;监理单位坚持旁站和巡视制度,采取跟踪检测和平行检测相结合,严格按照图纸设计和国家质量规范对施工质量全程监管;市水利局抽派高水平的工程设计、监理、质检专家,精心指导、监督援建水利项目的建设质量。汉源县双溪乡中心小学综合楼投资虽说只有120万元,但市建设质量监督站仍将“小项目”当作“大项目”,严把质量关。
为抢抓项目建设的主动权,援建人员精心组织,超常规工作,仅用50天时间就完成了项目立项、勘查勘测、初步设计、施工预算、招标投标、人员组织、设备调集、物资准备等前期工作。施工过程中,各参建单位克服材料供应紧张、水电时断时续、施工环境复杂、生活条件艰苦等困难,聚集精干力量,精心组织施工,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市水利局承担着3个水利项目的建设管理任务,该局抽派2名班子成员、10余名管理和技术人员常驻建设现场。市天度公司承建的双溪乡中心小学综合楼,4个月即告建成,成为汉源灾区首个移交使用的援建学校。丹江口市宇箭公司承担建设两条堰渠并参与堤防工程建设,5个月就完成了任务。
与此同时,援建方、受援方还采取共建方式,建设双溪乡中心小学饮水设施,所在村出工出力,援建方出资购买原材料,使原本需要50多万元投资的饮水设施仅用了17万元就建成了,解决了近千名师生和村民的饮水困难。
经过8个月的艰苦努力,我市承担的、总投资为5280万元的5个灾后重建项目全部完成,并于今年4月16日移交给汉源县受援乡镇。其中包括:新建流沙河唐家乡段防洪堤7.2公里,新建和维修唐家乡河坝堰渠道2公里,维修唐家乡顺水堰渠道5公里,双溪乡中心小学综合楼及配套设施建设,唐家乡计划生育服务站等。
他们用行动诠释“大爱”
从十堰到汉源,从家乡到灾区,千里迢迢,异地作业,无论是施工条件还是施工环境,均给援建人员带来严峻的挑战。地震之后的汉源,不仅水质较差,而且因为地震造成的地质结构变化,导致部分地区缺水严重、用水困难,多数援建人员水土不服。我市援建工作启动之时,正值汉源县灾后重建项目及电站、高速公路等大型项目建设的高峰,电力供应十分紧张,加之材料紧缺,不仅工程建设所需的水泥、钢材、柴油、砖石等材料供不应求,而且价格都较高。
面对重重困难,我市援建人员不负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重托,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十堰援建精神,不辱使命,共克时艰,为十堰和汉源人民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市援建办副主任徐先成,尽管年长体弱,但他在灾区期间,对项目程序、工程质量、施工规范、安全生产等诸多环节严格把关、一丝不苟;市水利局总工程师周庆荣,孩子只有两岁多,但他8个月来坚持在施工现场,组织协调援建项目;市水利局干部杜东,全身心扑在援建项目建设上,全程参与援建水利项目的立项、勘测、征地、施工等具体运作和监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市援建办党员同志的模范表率作用,增强了临时党支部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带动着援建队伍自觉锤炼过硬作风,促进了援建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快速度建设。市水利项目部的张现利,从母亲病危到去世,他都未能在母亲床前尽孝;工程师邢焕志的妻子分娩、坐月子时,他正忙于水利项目的勘测、设计,不能在妻子身边安慰照顾,只能通过电话向妻子道一声抱歉。市天度公司总经理左银安,妻子需作心脏瓣膜更换手术,他在《手术同意书》上签罢字便赶往汉源工地。施工期间,我市援建人员科学严谨、吃苦耐劳、能打硬仗、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灾区群众的普遍称赞。
“十堰汉源一家亲,血脉相连情谊深”。省委、省政府、省对口支援办以及灾区各界对我市无私援建给予了高度评价。省对口支援办负责人在检查我市的援建工程后认为,我市承担的援建项目真正建成了一流的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建成了连接十堰、汉源的友谊工程、爱心工程。2009年元旦、春节期间,汉源县委、县政府给十堰市委、市政府发来感谢电;双溪乡中心小学也给市援建办写来感谢信,该校学生胡巍琼还给湖北省省长李鸿忠发来电子邮件,感谢湖北、感谢十堰为灾区学生援建了一座美丽的学校。
2009年4月16日,3个水利项目、双溪乡中心小学综合楼和唐家乡计生服务站援建项目在汉源竣工交接,我市成为湖北省对口支援汉源灾后重建竣工交接的第一个市州,工程建设质量也受到了好评。
十堰人民对汉源灾区的无私援助,得到了汉源人民的普遍赞誉。汉源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说:“援建人员冒着余震危险,克服重重困难,在短时间里建好了一批民生项目,给灾区群众建起了一个个温暖的家;十堰援建人员讲奉献,有爱心,他们在为灾区人民谋幸福的同时,把十堰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所具有的大地之美、慈母之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什么叫‘大爱’。”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