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简介
发布时间: 2010-06-21 00:58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1、历史沿革
襄樊市为中国历来最悠久的地区之一,据考古发现,远在60万年前,人类已在此繁衍生息。襄樊系襄阳、樊城两城合称,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樊城始于西周,襄阳筑城于汉初。自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襄樊市始建于1950年5月,1979年6月升为省辖市,1983年9月与襄阳地区合并,实行市带县体制。1982年8月被评为全国“明星”城市,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甲类对外开放城市,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7月经国家建设部公布为全国大型城市。
2、地理位置
城区位于东经112°00′-112°14′,北纬31°54′-32°10′,被汉水分为南北两城,南为襄城,北为樊城。中共襄樊市委、襄樊市人民政府、襄樊军分区驻襄城;襄樊市人大常委会、政协襄樊市委员会驻樊城。城区东西最大横距21公里(西起隆中华严寺最西端,东至东刘庄三董水库),南北最大纵距29公里(南起永丰水库,北至叶家店北1公里),城市结构为组团式江城。
3、行政与人口
襄樊市辖襄阳、南漳、谷城、保康4县,枣阳、宜城2市,襄城、樊城两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汽车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鱼梁洲旅游开发区,代管老河口市。辖106个镇、29个乡、24个街道办事处,乡(镇)级农(林)场5个。总面积19724.41平方公里,占湖北省版图面积的10.6%;襄樊市城区336平方公里.2001年末,全市总人口567.81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19.93万人。全市有少数民族28个。
4、国土面积
襄樊市土地总面积19 724.41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6%,在全省地(市)州(含武汉市)中居第四位。耕地面积41.6万公顷,居全省第二位。人均耕地1.1亩。水田18.9万公顷,旱地22.7万公顷。林地面积80.2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45.36%;城镇农村居民建房及工矿用地10.58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5.9%;交通用地2.86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1.61%;水域17.1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8.7%。
5、气候
襄樊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年均温度15-16℃),光能充足(年日照1800-2100小时),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年均229-248天),降水充沛(800-1000毫米),雨热同季。
6、三产发达 功能完备
襄樊是全国重要的通讯枢纽。“九五”期间,我市的通信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电信网络规模和质量达到省内一流水平,全市信息高速公路雏形基本形成。
襄樊市服务业兴旺发达。市内共有28家星级宾馆,居湖北省第三位,襄樊的市场建设较为完善。市区共有大型商场、超市、专卖店等1000多家。全市共有小商品、建材、汽配等各类专业市场40多个,辐射半径在300公里左右,是鄂豫渝陕毗邻地区商品集散中心。市区内金融系统比较健全。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四大商业银行和数家保险及证券公司,可以提供优质高效的包括外汇结算业务等各类金融服务。此外还设有口岸、海关、商检等完善的外贸服务机构。襄樊的医疗机构和学校初具规模。襄樊中心医院急救中心是亚洲最大的急救中心之一;全市共有国家二类大学一所,职业技术学院一所,以及各类中专、职高、中小学以及涉外学校等3087所,各类在校生115万人。
7、交通便利 四通八达
襄樊市处我国内陆腹地中心地带,得“中”独厚,区位优势明显,“东瞰吴越、西遮湖广,西带秦蜀、北通宛洛”,武汉、郑州、西安、重庆、成都等距离均在1000公里以内,是华中、西北、西南“Y”型交通网络的中心,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一条汉江、二座机场、三条铁路、四通八达公路”是襄樊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真实写照。襄樊机场和老河口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深圳等十多个航班,襄樊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已经开工,竣工后可达到国家一级通航标准。汉(武汉)丹(丹江口)、焦(焦作)柳(柳州)、襄(襄樊)渝(重庆)三条铁路在襄樊交汇,是我国铁路运输八纵八横网络中的枢纽之一;襄北铁路编组站是全国13个特大型编组站之一。316、207国道穿境而过。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万多公里。襄樊市还是全省高速公路网中心之一,在我市境内静态投资60多亿元的汉(武汉)十(十堰)、襄(襄樊)荆(荆州)高速公路已于2000年动工,许(河南许昌)樊(襄樊)高速公路也开工在即,三条高速公路在襄樊市郊交汇,均在2005年以前竣工通车。届时,襄樊的高速公路将达到276公里,密度不仅居全国第一,而且超过美国的高速公路密度。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李欢)
关键词: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