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记者 柯冬林通讯员 陈军徐雄飞汪峰)
这是一群80后青年,最小的只有19岁。
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饱含激情,思维活跃,不崇尚权威,个性张扬;
也有人说他们是“草莓一代”,外表光鲜,但一碰就破,受不得挫折,缺乏耐性与合作精神。
面对种种非议,39名来自荆楚大地的80后学子告别繁华都市,告别舒适安逸的生活,一头扎进灾区,奏响壮丽的青春之歌。
到灾区去,到受灾最重的地方去
今年5月,湖北工业大学环境工程系毕业生朱源理成功与广州丰田公司签约,但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一看到电视上地震的场景,眼泪就直往下淌,我不能无动于衷。”在地震发生后一个星期,小朱和一群网友在天涯论坛上发出呼吁,到灾区做志愿者!闻听此信,父母一万个不答应。他们已为女儿联系好到法国蒙特利爱大学求学,亲朋好友也苦口婆心地给小朱做工作。
然而,80后特有的拗劲让她还是冒着余震来到四川。眼前的一切让她终生难忘,到处是残垣断壁的废墟,到处是伤痕累累的土地,到处是噙满泪水的双眼。“那一次自己出力不多,所以就想着再次到灾区去。”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圆了小朱的梦。即将离校的她放弃了法国留学计划来到汉源。
这一次,父母没再阻拦。
与她一样,华中师大的张冬玲和男友都已经在武汉找到不错的工作。但是,小张选择了到灾区服务一年。“工作没了可以再找,面对这样一场世纪浩劫而躲到一旁,我很可能一生遗憾。”小张说这话时嘿嘿地笑。
张晓霞、严莎、覃金玉、雷波、王莹、唐小婕、刘祥伟、连丽梅、于鹤鸣、邱婷琴……在汉源灾区,记者碰到一个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他们有的放弃留学的机会,辞去稳定的工作,满怀激情,冒着余震急切地奔向灾区……
团省委学生部干部徐雄飞是这批志愿者中的“领头羊”。他向记者介绍,39名志愿者是从湖北高校的2000多报名者中挑选出来的,个个都是精英。年纪最小的只有19岁,最大的已经是孩子的母亲。
除西部计划之外,中组部、团中央和国家教育部还向灾区推出了西部支教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这批学子将在灾区服务更长时间。
个性张扬,那是我们的本性
小包是重庆人,从省第二师院毕业已有一年,先后在深圳、武汉谋职。说他是志愿者名符其实。不过,他完全是自发赶到灾区的“黑户口”。与朋友一次偶然的谈话,他了解到汉源永利乡古路村缺老师,便寻到这个不通水电的悬崖边当起“孩子王”。
记者问,为何要到古路村?他说只想体验一下这种独特的味道,没有为什么。
面对媒体报道,他并不感兴趣。他甚至直言自己不会在古路村呆多久。他说,他讨厌虚伪,讨厌谄媚奉承,讨厌办公室政治,向往真诚、坦白和宽容的生活,喜欢大自然。
因为他的到来,古路村的学生第一次上起音乐和美术课,知道了因特网。他还准备筹资帮学校建校舍,修路通电。
在他的感召下,今年毕业的一个师妹也来到村子。
与小包不同,西部计划志愿者每月有800元津贴。可按照汉源的生活水平,连吃饭的钱都不够,不少人不仅成为“月光一族”,又重新回归“啃老一族”。
“钱的确不多,要是为了钱我们就不来了!”朱源理说。
尽管收入不高,多数人穷并快乐着。工作闲下来,大伙都喜欢聚在一起玩“杀人”游戏。“睡帐篷和板房,吃住差一点都不算什么,最不能忍受的是没有网络,没有电视,也没有报纸。”被分配到乡镇的严莎、王莹、赵婷虽不让须眉,但也有自己的烦恼:“下班后一栋大楼只有一个人,面对空空荡荡的宿舍,不害怕是假的。”
为了方便联系,志愿者在网络上建起QQ群。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雷波对记者说,你不知道吧,QQ群有两个,一个是民间版,一个是官方版。在民间版里,可以随意嬉笑怒骂,大家都在里面搞怪。如果有谁在里面说大话空话就会被全体抗议,“踢”走。
80后,谁说我们不行
“十一”长假,秦豹的如意算盘又泡汤了。他是武汉交委质检站的职工,在武汉理工大学读研究生,被选为志愿者后,单位大度地允许他“停薪留职”。
原本,女朋友千里迢迢赶到四川,两人准备好好团聚。但一个临时任务却打乱了他的计划,香港中文大学的一家慈善机构要来考察工程。小秦是学桥梁专业的,被安排全程作陪。在他的引导下,港方决定在汉源投资建设3座桥梁。当地干部高兴地说,小秦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经历了起初的新鲜和激动,39名志愿者都开始步入平实而漫长的工作和生活,少了一份浮躁和怨尤,多了一份责任与平静。
一些当初持怀疑态度的人都吃惊地发现:所有志愿者都成为当地的业务尖子,让所在单位爱不释手。
华中师大的王莹起先被分配到马烈乡,县水利局想借用一阵,被乡政府婉言拒绝:乡里离不了她!
县信访办的赵莉,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断向来访的受灾移民讲解政策。对政策本不熟悉的她日夜学习,硬是把许多政策装进肚里,用一张甜嘴,说得上访群众心服口服。
分配到汉源职业高中的10名志愿者,每人每周都被安排二三十节课。北京的于鹤鸣毕业于心理学专业,不少师生找她进行心理调适。张冬玲和张晓霞是走进汉源三中的首批大学生,不仅是学生,连老师也经常找她俩讨教。
除干好本职工作外,他们还为贫困生争取失学救助金,充当业余辅导员,义务从事各种公益活动。
省援建办主任尤习贵一直在关心和关注着志愿者。几个月下来,他由衷地感叹:“最大的变化是,他们都学会了感恩,学会了担当,真正敢于在艰苦环境中磨炼自己。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