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媒体评论

更多

“回眸十一五 巨变看荆楚”

发布时间: 2010-10-19 15:36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统筹环保扮靓田园
  鄂州市杜山镇路口村6组,家家户户的屋后都有一个小小的污水处理池,占地仅两平方米,池子的出口是人工湿地,种着美人蕉、麦冬等花草。
  村民秦自民家是新盖的两层楼房,淋浴室里有一个下水管,直接连着生活污水处理通道。他说,
  厨房及洗涤洗浴污水等,都排入小规模人工生态湿地进行处理,厕所污水则进入沼气池。“现在用水跟城里一样,地上再也没有积水,非常干净。”
  新农村需要新环保,新环保带来新生活。路口村仅仅是鄂州市长港城乡一体化示范带的一个缩影。
  村庄变社区,村民变居民,农民变农工,乡村和城市一个样,是长港城乡一体化示范的核心。其中,环保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居民的集中居住,使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处置更加便于实现。
  农村环保既是基础性工作,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仙洪新农村建设实验区,我省通过指导农民进行清水养殖、清洁种植,农药和化肥的减量使用,以及对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治理,区域生态环境逐渐趋好,农村环保开始提升到生态文明高度。
  基层环保监管空白、农民环保意识相对滞后,也是农村环保的一个弱项。
  对此,省环保厅展开农村环保监管机制改革试点,指导基层环保部门试行设置乡镇环保派驻机构、乡镇环保站、乡镇环保助理员和村组环保监督员,探索解决农村环保无人管事的问题。武穴、咸安、赤壁、钟祥、石首、松滋等地纷纷示范。
  天门市还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培养农村环保明白人活动。如今,我省已正式启动农村环保明白人培养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为每个县市区培养15名至20名乡镇环保骨干教师,至“十二五”末,实现一村一名环保技术员、一家一个环保明白人的目标。
  2008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建立农村环保领导责任制、综合管理机制,投入新机制,农村环境保护成为农业大省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省农村环保面临难得的机遇。
  “两清”、“两减”、“两治”、“两创”示范工程经过三年探索,获得国家环保部高度肯定;四湖流域成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国家级示范区,规划总投资达158。93亿元;我省被中央确定为8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之一,2010年至2012年总计投入19亿元,用于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
  亲水情结的治水之道
  千湖之省、鱼米之乡,湖北人有着浓烈的亲水情结。
  水系发达、河渠纵横、湖泊星罗棋布,铺开湖北的水文地图,长江、汉江、洪湖、梁子湖、东湖、丹江口水库……多少名川名湖享誉海内外。
  优于水,一言道出了湖北的骄傲。
  然而,三峡库区出现水华、汉江水域出现水华、东荆河出现水华,湖泊面积不断萎缩,水质不断恶化……近年来,关于水的危机,不断敲击荆楚大地。
  据普查,上世纪50年代,全省面积100亩以上的湖泊有1332个,其中5000亩以上的湖泊322个。2009年1月,省水利厅发布的《湖北省水资源质量通报》显示,全省现仅有百亩以上湖泊574个,比上世纪五十年代减少56。9%。
  忧于水,又一语道破了湖北的焦虑。
  滋养人类千万年的生命之水,决不能失去灵动和光彩。2009年,省委书记罗清泉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座谈会强调,湖北将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以“大工程”带动“快治理”,实施“碧水工程”、“蓝天工程”、生态保护工程等,改善环境质量,彰显水资源特色和优势。“十一五”期间,我省掀起保护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的高潮。
  “大东湖”水网:重现“梦里水乡”
  “大东湖”水网位于武汉市长江以南,区域面积436平方公里,其中湖泊汇水面积376平方公里。
  近年来,武汉市通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启动“清水入湖”截污工程、开展湖泊清淤等措施,使得东湖的水质恶化趋势基本得到控制,水质开始出现好转,部分严重污染湖汊黑臭程度减轻。但大东湖地区水体仍在五类和劣五类之间徘徊,湖泊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江湖相济,才能恢复区域生物多样性、再现自然生态天堂,“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应运而生。
  2006年,我省开始谋划“大东湖”水网建设工程。2009年5月,《“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总体方案》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准,此项规模宏大、泽及后世的生态环境工程,进入国家层面。
  该工程主要包括污染控制、水网连通、生态修复等“三大工程”和建立监测评估研究平台,总投资158。78亿元,其中近期投资89。03亿元。它以东湖为中心,将东湖、沙湖、杨春湖、严西湖、严东湖、北湖6个主要湖泊,以及青潭湖、竹子湖、水果湖、内沙湖、陈家堰等其他5个子湖,共11个湖泊打通,实现江湖相济、湖湖连通。
  截污、清淤、连通、修复。12年内,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将走过“四部曲”,成为集风景旅游区、滨水景观区、生态保护区于一体的湖泊生态湿地群。“湖泊是有生命的,生态水网是湖泊的生命脉络。生态水网的构建,有利于恢复江河湖泊季节性水文与生态联系,增强湖泊生物多样性,实现湖泊向自然的真正回归。”武汉市市长阮成发表示,“大东湖生态水网建成后,整个大东湖区域将形成一个436平方公里﹑全国最大的湖泊生态湿地群,彰显武汉市滨江滨湖特色,实现人水和谐共生。”
  除武汉之外,许多亲水之城同样践行着“人水和谐”之路。
  荆州市的治湖思路是:“清淤截污﹑连江接湖﹑修桥铺路﹑显城露水”,即在治污截污﹑疏浚清淤基础上,生态补水,引水入城,重建自然生态,美化沿河景观,做到水系贯通、河清岸绿。黄石市投资20亿多元,实施磁湖、青山湖、青港湖“三湖连通”,同时展开水生态修复保护。黄冈市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由“一把手”担任河长、湖长、库长,对全市水域实行综合治理。
  与水为友,以水为邻。城市与水融洽相处的理念,已成为主流。
  拆围:卸去湖泊的沉重枷锁
  洪湖是我省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全国第七大淡水湖,目前水域面积53。3万亩,比上世纪初下降了近三分之二。
  1985年,围网养殖逐渐在我省兴起。由于不合理开发,洪湖围网养殖面积曾一度超过30万亩,占湖面面积的70%以上。
  据调查,2005年,在洪湖栖息的水禽由原来的167种减少到40种左右,天然鱼类品种已由1964年的74种减少到50余种,水生植物由过去的472种下降到2000年的158种。由于大面积开发湖泊水面,大量的饵料和排泄物造成湖泊水质的不断恶化,严重破坏了湖泊生态。
  洪湖水域严峻的生态危机,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5年起,我省拨出7000万元专款,全面启动洪湖拆围治理行动,在三年内拆除湖上养殖围网30余万亩,恢复湿地面积5。7万亩。
  同时,依托洪湖湿地保护与植被恢复项目建设,通过人工移植、划定禁区等方式,恢复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植物黄丝草等。如今,劫后重生的洪湖,生态得到极大改善,水质由原来的四类至劣五类上升到二类至三类,水草覆盖率从不足40%恢复到75%,湖区四处再现野鸭和菱藕、渔家撒网鱼满舱之景。
  梁子湖的围网养殖,也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养殖面积最盛时超过10万亩,占到总水域的25%。2006年3月至今,省政府先后对梁子湖展开5次大拆围,共拆围网6万多亩,整个湖泊的围网将于今年拆除完毕。
  2007年8月10日,我省正式颁布禁令,严禁在所有湖泊、水库、人畜饮用水水源地进行珍珠养殖,同时停止办理新的珍珠养殖许可证。
  荆州、荆门、黄冈、襄樊、宜昌、孝感、恩施等地,近年均以大力度拆除湖泊围网,并给予渔民经济补偿。
  拆除围网,解除了套在湖泊身上的沉重枷锁。
  建立湖泊保护的长效机制,则重在立法和管理。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我省对湖泊管理进行了明确,省水利厅加挂“湖北省湖泊局”牌子,主管全省湖泊水利工作,为我省湖泊管理与保护立法奠定了基础。省人大2010年的立法计划中,湖泊立法已列入年度立法的预备项目。
  湖泊,是湖北的一张靓丽名片。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治理湖泊、保护湖泊,已成为全省共识。
  两江两库:战略层面的环境坚守
  长江、汉江、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在整个中国具有战略性生态地位,是水环境保护重点区域。由于三峡大坝的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开工,两江两库水域又成为生态极其敏感的区域。
  近年,为确保两江(长江、汉江)清流惠百姓,一库(丹江口库区)清水送北京,我省展开最严格的水污染防治,建立了水环境质量评估考核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设立了水污染专项治理资金,按照“一湖(库)一策”的要求,强化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和考核。
  清水入江,健康长江。长江作为第一重要流域,我省重拳整治沿江工业污染,实施“四个专项”,依法关闭了186家小造纸企业。沿江城市新建、改建并已投运一批城市污水处理厂,如武汉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大大减轻了入江污染。
  省委、省政府坚持“两个停止、两个一律”的措施,对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制定严格的环境准人条件,控制对长江新的污染。同时,强化长江环境监测预警,在长江、汉江干支流共设置100多个监测断面,开展水质监测,并以月报等形式及时公布水质信息。
  三峡库区是长江水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仅宜昌地区,近年来已累计投入20多亿元,用于三峡库区的环境整治,完成47个水污染防治项目,铅封了110余艘船舶排污口,禁止其向长江排污。5年来,我省清理三峡库区漂浮物40多万吨,清理库底固体废物200多万吨。
  汉江是我省第二大河流,也是长江第一大支流,省内干流流域面积37011平方公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近期即从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直达北京。
  省委、省政府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合理开发、有序发展的原则,将汉江流域划分为生态保护区和生态开发区,以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突出饮用水源保护为核心,工业与生活污染防治并举。“十一五”期间,全省投入约4。3亿元,开工了8个污水处理项目和7个生活垃圾处理项目。
  为加强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我省2006年至2010年投入近13亿元,开展了20个生态项目。同时,关闭汉江流域72家造纸企业,整治黄姜加工企业污染,十堰市69家超标排污黄姜加工企业被关闭或停产治理,有效降低了进入水库的污染负荷。
  目前,我省长江中下游131个水污染防治项目,已被国家环保部纳入未来5年的长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规划(意见稿)中,总投资123。4亿元,占总体规划资金的27%。
  记者手记
  切实推行休养生息
  2009年11月,近50个国家的1500多名环保专家云集武汉,参与世界湖泊大会共商环境保护大计,向全球宣布了以“让湖泊休养生息”为核心理念的《武汉宣言》。
  “让湖泊休养生息”,这一由中国提出的环保理念,从武汉走向世界。作为主办方的湖北,早已将这一理念扎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沃土里。
  新的历史阶段,休养生息的不仅仅是湖泊,不堪重负的河流、土壤、山林、空气等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样需要休养生息。
  休养生息,是摒弃“先污染后治理”传统治污模式的必然选择。它需要实行最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以环境容量确定发展方式和发展规模;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步改变环境恶化的状况;需要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态的方法,加大治理水环境的力度,促进生态系统尽快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需要充分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既要形成严格排放、合理开发的强大压力,又要形成主动治理水环境的积极动力,用高效的办法解决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
  目前,环保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休养结合的总体思路,把维护群众健康放在首位,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秀美湖北。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高霞)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