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圈一带”舒展战略宏图
发布时间: 2010-10-19 15:39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编者按 “十一五”,岁月峥嵘;“十一五”,河山巨变。
即将过去的“十一五”,全省上下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高举科学发展的旗帜,锐意进取,奋发图强,书写了荆楚发展史上最绚丽的篇章。
站在时代新的起跑线上,本报记者饱蘸激情,聚焦荆楚“十一五”发生的巨大变化,回溯我们走过的艰辛与曲折,以供全省干部群众和所有关心湖北发展的人们细细品味。
该用怎样的语言描述即将走过的“十一五”?
机遇与挑战,应急与谋远,创新与超越,激情与智慧,一个个关键词定格荆楚记忆。
从鄂东的武汉城市圈,到鄂西的生态文化旅游圈,再到肩挑东西的长江经济带,湖北现代化格局中的核心棋子,一步步落子到位,经济版图由此重塑。
且长凌飞翮,乘春自有期。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这片土地崛起的梦想从未如此接近。
承前启后,湖北由重点突破向均衡发展转变
让时间的指针回到5年前的8月。
迎着濛濛细雨,胡锦涛总书记来湖北考察。行走在楚山汉水间,他深情嘱托,湖北要加快发展,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这一战略定位,奏响荆楚扬帆奋进的号角。
中央对湖北发展的关怀与期望,省委、省政府的科学谋划,七千万荆楚儿女奋起直追的强烈愿望,凝聚在同一个战略支点上。
决策层认为,“十五”时期,湖北立足“打基础、管长远”,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未来5年,湖北的经济社会有基础、有条件乘势而上。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表明,一个地区总是客观存在着一个核心经济区域。21世纪是城市群的世纪。
围绕“战略支点”的目标,武汉城市圈战略逐渐清晰。两个重要的日子,载入湖北历史。
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9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这标志着,武汉城市圈的改革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湖北由此跃上共和国科学发展的最前沿。
然而,跌宕起伏的历史文化、巍峨浩荡的山川河流,把我省划分成不同自然及行政区域,发展水平由此参差不齐,“东强西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省情。
鄂东九城挽手,鄂西如何并进?怎样走好全省一盘棋?
登高望远,谋划全局。2008年7月、12月先后召开的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和九届五次全会上,省委书记罗清泉明确提出,“在继续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同时,加快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
这意味着,湖北发展战略实现了由“重点突破”向“多点支撑、协调共进”的转换。
登高谋远,新战略构筑弯道超越新平台
回望来时路,金融危机的冲击谁能忘记?
风起于青萍之末。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湖北决策者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一份冷静。
在数十次调研中,省委书记罗清泉每到一处都要指导、提醒各地各部门负责人,辩证认识危机,充分认识市情、州情、县情,坚决摒弃“等、靠、要”的思维定势,寻找发展突破口。
迎着凛冽的寒风,省长李鸿忠果断提出,要利用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应急与谋远相结合,实现弯道超越。
关键时刻,“两圈一带”构筑超越新平台。
投资和项目是增长的基石。“两圈一带”的发展战略,正是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精心谋划新一轮发展的载体和抓手。其实质,就是要激活全省经济资源,抢抓中部崛起、产业转移、国家宏观政策等重大机遇,谋划大项目,吸引大投资,撬动大市场。
资金来了——围绕“两圈一带”,我省未雨绸缪建立项目“蓄水池”,入库项目3。7万个。当国家公布首批千亿元新增中央投资时,湖北争取到近150亿元,居全国第四位;2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中,湖北又争取到81亿元,占比高于湖北GDP在全国的比重。
项目来了——在“两圈一带”三块金字招牌的吸引下,一大批外资项目、民营资本项目落户湖北。我省先后成立省联合发展投资有限公司、鄂西圈投资公司,两大跨区域、跨领域合作的融资平台应运而生。
人才来了——“两圈一带”为科技英才、企业骄子提供舞台,也为返乡农民工和回归创业者提供机遇。各种生产要素汇成一江春水,激荡逆势奋飞的乐章。
战狂澜,弯道超越势如虹。
请看一组数据: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湖北生产总值11330。38亿元,同比增长13。4%,昂首跨入万亿元俱乐部;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的深层冲击,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2831。52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
风鹏正举,科学发展的旗帜高高飘扬
即将过去的5年,湖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年前,身处鄂西的恩施,披着一层神秘面纱,怀着千古的叹息,一任山外的世界沧桑巨变。5年后,深山跃蛟龙。沪渝高速、宜万铁路唤醒沉睡的群山,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咸丰坪坝营……一个个新近开发的旅游项目让恩施美起来,动起来,富起来。
大山里的土苗儿女,终于可以面朝平原,眺望大海。
恩施的变迁,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变迁生动画卷的一个缩影。
放眼鄂西,长江三峡旅游、恩施土苗风情旅游、清江画廊旅游、大洪山旅游、襄阳汉江旅游、荆门荆州水体旅游……独具特色的生态、源远流长的文化,融汇在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旅游项目中。
走进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武汉新港、“青阳鄂”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大东湖生态水网、花山生态新城……大手笔勾画,大项目支撑,新时代的“两型”之光激情绽放。
展望长江经济带,沿江先进制造业带、沿江物流产业带、沿江精品旅游带、沿江现代农业带……一个个生机勃发的产业集群,奔涌着母亲河一往无前的激情。
这5年,将是湖北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5年。数据表明,2006年至2009年,我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3%,高于“十五”时期3。2个百分点。
这5年,将是湖北实施重点工程最密集的5年。在“两圈一带”的平台上,逾百项重点工程如火如荼。
这5年,将是湖北生态环保建设力度最大的5年。从武汉城市圈的“两型”追求,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引擎,再到长江经济带的集约谋划,科学发展的旗帜在荆楚大地高高飘扬。
这5年,将是湖北人民得实惠最多的5年。以2009年为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7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5035。26元,增长8。1%。
这5年,将是改写湖北历史的5年。
即将走过的“十一五”,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强劲的“湖北实力”,全新的“湖北战略”,还有克难奋进的“湖北精神”,勇于超越的“湖北信心”,敢于创新的“湖北试验”。
九万里风鹏正举。这些激动人心的变化,令人喜悦的成绩,如同宏伟乐章里承前启后的段落,为湖北“十二五”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高霞)
关键词: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