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发布时间: 2010-10-19 16:18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荣辱观是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评价、规范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反映的是人们对自身或他人的社会行为产生的思想感受、道德评价和价值衡量。党的十七大提出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为加强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映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在整个社会生活之中,具有价值导向作用,为人们指明了有价值的生活方式。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应当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反映了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迫切需要。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不断涌现,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社会道德领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甚至出现了是非善恶界限混淆、美丑荣辱不分的现象。如在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腐朽的封建道德意识沉渣泛起,一些错误、消极和不健康的观念颇有市场;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滋生蔓延,贪污腐化、损公肥私、唯利是图现象时有发生;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势必影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激励人们正确处理义与利、奉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等方面的关系,把个人的生活实践和理想追求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激励人们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断升华精神境界,进而形成学习先进、抵制邪恶的良好社会风尚。
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人们的思想品德和实践行为。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为人们所掌握,并转化为人们的思想品德和实践行为,才能发挥应有作用。为此,需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和渗透于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人们自觉进行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的道德实践。坚持“三贴近”,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创新教育手段,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人们的坚定信念、外化为人们的高尚行为。二是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加强对思想文化阵地的管理,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人物,褒荣贬耻,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充分发挥道德实践的作用。社会实践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根本途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过程,就是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道德实践、形成道德自觉的过程。应倡导人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坚持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积极践行者。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高霞)
关键词: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