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媒体聚焦

更多

湖北日报:黄石矿冶文明转型路拉动新发展

发布时间: 2010-08-05 15:54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荆楚网--湖北日报
策 划:陶慧芬 邹红军 黄宣传文字统筹:毛光勇 万金光 王剑
图片统筹:万金光 邱孝威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亚洲第一采坑”

黄石街头描摹先民采矿的浮雕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百代烽烟,千秋兴亡。一座城市,是在历史的沃土上长成的阅尽沧桑风雨的大树,是在文明的簿记上滔滔流淌的长河。
  青铜灿烂文化、近代工业航母、矿冶文化底蕴……都在黄石这座大树上刻下了盛衰荣枯的年轮,都在长河中走过了百折千回的航程。
  千年来的盛衰兴亡,浮沉荣辱,是一部让人品读噫嘻、回肠荡气的断代史;是矿冶文化底蕴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融汇、演进、繁盛而彪炳史册的华章;是从来就不曾疏离的虽然遥远却真切的存在;是永存于心底解析不开的生命情结。
  华夏青铜文化发祥地
  三千多年前,一座惊世骇俗的“状元矿”的出现,如一声惊雷划破长空。
  这就是位于黄石市郊、大冶市城区西南约3公里处金湖之畔的铜绿山古铜矿。据载,铜绿山“山顶高平,巨石对峙,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土石之上,故名。”先人就是根据铜绿山上摇曳的紫色铜草花,判断出密布在铜绿山上的铜矿资源,并用超凡的智慧和不屈的精神将其重见天日。
  而在1973年考古人员挖掘出这座古铜矿遗址时,世人也为之惊叹。它的开采和冶炼痕迹一直从商代晚期延续到汉代。经考古发掘表明,此处遗址当时的开采技术已成功地采用竖井、平巷、斜巷的联合开采方法,将矿井开采到地表以下60余米,低于当地潜水位23米。随同出土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上千件,其中有大型铜斧、铜锛、石钻、辘轳等采矿工具。还有春秋早期残存的鼓风竖炉10多座。充分证明早在两三千年前我国就创造了完整的采矿炼铜技术。
  走近先祖们留下的痕迹,你会为他们的智慧与精神所深深感动、震撼。在这样一座巨大的“古工厂”中,还隐约响着先祖们劳动时热火朝天的叫声,隐约闪现着他们创造文明史话的身影。
  这一发现同样打破了外国曾经断言“中国的青铜是从别国而来”的结论。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铜矿遗址。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于1984年修建,完整地保存了古铜矿七号矿体的全貌。矿区已探明的12个矿体,古代曾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开采。根据遗留的炼渣推算,约产铜8—10万吨。1974年春至1985年夏,考古部门配合矿山生产有重点地进行了科学发掘,清理出西周至西汉延绵1000多年间的数百个(条)不同结构的木支架维护的采矿井巷和一批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炼铜竖炉,同时还出土了手工开采所需要的各种生产工具。国家已将该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决定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古矿遗存长期保留,所压矿藏不予开采。古铜矿博物馆就建在保护区内一处春秋时期采矿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上。
  除了代表性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黄石地区已发现39处古铜矿冶遗址。其中,位于大冶市的鄂王城、五里界古城、草王嘴古城,均展现了东周时期青铜采冶管理系统的完整性。
  32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开采铜矿、冶炼青铜;1093年,吴武昌节度使秦裴就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设置大型采矿、冶炼机构——青山场院;1031年前,南唐在这块文明的土地上设置县治,取“大兴炉冶”之意,命名“大冶”。
  历史是严肃的。
  历史拒绝轻佻的目光,历史拒绝矫情媚俗的曲笔。
  三千多年的炉火生生不息,造就了黄石这座古老城市的起源和辉煌。作为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她完成了奉献的使命。
  中国近代工业摇篮
  对于中国的近代工业来说,不得不提的两个名字是黄石和张之洞。
  清末,外敌屡犯,积贫积弱的清王朝已是油尽灯枯。发展民族重工业,被有志之士奉为救国救民的重要出路。其中,“中国近代重工业之父”张之洞主张“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军械、轮船、火车等,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之铁。”
  1889年,时年52岁的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继续推行其任两广总督时未完成的大业——大力发展钢铁工业。此时,有着千年矿冶历史的大冶铁矿,以其矿藏量之大、品位之优引起了张之洞的重视。从此,张之洞在黄石拉开中国近代重工业发展的序幕。
  1893年,大冶铁矿正式投入生产,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座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这一投产,就是一百多年,贡献的铁矿达数亿吨之多。
  此外,发展民族工业所需的水泥、煤炭,也因黄石地区有着丰富的石灰矿、煤矿,而兴建了大冶湖北水泥厂(华新水泥的前身)、源华煤矿、利华煤矿。
  面对旧中国风雨飘摇的动荡局势,黄石如同一位有担当的伟丈夫,郑重地扛起了民族重工业振兴的“大梁”。
  专家说,黄石城市的形成,是因为5家矿冶企业:大冶铁矿,大冶钢铁厂,华新水泥厂,鄂南电厂,源华、利华煤矿。
  毋庸置疑,黄石因为有了矿冶,而在近代中国占据了显要地位。
  张之洞和晚清湖北地方政府开办的近代重工业企业,具有规模大、自成体系的特点,对于改变黄石近代前期仍是农业生产和商业流通的经济格局,是一大契机。
  1892年,为将大冶铁矿石运至汉阳铁厂,张之洞购进德国器件及机车,兴修了一条从铁山至石灰窑江岸30余公里的运矿铁路。这是南中国第一条铁路。同时,张之洞还在西塞山江岸兴建了两座装矿码头,建立由“楚强”、“楚富”等7艘拖轮组成的运矿船队,开辟了汉冶航线。
  此外,开办大冶铁矿等企业,引进了世界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先进技术,使近代交通工具火车、轮船,近代通讯电报、电话进入黄石,还有大量外省、外国技术专家来到黄石,客观上促进了黄石地区工业化、城市化。
  大冶铁矿、大冶钢铁厂、华新水泥等大型企业的开办,直接带动了铁路和码头的建成、人口的流动,使得铁山、下陆、石灰窑连成一气,一座新兴的矿冶工业城市雏形渐现。
  新中国六大工业基地
  悠久的历史,优质丰富的矿藏,密集的大型现代工业企业,先进的生产力,成就了黄石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工矿特区。
  1949年5月15日拂晓,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四十五军横渡长江,石黄镇和平解放。是夜,大冶县城解放。由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并设石灰窑工业特区特派员。6月12日,经中原临时人民政府批准,将大冶县的石黄镇及铁麓、申五、上乐、下章等四个乡划出,成立“湖北大冶特区办事处”。1949年9月29日,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湖北省大冶工矿特区”,这也是新中国第一个工矿特区。
  1949年6月19日,第一任工矿特区区长刘金声说:“成立大冶工矿特区是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发展工业商业,支援全国的解放。”“这个区域因为是工业区,上级特别重视,将来生产物质可以支援其他地方。”
  第一个工矿特区的成立,证明了新中国对黄石地区矿冶的重视和关注,也为黄石建设埋下了伏笔。
  1950年8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致电中南军政委员会,核准建立湖北省辖黄石市。黄石市,这一名称从此载入史册。
  作为一座新生的重工业城市,黄石一直牢牢坚守“工业粮仓”的阵地上,源源不断地向国家输送大量原材料。
  在默默奉献中,黄石也逐步壮大了相关产业实力。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黄石建成了全国十大特种钢厂之一的湖北新冶钢集团公司、全国六大铜矿之一的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全国十大铁矿之一的大冶铁矿、全国三大水泥集团之一的华新水泥公司等大型骨干企业。当前,黄石市已形成年产25万吨铜、200万吨特钢、10万吨铝、1500万吨水泥、200万吨煤的生产能力。
  一份贡献,一份荣耀。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先后两度视察黄石,1953年视察华钢(今新冶钢),1958年视察华钢和大冶铁矿,并希望大冶铁矿和大冶钢厂“办大办好”。
  改革开放以来,黄石更是以其历史留下的雄厚的工业基础,一度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光环中大放异彩,一路抒写着“黄老二”的辉煌。历史最高时期,黄石采掘业及其加工业生产总值占GDP总量的62%,黄石的实力仅次于武汉,成为湖北省第二大城市。
  就是在今天,黄石八大主导产业集群中,有五大产业集群与矿产直接相关——特钢产业集群、有色产业集群、建材产业集群、机械制造产业集群、能源产业集群。
  “神六”、“神七”飞船启用新冶钢生产的无缝钢管、黄石邦柯科技公司研发的列车配套检修设备牵手武广高铁……多年来,黄石早已由原材料基地向材料深加工升级蜕变,“黄石制造”更是享誉全国。
  矿冶文化的精神内核
  “黄石是座靠矿冶业兴起的城市,但通过走访吉林等矿城,我发现黄石的矿冶文化有着不同之处……”原黄石市政协副主席孙中伟谈起黄石的矿冶历史颇有感慨。他认为,黄石市的矿冶文化不仅纵贯古今,矿冶业还出现了繁荣期,其采炼规模大,生产技术和设备也很先进。
  多年潜心研究矿冶历史、并力举黄石申报中国矿冶历史文化名城的该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罗光彩,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举世无双”勾勒出了黄石悠久灿烂的矿冶文化风貌。
  为争创矿冶历史文化名城,2005年4月,黄石特邀请相关专家指导申报工作。在实地考察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大冶铁矿和冶钢等地之后,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博导、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等教授认为,黄石市矿冶业纵贯古今,从商朝中期一直到近代,3000年绵绵不灭的炉火铸造了黄石“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团结拼搏、精益求精、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城市精神,成为历史悠久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来说,黄石矿冶历史文化唯一性、独特性俱在。
  黄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陶慧芬认为,黄石深厚的矿冶文化积淀、丰富的矿冶遗存、广泛的矿冶开发领域,在中国乃至世界都独树一帜。黄石矿冶文化具有深邃的人文品质和独特的文化个性。
  “细阅中国矿业开发史和冶金史,可以说,中国没有哪座城市哪个地区的矿冶史能与黄石比。”对黄石市乃至我国矿冶历史文化有过探究的人均有同感。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
  黄石三千多年的矿冶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黄石走向世界、叫响全球的最大优势。通过深入挖掘、提炼矿冶文化,大力包装、宣传矿冶文化,让矿冶文化真正成为黄石的品牌、彰显黄石的魅力,以文化提升城市形象,扩大黄石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开放度,就会吸引更多的资本注入黄石,更多的项目落户黄石,更多的游客观光黄石,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黄石,增加黄石加快发展的冲力和后劲。
  矿冶文化引领城市发展
  今年5月23日晚7时,CCTV-1新闻联播“转方式·调结构”栏目,播出报道《湖北黄石:矿竭逼出转型路》,对黄石经济转型路径给予高度关注。
  一座资源型城市总会有一种难言恐慌——“如果矿没了,该怎么办?”
  曾被誉为“天南铜都”的资源型城市云南省东川市,因资源枯竭于1999年由地级市降格为昆明市的一个县级区,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因矿竭而降级的城市。
  “四面楚歌”的东川“成也资源,败也资源”的伤痛,给黄石以深刻警示。进入新世纪,黄石开始大胆创新,提出由经济率先转型,继而促进社会转型、文化转型。
  大冶铁矿经1780多年的开采,形成了“亚洲第一采坑”。鲜为人知的是,这个“亚洲第一采坑”曾经历了一次“垃圾场风波”——由于长期采矿作业使地质构造、地面植被等遭受严重破坏,加上矿坑边坡又高又陡,滑坡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有人提议,可利用武汉企业往大冶铁矿拖运矿石的运输线,将武汉的固体垃圾运至此填埋于坑中;按每年填埋垃圾200万吨计算,可用上100年。这样回填矿坑,不仅解决了武汉的“百年之忧”,还减少矿区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双赢”之策。
  黄石人不以为然,却用矿冶文化将“亚洲第一采坑”建成以“汉冶采坑观光区”和“复垦生态观光区”为核心景区的矿山公园。2005年7月23日,黄石矿山公园成为全国首批、湖北省首座国家级矿山公园。2010年2月21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国内工业旅游为数不多的4A级景区。
  资源总会枯竭,但思想没有终止。
  2009年,黄石市委书记王建鸣果断提出“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发展战略,在转型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为该市摆脱资源枯竭困境指明了方向。而将于今年8月20日开幕的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正是在为“三大战略”宏伟蓝图鼓与呼。
  再过20多天,黄石市将迎来建市60周年大庆。王建鸣撰文《建设更加美丽的家园》写道——
  “60年需要一种形式来展现。……这片土地的矿冶文化节史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60年的黄石需要以一种特殊的形式来向全国、全世界展现自己,……更好擦亮‘矿冶文明古都’的城市名片,充分展现‘山水宜居黄石’的面貌。
  “60年需要一种形式来鼓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举办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这种形式,可以有力地激发全市人民热爱黄石、建设黄石的热情,鼓舞并动员全市人民抢抓当前的发展机遇,参与到黄石的建设发展中来。
  “60年需要一种形式来提升。……60年改革发展的风雨历程,60载艰苦创业的激情岁月,书写着黄石的奋斗史、成长史。过去有人总结,矿冶文化的精神是铜斧熔炉的精神,而当今体现的就是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精神。……我们正好以本次节会为契机,进一步系统地发掘黄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实现文化强市战略作出贡献,并使之成为黄石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矿山敞开胸怀,黄石把炽热的能量贡献给国家,留下伤痕累累的山川,满目疮痍的井口。可贵的是,黄石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创造性地开启了一片新的蓝天。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

新冶钢现代化无缝钢管生产线

华新水泥厂旧址

山水宜居新城

黄石市委书记王建鸣(左一)、市长杨晓波(右二)等检查城市美化工作

生龙活虎的黄石人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admin)
关键词:大冶铁矿;张之洞;开采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