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讲话文论

更多

李鸿忠:精心组织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新战略

发布时间: 2010-09-01 09:35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湖北省人民政府省长 李鸿忠

  纪念第17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对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传统美德,精心组织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新战略,奋力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湖北是一个集老、少、山、库、湖于一体,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的中部省份,也是全国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的重点省区之一。按照新的扶贫标准,我省扶贫开发的首要对象由212万人增加到522.7万人。这些贫困人口绝大多数集中在边远高寒的深山区、干旱缺水的石山区、资源匮乏的水库移民区和血吸虫等地方病高发区,脱贫难度大、成本高。逐步缩小发展差距的任务更加艰巨,29个贫困县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增幅较大,但只有全省 平 均 水 平 的63%。这表明,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省扶贫开发的任务不但没有减轻而是更重了,扶贫开发的要求不但没有降低而是更高了,扶贫开发的工作力度不但不能减弱而是更需要加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应紧紧围绕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的重大调整,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突出抓好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突出抓好“到村入户”工程。国际反贫困的实践表明,当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比重下降的时候,单纯依靠经济的整体增长不可能直接解决贫困问题,必须采取直接针对贫困群体的特殊措施,做到扶贫工作进村入户。一是瞄准贫困人口,狠抓扶贫到户。

  要围绕增收脱贫这个中心任务,以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为扶贫对象,以发展产业、提高能力、增收脱贫为重点,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做到扶持项目安排到户、结对帮扶措施到户、科技信息服务到户、优惠政策落实到户。建立贫困户直接受益机制,扶贫搬迁、沼气建设、饮水工程、产业发展、转移培训等项目的货币性投入,对贫困户逐步由补贴改为包建,提高扶贫到户水平。开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新型农业保险试点,增加扶贫互助资金试点村,加大小额贷款发放力度,切实帮助贫困农户解决发展生产筹资难的问题。二是实现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落实扶贫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对因灾因病等突发事件陷入暂时性贫困人口,提供救济救助;对没有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对生活在不具备开发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扶贫搬迁、异地开发,实现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三是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今明两年,按照国家“三个确保”的要求,集成资金、集成项目、集成力量,确保29个重点县完成2753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任务。整村推进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突出重点建设任务,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完善后续管理措施,确保推进一个村、脱贫一个村、长远致富一个村。

  突出抓好开发式扶贫。把消减贫困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把发展作为消减贫困的根本途径,增强老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发展能力,这是开发式扶贫方针的真谛,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一是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合理开发和保护优势资源,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围绕特色产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变特色优势为特色经济。采取扶贫搭台、银企唱戏的办法,增加扶贫贷款贴息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培育龙头企业,加粗加长产业链条,形成集群效应,促进特色经济发展。二是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建档立卡,整合资源,把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雨露计划”,与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其他项目结合起来,统一部署,共同推进老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三是大力实施旅游扶贫。用市场经济的理念,重新审视老区贫困地区的资源条件,加大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力度。把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相结合,建设生态农庄,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等,建设“无烟工厂”。把绿色旅游与红色旅游结合起来,大力挖掘红色文化,提升红色旅游水平,做大做强红色旅游产业,构造精品名牌,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老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老区贫困地区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先导工程和战略性举措来抓,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和生存条件。一是加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夯实“温饱工程”基础。以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扶持修建窖、井、塘、堰、渠,抓好病险库和小流域治理,实现水系配套,扩大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良田面积,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加强“民生工程”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切实解决老区贫困地区行路、饮水、上学、就医、用电、通信、通邮、看电视、听广播等困难问题,大力推进“农民上网工程”,扶持兴建文化活动室,拓宽农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加强生态和能源建设,抓好村庄整治,改善人居环境。三是优化发展环境,构建借力发展的平台。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加强促进发展的“硬件”建设,营造“宾至如归”的软环境,筑巢引凤,迎商亲商,聚集资本,实现借船出海、借梯下楼、借鸡生蛋、借力发展。

  突出抓好扶贫搬迁工程。扶贫搬迁是解决生存环境恶劣地区贫困户脱贫与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是遏止国土脆弱区的人口超载、资源掠夺、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的重大举措。

  按照《湖北省2009——2012年扶贫搬迁规划》的要求,加强领导,落实措施,稳步推进,确保每年完成1万户、4万人的扶贫搬迁任务。严格将调查摸底后登记公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作为扶贫搬迁的重点对象,切实解决他们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真正让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户受益脱贫。把扶贫搬迁与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国土整治、旅游扶贫等结合起来,多途径安置,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省里每年筹措8000万元资金,按照人均2000元的标准,对贫困户扶贫搬迁建房给予补助。同时,坚持采取地方政府补一点、部门帮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借一点、亲朋凑一点和村帮料、组帮工的办法,解决好搬迁户的建房问题。

  突出抓好科教扶贫工作。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把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脱贫能力建设、促进科技进步,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治本之策来抓。一是实施新型农民培养工程。抓好先进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培训,积极推广良种良法,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种养水平。二是实施科技转化工程。围绕贫困地区重点产业,加大科技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力度,提高农特产品的科技含量,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三是实施人才援助计划。继续大力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

  继续选派科技开发团、科技副县市长和科技副乡镇长、科技特派员到扶贫开发重点县市、乡镇工作,提高科技在扶贫开发中的贡献率。做好干部培训、重点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培训、“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培养工程”、“三支一扶”等,为老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四是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开展城乡优秀年轻教师双向交流活动,普遍提高老区贫困地区群众受教育水平。大力改善乡村医疗卫生条件,定期组织城市医疗专家开展乡村巡回医疗,提高老区贫困地区群众健康水平。

  突出抓好脱贫奔小康试点。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新农村建设,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子,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9年起,五年内每年安排7000万元,在29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选择7个县开展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这是推动我省山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扎实推进,发展势头很好。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加强统筹协调,加大督促检查,加快推进步伐,力争通过3年至5年的努力,将7县市建成我省脱贫奔小康示范县、山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奠定基础。

  老区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是共和国的摇篮。在湖北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创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军团、红三军团一部等占全国主力红军1/2的人民武装。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确定的全国12大块革命老根据地,涉及到湖北的就有4大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老区建设,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从今年起,省委、省政府决定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明确规定:省直部门筹资扶持老区建设的单位、数额保持不变;2010年至2012年,在现有省财政预算安排老区建设投入的基础上,每年递增1000万元资金,扶持老区加快发展;从2009年起,省财政每年对“革命中心地带”27个重点老区乡镇的扶持资金,由每个乡镇10万元增加到30万元。全省各级各部门在执行中,要切实做到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帮扶同心、责任同位,上下联动,讲政治,出硬招,以实际行动报答革命前辈和老区人民。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肖诗荣)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