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武汉晚报
一年一度的市政府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已成为武汉市政府与市民共同参与的传统项目。这些实事是如何确定的?怎样办理?是否真正实在?如何能把自己的意见写入实事?
近日,本报记者对今年几件关注度极高的“实事”进行追访时发现,从市委书记、人大代表到普通老百姓,他们的认真态度和精神,令人感动,他们都在为这个城市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为了我们共同的梦想而努力。
住房:雨季前,危房户住进新房
去年8月的一个周末,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杨松,决定选一个武汉市最远的地方走一走。
杨松一行来到黄陂区与孝感交界的地方,随行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就是离市区最远、海拔最高,也是最穷的地方。
原只是想与农民聊聊家常,可当杨松抬脚迈进一家农户的房子时,看到的却是由于漏雨,一堵墙已不见了,“房间”里,仅在不漏处放着一张床。
“不是今天盖不起,是永远盖不起……”农民无意间的一句话,刺痛着书记的心。杨松当场询问,我市农村住在危房里仍无力建房的农户有多少?可相关职能部门只有市区危房统计情况,对于农村的危房统计是空白。
“这样的房子,如果再下雨怎么办?”杨松当即拍板,要在下个雨季来临之前,让全市无力自建房的农户全部住上新房!
怎样的房子算危房?怎样才算“无力”?全市启动了对全市农村无力自建房户危房进行全面改造,并列入2009年为民办十件实事中的第一件实事。
全市共有3903户无力自建房户的危房需要改造,涉及67个街(乡、镇)1204个村(含大队)、8751人;按平均每套47.9平方米计算,共需资金1.08亿元……
这项危房改造所需资金,不要困难群众出一分钱,以政府专项投入为主。
昨日,市家园办负责人回忆,工作方案提交至市政府常务会,仅8分钟即获得通过,随后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6分钟一致通过。
今年71岁周德付是黄陂蔡榨镇官田村村民,与痴呆的妻子生活在一起,全靠政府低保过日子。原来,家里仅有一口破木箱子和几件换洗衣服。每逢下雨,屋子里到处漏雨,人睡在床上还要用碗在地上舀水。
今年春,雨季来临前,周德付与全市近4000户同样遭遇的农民朋友一样,领到了新房钥匙,还有新电视机、新床、新桌、新板凳……(记者 秦杰)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