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建16所中小学缓解新“上学难”
2008年的全市“两会”上,139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议案,要求政府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无法就近入学问题;2009年,市人大又将该议案作为重点续办的议案。在本报征集的市民建议中,包括后湖、东湖高新等部分地区的众多市民要求将新建小区“上学难”列为政府十件实事。
今年市“两会”上,政府将“在新建住宅区新建、续建16所义务教育学校”正式列为十件实事之一。
年初,市府即成立以市委常委、副市长岳勇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推进建设工作;小组组织专班,不定期到各区和项目学校现场检查工程进度,建立项目形象进度“半月报”制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
2008年以前,市财政每年安排配建经费3000万元;从2009年起,市政府根据新通过的《武汉市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以后每年补助资金总额在1亿元以上。
在建设过程中,个别学校建设因江南三区“插花地”移交后的投资分担问题而影响进度,市财政局分管领导召集相关区的财政、教育部门进行专题协调,达成各方满意的解决方案。
为保证新建学校竣工验收后能及时投入使用,各区抽调骨干,加大投入,保证新校的教学仪器设备按标准配齐配足。
目前16所新、扩建中小学校中,有9所已在今年9月1日开学前投入使用,6500名中小学生在今年实现就近入学;硚口区古田教育园和青山区武东小学等2个项目刚刚完工;江汉区红光小学、青山区吉林街小学、洪吉小学等项目今年年底完工。其余学校正在办理前期手续,新建住宅区学生“入学难”得到了缓解。
(记者 周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