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孝”道格言
发布时间: 2010-08-09 11:34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母亲常说一些关于"孝"的格言,可谓句句经典,字字珠玑,我们都情牵心系,努力践行。
母亲说的最多的,是孟子的"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她说,孩子牵挂着父母,心灵就有了归属,就有处安放,忧愁就能得到消解,不用去烧香拜佛,也能安宁、踏实、快乐。
1998年9月我参加工作后,母亲及时教育我,说"'孝'之大者在于立身"。她说做父母的不指望你挣多少钱、供老人锦衣玉食,也不求你闻达显贵,只求你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对上报效国家,对下修身齐家、平平安安。按照母亲的话,不管是当教师,还是做机关干部,我都谨言慎行、任劳任怨,深得领导信任、同志拥护。
我找对象的事,母亲没少费心思。她不重钱,不爱势,第一个标准,就是先看小伙子孝顺不孝顺,看他家老人孝顺不孝顺。参加工作不久,我就认识了现在的夫君小许,相处一段时间后,我们逐步与双方父母接触。对小许,母亲非常满意。但还是不放心,又托我表姑打听他父母的情况。母亲这样做,自然有她的道理。她说,只要爹娘孝顺,孩子也差不到哪里去。两天后,表姑回话,说小张的父母都是街坊邻居人人夸的孝顺人。母亲听了哈哈笑起来,连说她闺女的眼光还真不错。出嫁前的晚上,装好嫁妆,母亲忽然严肃地对我说,闺女,"夫妻情深,善待双亲",到了婆家,一定要孝顺公婆,口要甜,手要勤,要像对自己的亲爹娘一样。母亲还搬出一句老俗话,说,"公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落个孝顺名声,比什么都强啊!见我点头答应,母亲才放下心。就怎样才算孝顺,母亲有她具体而独到的见解。她说,"顺就是孝"。一家人过日子,也谈不上什么大是大非,凡事还是顺着老人为上。有大的意见分歧时,要话说当面,千万别藏着掖着。按照母亲吩咐,过门后,我坚持以"顺"为上,事事惹两位老人开心。老人逢人就乐滋滋地夸,说积了三世德,娶了个好儿媳。
2001年春,我调入镇党委,负责党组织建设工作。有一次与母亲闲聊时,母亲问我负责什么工作,我回答说,主要是选好配强农村干部。母亲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的事情非常熟悉。听了我的话,就教育我说,孩子,选村干部,一定要将"孝"列为第一条。孝顺的,威信肯定高,大家也拥护。对打娘骂老的,群众肯定唾弃,是坚决不能用,用了大家也得把他拉下来。我把母亲的话当作真经,在考察干部时,把是否孝顺列为"品德"方面的第一条。实践证明,这样选出来的干部,都干得很出色,经得起考验。
母亲今年63岁了,退休前是中学语文教师。多年来,她热心"孝"道宣传。一位叫刘军的师兄曾对我说,母亲的课教得非常好,还经常灌输孝的知识,传播孝的理念,像"百善孝为先"啊,"大孝,天之经,地之义也"等,都是母亲那时教的。对一些经典"孝"故事,母亲更是讲了又讲。母亲还有个学生,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县老龄委工作。今年教师节,她给母亲打电话,问候之外,还说让母亲放心,一定按照她教导的,在家孝自己的父母,在岗位上"孝"别人的父母。放下电话,母亲微笑着,很是欣慰。
身教胜于言教。母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管是对外公、外婆,还是对爷爷、奶奶,她都百依百顺,除了让老人衣食无忧外,还尽力让老人心情愉悦。1991年奶奶去世后,爷爷很孤单,身边也缺个人照料他的生活。有次回老家,正好碰到爷爷去小便,母亲便让父亲悄悄跟着。回来后,母亲问父亲,咱爹小便时是成条线啊还是滴答。父亲说成条线。母亲说,那行,咱得给爹找个搁伙的。父亲答应了。母亲便与大爷、三叔商量,最后冲破了乡村的传统观念,给67岁的爷爷找了老伴,让老人安享幸福生活。此事在家乡传为佳话。外公、外婆膝下无子,现在都年近九旬了,在我家安度晚年。
格言和俗话的魅力往往胜过哲学的思辩。我把母亲的"孝"道格言整理下来,与大家分享,也当作"祖传家训"教给子孙,让他们都做孝顺人。
作者:王凤英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罗大伟)
关键词: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