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耕牛
发布时间: 2010-08-09 11:37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父亲 耕牛
父亲是个农民,从小到大他一直都跟牛相伴,对牛他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父亲很小的时候就没有了娘,家境贫穷,为了糊口,父亲长到六、七岁时就去帮人家放牛。从那时起,父亲就从来没有离开过牛。
自我记事起,常常看见父亲很早地赶着耕牛拉着车出去,到了傍晚才回来。父亲每次干活回来,牛车上总少不了一大捆草。到了夜里,父亲在那盏昏暗的煤油灯下,把那捆割回来的草解开,一把把地拆散,然后细细地喂给耕牛,直到把那捆草喂完了,父亲才满意地去睡。
父亲对耕牛的关心、照顾的备至,不仅是在每次干活的过程中不忘割一大捆草回家喂牛,而且在平常的日子里,即使牛一天一点活儿也不干,晚上父亲回来以后还是经常打了一桶水,再放进一些粉碎的红薯干搅拌,然后让牛解渴。在干活时,父亲对耕牛他也从来都舍不得用手中的鞭子重重地抽打过。
父亲从他的童年开始不知相伴过多少耕牛,然而,每次当一头耕牛即将离开他时,父亲的表情总是很悲伤。那些日子,父亲常常以沉默来度过他的伤心。记得有一年的冬天,那头父亲从小看到大的黄牛终于从它的壮年走到了它的晚年,不能再继续为家里多干活的时候。为了家里的活儿,为了全家十口人的生活,母亲不得不催促父亲把老黄牛卖掉,然后再用卖老黄牛的钱去买回一头小黄牛。(在当时家境非常拮据的情况下,家里常常这样做。)可父亲却不知推了多少次就是舍不得卖掉那头老黄牛。
毕竟,那头老黄牛跟父亲相伴的时间太久了,况且,那头老黄牛,在父亲接触过的所有耕牛中,没有哪一头牛能够比这头让父亲付出更多的感情。这是因为那头老黄牛不仅辛勤、耐劳,对父亲忠心耿耿,更重要的是它能精通父亲的脾性。
说来也许有人不相信,那头老黄牛不管是正在走着路还是干什么,只要听到父亲"哞哞"的叫唤声,它肯定要停下来,并且还会转过头来回望一下父亲,看看父亲对它有什么吩咐。有时,父亲去放牛,如果有事走慢了,那头老黄牛能独自懂得走到父亲经常让它吃草的地方。到了傍晚,不等父亲去赶它,它也自己会回家;有时,父亲干活很晚才返家,累了躺在牛车里不知不觉睡着了,那头老黄牛会稳稳当当地拉着父亲回到家门口……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尽管老黄牛已变得瘦骨嶙峋,没有一点力气的时候,父亲还是不想让它离开这个家。最后,母亲只好自作主张,把那头老黄那卖了。我清楚地记得,卖老黄牛的那一天,父亲在外面整整躲了一天不敢再看一眼老黄牛。
家里每次卖掉老牛买来小牛的当儿,有一段时间总免不了要借别人的牛来干活,因此,很多时候,好多农活都要落在人后。为了不使这种情况无休止地继续下去,父亲这回决定借一些钱买一头母牛,目的是让母牛既能干活又能生崽。父亲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经过好多年以后,母牛生崽,崽又生崽的循环繁殖后,逐渐地,家里的耕牛越养越多,最后竟发展到了大大小小共有十五头。
父亲天天赶着这十多头牛去坡上放,经过村子,村里人都啧啧称赞父亲,认为父亲能够有这么一天真不容易。父亲也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幸福之中,他已经向世人表明:以前时常缺牛干活的他现在已拥有了无数的牛,没有人会再说他没有牛。而且,常以卖老牛来换小牛的父亲曾夸下海口:家里的牛即使老死了也不再卖。
然而,父亲养牛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多久,父亲曾说过的话在现实面前也不得不改变。
那时,正值我们兄弟几个同时读书:大哥、二哥去进修,我也在大学里读书,弟弟当时读中学,全都需要钱。家里没有更多的收入,怎么也不能应付得起我们几兄弟一学期就要花的上万元学费。眼看着家里的境况越来越糟,我们上学的几兄弟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了能支持一方,减轻家里的负担,上中学的弟弟打算要辍学。可父亲却不同意,坚持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读完书。父亲从来都没有机会上过学,但对于能够有机会上学的他的孩子们,他无论如何也要让孩子读完书的。在父亲的潜意识里,他认为自己已经一辈子不识字了,不能再让自己的孩子同样不识字。同时,他觉得自己受苦受累了大半辈子,更不能让孩子们像自己一样。
"家里没钱,可以去赚,去借,可以把家里值钱的东西拿去卖,但绝不会让你们当中的一个退学。"父亲生硬而有力的话语在我们的心头回响着。这样,在变卖了家里的好多物什以后,父亲以卖耕牛作为学费供孩子上学读书的历史开始了。家里的牛,不管大小,母牛还是公牛,只要有人来问,想买,父亲都能够舍得卖。为了孩子,父亲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呢?不到两年的时间,家里的十多头牛除了留下一头公牛来干活外,其他的全都卖完了。为了读书,我们兄弟几个几乎耗尽了家里的一切:不仅让父亲把他最亲爱的耕牛一头头地卖掉,还害得他欠了一身的债。对此,我们都觉得很过意不去,过后每次一提起这事,心里面就堵得慌。然而父亲却无怨无悔,还常常自豪地对别人说:"能让自己的每一个孩子都读完书,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满足。"
呵,这就是父亲,一个从没读过书,但却懂得读书对一个人的一生将起到多么重要作用的一个人!
现在,尽管我们兄弟几个都已陆续地重返或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但父亲,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还再继续干着他的农活,与他的耕牛相伴。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罗大伟)
关键词: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