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散文

更多

母亲的一生

发布时间: 2010-08-16 16:16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韩峰

  转眼,母亲已走了三年多。三年多来,母亲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时常展现在我的梦中。
  母亲生于河北武安催炉村,十四五岁嫁给父亲,便象牛马一样拉起了生活的大车。家里给富户人家"大种地",母亲每天披着星星跟爷爷下地,戴着月亮回到家中,早饭午饭都是在地头吃送的饭。十四五岁正是如今初中生的花季,而母亲却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仅用她瘦弱的身体承受着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还忍受着脾气暴躁的爷爷的毒打!农活干不好,打;牵的高大的黑骡子跑了,打;骡子的护膀爷爷忘拿了,他却又劈头盖脸拳打脚踢地打向无辜的母亲。一次,爷爷竟把一根鸡蛋粗的棍子都打折了!劳累挨打一天,母亲却还不能早早歇息,还得擓上一篮子衣裳到村西的大水坑,用奶奶传下的棒槌槌打着苦涩和泪水。不洗衣裳的夜晚,母亲也不会歇着。为给家里挣些零花钱,她和奶奶在煤油灯下为人家做针线活、纺线、织布,直至更深夜静,甚至鸡叫三遍。
  家乡解放后,村里办起识字班扫盲,思想僵化的爷爷却不让母亲去,母亲只有趁爷爷睡觉或找其他借口偷偷去听上几次。村干部多次做爷爷的工作,可他就是顽固不化。后来,村里又推荐母亲去县上参加妇女干部培训班,爷爷更是再三反对。结果,母亲终未去成。两位去参加培训的妇女归来时,胸佩大红花,骑着高头大马,十分荣光。爷爷却不屑一顾。当村党支部想发展母亲入党时,爷爷又是再三反对。村武委会主任从早晨到家一直跟爷爷说到天黑,爷爷愣是不同意,愣是把母亲锁定在家庭的小圈子里,为他那永远干不完的农活当牛作马。
  母亲30岁才有了我,有了我之后,母亲才有了喘息的机会。这时,父亲已从老家来到豫北小城工作,村干部和好心的邻居劝母亲去找父亲,爷爷却百般阻拦。不知村干部和好心的邻居跟爷爷费了多少口舌,爷爷才勉强同意。母亲终于象获释的囚徒,抱着我飞出了那个令人窒息的铁笼。
  在那个饿死人的年代,人民公社大食堂的红薯叶稀饭、棉花叶窝头,饿得人们有气无力,直不起腰来,地里的野菜和树皮也被人们吃个净光。父亲虽说在粮食部门工作,但他的工资还得照顾老家的爷爷奶奶,照顾生病的母亲,所以,生活也不比别人好多少。为了活命,母亲拉着我,背着妹妹,扛上镢头,步行七八里地,来到朝歌城西的荒石乱岗开小片荒。不知母亲抡了多少天镢头,也不知母亲从远处提了多少桶水,母亲硬是在那片坚硬的荒石乱岗上啃出了一片浓郁的绿色,一片生命的绿色!
  我和妹妹上小学后,母亲开始到粮库打临时工--补麻袋。粮库离家有五里地,母亲一大早就去上班,中午还要回来给我们做饭,晚上檫黑才回来。不论刮风下雨,盛夏严冬,母亲每天都要步行往返20里。仓库的空气非常不好,破麻袋的纤维灰尘四处弥漫飞扬,我发现,母亲的鼻涕和痰里都是土。后来母亲患上支气管炎、哮喘,我想与她当年补麻袋有关。母亲一直补了十几年麻袋,直到她有了孙子,才很不情愿地丢了那份活儿。这期间,母亲还先后两次捉了两只小猪娃,精心地饲养,心想着让全家过年时能结结实实地吃上一顿肉,可两只小猪娃都是长到四五十斤时便患猪瘟死去了。母亲心疼不已,气得直掉眼泪。这不仅是对她付出的精心劳动是个打击,也是对她内心向往的美好生活是个打击啊!她并没气馁,她又利用补麻袋的间隙,为棉站勾手套。她三天两头地扛一包袱手套回来,勾好手指尖那部分后,再扛到棉站让人家验收。我常常睡醒一觉后,还见母亲在微弱的灯光下勾着艰辛,勾着希冀。补一条麻袋勾一副手套,都是分分厘厘的收入,可就是母亲这分分厘厘的收入,购买了当时的"三大件"之一--缝纫机,使全家人的生活有了起色。
  母亲对我管教很严。记得儿时一次回老家,我学会了老家人一句口头语脏话,早上起床时, 母亲正帮我穿衣服,我随便学说了一句,不料母亲突然照我嘴上扇了一巴掌,教训我再不能说一句脏话。那是我至今难忘的母亲给我的唯一的一巴掌。上小学时,我可能不听母亲的话,也可能犯了啥错,母亲把屋门一上(大人打小孩一般都有邻居去拦,母亲这是打消我得到救助的幻想,更增添我的害怕感。),把捅煤火用的火捅(一米多长的有尖的铁棍)往煤火里一插,先是打屁股,问我改不改?今后还敢不敢?我虽哭却执拗不说。气急暴躁的母亲一把拔出烧得半截通红的火捅逼向我,再次问我改不改?今后还敢不敢?看着热气灼灼的红火捅,我吓得哇哇大哭,连说改改改,不敢了不敢了。这时母亲才软下手来,将红火捅插到旁边的稀煤里,顿时吱啦啦冒起一股白烟。这时,母亲也哭了,鼻一把泪一把地边抹边数落着我。有时,母亲还将红火捅换成红烙铁,同样使我胆战心惊,连说改改改,不敢了不敢了。
  母亲对我的管教虽说"凶狠",但给予我们更多的是善良仁慈。我一两岁时,父亲得了当时难以治愈的肺结核病,大口吐血,生命垂危。 母亲夜以继日地守护在病床前,端水喂药,寸步不离。听医生说,病人得吃得好点儿,慢慢补养。 母亲便用她没明没夜做针线活挣来的钱,给父亲买来白面、鸡蛋、鸡,而她却吃糠咽菜,以致身体浮肿。父亲在她几十年的悉心照料下,不仅被母亲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而且身体一天比一天好,至今安然无恙,创造了那个年代的医疗奇迹。
  爷爷对母亲那样的毒打,母亲却从不记恨。她当妇女队长时,夜里村干部吃加班饭,母亲却不舍得吃端回家,叫醒爷爷让他吃下。生产队死了一匹马,村干部在煮肉时每人拿一块骨头啃,母亲却又拿着跑回家给了爷爷。别人都说母亲,他那样打你,你还这样对他。母亲却说,不管咋,他还是个老的。爷爷80多岁时,父母将他接到了豫北小城。母亲一天三顿都给他做好吃的,并亲手端给他。有时有病,母亲还一勺一勺地喂他。有时屙尿在床,母亲便擦屎刮尿,毫无怨言。爷爷常感动得热泪盈眶。我想,这热泪里也包含着对母亲的忏悔吧。
  对我和妹妹也同样,母亲把最好吃的除给爷爷和父亲外,就给了我们。她总把自己置之度外。几十年来,母亲烟熏火燎为我们做一日三餐,可她却没有吃过一次头碗饭,都是打发全家老小吃饱后,她才端起饭碗。如剩的饭不多,她就清汤寡水地凑合一顿。母亲有句名言,自己吃了填坑哩,人家吃了传名哩。家里只要改善生活,母亲都要给邻居们送上一碗,哪怕自己不吃。老家的抿截、拽面、三角这些特色饭,邻居们从没有见过,更没有吃过。母亲除给邻居们送上一碗品尝外,还逐家现场演示其做法,将自己的厨艺传给邻居。
  母亲从贫穷中走来,却从不贪财。她在老家当妇女干部时,曾负责看护农会收缴的地主家的金银珠宝,别人让她拿上两件戒指、手镯,她却执意不拿。在那饥肠辘辘曾有人饿死的年代,母亲在粮店门口拾到5斤全国粮票。当时这5斤全国粮票意味着可以买到十分难得的大米、白面、香油,更意味着能救人一命!母亲领着瘦弱的我,硬是等上了号啕大哭痛不欲生的失主。
  母亲,您的一生,是辛勤操劳的一生;是对这个家庭及亲朋乡邻奉献的一生。您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却拥有令人难忘的刻骨铭心的无数小事;您没有大富大贵的财产,却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灵;您没有显赫一时的头衔,却拥有数亿中国劳动妇女最普通而又最伟大的称呼--母亲!您是平凡的,平凡的就象田野里的一株小草,一朵小花,顽强而又充满爱心地为我们增添着生活的色彩,为我们带来春天的温暖。而这看似的平凡,谁能说不蕴涵着崇高和伟大?
  母亲,您走的那天晚上,星光闪烁的天空却骤然飘起了一阵雪花,我想,那莫非是来迎接您的天使?母亲,您一路走好吧!
  "晴天霹雳痛失母,棂前泪飞气梗喉。五十二年养育恩,让儿终身报不够!"母亲,儿子读给您的一首小诗,您听到了吗?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罗大伟)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