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孝道接力赛
发布时间: 2010-08-20 11:44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郑 生
我们一家的孝道由来已久,这得从我的外婆说起。因为我的祖父祖母都在新加坡定居,且他们去世得早,我未能与他们见面接触。而外婆是看着我长大的,我与她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她给我的印象也比较深。在外婆的教育影响下,我的母亲、姐姐等都延续了长辈的孝道美德和情结。家庭孝道接力赛,成了我们一家一道无形的伦理风景线。这条风景线降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直到永远。
外婆
外婆于1903年农历十月十二日出生在一户姓林的普通农民家庭,她23岁那年与外公结婚。不久,外婆便生下我的母亲。由于生活所逼,外公不得不离别他的亲人和故乡前往泰国谋生去了。1936年,外公回乡省亲,他只住了一宿便匆匆返回泰国去了,后来他再也没有回来。
就在外公重返泰国的第二年,舅父降生了。舅父的出生,给外婆和母亲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欢乐。势单力薄的外婆终日撑起了这个三口之家,负起了养家糊口的责任。勤劳能干的外婆,凭着自己的辛勤劳动,居然也能养家糊口。由于缺乏劳力,比舅父长11岁的母亲便成了外婆的好帮手,协助外婆料理家务杂活,下田劳动、照顾好舅父。为了把儿女培养成人,外婆付出了许多许多。
1943年,由于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致使日本侵略者的铁蹄长躯直入,侵占了大半个中国,潮汕地区也不幸沦陷,潮汕人民被迫进行大逃亡,民间称之为"走日本"。那一年,母亲刚好18岁,舅父年仅7岁。为了免遭日寇的杀害,外婆把生的希望让给儿女,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急忙嘱咐母亲背着舅父沿着公路朝南而逃,一直逃至二十多里以外的广东潮阳县成田镇大埔村外公的姐姐家避难,外婆自己便留下来看管家庭。
1946年,母亲21岁时便出嫁了。
从此之后,外婆便多了一份牵挂,她一有空闲时间便会徒步到十里以外的那个沿海乡村--也就是我的故乡来看我的母亲,看望我们,并时常叮嘱母亲要学会做人,应敬老爱幼,注意与左邻右舍搞好关系,要学会生产力劳动。
我的舅父年轻时来到广州读大学,大学毕业后有长期在外省市工作。因此,外婆把更多的爱倾注在我们的身上,经常带来食物和日常用品,还帮助我们做家务。
有一次,母亲的两个右指头生毒疮,疼痛难忍。外婆得知后,立即赶到我家,陪着母亲徒步走到三四十里以外的某山区树林里采摘草药为母亲治疗,直到把母亲的手疾治愈为止。为此,她老人家不知走了多少山路,费了多少心血啊!
我的二姐小时候因不幸遭人家的单车压伤,身体一度很虚弱,且脾气有些暴躁。由于母亲对二姐的照顾不够周到,外婆便主动担负起养育二姐的重任,把她抱回去精心调养,一干就是几个春秋,然而外婆却没有半点怨言。
记得小时候,还未到上小学读书的年龄。有一天上午,大姐挑着一担干木麻黄树枝准备前往外婆的家乡贩卖。我得知这一消息,可高兴啦,因为我从未去过外婆家,很想跟大姐一起去。谁知大姐却不同意我去。可大姐越不同意,我越是要去,我就在后面紧跟着。大姐好象被我激怒了,曾几次停下来追打我。我见状,急忙往回走,避过大姐的追打。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知过了多长的时间,我和大姐终于到达外婆的家乡。外婆见我前去做客,高兴得把我抱起来,连连亲吻我。那一次,我被外婆留住了两天一夜,她对我这个小外孙爱护有加,拿家里最好的食品给我吃,还塞给我零用钱。外婆怕我寂寞,晚上还给我讲民间故事,唱潮汕歌曲……那一次做客,外婆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后来,我长大了,又参加了工作,外婆真为我高兴呢。节假日或有空闲的时间,我便找机会去探望外婆,同时捎去母亲对她老人家的问候。外婆十分关心我的工作和终生大事,询问我有没有做好工作,要我早点找个对象把婚事办了。她还说我的两个哥哥的孩子都大了,希望我的婚事不要再拖了,以免使母亲挂念,也好让她老人家高兴高兴。再后来,在外婆和其他亲戚的关心下,我终于同阿琳结婚了。外婆得知这个消息后,当即给我送来一百多元私房钱向我表示祝贺。大约一年后,我孩子出生了,外婆见又添了一个外曾孙,少不了给我送红包以示庆贺哩。
外婆是个富有人情味、亲情味的长辈。她老人家不但关心子孙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还十分关心曾子孙的健康成长。我大哥的长子年龄二十刚出头,当时在某地从事摩托维修业。由于他人缘好,素质较高,技术过人,收费合理,因而有不少人喜欢到他开办的摩托维修店维修摩托车。外婆经常过问、关心我大侄儿的发展情况,就连他的婚事她老人家也考虑到了。记得1998年的一个夏日,我和大哥去看望外婆,外婆在跟我大哥拉家常时又谈起我大侄儿的婚事。其实那时候我大侄儿尚未有女朋友,但外婆却笑呵呵地说:"我虽然人老了,但我还有信心等着吃他的喜糖;我还准备一个'红包',到时他结婚了,我这个'意思仔'就为他祝贺啊。"我大哥听了外婆的话十分感动,尤其是我的大侄儿更是感激万分,他说:"想不到外曾祖母连我这个外曾孙的婚事也记挂在心,我衷心祝愿她老人家晚年幸福!"
平日,外婆的生活非常简朴,每天她总是省吃俭用,从不乱花钱。她常说:"日出要积蓄落雨粮。"意思是说要勤俭节约,有了好收成或有多收入,平时生活也要尽量节约,为日后的生活做好准备。外婆是多么懂得生活啊。
在外婆的影响下,我们这些晚辈也懂得孝敬长辈,关爱幼小,勤俭过日子,这种良好的风范同时也影响了我们的下一代,做到代代相传。
外婆虽已大把年纪,但是眼不花,记性仍比较好,发生在几十年前的事她仍记忆犹新;还能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只是听觉差了些。记得是在1998年10月份的一天下午,她老人家本来在沙发上闲坐,忽然想起一件什么事,准备起身去拿一件物品,不料双脚被茶几绊了一下,身体失去重心,整个人朝那只茶几撞了过去,导致头部、腰部、腿部受了伤。我们得知外婆不慎摔伤的消息都感到很意外,也很痛心。受伤后的外婆躺在床上不能动弹,我们连忙为她老人家请医延药、护理、照料,一直忙碌、操持了半年多,直到她老人家去世。
外婆是1999年6月18日(那天刚好是端午节)上午去世的,享年97岁。那天,人们都忙着准备过端午节,可我们全家却沉浸在无限的悲哀之中。外婆离开我们已整整五年了,可我至今仍忘不了我敬爱的外婆。因为在她老人家的身上,有着粤东潮汕乃至中华女性那种刻苦耐劳、朴实善良、正直无私的优良品格和良好风范。外婆的为人处世,很值得我们晚辈学习。
母 亲
提起我的母亲,我就有一种崇敬感。因为在我那极其普通平凡的母亲身上,有着一颗纯洁善良的心,有着一种尊老爱幼、和睦邻里的高尚品德和诚挚淳朴的情怀。母亲之所以有这样好心地和好情怀,完全是受到外婆的熏陶和影响。
小时候,我要是有个小病小痛的,母亲便为我担惊受怕,为我求医问药,精心地护理着我。
有一次,我的嘴唇右上方长了一个小疙瘩。由于年幼无知,我便用右手指挤压了那个小疙瘩。母亲见状忙制止道:"哎呀!你这孩子,那可是疔疮呀,弄不好回惹祸的。"母亲刚说完,我的嘴唇真的有点不自在,还有点发肿呢。母亲很有经验,她安慰我别害怕,接着便动手为我捣制了一些菊花糊,贴在我的患处。我顿觉患处好凉快,好舒服。那天晚上,母亲用汤匙为我喂饭。夜里,母亲熬夜为我更换了几次菊花糊。在母亲的精心护理下,不到三天的时间,我的疔疮终于治愈了。
又有一次,记得在我读小学三年级时的期中考试前夕,我在切鹅饲料时由于不小心切伤了一个小指头,顿时鲜血直流,我痛得直喊叫。母亲得知情况后,并没有责备我,而是立即用布条为我包扎伤口,然后送我到乡保健室请医生处理。为了不影响我的学习,母亲主动承担了我的放鹅的任务,还及时为我换药、洗澡,认真细心地呵护着我。那次期中考试,我的各门功课均考得了好的成绩,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以前,我家的经济收入不多,生活也不那么好,所以母亲很注重俭朴持家,从不乱花钱。有一次,我想买一双新的塑料鞋穿,可母亲却不同意,说能俭则俭,不必跟人家攀比。母亲不但严格要求我们,她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很少购买过新的衣服,更从未佩戴过什么首饰。即使是子女真心实意买衣物送给她,她也硬是不要。
近几年来,我家经济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有明显的改善。然而,母亲仍时刻不忘教育我们要保持劳动人民那种艰苦朴素的本色。
母亲是个多愁善感且富有同情心的人。我们几个兄弟姐妹中有谁一时遇到什么困难,她就会为其牵肠挂肚,嘴里叨念不停。子女有什么三长两短的,都成了母亲的一份沉甸甸的牵挂;有时,她还会想办法解决问题。即使是外人,母亲也总会设法予以帮助。有一天,乡里有户人家,他家的小男孩不幸患急病住院治疗,家里的孩子无人照管。母亲得知这一情况,对他家的遭遇十分同情,主动帮助那户人家照管孩子、挑水、料理家务杂活。
母亲年轻时学会了一套打毛衣的技术,她打的毛衣结实、美观、耐用。左邻右舍的姑娘、大嫂或者与母亲同庚的妇女,经常向母亲请教打毛衣。母亲总是耐心地给她们讲解打毛衣的技术要领,有时还挤时间为邻居们打毛衣。所有这些,母亲从不要人家的一点报酬。母亲一向十分尊敬邻居的长辈们(我祖父、祖母昔年定居于新加坡,没有在祖国大陆居住)。平时家里有什么好的食品,她总是要给老大爷、老大娘送去一些,还送给他们一些衣服御寒。
母亲虽然识字不多,但是她却能诵唱许多民歌,如《劳动歌》、《月令歌》、送嫁歌》…… 这些歌谣内容健康,旋律流畅,令人百听不厌。在劳作之余或者晚上睡觉前,母亲便会情不自禁地吟唱起那些不知被她吟唱过多少遍的歌谣。
在母亲的影响下,我也成了民间歌谣的爱好者。1987年,我应邀参加了《民间歌谣潮阳县资料本》等书稿的编写工作,取得了点滴成绩,结果那一年有幸被广东省潮阳县文化局评为"先进工作者",这份荣誉,里面也有母亲的一份辛劳也。
母亲还是个勤劳之人。年轻时,她争早夺晚地干农活,协助管理责任田;回家还得料理家务杂活,抚养孩子。上了年纪之后,母亲每天仍然从早到晚忙这忙那,或帮助我带孩子,或帮助妻子洗衣服,或拖地板…… 我们作为子女的总是劝她老人家要注意休息,可她却笑呵呵地说:"人活着就要多干活儿,这样能延年益寿,人要是闲坐无事,那倒会生病哩。"
然而,岁月是那样的无情,母亲出嫁至今已有六十多个春秋了,当年秀丽端庄、勤劳能干的母亲,如今已变成一个饱经风霜、步履迟缓的古稀老人了。尽管如此,母亲仍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她时刻不忘叮嘱她的子孙后代要遵纪守法,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做堂堂正正的人,为社会多作贡献。
啊,我那有着淳朴情怀的老母亲,孩儿诚挚地为您祝福。衷心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笑口常开,与儿孙们共享天伦之乐!
姐 姐
从我开始懂事的那天起,我就觉得姐姐是个不简单的人。在母亲的影响和教育下,她从小就懂得热爱劳动,孝敬长辈,爱护弟妹等,在乡里是有口皆碑的。
姐姐在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当中排行最大,而我却是她的小弟,她比我年长十多岁。姐姐是个美人儿,身段匀称,柳叶眉,大眼睛,扎着两条辫子,显得活泼能干,且十分令人喜爱。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且劳力比较缺乏,仅仅读小学三年书的姐姐不得不辍学了,过早地帮助家庭干农活,操持家务以及管教弟妹们。十多岁的姐姐竟成了家里的"小大人"。我实在替姐姐惋惜,要不是家里穷,姐姐一定能读上初中甚至高中的。她天资聪颖,能歌善舞,学习成绩也好,是班里甚至是校里的活跃分子,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要是姐姐真的能有机会多读几年书的话,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虽然姐姐读书不多,但是她却十分聪明贤慧,不但掌握了织网刺绣、打毛衣、裁缝等技艺,而且有着一副甜美的歌喉。什么潮剧唱段,传统民歌等,她总是唱得那样投入,那样动听,其水平不亚于专业演员呢。每当姐姐在"姐妹间"放开歌喉的时候,总会有三三两两的小青年或一些老年人围上去"欣赏"。
姐姐的工作量较大,给责任田浇水、施肥、锄草、协助母亲料理家务杂活,挑着柴草到十里以外的村子贩卖…… 尽管如此,她从没有叫苦喊累。
姐姐十分爱惜弟妹,富有同情心。有一次,我发高烧,整个人昏昏迷迷的,从那天下午起我一直昏睡至次日凌晨。那个时候,我的肚子饿极了,从睡梦中醒了过来。我乱叫乱喊起来:"我肚子饿,我肚子饿……"听了我的喊声,母亲从睡梦中被我惊醒了,她一边叫醒姐姐起床为我做饭,一边安慰我。可是我经不起饥饿的折磨,嘴里仍不停地喊"饿"。姐姐动作利落,用最快的速度把饭做好,然后一口一口地喂我,还嘱咐我慢慢吃,别噎着。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只管大口大口地吞咽起来,吃得满头大汗呢。姐姐见我吃得差不多了,便用热水为我洗脸、擦身,还陪我玩耍一会儿。
若弟妹们做错了事,姐姐是从不放过的,免不了要批评教育一番。有一次,那时候我尚未入学读书,我得知姐姐挑着一担干木麻黄树枝准备前往外婆的家乡贩卖,我很想跟姐姐一起去。谁知我姐姐不同意我去,说我会防碍她的事。可姐姐越不同意,我越是要去。于是,我就在后边紧跟着。然而,姐姐好像被我激怒了,曾几次停下来要追打我。我见状,急忙往回走,避过姐姐的追打。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跟着姐姐差不多要到外婆的家乡了,姐姐这才同意带我去。我几乎走一路,哭一路,姐姐替我擦去泪水,疼爱地批评了我一顿。那一次,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到外婆家做客。
平时,姐姐的生活很俭朴,她总是把好吃、好穿的让给弟妹们。每年春节,她总是把长辈给的零用钱让给弟妹们作为压岁钱。
随着岁月的推移,姐姐已脱落成一个质朴、漂亮的大姑娘,四乡六里有不少小伙子向她求婚,他们当中有农民,有工人,有干部,也有侨眷,可是姐姐始终没有动芳心。
原来,姐姐心里自有一个秘密,她和那个当民办教师的他相爱了。说实在的,他家穷得叮当响,仅有一间又破又阴暗的房子,找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有一天晚上,当那个他带着一份礼物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我家提亲时,父母都感到意外。其实,父母并非贪财之人,只是觉得对方有点经济基础更好些,这样才有利于今后的生活。
然而,姐姐却有自己的看法,她说:"嫁人勿嫁田。只要对方人品好,有志气,将来会有发展前途的。"父母见姐姐对那个小伙子爱得那么深切,也就同意了这门亲事。
姐姐出嫁那年刚好24岁。她过门后,孝敬长辈,和睦邻里,辛勤劳作,家里家外的事情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农闲时节,姐姐到海门渔港买来鱼虾回乡里的集市贩卖,从中赚点钱补贴生活。平时她还经常回娘家看望弟妹弟媳,关照年迈的父母亲,还捎来一些好吃的东西孝敬父母亲。
转眼间,三十多年过去了。由于生活的折磨,岁月已把风姿迷人的姐姐改变成一个皮肤黝黑的老年人,孩子都长大了,姐夫也在十几年前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去年八月份光荣退休了。如今,姐姐一家的生活较过去已改善多了,既有平房、小楼房,还有摩托车、手机、彩电等现代交通、通讯工具。三个儿子也先后成家立业。目前,姐姐可谓是儿孙满堂哩。儿子儿媳也十分孝道,尊老爱幼。
如今,母亲已经老了(父亲已去世了),身体不好,我们做子女的便为她延医买药,姐姐更是经常前来关心、照顾,让母亲感到无比的欣慰。
孝道为先,亲情无价。外婆、母亲、姐姐尊老爱幼,孝道如斯的美好品德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罗大伟)
关键词: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