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散文

更多

陪着母亲回老家

发布时间: 2010-08-20 11:45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作者:李兰萍

  前几天回趟老家,是陪母亲回去的。
  母亲已经83岁了,最近时不时念叨着她的姐姐,她只有这一个姐姐,已八十六岁,经常来电话诉说思念之情。两人年龄较大,身体都不太好,已经十年没见面了。
  近几年,虽然我一直有带她回老家看看的念头,但考虑到母亲患高血压、心脏病,且我们居住地距离老家有八百多里,万一母亲身体受不了,途中发生意外,给自己留下后悔。
  可听母亲不时念叨,这件事已成母亲的心结,想想这把年纪的人,姊妹之间还能见几次面。近段时间,看母亲身体精神都不错,思忖再三,决定带上应急药物陪老人回去一趟。
  次日上午出发,一路上停了几次车,让母亲下车稍事活动,晚饭前到达。因为旅途劳累,就让母亲休息了。
  第二天清晨,母亲打电话告诉我大姨,她已到达老家,马上就能见面了。母亲兴奋地打着电话,脸上的皱纹像绽放的菊花,那一刻,我为此行感到高兴。
  家乡变化很大,早已不是十年前的样子,一行人在亲戚的带领下去大姨家。刚进胡同口,见巷子里一位老太太拄着拐杖站在路边,细看是我大姨。
  我们把母亲搀下车,只见两位老太太拄着拐杖,朝着对方蹒跚走过去,老姐妹终于见面了。
  我拿出相机想把这瞬间留住,但镜头里的情景,使我的心在颤,我看到了大姨和母亲,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流着泪,紧紧地抱在一起。那一刻我被感动了,泪水遮住了我的眼睛。
  胡同口距离大姨家的几十米路,两位白发如雪的老姐妹就像孩子般手牵着手,拄着拐杖慢慢地相互搀扶着走进家门。
  她们都是解放战争时间参加革命,在战火中度过了她们的青春岁月。童年的欢乐、青年的理想、建设新中国付出的辛劳、在子女们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心血,半个多世纪的岁月给她们留下很多回忆,她们有太多的话要互相诉说。
  回想母亲这辈子,虽说出生在大户人家,但为了新中国的解放,毅然放弃优越的生活,投身革命。在战争年代结识了我父亲。几十年来随着父亲转战南北,直到五十年代未才转业到地方。
  母亲转业后在学校工作。她这一辈子没有享过什么福,在她的一生里,从战争岁月开始,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到十年动乱。在几十年的生活中,即要忙于工作,还要照顾孩子们的成长。文革期间,父亲没能熬过那个让人痛心的年代,过早地离开我们,这使母亲肩上担子更重了。不知多少个夜晚,我梦中醒来发现母亲还在灯下做衣服。她从不叫苦,默默地承受生活的压力与不幸,直到儿女们都长大成人,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母亲才长舒一口气。她曾经说,把你们都培养成人,让你们成家立业,我才能放心地去见你们的父亲。
  为了这句承诺,她用坚毅的品格挑起生活的重担,用柔弱的身躯为我们遮风挡雨,给了我们家庭的温暖。时光的流逝给她的额头增添了皱纹,生活的磨难使她头上堆满了白雪。
  现在母亲已是耄耋老人,为了老姊妹见面,我一直为此次的出行担心。但没想到老姐妹的见面会是这样让人感动。对于两位80多岁的老人,八百余里的路途对她们而言是遥远的,但她们有生之年,还能有几次见面机会呢。
  母亲八十多岁了,从年轻离开家乡到现在的六十多年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那毕竟是她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她对老家有一种割舍不断的眷恋。从老家回来后,母亲的心情安静下来,看着老人满足的神态,我内心也安慰许多。
  人常说:床前孝儿女,人间第一情。孝的表达方式有多种,给老人买可口的食品、送舒适的衣物、陪老人聊天排遣寂寞,都不失为孝敬的方式,但还应关注老人的心愿。我觉得,在母亲有生之年,帮她实现多年的夙愿,这是做儿女最大的快乐。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罗大伟)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