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散文

更多

母亲,我们家的"千斤顶"

发布时间: 2010-08-30 10:41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姓名 刘建欣   年龄 62

  母亲的一生操劳多于享受,磨难多于安稳。
  母亲没有兄长,没有弟妹。姐姐姐夫留下一孤,双双英年早逝。瞻养父母双亲,抚养姐姐的遗孤,年纪轻轻,母亲肩上就压上了这沉甸甸的担子。
  奶奶撒手人寰,留下了智障的小姑。长嫂比母,义不容辞。母亲又担负起这份责任和义务。从小姑一人到她婚后的一家五口,始终靠着母亲的照料。没粮了得管,没钱了得管,没煤了得管。就连一家大小过年的新衣,还得一件件把扣子钉好。智障的小姑心里也有一杆秤。母亲去世后,她说什么也要穿白戴孝,守灵送葬,像女儿一样为她的这位嫂嫂送行。
  自己一个家,小姑一个家,乡下的娘家,背负着三个家,成年累月,事无巨细。再加又正值那个饥荒的年代,三个家的老老少少,仅保个不饿肚子就让人犯难。扛着三个家行进,母亲被压得步履维艰,心力交瘁。
  过度的操劳使母亲的健康早早亮起了红灯,乳房三次开刀手术。严重的类风湿导致手足严重抽搐变形,胳膊都抬不到齐头的高处。咳嗽、气喘、便秘,一一袭身。母亲太需要滋养生息了。不想,更痛苦的磨难又迎面扑来。
  文化大革命中,兴师问罪司空见惯,莫须有的黑锅不背不由你。在经过一番连轴转地狂批狠斗后,父亲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遣返回乡。
  磨难,来的既突乎其然,又残酷无情。它让一个家庭顷刻间就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极左风猖獗盛行,冷漠鄙薄比比皆是,株连的淫威,街道马列老太太的颐指气使,风刀霜剑,集结相逼。
  明明知道自己肢残体弱,力难从心,但是母亲更明白,面对蒙受奇耻大冤的丈夫,她是妻子。面对四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她是母亲。一个妇道人家,一个肢残体弱的女人,她成了一个落难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家庭的"千斤顶"。
  灾难把母亲逼出了家门。她开始了在一家缝纫店打工。同样的活,健壮的人是在做,而母亲却需要竭尽全力拼。同样的收入,母亲则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努力。严冬没有条件进一丝滋补,盛夏顾不得一个午觉,母亲成了人知人叹的"拼命婆"。 整整三年的煎熬,终于熬到爸爸的冤案得以彻底平反。
  那年月,株连像瘟疫一样流行。被当作另类的孤立和孤独,让母亲的二女儿,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那里经得起这种世事,小小年纪便黯然辍学。正在进行面部神经麻痹治疗的小女儿,因家庭经济状况的陡然恶化不得不停止治疗,也因错过最佳治疗期以致遗残至今。面对磨难,自己可以忍受千辛万苦的折磨,唯独磨难带给两个女儿的遭遇,成了母亲心中永远的痛。
  五十年代初,母亲的许多同龄人,大都满足于吃国供、做太太的悠闲生活。母亲却积极参加扫盲,还参加了一个服装裁剪缝纫班。由于学得很专注、很刻苦,很快就出徒成师,成了小有名气的裁剪师傅。凭着自己的手艺,母亲为左邻右舍,熟人朋友,连同熟人的熟人,朋友的朋友,做过无计其数的义务裁剪。而这无计其数,是母亲无计其数的废寝忘食、挑灯熬夜,用一双手一剪子一剪子艰辛的付出。过多的义务,时常影响到母亲的正常生活,但她总是屡禁不止,乐此不疲。
  母亲待人宽厚,乐善好施,慈悲为怀。她常年接济着乡下的穷亲戚。既是在那闹饥荒的岁月里,既是自己都拮拘得捉襟见肘,竟然勒抠着自己去接济他们。
  在家境极其拮据时,母亲的两个女儿要出嫁了。面对清贫的亲家,母亲胳膊肘朝外拐,替亲家着想,替亲家节省。由于与众不同的"外交政策",所以,母亲嫁女不赚反赔,并没有为她带来丝毫的"经济效益"。
  母亲是一个没有交往不知道,有过交往就让你忘不了的人。母亲的家就像"聚义厅", 爸妈的老朋友,我们的好朋友,就连孩子们的小朋友,都无拘无束,往来自如。母亲家的许多用具被戏称为"公用牌"的。母亲家经常是周围那帮小青年油盐酱醋茶的供应处。母亲有不少的忘年交,身边的男孩女孩都乐意把他们的小秘密悄悄话向母亲倾诉。
  小时候总感到奇怪,只要我们喜欢吃的东西,母亲就一定不喜欢了。懂事后明白了:在那饥荒的年代,母亲是从她口里为我们挤吃的。既是生活富足了,母亲还是积习难改,似乎自己少吃点,孩子们就能多吃点,似乎这样她才心安理得。小时候还不明白,天冷时母亲为什么总要抢着洗锅。长大后也清楚了:那时家中没上下水,母亲怕洗锅刷碗把我们的手皲裂。有妈的家暖暖的甜甜的,你可以毫无顾忌的睡懒觉,你可以任性撒娇耍懒撒娇发脾气,你可以不用掏钥匙,门外叫声妈,那张慈祥的脸就迎上来,你可以一边听着妈唠叨,一边享受着妈做的可口的饭菜。只可惜,这样的幸福时光不再有了。
  母亲走了。年近古稀的老房东闻讯后当即就老泪纵横。平时见棺材就害怕的邻家女孩,在上学前竟然独自到母亲的灵堂前深深鞠了三躬,母亲是小女孩心目中奶奶级的好朋友。一位高居官位,久负盛名的老伯,破例破格,以他颇有造诣的书法特意为母亲送来两幅挽联"儿孙表率、邻里楷模","月沉-辉留"。这就是母亲一生的写照。
  母亲走了。把幸福和温馨,把那种一心一意,真真切切,渗透在点点滴滴中的母爱带走了。留给我们的,只能是无尽的思念。
  我们的哭声飘洒在清明的寒意中,飘洒进纸钱燃起的火苗中。母亲,天国没有磨难,愿您在那里轻松。
 
  一腔敬佩念婆婆
  婆婆李玉珍只是一个极普通、极平凡的家庭妇女。但老人对家那种尽心尽力的操守和操劳,却很让人敬佩,让人感动。
  官太太的苦日子
  丈夫位居领导层,副地级待遇。可她这个官太太却没少过苦日子。六十年代,她和丈夫一乡一城。丈夫一辈子以公安、刑侦、检察为业。干这一行的,家就像个驿站,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回家没准时,但说走立马就得走。嫁给这样的人,简直等于嫁给一个繁重的家。老人、孩子、家里营生地里活,那一样都靠她支撑。上有老下有小,那一样她都是主力队员。怀着身孕,她到地里分玉米。雨天里,她踩着泥泞,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家拉柴禾。家中人口多,大盆洗衣,大块和面,大筐劈柴,大堆砸碳,她难得清闲。为了减轻丈夫的负担,一家人的衣服鞋袜她都自己做。为了保证供给,她时常挑灯夜战,纳鞋底拔针的手指都变了形。
  替夫行孝二十年
  丈夫奔波在外,难以顾及老父亲。她又是儿媳又当儿子。有一年,她刚生孩子不久,偏偏老公公因病常大便在裤子里。那时,乡下人洗衣服是在村边的小河里。寒冬腊月天,她一拨又一拨洗着公公的屎裤子。最为难的还是那饥荒年代,为了给老人挤出点细粮,她就"克扣"自己和孩子们,吃苦受累侍奉公公二十年如一日,使老人心满意足走完了他的一生。老人弥留之际曾深情地说:"我这辈子没女儿,可儿媳妇让我享到了女儿的福。"
  久瘫夫前贤惠妻
  八四年,丈夫患半身偏瘫。继而又脑萎缩,完全成了一个植物人。她刚刚从伺奉老公公的床前撤退,又转碾到丈夫的病床前。
  人常说:一个病人,十个罪人。更何况丈夫这样的植物人呢?丈夫大小便失禁,屎裤子,尿裤子不断,时常一拨屎尿还没收拾完,又是一拨。对丈夫她一尿一小洗,一便一大洗,洗涮凉晒,常常是在连轴转。
  丈夫完全失去了嚼食吞咽能力。每顿饭,都靠她一口口嚼碎,再一口口送进丈夫嘴里,然后用水一点点往下冲。每次喂饭常常要三四十分钟。喂完一次饭下来,腿脚都发麻。丈夫情绪稳定时,这一切还好进行,情绪不对时,喂一口他往外吐一口,这时她还得一边劝说一边等待时机继续完成任务,时间就更长了。
  吃饭难,排便更难,丈夫由于长期病瘫在床,大便已失去自主自力性,完全靠人为。每每为丈夫排便,她常要使出浑身解数,一边揉腹部促进肠蠕动,一边用开塞露,一边从肛门口往外抠。肢体僵化的丈夫一点也不会协调配合。为丈夫解决一次排便,她就大出一身汗。
  丈夫这样的病人最容易生褥疮。所以,她特别注意观察提防,一有险情马上采取措施。不断翻身,经常擦洗,保持干燥,凡是能防止褥疮的办法和注意事项,她都尽心尽力,不厌其烦。
  丈夫每顿饭前还要注射胰岛素。平时见别人打针她都发怵,可是为了丈夫,她竟然学会了打针,还学会了理发、刮胡子、尿糖测试等。
  十九年守护着病瘫的丈夫,寂寞、枯燥,周而复始地喂饭喂药,接屎送尿,洗涮晾晒,虽然千辛万苦,她却始终精心、耐心、细心,使不幸的丈夫,却有幸享受到最厚重的照料。她被熟悉的人称誉为"一个家庭里的南丁格尔"。
  大爱无价慈母心
  因为丈夫,她被夜以继日的捆绑着,栓在家中出不了门。邻居们给她出主意:儿女一大群,你也放点权,让他们轮一轮,给自己松松绑。可是,她明白服侍丈夫的艰难,她不愿让孩子们遭这份罪。再说,只要有一点奈何,她就不让孩子们因家事拖累工作。所以,只要力所能及,她就不放这个"权"。
  婆婆虽然传统意识很深,然而在许多事情上却通情达理,深明大义,顾全大局。丈夫去世后,单位及孩子们都顾虑老人难以接受遗体火化。不料老人却表态:公家的人就按公家的规矩办,没让大家有一点为难。
  逢年过节,老人生日,孩子们买礼物是很平常的事。而婆婆却一再制止并阐明她的理由:我儿婚了女嫁了,父母大事也没了。你们孩子要上学,还要买房子,别往我身上破费。反过来她还用丈夫的工资作家庭扶贫基金,资助所在单位不景气的儿女。婆婆吃苦耐劳、真诚善良、平易宽厚、豁达开明的习性使她营造了一个温馨和睦的家。一个有着几十口人的大家庭,婆媳、妯娌、姑嫂,彼此相敬如宾,和谐如初。深得邻里们的羡慕。
 
  故事里感悟孝行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孝行,是一种传统美德,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孝行原本就在点点滴滴间。
  让老人尝鲜新生活
  社会的进步,总是神奇而又神速地刷新着、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当年,父亲出差时,母亲总会在父亲的内裤上加缝个口袋用来装钱。现在一张卡就可行天下。当年,在外地想与家联系,只有靠写信,有急事只有拍电报。拍电报还要排队等。现在有手机有网络,即是迢迢相隔,也如近在咫尺。当年,买东西要票凭号,如今超市随处可见,要卖啥、想卖多少全由自己。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我们年事已高的老爸老妈们会显得"土老帽":带母亲看看ATM机,老人把这里称作"不下班的银行"。 带母亲吃自助餐,老人又给起了个别名"吃饭的超市"。
  岁月让人变老了,科学技术却让生活变俏了。所以,我们应该时不时带老人四处见识见识,让他们不断"尝鲜"新生活。
  呵护"老小孩"
  人老返小。年老的父母果真就像"老小孩"。
  "老小孩"变得啰嗦了,时常说着车轱辘话,我们需要耐心地倾听,认真的对话接茬。
  "老小孩"变得任性了,我们需要像待孩子一样,学会说服,学会"哄"。
  "老小孩"变得脆弱了,腿脚不灵了,牙口不好使了,许多事情都力不从心了。衣食住行,我们需要一条龙的关注。
  "老小孩"怕孤独怕寂寞怕无聊怕"空巢"。我们需要创造条件,广开渠道,旅游、健美、娱乐,让他们老有所乐,红在夕阳,俏在夕阳,从精神上忘却衰老。
  不要轻易向父母请假
  有一则电视画面:母亲兴致勃勃地张罗了一桌饭菜等着儿女们。这桌饭菜不一定豪华,却一定可口,不一定精美,却一定精心。母亲等儿女们回来的心情充满了幸福和甜美。可是,这时电话一一响了,儿子请假了,女儿请假了,连小孙孙也请假了。瞬间,幸福甜美的等待烟消云散。一桌饭菜热着,凉了的却是母亲的心。"忙,忙,都忙",母亲的叹声中吞咽了多少无可奈何,多少心灰意冷。
  也许,儿女们不会想到,自己不经意的一个电话会"刺伤"母亲。这组电视画面正有一种提示,儿女们绝不要轻易向父母"请假"。别让自己一个漫不经心的招呼冷落了父母的满心欢喜 。
   "侦破"痛苦
  不打招呼,出其不意的出现。儿子是想给母亲一个惊喜。然而,进门的那一刻,儿子被震惊了:只见母亲正在剪脚趾甲。老态龙钟,气喘吁吁,剪刀在母亲发颤的手里越发不听使唤,有几处分明已被剪得血肉模糊了。昔日大块和面大盆洗衣大筐劈柴的母亲,如今连剪指甲都力不从心了。这就是衰老的残酷。儿子意外地"侦破"到母亲的痛苦。天下,受着衰老折磨的老父老母,他们还有多少的痛苦没被侦破?
  也许,因为有父母,我们不会忘记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我们会郑重其事地对待父亲的生日母亲的寿辰。于是,便有了温馨浪漫的康乃馨之潮,便有了高档补品,时尚礼品之山,便有了毫不吝啬毫不懈怠拿出养老金、赡养费之举。不过,当这一切来到年老的父母面前时,却感到老人们有时更需要的则是服药时,递一杯温水的手,蹒跚挪步时的陪伴,絮叨时有人回音接声。难怪从许多老人那里都会听到同一个味道的话:年节好过,日子难熬。
  与年老的父母见一面就少一面,这话无论说起来还是听起来,都很凄楚。然而却是一句大实话。所以,不要把《常回家看看》只当作歌来唱。
  孝心链接和谐
  娱乐节目,父亲就爱蒲剧、眉户、秦腔这样的老戏老曲。吃饭,父亲就爱吃南瓜、豆角、萝卜、土豆一锅烩,再煮上面条这样的老饭。父亲爱的孩子们却一点也不感兴趣。上有老下有小。为了满足父亲的爱好,女儿常陪老人去梨园堂。在那里父亲听得全神贯注,看得津津有味,女儿却一个劲地打瞌睡。做饭,要做老爸爱吃的老饭,又要满足孩子们的口味,为人女为人母的她就在家中常年实行"一桌两餐"制。
  儿子每每出差,总少不了给父亲买礼品。这回买的是一个计步器。未曾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小礼品却起了大作用。父亲像回到童年,像孩子有了一件新奇的玩具一样,整天把计步器别在腰间,不时地看看上面显示的步数,而且还为自己不断加码。这样,父亲的腿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有效果的锻炼。
  游山水,看庙堂,心满意足的母亲时常喋喋不休地说自己赶上了好时候。生日时,被女儿"骗",生平第一次进了回美发厅。又被儿媳妇"逼",穿上了红艳艳的毛衫。喜形于色的老人"嗔怪"道:"真是让我死鬼作乐哩"。
  孝心链接和谐,孝行传承美德,这也是生活的最美。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罗大伟)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