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仁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明道德伦理体系的重要建设内容。也是中华民族对地球世界人类文明社会建设的伟大、杰出贡献之一。《易经·文言》曰:"天下文明。"意指有文章而天下文明。又《尚书·舜典》曰:"若稽古帝舜……浚哲文明。"疏曰:"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可见"文明"的概念就是人类儿女在生命过程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些"文明"准则,为人类儿女认识社会、适应自然,明体辨位、制中修外,顺时应变,把握自己的人生座标,选择正确的人生途径,担当起应当肩负的人生责任,完成应当完成的人生使命,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方向。
一
何谓"孝"?《说文解字》曰:"善事父母曰孝."即:子女善待和赡养父母为孝.《传》曰:"继先祖之志为孝."是以顺从、继承、实现父母亲的遗志为孝.《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则是以"爱护身体、勤学上进、成就事业、光宗耀祖、报效国家"为"孝"的内容.反映出古代先人对于中华"孝道"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要求.
这些有关"孝道"文明建设的智慧和思考,是中华民族祖先通过对天地、自然,动物、人类世界的长期观察、认识,感悟、总结所得来。中国古代民间盛传"乌鸦反哺"故事:乌鸦孵化出幼鸟以后,每天要出去寻找衔回虫类食物,喂养幼小乌鸦使其成长,小乌鸦长大后,也要每天衔回幼虫食物,喂养已经年老体衰的乌鸦妈妈,以回报母鸦的生养哺育之恩。古代民众以此事例教育儿女,使他们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的人生道理,同时又把忤逆父母、虐待老人,忘恩负义、背弃祖先的人斥之为"禽兽不如"的"不肖子孙"。这就使地球人类从根本上超越、脱离了地球"禽兽动物世界"的"兽性"思维。
中华祖先对于百姓民众如何尽"孝",也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行为模式,据《孝经·庶人章》:"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即按照天气节令的变化进行耕作,根据土地的条件播种庄稼、收获粮食,小心谨慎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以赡养父母。这就是庶人应尽的"孝道"。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民众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是父母生命的继续和延伸,恪尽"孝道"、报效父母,既是"思源报本",也是"自尊自爱",以便很好地完成"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人生责任,可见"孝道"的内容包涵着丰富、深刻的人性、文化精神.
中华"孝道"渊源于中华民族祖先对天地自然和人类生命根源的敬畏和尊重,据《白虎通·太皋纪》:"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复前而不能复后,卧之法法,起之吁吁,饥即求食,饱则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革。於是伏羲仰观象於天,俯察法於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天下……。"又据《新语》:"先圣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乾坤,以定人道,民始开悟,知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道,长幼之序,於是百官立,王道乃生。"又据《拾遗记》记载:伏羲"使鬼神以致群祠",可见中华民族刚刚跨入"文明"之境的"女娲、伏羲"时期,就产生了设置"群祠",对已死"鬼、神"进行祭祀的制度。
二
何为"鬼"?据《说文解字》:"人所归为鬼。"《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可见"鬼"乃是对已经去世、埋入土中的死人的称呼;又据《易林》:"贫鬼守门。"人们又把假想中可兴灾祸的怪异生物称为鬼。何谓"神"?据《易·说卦》:"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礼记·祭法》::"山林川谷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荀子·天论》:"形具而神生。"《史记·太史公自序》:"神者,生之本也。"《孟子·尽心下》:"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淮南子·兵略训》:"知人所不知,谓之神。"可见"神"的概念,既指古代先民眼中变幻莫测的神奇自然现象;又指人类内在的思想意志和外表的精神气质;又指那些识见高远、智慧超群、能力强大、功绩伟大的祖先人物等等三个层面的内容.以此而知:"神"主要是是指已经死去的杰出祖先人物.根据唯物主义观点,以上"神、鬼"概念,都是"已死祖先"在中华先祖脑海中客观反映的产物.
在女娲、伏羲时期祭祀"鬼神"风俗的影响下,轩辕黄帝在践临帝位前,到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圣地――山西万荣"汾阴睢"亲自"扫阶而祭",开创了后世"天子"在践临"大位"前,祭告中华民族祖先的历史先河。黄帝的后裔"帝颛顼……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 这是中国古代继轩辕黄帝""扫阶而祭"后来被尊号为"后土皇地祗"的女娲之后,祭祀被号为"昊天玉皇上帝――伏羲"的最早记载。
此外,颛顼帝还"绝地天通",把人们对"神"(伟大祖先人物)和"鬼"(已死平民百姓)的祭祀、纪念明确区分开来.即"天子"祭"神"(天、地),民间祭"鬼"(父、母),迈出了中国古代"孝道"文明建设的阶段性一步。又据《尚书》、《礼记》等记载,在尧、舜时期,更明确地提出了"孝亲"的观念,到周初就制定出以"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世之纪也"的祭祀制度。从此,历代"天子"(皇帝)在登基时开始进行"祭天"(昊天皇上帝――伏羲)和"祭地"(后土皇地祗――女娲)大典,成为其统治权得到天下合法、承认的重要象征.为"国家"和"民族"意义上的"孝亲"文化奠定了牢实、长久的基础。
自周朝以后,历朝历代"天子"(皇帝)都力大力推行"孝道",据《孝经·圣治章》:"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既然"天子"和"庶民"都是"天、地"(中华民族祖先――伏羲、女娲)的同胞儿女,怎么能得不到广大百姓民众的认同和拥护呢?"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德莫厚也。"在"孝"的基础上,催生了"忠"的观念,"孝以报亲,忠以报国"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制度建设和长期发展的重要、强大基石。
《孝经·圣治章》又曰:"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那些悖逆父母、背叛祖先的不肖子孙,虽然也能够得到富贵和权力,但是终究不会得到社会民众的热爱和尊敬。以上论述和教导,对于那些不孝敬父母、祖先的不肖子孙,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警醒意义。
三
中国古代的"祠、庙"祭祀,也是"孝道"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一制度肇始於轩辕黄帝时期。据《轩辕本纪》记载:"黄帝升天,臣寮追慕,取几杖立庙。于是巡游处皆祠,此庙之始也。"此例一树,"巡游处皆祠"也就成为古代著名祖先人物建庙、选址的重要原则。
何谓"庙"?据《说文解字》:"庙,尊先祖貌也。"《释名》曰:"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白虎通》曰:"庙者,貌也。象先祖之尊貌也。所以有屋者何?所以象生之居也。……王者所以立宗庙何?曰:生死殊路,故敬鬼神而远之。缘生以事死、敬亡若事存,故欲立宗庙而祭之。此孝子之心所以追养继孝也。"《诗·清庙笺》曰:"庙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见,但以生时之居,立宫室、象貌为之耳。"《公羊解诂》曰:"庙之言貌也。思想仪貌而事之,故曰:斋之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祭之日,入室爱然,必有见乎其位,周旋出入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孝子之至也。"
古代又把帝王巡游所到处的"祠、庙"叫做"行宫"或"行祠",据《资治通鉴·宋纪·胡注》:"天子出行幸所居之所,谓之行宫。"《左思·吴都赋·注》:"天子行所立,名曰行宫" 时至今日,人们为中国近代、现代重要历史人物修建"纪念馆",也无一不是遵守以上原则。
除了对帝王、天子等祖先人物的"祠庙"祭祀,商、周时期对於为国家、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祖先人物,也制定出明确的建庙祭祀原则。据《礼记·祭法》:"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抗大患则祀之。" 数千年来,《祭法》制定的五种原则规定,一直是历朝历代为祖先人物建庙、塑像,祭祀、纪念的法定原则;它充分体现出中华儿女对在中华文明进步事业中作出贡献祖先人物的尊敬、崇拜,热爱、报效之心。除了得到历代王朝多次褒封和普遍崇祀的"孔子"、"关公"以外,对中华民族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古代帝王和历史人物,如"昊天皇上帝――伏羲","后土皇地祗--女娲","神农炎帝"、"轩辕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孟子、老子,比干、蔺相如、诸葛亮、岳飞、林则徐、关天培、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等,都在他们的诞生、埋葬或足迹经行所到之处,修建有庙宇、行祠等纪念建筑,成为教育和激励中华民族儿女继承、发扬祖先的崇高道德精神的重要课堂和神圣场所。
可见"庙、祠"就是纪念中华民族祖先人物的建筑名称.即祖先人物的"纪念馆".其性质等同于印度佛教的"寺院"和欧洲"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堂",只不过后者崇祀的是印度人或欧洲人的祖先,"祠、庙"是纪念中华民族的祖先,"纪念馆"是纪念现代的革命领袖人物而已.
四
俗话说:"报本思源"、"尊祖敬宗"。对于地球世界的人类儿女来说,每个人的生命躯体,都是父母精血、骨肉和灵魂、基因铸造而成,乃是祖先生命链条的继续和延伸。没有父母两心相悦的神圣爱情,就不会结晶产生出自己的躯体和生命。以此而言:没有父母的生育和哺养,自己的生命躯体就不会出现和存在,所谓"成就"、"事业"等等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在人生世界,只有自己的父母和祖先,才是自己应该永远热爱、诚挚尊敬,毕生孝敬、全力报效的伟大恩人。无论一个人"金榜题名","腰缠万贯"也好,"权倾朝野"、"问鼎天下"也好,不管取得的成就多么伟大,事业多么辉煌,也只是父母、祖先生命延伸的结果而已。正如《孝经》所言,乃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千万不可以"贪天之功为已有",更不能自我膨胀,唯我独尊,把自己凌驾于父母、祖先之上。甚至不认父母,背弃祖宗,中华儿女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只不过是中华民族文明大树上所爆出的"老树新枝"而已。
可见,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包括个人、家庭意义的"小忠、小孝"和国家、民族意义的"大忠、大孝"两方面的内涵。它们在表面上有所区别,实质上乃是辩证的统一,即:以个人而言,要孝敬、赡养、报效自己的父母;以担当大任的重要人物而言,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报效中华民族的光荣祖先。
一个世纪以来,中华民族文化经受了"阶级斗争"风雨的严峻考验,濒临于"礼崩乐坏"的严重局面。由于战争和动乱不止,中华儿女没有机会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成就进行全面、认真、科学、正确的回顾、总结;人们就主观、武断地"不审而诛",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予以轻率的否定和遗弃,在对待中华文明和外来文化等问题上,造成了严重迷茫和混乱,在"文革"十年动乱中,以"四人帮"为代表的"极左"势力,在"大破四旧"和"大破大立"的口号下,泯灭良知,践踏人性,全面否定中华文明伦理道德、煽动打倒"封建阶级的孝子贤孙",使中华民族的文明事业遭到了惨重的破坏和损失。打倒"四人帮"三十多年来,由于社会文明教育处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修修补补状态,社会的"孝道"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建设和谐文明社会"将会成为一句空话。进行全面复兴"中华文化"的国家工程,已经时不我待、迫在眉睫。
在国家《宪法》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外来宗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明显发展的今天,大多数纪念中华民族祖先的"祠、庙"仍旧荒废倾颓、风雨飘零,少数受到"保护"古代建筑,也处于"只见房屋建筑,不见实际内容"的"空壳化"状态;一些纪念中华祖先的重要文化活动,也没有受到真正的重视和支持。对中华民族创世祖先人物的纪念和祭祀,仍未纳入国家的"礼制"、"法制"范围。与此同睦,一些新闻媒体仍然把民间修"庙"视为"封建迷信",仍然对"清明节"民间祭祖提出轻率、无知的批评和指责;在正确对待"忠"、"孝"问题上,仍然任重而道远。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对于以上问题,近、现、当代的学者、专家们负有不可推御的责任:由于他们对中华"孝道"一系列重要概念满足于"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只见皮毛,不明实质,才造成政治家在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上的迷茫和失误,要想在中华文明和"孝道"建设领域正本清源、迷途知返,拨乱反正,认祖归宗,就需要以弘扬"国学"为已任的学者、专家们,发扬寻根究底、求实求真的治学精神、老老实实地沉下心来,从"文本意义"的探索研究做起,对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遗产,进行彻彻底底的回顾、清理,研究、总结工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一个热爱中华文化、热爱故土家园的中华儿女,尤其是远离家乡的海外游子,一想起母亲、祖国,无不热泪盈眶、夜不能眠,心潮激荡、热血沸腾,对父母、祖先的无限尊敬、爱戴,对家乡、祖国的无比眷恋、热爱之情,永远是鼓舞、激励中华儿女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源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永远是中华儿女建设和谐社会,奋斗、前进的指路明灯。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宗庙"或"祠庙"制度和文明秩序建设的重要时期。建立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神道设教",《白虎通》曰:"祭宗庙所以帝洽何?尊人君、贵功德、广孝道也。位尊德盛,所及弥远。谓之帝洽何……序昭穆、洽父子也。"可见建立"宗庙"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子孙后代不忘记祖先缔造文明的不朽功绩,尊敬和热爱自己的光荣祖先,从根本上建立起尊重生命、热爱祖先,有尊卑、有秩序的文明社会制度。又据《钩命诀》记载:"唐虞五庙:亲庙四,始祖庙一;禹四庙,至子孙五;殷五庙,至子孙六;周六庙,至子孙七。"可见中华民族祖先所创造建立的"热爱生命、尊祖孝亲、继往开来,传承文明"的礼仪制度,在商、周时期已经成形。
为什么要给死去的祖先人物盖庙、建祠?古代人对这一问题多有阐述。
这种以"传承文明"为内涵的"祠庙"祭祀制度,是以"神道设教"的方式,对世世代代的子孙儿女潜移默化地进行热爱中华民族、继承祖先遗志,不断推进中华民族文明事业的神圣教育的有效方式。并不是有些人错误地认为的所谓"封建迷信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广大社会民众面对接连不断的社会灾难,不能孝养父母生活困境,发出了沉痛无奈的感叹和呼喊,《毛诗》曰: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以上诗句,反映出人类儿女亲受父母养育之恩的全部、普遍的感人过程,这首诗所反映的也是广大民众发自人性和心灵的声音。正是基於这种人类文明儿女的神圣感情,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才沿传保持了每年"清明节"、"盂兰盆节"、"寒衣节"等传统"忌日"用"焚香"、"烧纸"等形式祭祀纪念父母祖先的文明习俗。这些形式与现代社会给"革命烈士墓"送价格昂贵的"花圈"、"鲜花"的意义完全相同。如果我们把这些文明行为都诬蔑为"封建迷信",岂不是连人类儿女最朴素、最真挚的人性感情都要扼杀、消灭吗?岂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吗!?
"孝道"理论 完善"道德"
何谓"孝"?《孝经》曰:"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而由生也。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为敢毁伤,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何谓"道"?《说文解字》:"道者,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释名》:"一达曰道路。道,踏也;路,露也。人所践踏而露见也。"引申为大家公认的规律、原则、原理。何谓"德"?《说文解字》:"德者,升也。"《》:"性也。"可见"孝道"乃是人性经过感化、教育以后,人性升华所达到的文明境界。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儒家"文化的伟大圣人孔子及其弟子曾参,孟子等提出了制定"五经",即《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左传)》),教育制度,建设"五常"(仁、义、礼、智、信)道德价值体系的政治主张,以匡正和改变当时社会道德败坏、法制凌夷,背亲弃祖、骨肉相残,礼崩乐坏、嗜利纵欲,善恶不分、是非不明的社会混乱局面。
孔子和曾子首先对基本人性道德基础的"孝道",进行了具有深刻、本质意义的阐述。据《礼记》记载: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敢水敬乎?"
※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学文.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孟子:
※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 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财货,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孝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此之谓也.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太甲曰:"人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 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
孔子和他的弟子,为阐发和弘扬人性,以唤醒和匡正社会的道德、良心,对"孝道"作了源头、根本性的探讨和论述。
人们从长期的社会实践和亲身经历中深刻体会到: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就要恪尽"孝道"。怎么恪尽"孝道"呢又记"曾子曰:'孝体有一: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尔雅》说:"善事父母曰孝。"如何"善事父母"呢?
孔子在《论语》中回答说:"孟懿子问孝,(孔)子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即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用恭恭敬敬的态度对待老人;老人去世后好好地安葬他们;恭恭敬敬地祭祀他们。对"孝"的内容作出了全面、具体的回答。
《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把"孝道"的意义提高到了"天经、地义"至高无上的程度。
曾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世人说:"往而不可还者,亲也。故孝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以椎牛之葬不如鸡豚之逮亲存也。"
把"孝道"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人生社会领域:
"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阵战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於亲,敢不敬乎?"
曾子还把"孝道"的原则扩大到人类生存居住的天地、自然、动物世界:"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敷之而横乎四海。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吕氏春秋》更把"孝道"提高到国家文明制度建设"根本"和"纲纪"的高度::"凡理国家者,必先务本。务本莫过於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世之纲纪也。执一术而百善至。"
可见中华民族的伟大祖先创立"祠庙"祭祀制度的苦心孤诣是多么神圣、深远!
弘扬"孝道" 任重道远
如果这种错误认识能够成立,我们为什么还要在每年"清明节"到各地的"革命烈士陵园"去进行"敬献花圈"等纪念活动呢?
彻底清除"左"的流毒
形形色色的现代人物"纪念馆",就是中国古代"祠庙"制度的继续和延伸,只不过是叫法和名称不同而已。
可见"孝道"教育,乃是中华民族与禽兽动物世界"分道扬镳"、构建人类文明、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道德伦理"建设的重要内容。
正是因为这种包括"孝"道在内的"礼"制原则,充分体现和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己生命根源的热爱、尊敬、信仰的人性本色理念,所以它被列为古代文明道德伦理的"五常"之一,"五常"即人间社会的"仁,义,礼,智,信"道德观念。它与《易》经所指自然世界的"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观念互相对应而产生,前者体现出中华民族祖先对人类生命的尊重、热爱和对道德伦理的理想追求;后者则反映出古代先民对人类生存所在自然世界的基本认识和敬畏、保护思想。二者都是中华民族光荣祖先认识生命、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物。
嗣后的"亚圣"孟子又在"仁"的基础上,补充和发展了"义"的概念,
但是,如同任何事物的成长、发展都要经过艰难、曲折的磨炼、考验过程一样,中国古代的文明制度进程也经历了一次次的风雨摧残和反复劫难。
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建设,基本上是在"孔孟之道"的指导和影响下正常进行,
何谓"道德"?《白虎通》曰:"道者,路也。……德者,正也。"可见所谓"道德"就是人生的"正路"
中国古代"祭礼"制度的产生,是地球人类根本区别于禽兽动物世界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光荣祖先报本思源、尊祖敬宗思想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产物。
《礼记·祭法》曰:"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
《史记·五帝本纪》曰: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地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以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趾,西至於流沙,东至於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磔属。"
在"王道陵夷,礼乐崩坏,强陵弱,众暴寡,天子不敢诛,方伯不敢伐,闵道德之不行"的情况下,
"绝地天通" "礼制"初立
至黄帝去世后的"少昊"时期为止,社会上的巫术和祭祀还十分混乱,尤其是"九黎"部族乘"少昊氏"之衰而发动了叛乱。在这种情况下,被列为"五帝"之二的颛顼帝"上缘黄帝之道而行之,学黄帝之道而常之",及时平息了"九黎"之乱,并且针对社会上"民神杂揉,家为巫史,民渎齐盟,灾祸荐臻"的混乱现象。采取了明确的治理措施。据《帝王世纪》:(颛顼帝)"平九黎之乱,以水事纪官,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北正黎司地以属民。於是民神不杂,万物有序。"又《国语·楚语下》记载:"古者民神不杂,……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揉,不可方物。……灾祸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白虎通》曰:"颛者,专也;顼者,正也。能专正天、人之道,故曰颛顼。"
又据《吕氏春秋》记载:
"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 这是中国古代继轩辕黄帝赴"抟土造人"圣地山西万荣"汾阴睢""扫阶而祭"被后来号为"后土皇地祗"的女娲之后,祭祀被号为"昊天玉皇上帝――伏羲"的最早记载。
为什么伏羲为尊号为"昊天玉皇上帝"?据《三坟》记载:"(伏羲)命臣飞龙氏造六书,命臣潜龙氏造甲历,伏制牺牛,冶金成器,教民炮食,易九头为九牧,因尊事为礼仪,因龙出而纪官,因凤来而作乐。命降龙氏倡率万民,命水龙氏平治水土,命火龙氏炮冶器用,因居方而置城郭,天下之民号曰'天皇'。"又据《五经通义》:"天神之大者曰'昊天上帝'。"(注:即'曜瑰宝'也,亦曰'天皇大帝',亦曰'太一'。)
以上记载说明:由于伏羲"仰观象於天,俯察法於地",画出了以古代"黄河"流程轫迹为内容的"太极图"(最古老的中华民族生存环境地理图),首创"阴阳"、"天地"、"上下"、"男女"、"父母"等概念,开辟了中华民族认识宇宙、认识自然、认识人类、认识社会的无限广阔天地,所以他被神化崇拜到了"昊天罔极"、至高无上的崇高、神圣程度。
与此同时,本来建有"炼石补天"、"抟土造人"、"断鳌立极"、"积灰止水"、"创始婚姻"、"制作笙簧"等不朽功绩的"女娲",则被尊号为"后土皇地祗",这是因为在传说中,她一直与"大地"有关,据《文选·鲁灵光殿赋》:"女娲蛇躯。"《抱朴子》:"女娲地出。"《周易·说卦》:"坤,地也,为母。"《初学记》卷五引《物理论》:"地者,……其神曰'祗',亦曰'媪',……亦名'后土'。"《说文》:"祗,地祗。提出万物者也。"以上记载说明:在中华文明礼仪制度开创之初,人们就把以"蛇"为母系部族"图腾",以"抟土造人"传闻於世的中华民族伟大母亲"女娲"与"化生万物"的大地母亲紧紧联系到了一起,并以女娲作为"大地"母亲的化身形象。从伏羲与女娲不同"尊号"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已经开始进入到"男尊女卑"的"父权制"社会。
颛顼帝不仅以区分"神"(祖)、"鬼"(人)的方法,把已逝祖先和一般子民分开的祭祀原则确定下来,还制定出以"承云"之乐祭祀"(昊天玉皇)上帝"(伏羲)的礼仪形式。这都说明中华民族祭祀光荣祖先"女娲、伏羲"的制度,在黄帝至颛顼时期已经成形。
此外,颛顼帝他还确定"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立春……故颛帝圣人为'历宗'也。"中国的"春节"习俗自此开始建立。可见他对於中国古代祭祀、历法等文明制度建设作出的贡献是多么不朽、伟大。他的这些杰出贡献,都是在学习前辈光荣祖先缔造文明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取得的。据《新书》记载:
"帝颛顼曰:'至道不可过也,至义不可易也。是故以后者复迹也。'故上缘黄帝之道而行之,学黄帝之道而实之。加而弗损,天下亦平也。颛顼曰:'功莫美於去恶而为善,罪莫大於去善而为恶。故非吾善善而已矣,善缘善也;非恶恶而已矣,恶缘恶也。吾日慎一日,其此已也。'"
颛顼帝所总结得出的以上治世心得,对于后代历朝皇帝,以至对于现代、当代的治世者,都不啻是值得学习的空谷足音、金玉良言。
中国古代以"孝道"为中心内容的"礼乐"制度在商、周时期成熟;定形,产生了《诗经》、《尚书》、《易经》、《礼记》、《左传》等不朽的经典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历程,奠定了牢实的基础。但是,随着周天子对诸侯国家的统治逐渐衰落、消退,接着就经受了"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年社会动乱:各诸侯国家之间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和财富,以大吃小,以强凌弱,反复无常,合纵连横,互相之间杀伐征战不已,无辜百姓成为任意宰割的羔羊。整个社会礼崩乐坏,物欲横流,嗜欲无限,荒淫无度,子弑父、弟杀兄,六亲不认、兄弟反目,弃亲不养、认贼作父的人间悲剧不断发生。刚刚建立产生不久的社会文明礼仪制度,面临着空前一时的严重挑战。
中国古代 祠庙祭祀 制度
《礼记·祭法》:
"祖,始也。言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
《礼记·祭法》:
"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
《轩辕本纪》:
"黄帝升天,臣寮追慕,取几杖立庙。于是巡游处皆庙,此庙之始也。"
《说文解字》:
"庙,尊先祖貌也。从广、朝声。"
《释名》:
"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
《白虎通》:
"庙者,貌也。象先祖之尊貌也。所以有屋者何?所以象生之居也。……王者所以立宗庙何?曰:生死殊路,故敬鬼神而远之。缘生以事死、敬亡若事存,故欲立宗庙而祭之。此孝子之心所以追养继孝也。"
《诗·清庙笺》:
"庙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见,但以生时之居,立宫室、象貌为之耳。"
《公羊解诂》:
"庙之言貌也。思想仪貌而事之,故曰:斋之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祭之日,入室爱然,必有见乎其位,周旋出入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孝子之至也。"
除了对帝王、天子的"祠庙"祭祀以外,商、周时期对於为国家、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祖先人物,也制定出明确的建庙、祭祀原则。
《礼记·祭法》:
"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抗大患则祀之。"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