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论文

更多

和谐社会呼唤大学孝道教育

发布时间: 2010-08-31 17:35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安 明 霞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丰富而深刻,既有超越时空的普适性,又有受历史制约的局限性。本文从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和理论价值两个方面,分析了大学加强孝道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最后提出大学要对新型孝道教育的内涵进行探索并努力加强对大学生的孝道教育。
  关键词:和谐社会  孝道  新型孝道
  一、孝道的内涵及其功能拓展
  曾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被奉为核心价值的孝道思想有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最初它仅限于人伦的范畴,有人对孝道作如下定义:"孝道是伴随人类自身再生产而自然产生的亲亲之情,在阶级社会中它是表现纵向血缘关系中晚辈对长辈行为规范的观念体系的总和"。①(P17)经过历代的弘扬和发展,孝道已具有丰富的本质内涵,这主要表现在:第一,要孝养父母。孝首先是奉养,奉养是孝的第一要义。孔子倡导敬亲之孝,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子·离娄下》)因此,孔子认为奉养是最低的要求,真正的孝养应该达到敬养的层面。第二,要敬爱长者、爱他人。只要是德行,便是孝行。《孝经》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博爱也),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广敬也)。"这里面提出了在敬爱自己父母的前提下"广敬"和"博爱"的主张,即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这种由敬爱自己的父母推广到所有长辈老人的道德观念,体现了人类的文明程度和中华民族的人道主义精神。第三,孝的最高层次要求是在思想上尊敬父母,继承父母遗志,建功立业,为父母争光。"夫孝者,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礼记·中庸》)
  随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演进,孝道的功能也从原本的家庭道德规范而扩大成社会道德规范。《礼记·祭义》说:"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这就把"孝"扩大成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一语道出了推行孝道的目的是为了治理天下,把孝道作为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指导思想。
  可见,无论从孝道的内涵还是从孝道的功能来看,我国的孝道思想有普适性的一面,我们要辩证地来对待它,客观地评价其中的是与非,继承其具有普遍价值的优秀成分,克服其带有历史局限性的消极因素,实现中国传统思想的合理转换,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大学加强孝道教育的现实迫切性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中国当代大学生大多受西方的以自由、平等为内核的个人本位思想的影响,这种思想的传播消除了我国传统孝道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基础,造成我国当代青年孝道观念发生诸多转变。这些转变有的是积极的,符合时代发展的;但也有些是消极的,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有普遍价值的精华部分也抛弃了。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已刻不容缓,这是由当前的现实决定的:
  1、当前大学生缺乏孝道意识,不感恩父母。当前的大学生大多已是独生子女,成为名副其实的"小皇帝"。他们往往在认识上偏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不尊敬、不关心、不理解;也有的大学生不顾父母的艰辛,盲目攀比,追赶时髦,沉于恋爱,迷于网络,甚至于有极少的学生因自己的父母贫穷而不愿意认他们的例子都有。造成这种自我中心主义的主要原因:除了多元化文化的影响,以及四二一家庭带来的骄宠之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孝德的扭曲。如有人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1000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过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如下:近80%的学生与父母的主要联系方式是打电话,且其主要动机是要钱,有22%的人从来没有或很少想到,在佳节之际主动打电话问候父母;有56.7%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23.7%的人从来没有或想到过也应该祝福父母生日快乐;甚至有近20%的人认为长大后不一定或不应该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仅有20.4%的人明确认为父母不应该承担大学期间的读书费用;对于毕业后就业的设想,有23.8%的人表示"没有想过"或选择将待在家里……②
  2、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珍爱自身。当前大学生自杀现象屡见不鲜。据报道,2003年至2008年2月,广东省高校发生学生自杀事件共75例③。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四川地区的高校有近10名学生自杀成功。自2003年2月至7月,北京、武汉、深圳三地高校已经至少失去了十四个年轻生命。武汉市高校共发生学生自杀事件12起,其中10人死亡。2004年,北京高校因自杀而死亡的学生有19名;在北京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会议上,有关部门透露,2005年年初到2005年9月26日北京高校已经有15名大学生自杀身亡……④
  《孝经·开宗明义章》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从某种意义上讲,保护自身不受伤害是"孝"的根本价值规定,只有如此,才能为尽孝提供最起码的条件。虽然今天已不提倡愚孝,但当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时,如果想到父母把自己抚养成人的不易,想到父母的痛苦,也许他们就不会轻易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3、大学生追求个性,对他人及社会缺乏责任心。由于扩招,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有部分大学生伦理观念淡薄,缺少社会责任感,缺乏尊师重教的意识,如大多数大学生都有过逃课的经历,甚至少数学生经常性逃课,还有的不交作业,对老师视而不见。许多学生认为:我们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远离父母的管教;我们追求个性,渴望刺激,标榜另类;我们一次次地从课堂上逃课去寻找所谓的"自我"。在我们的校园里流传着"没有逃课的学生生活是不完整的"。有的甚至与老师发生激烈冲突,如在网上曾议论纷纷的"杨帆事件:大学博导与女生发生肢体冲突"⑤……
  此外,从我国的国情看,我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关爱老人、尊重老人的社会大环境,已成为一个很迫切的问题。据统计,中国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5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1%以上;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43亿,占总人口的17%;且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长,我国将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特别是70%以上老年人还生活在农村,由于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必须依靠家庭成员的扶助来安度晚年。⑥
  因此,应从孝道入手,强化学生对父母、对老师、对学校、对国家的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尊师重教的意识,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三、大学加强孝道教育的理论价值
  (一)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和谐在本质上就包括人自身的和谐。如果每个人都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就能达到和谐的状态。人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人自身的和谐作为重要环节。孝道教育对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人的精神支柱,是人自身和谐最深层、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大学生的"三观"还处于形成期,有一定的可塑性,正确的孝道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孝"是建立在对父母等亲人的自然情感基础上的,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孝心和孝情。这种亲亲之爱是可以扩展和延伸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有这种爱心的人,必然会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从而正确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良好道德。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且影响最深远的传统伦理观念。在《孝经》中,孝被开宗明义地肯定为"德之本"和"教之所由生"者。教育就是教人孝。孝在这里还进一步被描述为"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为入德之门,德为成事之本。人的优良品德由孝产生,一个要成就大事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由孝道教化来培养。不教孝,其他的品德便无从教起。孔子的这种主张,在现代社会同样彰显着重要的价值,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高校德育在倡导大学生加强修养、完善人格时,如果注意继承、弘扬和吸收传统孝道中有益的思想和方法,开启他们最朴素的天性之爱--孝心,培养他们的孝行,并推己及人,那么社会的道德规范就会逐渐内化为他们自觉的行动,道德素质就会得到不断提升。
  激发爱国热情。《孝经》中提出"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孝道思想,它告诉人们,所谓孝道,就是开始于侍奉父母,进而为国家、为君主尽忠,最后实现建功立业的宏伟志向。这就是由小孝到大孝的递进,它教育着每一个人都应该对父母尽义务,对时代负责任,对国家做贡献。从历史来看,"孝"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无数爱国志士献身的精神动力。现在的高校德育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教育,采用的是宣传英雄人物的典型事例教育法,这是一种浅层次的教育方法,是为了爱国而爱国、守法而守法的教育。而中国古代教育人爱国守法的方法却是由提倡孝道而派生出来的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深层次的、长久的生命力。
  (二)促进社会和谐
  在目前中国处于转型时期,利益关系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社会伦理特别是家庭伦理失范现象已相当严重,许多场合,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取代了家庭人伦的温情,种种非孝行为令人发指,爱而无报,老而无养,养而不敬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的产生无不与传统孝道的缺失有关。孝道确是实现家庭和睦、调节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只有孝的教育功能得以推广,家庭才得和睦,人际才得和谐,社会才得安宁。
  1、促进家庭和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家国一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任何一个家庭的和睦美满,都必须是建立在充满亲情的基础之上。弘扬孝道,形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论语·学而第一》)以及尊老爱幼的良好氛围,就能在家庭成员之间产生温馨浓厚的亲情。
  2、解决代沟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亲子关系中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了畸型反转,出现了新的代际不公正,即由传统的对子代不公正转化为现代的对父代的不公正。父母呕心沥血地抚养、培育孩子,父母付出的是牺牲与慈爱,得到的却是疏远、冷漠、歧视与虐待。中国反哺式的抚养模式,强调的是双向度的权利和义务,现在却扭曲为单向,孝德中积极合理的因素遭到了破坏。"杨帆事件"中五十多岁的博导和二十来岁的女生发生激烈冲突,可谓是当代大学中师生间存在代沟的一个直接反映。针对这些现象,如果从孝道教育入手,加强学生对父母、对老师、对学校、对国家培养之情的孝心,就可以树立其社会责任心,消除代沟隔阂,使校园更和谐、社会更和谐。
  3、营造团结友善的和谐环境。"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对别人的态度也是由"孝亲"推及的,把尊老爱幼从家庭推及到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便又形成了我们民族助人为乐的利他主义精神。无疑,以弘扬孝道来泛化爱心,必然使社会风尚敦睦淳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正所谓"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天下》)。
  四、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的着力点
  加强孝道教育已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需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首要因素。这种教育应从家庭教育开始,由学校教育继续。由于孝道教育已中断了半个多世纪,加上大学教育和其他教育的不同,大学的孝道教育应从以下方面来加强:一方面我们要在理论上探索新时代孝道的科学内涵和价值,使之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探索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我们现代社会的孝道教育就是以人民性和科学性的标准把握传统孝道的伦理精神本质,挖掘传统孝道的合理因素和普遍价值。具体而言,我国目前所要建立的孝道是要适应现代社会以及当今青年思想观念的新型孝道,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大学生们更好的接受和实施。一方面,新型孝道应该注重子女对长辈应尽的义务,继承中国古代的养老尊老传统,在物质上体谅父母,在精神上慰藉父母,在生活上体贴父母,在态度上尊重父母。但在物质生活的需求基本得到保证的情况下,老人最需要的是儿女对他们的精神"赡养",即子女给予老人的关心、温暖,对老人的尊重和理解;子女与父母的和谐相处及子女在学习、工作上取得成绩等。这是社会福利和其他人所取代不了的,也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基本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同时要纠正因子女家庭地位上升、子女说了算,老人无关紧要、绝对服从的倾向。另一方面新型孝道更要弥补传统孝道观念中的空缺,要求父辈对子女慈爱、关心、体贴,不能干涉子女的自由以及过分要求子女。父母与子女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在义务上应该是并行互益的。
  其次,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具体方法可以从多角度探索:
  (一)知性教育
  由于现代家庭、中小学以及社会知性教育的欠缺,使得青少年少有甚至没有现代孝道的观念和知识,那又何以培养他们的孝心和孝行?要想让孝道伦理价值在现代条件下得以彰显,就要从孝道的认知教育入手,使大学生具有孝道的知性知识,进而逐步确立起孝道的观念。所以高校要立足于现代生活,在继承传统孝道知识精华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充实现代的孝道知识,使他们认识到孝道对人生的意义和对社会的作用。
  1、发挥思想政治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的作用,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类课程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感恩知报教育、养老敬亲教育、齐家治国教育等。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整个大学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不算少,课时也不少,但为什么教育出来的学生有的连起码的规则都不遵守?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教学内容太空泛,没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孝道教育太过缺乏。
  2、利用各种媒介,营造重视孝道的校园文化。很多大学生在道德方面有时感到迷茫,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应该有所追求,另一方面又觉得那些先进人物离自己太远,身边缺乏值得自己学习的道德榜样。通过宣传他们身边的先进人物,如宣传"背着母亲上大学的孝子"⑦刘霆等大学生的感人事迹,宣传一些敬老爱幼、尊师重教的典范,让大学生耳闻目染、潜移默化,让孝道进入大学生的思想和灵魂深处。
  (二)实践教育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主张"知行统一",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结果,只有深知,才能笃行,只知不行和只行不知都不符合人的社会实践的要求。所以我们还要重视大学生的道德实践:一方面要在日常生活中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树立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还要利用各种社会实践的机会,向社会宣扬孝道文化的精粹,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贡献。有些高校利用一些节日如每年的"老人节"等,组织一些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各种途径帮助老人、照顾老人,从而影响其他人,带动其他人。
  (三)结果评价
  目前,很多大学对大学生的道德评价主要是单一的书面考核形式,这种形式对情感领域、行为领域的学习绩效是无法考核的,而且对达到德育课程目标缺少反馈和激励的作用。因此,要科学合理地评价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情况,就应该把与大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情况等纳入德育考评范畴,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野中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如有的学校每年都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并将这种综合测评的成绩作为评先进和奖学金的依据之一。在测评中,我们是否可以增加学生在孝育方面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家长打分和老师评价等方式更好地体现出来,让每个学生能切实地感到孝道的重要性甚至压力,就象公务员不尽孝就要依据《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被惩戒一样。
  (1) 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2) 黄正福.感恩教育-大学生的德育必修课[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年03期第87页
  (3) 《广东高校5年75大学生自杀 一年2个自杀高峰期》,http://news.QQ.com  2008年03月13日06:19  南方报业网-南方都市报
  (4) 《近几年大学生自杀多少》,http://cq.QQ.com 2007年05月29日10:06
  (5) 《杨帆事件折射当今师生伦理问题》,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3日10:44 新民周刊
  (6) 张明义 钟伟.弘扬孝道 构建社会和谐.社科纵横[J].2007年03期第37页
  (7) 《新时期的道德模范 教育系统身边的榜样》,http://www.jyb.com.cn, 2007年09月20,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Harmony Sociaty Call Education of Filial Duty
  An Ming_xia
  (Zhejiang Forest College,Linan,Zhengjiang,China,311300)
  Abstract:Chinese tradional education of filial duty is rich and profound.It has unlimited value,and has limitations by history.Through the reality needs and theoretical value,the article analyes the urgency and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of filial duty in college.At last,the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college need probe the connotation and strengthen education of filial duty among the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harmony society, filial duty,new filial duty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罗大伟)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