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华 武汉图书馆
近日,本人的《弟子规图译》一书已经完稿,为了保证拙著质量,特请武汉大学博导黄钊先生、华中科技大学张良稿先生,湖北省图书馆阳海清先生写序。他们审毕稿件后约见了本人,并就《弟子规》中的孝道诠释,提出了他们的见解,综合对《弟子规》中的关于孝道的具体行为规范存在着古代行为与现代行为的差异,古代文意和现代文意的差异,古代思维和现代思维的差异。对于为现代"孝"道有用的,我们要继承下来,加以发扬光大,对于与现代孝道不适应的礼节,我们就予以解释清楚,并进行"扬弃"。我们应该承认在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准不断下滑的危险时期,有理智的宣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对国家对民族是极其有益的,在下面就《弟子规》中关于孝亲人伦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弟子规》中孝亲思想。
《弟子规》的作者是清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他非常注意以三言诗的形式,把孝文化弘扬光大。由于《弟子规》叙述入孝、出悌之类的规矩,迎合了那个时代的需要,被认为是"皆切于实用",因而被当时称为"开蒙养正之最上乘"。《弟子规》虽不及《三字经》影响久远,但在一定意义上却后来居上,自清中期以来,《弟子规》的风行几乎让《三字经》废弃。清时许多地方政府,饬令所属州县,把《弟子规》列为私塾、义学的必读之书,此风气直至民国依然盛行。现在各地学校把《弟子规》作为德育教材来教育孩子,就连广州光孝寺的和尚也办班教授《弟子规》。广州文明路有间叫"满古堂"的学堂,"堂主"自称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一世孙,名叫爱新觉罗·州迪。从2009年5月1日开始,他在"满古堂"开讲国学,讲授《弟子规》。由此可见,《弟子规》中弘扬孝文化是深入人心的。如今我们应该从"孝"文化中学习什么呢?我想可以用"三孝"和"三心"来进行概括。所谓"三孝",即"大孝"、"中孝"和"小孝"。"大孝"就是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维护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当国家的利益受到损害时,我们就要尽力维护,甚至于牺牲个人利益,包括生命。"中孝"即要尊敬长辈,尊重同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以礼待人,团结友爱,不做损人利己之事,要诚信真诚。"小孝"即要赡养老人,孝敬父母,不但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关心老人。平时多与父母进行交流,使他们能舒适安逸地度过晚年。所谓"三心"是从"三孝"中延伸出的三种情感。即"赤子之心"、"仁爱之心"、"感恩之心"。"赤子之心"就是要时刻牢记自己是炎黄子孙,要忠于自己的民族,要常心怀赤诚之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仁爱之心"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有社会责任感,对社会要充满爱心,充满仁慈之心。爱别人就是爱自己,只有我爱人人,人人才能爱我。"感恩之心"就是要学会感恩、报恩。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育之恩、亲人朋友的关爱之恩。对此,我们都要心存感激。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给予回报。这样就能养成对自身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和谐相处。
二,简议《弟子规》中的孝亲人伦思想。
《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亲亲为大"是儒学"爱人"与其他学派"爱人"的一个重要区别,如墨子"兼相亲,交相爱";圣经的"博爱";佛教的"爱众生"。其它学派均是爱无等差,儒学的爱有等差,先是爱父母,"亲亲为大",次是爱兄弟,"友于兄弟",其次是爱朋友,又其次是"泛爱众"。 在《弟子规》中的总叙的第一句就开宗明义:"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将孝道放于教育的首位。"孝悌"是为人之本。孔子"仁"学的基础是人的真情实感,主要内容是"爱人",出发点和根本是"孝悌"。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有五种基本关系,这就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称为"五伦"。从古至今,每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大体上都处于这五种关系之中。如今虽然时代变了,但作为人的这些基本关系并没有改变,只不过君臣之间的关系演化成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罢了。《大学》对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以及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作了这样的界定:"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虽然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规范,但其中贯穿着一个基本精神,就是仁爱。儒家认为,人类的仁爱精神始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真挚感情。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就是强调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是人与人关系中最真实、最根本的感情。父母对于子女的爱,称为"慈";子女对于父母的爱,称为"孝"。"父慈子孝"是相互的,父母对子女付出了慈爱,子女回过头来报答父母就是"孝"。在学习所有的知识前,必须把学习孝悌放在首位,古人认为在没有学习好如何行孝道前,就去学习其他东西就没有任何意义。
为什么立爱要从爱亲开始?显然,人之所以需要成长是因天(自然)生只是自然人。但人必须"体仁"是因自然人必须要进入社会,这涉及另一面:怎能保证成长的方向有社会因素并最终在社会化过程中完成自己。后者促使自然的天上升为价值之源的超越的天。体现于人,有身和心两面,"体仁"不仅是从身出发,更重要的是能从主宰之心出发,即考虑心灵的出路和归属。既然是以心灵为最终归属,那么,"亲亲为大"也必以亲之心灵归属为高尚目标
三、《弟子规》提倡礼驭为本。促进社会和谐
《弟子规》云: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译文为外出时,先要告诉父母到哪去,回家以后,一定要面见父母。古人有云:"父母在,毋远行",现代社会,孩子们长大后可能在外地发展,没有时间你这样早晚见面,所以古礼不适用于现代社会,愚意只要有"孝"心,不拘泥行为,可以以多种方式表达,如短信、电子邮件、QQ等方式,当然虚拟表达效果远不如见面的效果。做孩子的尽可能在节假日探望父母,以示孝道。
三、在孝礼上应重"厚养薄葬",不可生搬硬套古礼,《弟子规》云:丧三年,常悲咽,居外变,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其译文是:父母去世,必定守丧三年,守丧期间,国为思念父母就应常常悲伤哭泣起来。(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这是很难看到的情景,对父母的思念常常因为时间流逝,思念之情会渐渐淡忘,我相信这种状况有但不多)。自己住的地方也应改为简朴,并戒除喝酒,吃的生活享受(这里的要求未免生硬,吃住可依条件而事实上,怀念之情不可拘泥环境行为的改变。清明时节,我们可以以鲜花,焚纸烧香寄托我们的哀思。)
办理父母丧事时,切不可草率马虎,祭祀时要尽到诚意,对待已逝去的父母,要像对待生前一样恭敬。(在现代社会,我们提倡的是"厚养薄葬",在父母健在时,对父母要精心赡养,行孝重在生前,轻葬在死后。在我们看来,哀荣是给生者看的,特别是给下一代看的,也希望他们在父母死后也这样。我认为丧礼重礼也更应重"实",丧礼也应依据个人的经济条件和父母的生前愿望来进行。)
《弟子规》云: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译文为有的事情虽然微小不可擅自去做,如果擅自去做了,父母心时非常难过。当然对孩子的约束虽然有理,我们反观现代社会,孩子的行为固然规范,大人的行为也应该规范,也应该制定一个《父母规》。举一事例,足见对父母规范是何等重要,近期,有报纸报道,有父母偷看孩子日记造成不良后果,并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偷窥孩子隐私也是一种人权侵犯,父母可曾知道此行为对孩子的孝道会有很大负面影响。尊重孩子的思想,并加以善意引导其人生道路,坦诚的进行对话沟通,才能解决问题。父母的偷窥行为会引起孩子的不孝。孩子也会对大人的行为进行效仿,这样会出现恶性循环,即乱了"纲常",听说国家将要立法,对偷窥孩子的隐私进行法律惩治。这样无疑是件好事,对推动孝道的发扬起了保障作用。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规范是人定的,诠释《弟子规》中孝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扬弃",古云"百善孝为先",弘扬"孝文化"是提高德育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建立良好的人伦次序的重要保证,约定俗成的东西往往比法律更有效果所有传统文化皆是人类智慧之结晶,全世界具有高度文化传统的民族,并没有几个。创造了高度文明而对人类有所贡献,这个民族就是不枉生于天地间。
"经典"蕴藏着天地宇宙常理常道,教导人安身立命,这些书自古流传。每个民族都有其历史上共认之经典,如中国的四书五经、印度的吠陀和佛典、西方的圣经等。
中国四书五经道德经等经典文言文,是华族先祖最精心之杰作,它们承载了华族五千年超群绝伦的璀璨文化,犹如粒粒晶钻光彩夺目、动人心魄,散发出穿透时空的华贵气质。儿童最重要的人生第一课是品行的教育。而恰恰这一课普遍为世所轻。现在许许多多父母无不担心子女的教育。不听家长话、任性骄横乃至于叛逆,是目前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难题。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特色是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而《弟子规》正是以孝为根的家庭教育,它是华族几千年来家教之集大成,素称"开蒙养正最上乘",其精义对儿童品行启蒙教育影响空前绝后。我们的儿童需要孝,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应当精心培养。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我国不得不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家庭形成了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人们出于爱幼的本能,特别是隔代更甚的规律,导致我们的儿童被娇惯、溺爱。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以自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对他人冷漠的人。这对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很不利的。因此,当以孝道为切入点,加强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长大以后才能成为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责任感。成为道德高尚,成就大事的人。
所以,在当今各种利益关系深刻调整、多种思潮激荡的社会转型期,重提"亲亲为大,礼驭为先的孝亲之道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是一件具有积极意义、符合社会和谐发展需要的事情。用现代的思维解析《弟子规》,用它来教化大众,特别是孩子,对于提高社会道德水准、建成和谐社会颇具现实意义。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