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槐松 年龄:71岁
孝,一个不可磨灭的老话题,可又是一个湮灭后重提的新话题。说它老,它是随着中华民族诞生而现身的话题;说它新,它又是在新时期新时代又应有新内涵的话题,这是一个抹不掉的传承话题。
我国的孝文化源于我国最早的生殖崇拜。这种生殖崇拜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母系氏族女性生殖崇拜,这一点,从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红陶裸体女祭祀塑像,可以看出。二是两性同体崇拜,青海柳湾出土的一件人体彩陶壶,可表明母权和父权的斗争。三是父系氏族男性生殖崇拜,这一点,在陕西、甘肃、山东、湖北、河南等地出土的仰韶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中的陶祖、石祖、玉祖和木祖,可以证明。生殖崇拜虽然反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繁殖问题,但也表达了人类发展社会生产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孕育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子嗣和对祖先的敬畏,也是孝文化产生的根基。
孝的初文为" ",象"子"用头承老人之形,《说文解字》说:"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本义是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礼记·祭统》指出:"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这里的"畜"是养,即赡养。这里的"道",是道义、天道、正道。这里的"伦",是理,是道理。从上两处对孝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孝的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自然血缘的层面,一是思想文化的层面。这样,孝从自然层面看,是子嗣对祖先的敬畏,就形成血缘的凝聚力;从思想文化层面看,孝是道德的本源,就形成传统理念的综合性。广而言之,孝,就是氏族内聚力的一种方式,一个组成的部分。所以,孝,不仅是社会道德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自有学校以来,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千多年的夏代就诞生了学校,《孟子》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这说明从夏代开始,学校就开始了伦理教育。《礼记·内则》论及孝时说:"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这说明当时学校里,孝的教育内容是很具体的。到西周时,中国的奴隶社会发展到全盛时期,学校教育也逐步完善,并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不论是国学,还是乡学,都极为重视道德伦理教育。所设科目,除了"六仪"(祭祀、宾客、朝廷、丧纪、军旅、车马)、"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外,还有"三德",即"至德以为道本,敏德以为行本,孝德以知逆恶";又还有"三行",即"孝行以事父母,友行以尊贤良,顺行以事师长"。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全面教育。这种教育中的礼,就是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礼纪·内则》载有实施孝的内容:"八年(即八岁),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有后长者,始教之让。""二十而冠,始学礼…… 行孝悌。"
战国时代,就是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治国的秦,由于变法的胜利,巩固了新的统治秩序,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思想,也逐渐被秦的统治者所重视。秦简《为吏之道》载:"为人君则鬼,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慈,为人子则孝。"这说明"孝"不仅被承认,而且提到了与"忠"相辅的地位。而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孝,就成了历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更不待说了。
在古代,孝的教育内容是很丰富的。周代担负教育任务的"儒","以道得民"(《周礼·天官》),他们"有六艺以教民"(郑玄注);以后首起私学的儒家,在教育中列入了"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儒家的教育思想是在其道德原则指导下实施的,儒家的道德原则的核心是"仁",而"仁"又是"礼"的中心,"礼"的内容包括了忠孝节义。他们尊崇孝,把它提到"本"的位置上予以高度重视,《论语·学而》指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他们重视孝甚于学文,《论语·学而》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历代学校都把孝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国古代孝的内容涉及的方面是很多的。政治上,孝规定了不犯上,不作乱;孝可以引导忠心。孝的实施,实质上是一种参与政治的行为。《论语·学而》指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为政》中也指出:"孝慈,则忠。""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惟政,奚其为为政?"在作人上,孝是作为士的名谓的重要标准,孝也是作为他们经常反思的重要内容。《论语·子路》中指出:"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孝焉。'"《论语·子罕》中也指出:"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在对待父母的态度上,孝规定了要不改变父亲的老规矩,父亲即使有不当之处也不能怨恨,儿子对父亲的过错要隐瞒,对父母要有礼,要敬养父母,时刻关心父母的病痛,对父母要保持和颜悦色,要时刻想着父母的长寿和年高。这些内容,《论语》中都有明确的阐述。什么"父在,观其志;父殁,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什么"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什么"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还有"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还有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惟其疾之忧" 。还有侍候父母"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还有"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对孝的论述,既深刻又全面,后来社会上流行的"孝道"内容,均是从孔子的"孝论"延伸和发展的。
为了贯彻孝之道,历代的教材,都写进了"孝道"的内容。"四书""五经"篇篇都有阐述,特别是《孝经》,这是一部系统论孝的教材。它的"开宗明义章第一"中,一开始就说:"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从理论和实践上强调了孝的意义和教的根本。除此外,还阐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的尊孝行为规范。后来的教材如:东汉班昭的《女诫》,南北朝周兴嗣的《千字文》、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无名氏的《闺训千字文》,唐代宋若莘的《女论语》,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王应麟的《三字经》,明代方孝孺的《幼仪杂箴》、明成祖徐皇后的《内则》、王相之母刘氏的《女范》(又叫《女范捷录》)、王中书的《劝孝歌》、无名氏的《名贤集》、《增广贤文》、程登吉的《幼学琼林》,清代朱用纯的《朱柏庐治家格言》、李毓秀的《弟子规》等,无不写进"孝道"的内容。
孝的教育,在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当然,在很长一个时期,孝却成了封建统治者禁锢人民的思想工具,也成了他们愚弄人民的精神鸦片。他们将孝的内涵无限扩大,并将孝作为忠的辅助工具,将孝推到"愚孝"的地步,使之成为"愚忠"的附属物,以利于巩固封建制度。
从政治上看,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以孝治国。滥觞的汉代,历代继位皇帝的谥号中都有一个孝字,如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一直到孝平帝。他们这样做,就是拉起孝的大旗,让人们对其统治尽忠。《孝经·孝治章第八》指出:"明王之以孝治天下",是为了"祸乱不作","四国顺之"。历代统治者都熟稔此道,直到蒋介石,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也乞灵于孝,祭出孝旗愚弄人民,他宣称"四维八德以忠孝为根本"。所谓四维,即礼义廉耻。所谓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蒋的提倡,是为了培植绝对服从领袖的"力行"精神,即愚忠精神,以挽救其反动统治的崩溃。
从思想上看,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在论及治国方略时,在阐明道德准则时,总是将孝与忠捆绑在一起。贾谊在《治安策》中,先提倡"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再使其成"圣人有金诚者",让"父兄之臣诚死宗庙,法度之臣诚死社稷,辅翼之臣诚死君上,守圄捍敌之臣诚死城郭封疆"。在孝的熏陶下,形成的忠诚之士,贾谊看作是金子一样的人物。此外,《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中明确指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而在其《士章第五》中,也提出"以孝事君则忠。"在其《广扬名章第十四》中,也提出"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进而"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事君章第十七》)"。这种孝与忠结合的思想,就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的伦理基础和"愚忠"的思想基础。
从实践上看,历代统治者打着教化的旗号,广树"孝道"的典型让人模仿,最有名的是长期流传的二十四孝。而二十四孝中不少例子是"以不情为伦纪(鲁迅《二十四孝图》)"的,特别是"老莱娱亲","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鲁迅语)",还有"郭巨埋儿",更是让"我已经不但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鲁迅语)"。虽然如此,二十四孝的人物仍被 奉为楷模。另外,在三纲五常中,提出的"精髓"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此外,还指定父母是唯一正确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有错误是不能讲,更不能揭露的,所谓"子为父隐"。这些虽然都极其荒谬,但传承者的宣讲仍是喋喋不休,而受众则奉为圭臬。与"孝道"配套的,还有官员的任命和人才的选拔。汉代选举官吏有一个科目叫孝廉,并历代因之,至隋诏举贤良列"十科举人"时,还将"以孝悌有闻"列为首项。明代洪武六年(1373),暂停科举后的10年间,朝廷在罗列荐的举科目中,就有孝廉一项。以后一直至清,由科举而中举人者,皆称为孝廉。
知古明鉴,传承有根。回顾孝道教育的沿革和实施,我们不难看出以下几点内容:其一,孝道是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我们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二,孝道是我国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三,孝道的伦理不仅渗透在学校的文化教育之中,还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特别在政治中。
孝的教育,虽然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文化内容,但又形成了封建道德这根精神锁链中的一环。对此的正确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果我们片面夸大孝的封建性,而忽视其人民性,并一概排斥和摒弃,这就等于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洗澡水倒掉当然不足为惜,可把婴儿也倒掉了,就不只是可惜的事了。
建国以来,我们对儒家的教育思想在学术上虽说有一分为二的态度与说法,但在具体行动上基本是谈儒色变的。因此,孝的教育,也就打入了"封资修"的范畴了。纵观建国以来的有关德育教育的内容和理论,都是见孝就紧口,见孝就回避。《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列举的德育内容有十四项:无产阶级世界观教育、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自觉纪律教育、阶级教育、劳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五爱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其中没有哪一个条目中谈到 "孝"的教育。然而在"道德品质教育"中,也从没提过"孝"的教育。虽然如此,老师们在教育过程中,还是凭着自己的良知,进行着无形的孝的教育,不然,《中国百科全书·教育》中哪会有"上海延河中学开展'爱父母 '培养良好品行活动"的照片呢?一张照片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至少可以说明教育工作者们还是重视"孝"的教育的。直到1996年,黑龙江省佳木斯一中,将德育教育落在实处,提出并实现了"五心教育",即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这是建国45年来,第一次明确给孝以适当的位置的提法。此举受到了媒体的积极宣传和广泛的报道,得到了中央的首肯,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21世纪初,随着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思想文化建设也相应迅速发展起来,其中一股国学热潮也迅速澎湃于华夏大地,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也迅速地在世界传播开来,世界各国纷纷建立了孔子学院。这应了20世纪80年代末,一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开会的宣言中所说的内容:"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到2500年前的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机会。"
在这样的形势下,孝道教育也受到了重视,奉行孝道的典型了受到了人们的崇敬,孝道教育也成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于是怎样在继承、批判、发展中传承孝道教育,就成了一项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重要问题了。那么,如何传承孝道教育呢?我认为既要解决理论修养问题,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还要解决实践引导问题。
由于受过左的思潮影响,认为孝道是纯粹的封建思想,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如今恢复了孝道教育,但如果认为过去的孝道内容应全盘复制,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根据对时代特点,吸取其精华,去除其糟粕,注入新的内涵。
孝道,是家庭凝聚的一种胶合剂,家和万事兴,指的是家庭的发展,家和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敬、妇顺,孝是家和的重要内容。而家庭是社会细胞,国家、国家、先有家才有国,如果说家和万事兴,我们也可以推而广之,家和国家兴。从这个意义上讲,孝道,也可以说是社会、民族、国家的一种胶合剂,它具有凝聚力。今天,我们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就不可排斥孝道教育。
孝,究其实质,是一种显示血缘关系的爱老行为,任何扩大或缩小其内涵的解释,都是不对的。然而,孝的核心却是一个爱,如果将爱予以延伸,如爱国家,爱他人,那又另当别论了。但这种爱,除了爱子孙外,从理论上讲,不是血缘关系的爱。虽然如此,我们提倡孝时,并不排斥隐于孝中爱的拓展,只是不要将孝的爱与其他的爱混为一谈。如果混为一谈,再来谈孝就毫无意义了。
孝的教育是寻根的教育,孝的教育是文化回归的教育,孝的教育是培养人恩义、情义的情感教育,孝的教育是伦常大道教育的一个方面,孝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的基础,孝的教育是维护良好社会伦理秩序的根本。一个人对父母恩断义绝,还能指望他爱其长上,爱其族人,爱其民族,爱其国家吗?一个人对父母恩断义绝,就会形成以利害为取舍的价值观,随之而来的往往就是见利忘义或忘恩负义,这样的人就只能成为破坏社会和谐、扰乱国家稳定的害群之马。
今天重提孝道教育,完全符合党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的表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理想、重道德优良传统的继承,是促进社会和谐、民族进步、国家稳定的有力措施。经济虽是基础,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不可忽视,特别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时,忽视了思想文化和道德伦理的教育和相应发展,就可能导致物质文明的停滞或倾覆。
孝道,是讲孝的道理。古人对孝道的解释大体上是不错的,孝就是"善事父母"。孝就是赡养,孝就是尊敬父母,"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就是"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孝就是"色难(《论语·为政》)",即尽孝难得的是经常保持和悦的脸色;孝就是"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对父母长寿),一则以惧(对父母年高)(《论语·里仁》)"。这些都是孝道的精华,也是我们今天可以拿来作为行为规范的。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这样认识:孝的表现,不只是个赡养问题,俗语说的"种谷防饥,养儿防老",只说对了一半。特别是今日已进入小康社会的中国,养儿防饥寒应该说已不成问题,现在成为问题的是,很多父母陷入空巢的精神饥寒。因此,孝道教育中精神层面的教育就更为突出了。
今天,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的呵护,近于受宠,他们在理所当然地接受呵护时,在观念上形成了"自我中心"的优越感,好像自己就是太阳。因此,学校的孝道教育,首先应处理为一种人性的归附,就应该从破除"自我中心"开始,引导学生以修身为根本。如让学生从记住父母生日开始,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分担父母的负担;父母有病要经常问候,多和父母交流叙家常;对父母讲礼貌,和颜悦色;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让父母担心。在措施上,学校可让学生将父母的出生日定为"报恩节",每月定一天为"尊亲日",每年评选一次"感动校园的十大道德模范",其中应有讲孝道的模范。另外,孝道教育的形式也应多样化,说教是一种,我们可以编写一些校本教材来宣传讲孝道,但不能限于此种,还应借助各种文艺形式,各种手工形式,甚至网络形式,让孝道教育变得生动活泼。
小河充溢大河满,江川宽广大海阔。孝道教育是爱的教育的一种,因此,应将孝道教育纳入爱的教育的大范畴中。孝道教育又是道德伦理教育中的一个方面,因此,也应将孝道教育纳入道德伦理教育的全局中。只有这样,才是全面深入地传承孝的德育功能。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