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的文化思考
发布时间: 2010-08-31 17:42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提要:本文从大文化的视角出发,来考察"孝"的本质,界定"孝"文化以及"大孝"的概念;文章指出,"孝"是一种文化范畴,它含盖着文化中"情"与"理"两大要素,它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分支,它是家族血亲文化的基本内容;文章指出,"孝"对拓展生命价值以及建构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意义;文章指出,"孝"文化的特性以及优化"孝"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一、 "孝"的文化属性
众所周知,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特性,任何生物(包括灵长类高等动物)都没有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是人的标志,人是有文化的主体。通常所说的"人是万物之灵",人就灵在他有文化。
因此,在超越百种的文化定义中,有一种最易于被人接受的说法便是,所谓文化,就是人化。
所谓人化,就是按人的意志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行为和结果。人化外在世界,包括人化自然界和人化社会界。人化自然界的结果,产生了城市、乡村、工厂和矿山以及种类繁多的人工造物等,产生了物质文化、创造了物质文明;人化社会界,产生了政府、机关、企业、学校、社区以及法律、法规、道德等,产生了制度文化、创造了制度文明;而人化内在主观世界,改变了人的自然属性、知识素养和道德观念等,则产生了精神文化、创造了精神文明。
那么,"孝"与文化有什么关系呢?"孝"的本义是对血亲(父母)的崇敬与关爱。这种高尚的情感,是人类后天的习性,是人化自身的一个重要成果,它属于文化的范畴,具有精神文化的属性--人性。
如前所述,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特性,同样,"孝"也是人所独有的特性,其它任何禽兽都没有孝心。尽管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等行为,与人的孝行有些类似,但那不是自觉的行为,而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弱肉强食"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其中还不乏残害血亲的事例。
在本人的家乡,有一种叫做"虎皮喇"的山雀。这种鸟体量比麻雀略大一些,黄羽毛儿,白眼圈儿,春天跳跃在绿树草丛之间,扑捉虫蝶喂养幼雏,个个都是悉心关照后代的好父母;可是,等到幼鸟长大,它们父母的厄运也就来临了。有人亲眼目睹虎皮喇啄食父母的情景,那场面近乎于野蛮宗教的仪式:只见两只父母鸟并排站在同一条树枝上,它们的嘴紧紧地叼住头顶上另一条树枝,它们就这样甘心受刑、闭目等死;这时,矫健的子女鸟,个个如狼似虎,上下翻飞,呱呱乱叫,争相啄食父母,每叨一口,引起一声惨叫……直到把受难者的皮肉全部啄光,把两颗牙关紧闭的鸟头,依然留在树枝上……
这种惨不忍睹的悲剧是生物的兽性所使然。那么,人有没有类似的兽性呢?我想到了当今社会不乏其例的啃老族。他们的行经与虎皮喇啄食双亲的暴行,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并无性质上的不同。后者啄食双亲的皮肉,前者"啃"食父母的血汗钱,都是贪得无厌的兽行。
其实,人类社会存在着这种徒具人形而乏人性的"畜生"并不奇怪,因为人原本就是生物群落中的一种,人之初也是充满兽性的"畜生",只是在后天的学习中,使兽性衰减、使人性递增,最后演变成人兽两性混杂、人性比例略大的"人"。人的"孝"与"不孝",就是衡量人性与兽性配比的一个尺度,自然也是人的文化修养的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文化程度,并非是通常履历表中填写的受教育的程度。诚然,这种文化程度与受教育的程度有关,但两者又不是一回事,事实上,一些学历很高的恶人,依旧是兽性十足的畜生。这里所说的文化程度,就指人性化的程度,是一把衡量被称为"人"者的尺子,量度他到底与禽兽拉开的距离有多大?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更像一个"人"?对此,一个"孝"字,可成为一种重要的判据。
如前所述,文化的概念,与人化有关;而文化的类别,又与人化的对象有关。从人化的对象,可以把文化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最近又提出了生态文化)等几大类型。这只是对文化类型的粗略区分,而不是精确地细化。以社会为人化的对象,使社会上人际关系更臻于人性化,这样产生的文化可概括地称为社会文化;但社会的结构很复杂,有机关、学校、企业、社团和家庭,等等,因此,也就相应地产生了各分支文化,如机关文化、学校文化、企业文化、社团文化和家庭文化,等等。
在家庭中,调整亲子关系的文化,可称之为"孝"文化。"孝"文化的本质,就是基于人情和事理,对双亲态度和行为的人性化,"这是源自人类血缘亲情的至真至爱,其表现就是敬爱父母,其内因就是一颗感恩之心。只有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心存感激,才能焕发出敬爱之情。否则,"孝"就无从谈起了。
二、"孝"文化的价值
"孝"文化,不仅可以提升人的品格,而且还可以传承和拓展人的生命价值。人的生命价值,可粗略地理解为,人对家庭、社会和事业的贡献。
这种贡献可以体现在物质、制度和精神等层面,它是通过人的思想和行为来实现的。人的思想和行为与人的文化,有着如影随形般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可以说,人的思想和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文化。人的所思所想,人的一言一行,都在展示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穿衣有服饰文化,甚至连上洗手间,也有厕所文化……总之,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文化行为,人的一切贡献,都是文化贡献。因此,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便是:人的生命价值,就是人的文化价值。
人的生命有限,但是人的生命价值却是无限的。这是因为人的文化影响,不仅体现在生前,而且还延续到死后,甚至有些名人巨匠的影响,与山河同在,与日月争辉,永垂不朽。社会名流是如此,那么,名不见经传的平民百姓,是不是就"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般地"人死灯灭"了呢?是不是人的生命痕迹,就随肉体的死亡而寂灭了呢?不是的!人的生命价值(文化价值)往往在孝顺子女那里得到了传承和拓展。广为流传的"子承父业"、"继承遗志"、"发扬传统"和"光耀门庭"等成语,都表明后人从敬重长辈出发,在先人文化的基础上,再创辉煌的"孝"心和壮志。中国历史上许多名牌小商品,如天津狗不理包子、四平李连贵大饼、王麻子剪刀和董氏药膏等,所以常胜不衰,就是以孝敬的行为来传承和发扬的。
个人的"孝"不仅能在家庭内部,传承和拓展父母双亲的生命价值,而且还能把个人的"孝"扩大到社会,使它具有群体的集合效应,从而导致整个民族对先民的敬重。中华民族素有尊祖和法祖的传统,正是这种牢不可破的"祖宗"情结,把海内外的炎黄子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维系着祖国的完整统一,延续着五千年传统文化表里如一,使华夏的文明连绵不断、源远流长。
这种全民族世代相传的孝敬先民的品行,可称为民族的"大孝"。正是这种"大孝"传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独具文化特色,建构了和谐统一的"儒雅之国"和"礼仪之邦"。
如果说民族的"大孝",在时间维度的纵向作用,是书写着一部国家统一、传统连续的文明史的话;那么,它在空间维度的横向作用,就是构建一个把祖国视为母亲、把国家建设视为家业,团结奋进的和谐社会。
个人的"孝"扩展成民族的"大孝",存在着一脉相承的递续关系。这可用爱国与爱乡作类比。长期旅居外海的游子,他们一向把思乡与怀国联系在一起。童年时,房前一片杨柳林,屋后一段竹篱笆,都可能成为他们魂牵梦绕思乡怀旧的对象,并由此联想到祖国的名山大川,由乡愁扩大到忧国,由爱家乡拓展到爱祖国。
由个人对自家父母之"孝",发展成民族的"大孝", 大体也经历着同样的由近及远的情感放大的过程。这对孝敬父母、心地善良的后生来说,是一件顺章成理的事情。他们由自家父母的可亲、可爱和可敬,联想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博爱和大爱,进而推及到普天下谁人不是父母所生?谁人不是父母所养?于是孝心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升和放大。
三、 "孝"文化的特性
文化是人的灵魂。人所以有多重特性,是因为文化具有多重特性。由大文化派生出来的"孝"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继承性
从古至今,"孝"文化有许多固定不变的内容,世代相继、辈辈传承,体现了文化的继承性,比如,对丧失劳动能力老人的赡养,对体弱多病父母的看护,对过世双亲的安葬和祭奠,等等。
2、流变性
作为传统文化一个组成部分的"孝"文化,也像总体传统文化一样,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今人对"孝"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不能骸骨迷恋全盘接受,比如,在子女婚姻大事上,应该彻底废除父母之命的包办陋习;应该铲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陈腐观念;应该克服"父母在不远游"的没出息思想,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孝"的内容也要不断地更新,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流变性。
3、阶段性
在人的一生中,"孝"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不同年龄段具有不同的行孝内容,比如,青少年时期,人生阅历较浅,知识经验不多,应该虚心听从父母的教导,做个顺从听话的好孩子;成年时期,经营小家,打拼事业,工作繁忙,但不要"娶了老婆忘了娘",要常"回家看看",主动与父母亲近;初老时期,正处于事业颠峰期,为人处世和事业成就,往往都超过父母当年,呈现出"青出于蓝"的优势,而此时的父母(如果还存活于世的话),正处于人生的衰老期,一些老年人心理病也不期而至:任性、不听话,耍"老小孩"脾气等,这些与老俱增的毛病,起初使子女失望,继而使子女厌恶,此时,亲子关系进入了很难相处的危险期,需格外小心,不要对"老朽"的双亲,有丝毫不敬的言行;再往后,就要进入耐心赡养老人的反哺期,此时离父母大去已为期不远,一定要耐心再耐心,万不可在尽孝问题上,做出老人死后追悔不及的错事。
归纳人生行孝的四个阶段,可概括为四个字,即:顺、亲、敬、养,也就是孝顺、孝亲、孝敬和孝养。
4、互动性
不言而渝,子女是行孝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就是被动的接受孝道的客体。常言道"父慈子孝",这说明对长辈表示敬爱的"孝",它是以父母对晚辈的慈爱为前提的,真心实意的"孝",一定是亲子双方情感互动的效应。对"棍棒下出孝子"的教育理论,我一向是不敢苟同的,贾政与贾宝玉式的父子关系,绝对不利于培养自觉地遵从父命的孝子,这种令晚辈胆战心惊的猫鼠关系,只能培养出阳奉阴违的"逆子"。
四、"孝"文化的优化
文化既有种类之分,又有优劣之别。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算得上优秀的文化呢?文化的优劣取决于两个要素:这就是"情"与"理"。
所谓"情",就是通常所说的情感,这里指的是物情与人情。物情是对自然造物和人工造物的情感,包括对大自然的生态系统,日月星辰,山川大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的情感,也包括对人工自然城市、乡村、工厂、矿山的建筑、设备以及人工产品的情感。人情是对人类的情感,既包括熟人(亲友)和陌生人(社会人群)的情感。情感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具有悲天悯人的菩萨情怀。
所谓"理",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这里指天道和公理。天道也称天理,就是大自然的规律,是数理化、天地生研究的对象;公理也称社会公法,即社会每个成员人人都应该恪守的法律、法规和道德。理性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具有高度的科学精神,遵守自然规律和社会章法,不循私情,求真务实,讲究效率。
现在,该回答什么是优秀文化的命题了,可以这么说,凡是既合情又合理的文化,就是优秀的文化。综观文化发展史,古今中外几乎没有一种情理兼备、又恰倒好处的优质文化。东、西方文化,都是偏执一端的畸形文化。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重理性轻感情的文化,这种文化虽然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但是,却造成了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亲情的缺失;而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又是一种重情感轻理性的文化;这种文化有利于强化社会道德,密切亲属关系,但却阻挠了科技的进步和物质文化的发展。文化中"情"与"理"的比例关系,除了东、西方大区域间的巨大差别外,就是在同一个国家内,城乡之间也有明显的不同。一般说来,城市文化更趋于理性,而乡村文化更重视情感。
"孝"文化的优化,自然也离不开"情"与"理"二字。正如前面所说,"孝"文化的本质,就是基于人情和事理,对双亲态度和行为的人性化,其表现就是敬爱父母,其内因就是一颗感恩之心。
这种重情感的孝道,正是高扬理性的西方文化所缺欠的,也许西方根本就不知"孝"为何物。不过,不管西方到底有没有"孝"的概念,但是,肯定存在着对父母双亲的情感和态度的文化,那种文化自然也难脱西方理性文化的情感匮乏的窠臼。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家庭的亲子关系,也打上了理性的烙印,抚养子女也被规范成律条,子女年满十八岁那天,父母立即终止抚养义务,让其走向社会自谋生路。所以,总统的子女与失业大军站在一起去领社会救济款,在西方并不是令人惊讶的怪事。既然父母无情,也就难怪子女无义。在西方子女似乎只有法定的继承权,而几乎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一般说来,走上独立生活的子女,对父母是不闻不问、不管不顾的,甚至有的年老多病的父母孤独地死在自己寓所里,子女们竟全然不晓,最后只好让警察来收尸。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整个社会虽然法度严整、纲纪有序,但是,人际关系淡薄,人情冷漠,在人如潮涌、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中,依然使人有一种如旅荒漠、举目无亲的孤独,有一种精神无依无靠、情感无家可归的落寞。这是一种讲公理而不近人情的糟糕文化。
如果说,在西方亲子文化中,显得情感太淡薄的话;那么,中国式的以"孝"字当先的亲子文化,又显得情感过剩,使人感到有些"腻味",有时使人招架不起,甚至影响了工作和事业。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情轻理密切相关,在文化成分中理性不足(缺乏科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致命的弱点。中国的"孝"文化,自然也存在着这种弱点。因此,今后优化"孝"文化的途径就是,适当地将科学精神熔铸在亲子关系中,从而创造出独具特色、情理兼备的优秀"孝"文化,并使之成为中华儿女人伦情感的载体,传承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火炬,维系家庭和睦、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祖国统一的纽带,美化人类心灵、装点精神家园的一块瑰宝。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罗大伟)
关键词: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