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论文

更多

论早期人类的孝意识与孝行为

发布时间: 2010-08-31 17:43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作者:李仁君

  【内容摘要】孝是人类内在知恩、感恩和报恩之情的外在显现,是一种道德自觉,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早期人类所表现出来追念先祖和物质赡养父母,是孝意识在行为上的不同表现。真正的孝,是孝意识和孝行为的统一体。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孝意识支配下的各种孝行为的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早期人类    孝意识   孝行为
  孝是人类的一种美好情感,是人类对生命给予者、对生活养育着、智慧授予者、能力培养者的无限崇敬和报恩意识的表现。这种报恩意识在动物群类中就可以找到雏形,它是生命意识和生存意识的本能冲动,早期人类的孝意识就是从动物的报恩意识进化而来的。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早期人类的孝意识还难以表现在实际行动上,即使有孝的行为,也只是个体行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条件改善后,孝的意识才逐渐向孝的行为转化。同时,物质文明极大地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发展,随着原始宗教的产生和文字的出现,人类的孝意识和孝行为最终走向了统一,人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伦理也由此确立。
  一、动物反哺本能与人类孝意识的萌芽
  从猿到人的生物进化历史过程中,人类的意识也在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进化。众所周知,动物具有"反哺报恩"的本能(以下简称"本能"),这种本能是一种"自然"之行为,是一种纯感性的情感。人是由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的高级动物,人类的孝意识正是动物进化过程中在意识领域中的一种产物,人类孝意识的雏形是动物的本能,只不过,它比动物本能更高级一些,那就是它不再仅仅是一种"自然"之行为,还是一种包含理性因素在内的"自觉"之行为。
  动物"反哺报恩"本能及其"自然"特性。
  古代关于动物"反哺报恩"的故事很多,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乌鸦反哺"和"羊羔跪乳"的故事。《本草纲目·禽部》载:"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西晋学者束皙在《补亡诗》中也说:"嗷嗷林鸟,受哺于子",苏辙的诗歌《次韵宋构朝请归守彭城》也提到:"马驰未觉西南远,鸟哺何辞日夜飞。"就是说乌鸦由母鸟养大,在母鸟衰老不能觅食时,小乌鸦便衔食喂母鸟,以为回报。我国古训《增广贤文》中曾提到:"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传说在羊妈妈百般呵护下的小羊,对母亲说:"妈妈,您对我这样疼爱,我怎样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羊妈妈说:"我什么也不要你报答,只要你有这一片孝心就心满意足了。"小羊听后,潸然泪下,"扑通"跪倒在地,表示难以报答慈母的一片深情。从此,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着,跪着吃奶是感激妈妈的哺乳之恩。类似这样的故事,古书中还有很多,比如《淮南子·览冥》中隋侯之珠、南朝宋东阳元凝《齐谐记》的昭之救蚁、东晋陶潜《搜神后记》的毛宝放龟、南朝宋刘敬叔《异苑》的象牙报恩、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华阴黄雀》的黄雀衔环、唐戴孚《广异记·张鱼舟》的猛兽致豕;还有《聊斋志异》、《搜神记》、《齐谐记》、《异苑》和《广异记》等志怪之书中有此类记载;就连有些史志中也有记载,如《南史》、《北周书·孝义传》、《明史·孝义传》等等。
  无论古籍、志怪,还是史志,古人记叙的动物"反哺报恩"的感人故事,都是想劝戒人们,动物尚且知恩、感恩、报恩,何况人呢?当然,动物"反哺报恩"只是动物的本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是一种纯感性的本能。按照进化论的观点,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总遵守"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但是在那些具有亲子养育关系的物种或者由扩大了的家族组成的社群的物种之间,是存在"利他主义"原则的。对于动物而言,爱敬母亲、回报母爱都是一种本性,是一种"利他主义",就像曹芳林先生说的那样:"这种爱敬是自然的、真纯的、朴拙的,非外力强加的非常可贵的感情。" 曹先生还引用英国珍妮·古多尔的《黑猩猩在召唤》一书讲述的:黑猩猩是人类亲缘关系最接近的高等动物,发现在黑猩猩的群体中,就是实行杂乱的性交关系。但是他们母子间的线索很清楚,长大了的公猩猩也不会与其生母发生交配关系。总结来看,动物具有感恩反哺的本能,这种本能主要有以下两个主要特性:一是反哺报恩是一种本性,这种本性这是一种自然法则;二是这种本能是一种"自然"之行为,是纯感性的情感,不外加任何理性因素。人也具有"反哺报恩"的本能,但这一点却与动物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夏宗经教授认为:"不论任何动物,只要在天赋上有一些显著的社会性本能,包括亲慈子爱的感情在内,而同时,又只要一些理智的能力有了足够的发展,或接近于足够的发展,就不可避免地会取得一种道德感,也就是良心,人就是这样" 。夏教授虽然没有说明人为什么具有天赋的社会性本能,但是他看到了人类的道德(在这里主要指慈孝)与动物的本能有着本质联系和不同区别,这一点,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根据上述文字,笔者认为,动物的这种本能在本质上与人类孝意识相同,换句话说,动物本能是孝意识的原型,是孝意识形成的自然、生理和情感的基础和起点。
  从动物本能和人类孝意识的区别上看,孝意识是动物报恩本能的一个理性和高级发展阶段。说的具体些,就是动物本能是一种"自然"行为,孝意识却是"自然"基础上的"自觉"行为。那么"自然"是如何发展、进化到"自觉"行为的呢?在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正确理解两个词语的定义。
  自然:"天然;非人为的。" "自然指相对于人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也指非人为的本然状态。"
  自觉:"内在自我发现、外在创新的自我解放意识。是人类在自然进化中通过内外矛盾关系发展而来的基本属性,是人的基本人格。"
  通过"自然"与"自觉"的定义,不难得出这样的理解:动物本能具有天然性,不带有"人"的理性特征;道德(这里主要指孝慈)是人类在自然进化中形成的一种特有属性,是人类的一种自我意识。
  下面我们来看看人类是如何形成"自觉"的孝意识?
  达尔文进化论认为在自然界中某些动物具有一定的合群性本能,即社会本能,比如: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获得快乐、面对危险发出警报、采取各种方式保护或者帮助同伴等等,人类就天生具有这种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社会本能,人类道德品行产生的自然根据就存在于这种社会本能中。他说:"种种社会性的本能--而这是人的道德组成的最初的原则--在一些活跃的理智能力和习惯影响的协助之下,自然而然地会引向'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一条金科玉律,而这也就是道德的基础了。" 这些合群性本能,还有其它动物也具有,为什么其它动物没有形成"自觉"呢?回答这一问题的是马克思,他说:"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分开来。" 劳动在人类道德产生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像彭柏林教授说的那样:"归根到底,正是劳动使人成为道德的主体,促成了人的道德需要,创造了道德产生的必要性和动力。生产劳动是道德得以起源的社会基础和决定因素。" 在生产劳动中,人自身的身体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人的手足、大脑和感觉器官。大脑的发育使得人对于外在的东西有了"印象",长期以往,这种"印象"在量上和质上不断地积累和提高,人类便产生了最初的意识。
  人类原始意识的产生后,人的"报恩"就不再完全是"自然"行为了,而是基于此的"自觉"行为。人类开始意识到:从小都有一个人(母亲)在爱护着自己,当遇到危险时,她保护着"我";当饥饿时,她拿东西给"我"吃……这种意识一直伴随着"我"长大,长大的"我"对这个人依然是崇敬和爱戴的,所以,报答她是理所当然的,这就是人类最初的孝意识。人类的孝意识从根本上将,也是一种"知恩、感恩、报恩",但与动物不同的是,此时的人已经是一种理性的动物,《尚书》上说:"惟人,万物之灵"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作为天地间最高级别的生物,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是理性的存在。人类孝意识是人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尽管父母(这里主要指母亲)"施恩"也并非是为了"图报",但自觉的报恩却是每一个人应该做的,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就连动物也不如了。所以,人类孝意识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就开始萌芽了。
  二、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孝行的物质基础
  孝意识属于意识范畴,孝行属于实践范畴,孝行的产生有其深厚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渊源,它是中国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定产物。《说文解字》释孝:"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充分说明孝不仅仅局限于对父母的精神赡养方面,还包括物质赡养等行为方式。
  从原始社会"人吃人"现象来看,在物质生活水平低下的时代,物质赡养老人的孝行难以实现。原始社会里,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难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为了维持个体的生命和种族的延续,甚至发生过"人吃人"的现象。世界著名的古史专家摩尔根曾经在他的《古代社会》中论证:从近代世界各地遗留的少数原始部落的生活状况,就可以了解现代文明人远古祖先的生活状况;原始部落多有食人习俗,可知文明人的祖先也曾有食人的习俗。 黄叔娉所著的《中国原始社会史话》一书曾记录:"北京人化石有一个令人注意的事实,即头骨发现得很多,而躯干骨和四肢骨却很少,而且大部分头盖骨都有伤痕……很可能,远古的北京人有食人之风……"又说"人吃人,在现代人看来是极为野蛮、可怕的行为,但在原始人的心目中却是十分自然的事,吃掉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者,解除他们坐以待毙的恐怖,正是合乎道德的义举。"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的分子生物学家马拉教授通过对一块1150 年前的人类粪便化石的化验,表明早期人类有人吃人的现象。
  原始社会部落迁徙现象也说明物质赡养老人的孝行不能实现。由于生存需要,原始社会部落经常迁徙聚居地,过着"流浪"式生活。《韩非子o五蠹》就曾有远古人类"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的记载,就说明原始社会人类"居无定所"。受物质条件的限制,原始社会(特别是旧石器时期),当老人体力衰弱,不能从事渔猎、采集活动,成为社会的累赘时,就无存在的必要了。据有关资料表明:在爱斯基摩人当中,当老年人过于衰弱而不能养活自己时,就会在部落迁移时滞留下来,用这种方法'自杀',其孩子则接受了在食物缺乏时老人不应成为负担的文化观念,促成了父母的死亡。 这种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社会物质条件受到限制,而人类依靠自身能力难以满足物质需要造成的。所以,在原始社会劳动成果微之甚微的条件下,要谈孝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新石器初期,也就是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转型的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主要表现在劳动工具的改进,弓箭的使用和金属工具的出现。使用工具的改进,改变了原始的落后的生产方式。特别弓箭的广泛使用,使人们在狩猎时,可以捕获更多的飞禽走兽,除了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外,尚有剩余。《吴越春秋》中的《弹歌》记载:"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使用弓箭、获取猎物的先进狩猎场面。金属工具的使用,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过着定居生活,进而发展了畜牧业。《易经》中记载的歌谣:"女承筐,无实;士邽羊,无血。"反映了当时人们剪羊毛的劳动场景。在生产力水平相对发达的新石器时期,孝的产生有了较为充实的物质后盾,孝行具备了的现实可能性。
  孝行是古代社会生产经验传承的需要。众所周知,古代社会里,特别是文字产生和大量使用之前,社会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和传承受到极大的限制。对经验的崇拜是当时社会生产的需要,也是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老人在生产经验积累方面占有巨大的优势,对经验的崇拜构成子女或晚辈对父母、祖先之孝行的内在动因之一。张刚先生曾指出:"所以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中国先民们在种植、收获、狩猎等各方面,除了祈求天神、祖先的帮助之外,是仰仗老人的阅历与经验;老人在农业社会中一直都享有较高的威信与地位。这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就自发形成了尊老、养老的习俗和道德,从而为中国传统孝道的产生、发展、延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很早就是一个农业国,长期较为固定的农业生产需要有丰富经验的老人作指导。生产经验和血缘亲情仅仅地把氏族或个体家庭团结起来,从而有效地促进农业的发展。社会物质资料的丰富度是"事生"的孝行从理想到现实转换的决定性条件。
  三、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人类的觉醒"
  何谓图腾崇拜?图腾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一种最早的宗教信仰。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天生物有着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此物(多为动物)即成为该氏族的图腾--保护着和象征(如熊、狼、鹿、鹰等)。图腾往往为全族之忌物,动植物图腾禁杀禁食;且举行崇拜仪式,以促进图腾的蕃衍。
  图腾崇拜产生的原因。首先,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原始人类认识世界能力有限的结果。生产力水平决定意识,原始社会生产力决定原始人认识能力的低下。原始人类对自然现象的变化莫测难以理解,他们认为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控制着这些现象。如"古人把菊花看做'日精'" 这是对太阳的崇拜的表现。其次,图腾崇拜是原始人为了增强群体意识、凝结人心同大自然作斗争的一种结果。原始社会,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能够生存下去,原始人只能依靠群体的力量,而对某一图腾的共同崇拜在客观上起到了凝聚个体成群体的重要作用。第三,图腾崇拜是亲属血缘认同的现实需要。母系氏族社会是图腾崇拜最繁盛的时期,"知母不知父"是母系社会的显著特征,父系血缘不确定的条件下,通过图腾崇拜强化了氏族亲属血缘的认同。
  从总体上看,图腾崇拜的产生是原始人为了增强群体意识、强化氏族亲属血缘认同的客观需要。从这一点上充分说明,图腾崇拜与原始先民的孝意识息息相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人认识能力的提高,这种以自然特性为主的图腾崇拜便逐渐向以人文特性为主的祖先崇拜转变。
  祖先崇拜是以祖先亡灵为崇拜对象的宗教形式。祖先崇拜最初始于原始人对同族死者的某种追思和怀念,它是由图腾崇拜过度而来的。随着父权制的确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制度趋于明确、稳定和完善,原始先民逐渐有了其父亲家长或氏族中前辈长者的灵魂可以庇佑本族成员、赐福儿孙后代的观念,而这种祖先崇拜比图腾崇拜更直接、更现实,由此一些祭拜、祈求其祖宗亡灵的宗教活动也就产生了。如《山海经》中关于女娲形象的塑造就是祖先崇拜的结果:"炎帝少女,名曰女娲。女娲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东海。" 女娲造福于氏族或部落成员,所以被誉为"创世神"予以崇拜,这种崇拜、祈求和追念是一种孝行的表现,也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体现。
  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是人类由对象意识向自我意识的重大转变。从本质上讲,图腾崇拜是一种自然崇拜,原始先民对刮风下雨、日落月升、四季更替等自然不能科学地做出解释,他们认为在宇宙间有一个至上神为主宰,日月风雨等为臣工使者的神灵系统,严格地管理和支配着人间一切,于是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无限敬畏、顶礼膜拜、恐惧屈从等。他们关注的是自然现象的莫测变化,关注的是自然对人类的主宰,还没有意识到人对自然的主体能动性,而祖先崇拜正是人类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说明人类意识已经实现由对象意识向自我意识的转变,这是人类的一次伟大的"觉醒"。从对象意识到自我意识的转变过程中,人类"报本返始"的孝观念开始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对祖先的崇拜、追念和祭祀等宗教活动就是孝行的具体体现。
  四、"孝"字的产生与孝行为的原始宗教色彩
  关于"孝"字产生于什么年代?学术界存在不同意见。但概括起来说,就是两种不同解释。一种观点认为甲骨文中就有"孝"字;另一种观点认为甲骨文中没有"孝"字,"孝"字最先出现在金文中。比如段渝在《孝道起源新探》一文中认为:"甲骨文中有一个'孝'字,见于《金璋所藏甲骨文卜辞》,收入《甲骨文编》卷八·一O,作□形,其形体与西周金文和小篆大致相同。"
  而舒大刚教授则主要从金文"孝享"连用中去解释孝的原本含义,他认为:"历考已发现的殷周金文,商器无'孝'字,周器自恭王以后则累见。" 高成鸢教授也认为:"作为伦理规范的'孝',迟至西周才形成。甲骨文中还没有孝字。"
  从甲骨文所谓"孝"字来看,它与金文中"孝"字虽然在形体上大致相同,但两字也存在较大差异,前者中间没有"人"字形,而后者则多出一个"人"字形。所以从字形上的差异来看,甲骨文是否存在"孝"字,这需要作进一步考证。"孝"字的产生最迟可以推至殷周时期,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孝"字的原义与早期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胡适曾在《说儒》一文中说到:"看殷墟出土的遗物与文字,可以明白殷人的文化是一种宗教的文化。这个宗教根本上是一种祖先教。祖先的祭祀在他们的宗教里占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丧礼也是一个组成部分。" 殷周时期,对宗教的重视是一个普遍现象,祖先崇拜构成这个时期文化现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孝"字的正式产生就是这种文化背景孕育下的结果。所以"孝"字的原义一开始就与宗教色彩有着密切的关系。舒大刚教授甚至认为:"从西周金文、《诗经》、《仪礼》等较早的上古文献看,'孝'字的本义并非'事亲',甚至也还不是'事人',而是'敬神'、'事鬼'的宗教活动。这一意义上的'孝'字,与中国上古时期'祭必有尸'的习俗有关。从字形上看,'孝'字上部象尸,下部象行礼之孝子。" 舒教授从"孝"字的字形以及实例证明《说文解字》释孝"善事父母者"是"孝"的发展意义。
  宗教意义上的"孝"与伦理意义上的"孝"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对生命的赐予者和庇护者的知恩、感恩和报恩之情。古代人们对于"我的生命来自父母,父母的生命又来自他们的父母"这一问题的不停追问,对生命不断地追本溯源,对先祖的感恩在情理之中。《周易·萃卦》卦辞曰:"萃,享,王假有庙,利见大人。"《彖传》曰:"王假有庙,致孝享也。""致孝享"就是拿出供品来孝敬先祖,以表示追念。这是一种宗教行为,它体现的是生者对死者的感恩之情,并通过祭祀宗教活动来报答恩情,追念和祈求使祭祀者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如果说"善事父母者"是直接的"孝",是"事生",是"第一生命"崇拜的"孝",它更注重现实关怀;那么"致孝享"则是更高形式的"孝",是"事死",是"第二生命"崇拜的"孝",它更贴近终极关怀。所以《论语》中记载孟懿子向孔子问什么是孝时,孔子回答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事生"和"事死"是孝的两种不同形式,它们表达的都是感恩和报恩之情。从"孝"字的产生来看,在当时,"孝"的行为更倾向于宗教活动,这是其时的文化背景决定的。但这种孝的宗教行为也是生命血缘情结的体现,是人类孝意识在现实中的一种实践表现。
  综上所述,孝是人类内在知恩、感恩和报恩之情的外在显现,是一种道德自觉,而不是外在强加的。而人类意识由以对象认识为主的认识结构逐渐向以自我意识为主的认识结构转变过程,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正是人类孝意识的觉醒,它在人类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孝"文字产生于殷商时期,深厚的原始宗教文化是孝文字产生的文化背景,所以从"孝"的原义看,殷商时期的孝行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祭祀、追念祖先是"事死"。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过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物质资料的丰富度是"事生"的孝行从理想到现实转换的决定性条件。由此看来,我国原始社会后期向奴隶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中,"孝"也完成了从意识到行为的过渡。不过,此时的孝行还是一种零散式的、自由式、随意式的实践活动。对古代孝的历史反思,将孝意识和孝行为结合起来,并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使"孝"具有高度抽象的哲学意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是由儒家先圣孔子来完成的。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罗大伟)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