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来凤县三胡乡石桥村杨梅种植科普示范基地
申请单位:来凤县科学技术协会
申报类别:绿色果树标准化栽培技术
实施地点:来凤县三胡乡石桥村
申报时间:2009年9月22日
项目实施村基本状况:
1、书记:陈军,联系电话:13986852012。2、基本情况:全村366户,1378人,总面积6平方公里,杨梅970亩;以水稻、杨梅、牲猪养殖为主要产业;年人均收入2286元。3、科普情况:(1)、常年聘请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林业局的技术员为技术指导,定期为农户作技术培训。(2)、村里成立了“科普协会”和“杨梅专业技术协会”,建有科普站并设置了“科普宣传栏”,配有4名科普宣传员,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对农户进行科普宣传。
项目主要科普示范辐射作用:
科普示范基地建成后,可提高农民种植杨梅的积极性,杨梅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得以推广,可使三胡乡的3万亩杨梅基地的生产管理水平整体得到提高;水土保持效益明显,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减少自然灾害,促进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农村文明程度。
来凤县及周边地区有近10万亩的杨梅适宜生长地区,项目建成后,可发挥巨大的带动作用,形成庞大的地区性产业支柱,除能带动三胡乡18个村以外,还将对全县3个乡镇以及本省咸丰县、重庆市酉阳县起到辐射作用。将为项目区内外的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开拓一条新的路子。
预期效果:
在石桥村建立500亩杨梅科普示范种植基地,制定了杨梅种植技术规程,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施肥标准,统一田间管理,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收购的“五个统一”管理模式。以石桥为中心,向三堡、黄柏、胡家沟等地区辐射,建立万亩杨梅基地,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化经营,发展多种经营的新路子。据估算,项目建成后,通过杨梅种植及杨梅加工,可使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元,增长幅度比非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25%。
大学生村官:
运营方式:合作制
项目辐射地区:60个村 3个乡(镇) 1个县(市、区) 1省
聘请省级专家:2(人)
聘请本地专家和技术人员:4(人)
项目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名称
来凤县三胡乡石桥村杨梅种植科普示范基地
二、项目实施村基本情况简介
来凤县石桥村位于来凤县三胡乡腹地,距来凤县城20公里,气候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步等特点。年10℃的活动积温为3000℃-4200℃,年降雨量在1500-1900mm之间,年日照时数为1139.5-1145小时,年总幅射是为87-94千卡。全村总面积6平方公里,366户1378人,年人均收入2286元,现有杨梅970亩,以水稻、杨梅、牲猪养殖为主要产业。且该村村民民风纯朴,具有强烈地脱贫愿望;村支两委领导班子团结有力,群众基础较好.
石桥村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有效磷、速效钾和氮的含量比例较高,特别适宜经济林木的种植和生长,且土地资源十分丰富并连块成片,有创办科普示范基地的地理条件。石桥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稀有的硒资源土壤,纯净的地下泉水,造就了名扬神州的古杨梅。据《来凤县志》记载,杨梅似荔枝,叶细味酸,亦可为酱。来凤现有五百年树龄以上的古杨梅树133株,百年以上树龄的有5327株,株产高达1000kg以上。
石桥村具有良好的科普工作基础,村里成立了“科普协会”和“杨梅专业技术协会”,建有科普室并设置了“科普宣传栏”,配有4名科普宣传员,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对农户进行科普宣传;常年聘请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林业局的技术员开展技术培训。
三、项目内容介绍
来凤县三胡乡石桥村杨梅种植科普示范基地项目建设500亩,建设期限为一年半时间,即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项目总投资30万元。该项目建设的宗旨是为了有效实施“湖北省科普示范助力新农村行动计划”,立足三胡乡的杨梅特色优势产业,推广杨梅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制定《杨梅种植技术操作规程》,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并提高全乡3万亩杨梅基地生产管理的水平。
1、2009年8月完成基地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2、2010年2月完成苗木的调运,3月前完成杨梅苗木的定植,同时按5%配置授粉树,4月前完成苗木的补植,整个过程由杨梅专业技术协会派出专人实施技术指导,要求每个梅农掌握统一供种、统一施肥标准、统一田间管理、统一防治病虫害的“四个统一”技术管理模式。
3、按照杨梅的物侯期,每月开展一次科普讲座,每季度举行一次科普培训。
四、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一)、政策环境
本项目符合湖北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决议》;恩施州关于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文件精神;明确列入《“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农业领域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现代储运优先主题,属于《“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重大专项农业领域优势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优先主题的范畴;来凤县人民政府制定的《2001年至2005年扶贫规划》和来凤县人民政府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及支持重点民营企业在3-5年内实现自营出口”;来凤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农村工作的决议》;来凤县商务局批复立项;来凤县古杨梅酒厂制定的《2003年-2008年发展规划》。
(二)、交通优势
项实施地点在来凤县三胡乡石桥村,距离来凤县城20公里。来凤是湖北的西大门,公路四通八达,境内有省道线、咸来线、来智线、209国道,沪蓉高速公路、318国道距离我县138公里。全县乡乡通公路,95%的村通汽车。距枝柳铁路张家界站220公里,正处与建设中的枝万铁路恩施站距我县130公里,为产品的输出、原材料的输入,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有便利的交通环境。
(三)、技术准备
(1)在科普方面成立了“科普协会”和“杨梅专业技术协会”,建有科普室并设置了“科普宣传栏”,配有4名科普宣传员,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对农户进行科普宣传;
(2)、在种植技术上,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12名专业技术人员人常年聘请县林业局的技术员开展技术培训;
(3)加工技术上,组建于2003年3月的来凤县古杨梅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与湖北工业大学、武汉佳农食品工程技术研究所及上海健鹰食品研究所开展技术服务合作,紧紧围绕杨梅果酒系列、杨梅食品系列产品的研发,加强新产品开发的力度。公司开发生产的“古梅”牌杨梅酒先后荣获2005年湖北省林博会“金奖”、“中国消费品市场食品安全放心畅销品牌”,恩施州庆暨首届药交会被确定为“唯一指定接待专用酒”、北京农博会获“金奖”,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等荣誉称号。公司与基地果农签订协议,负责基地的技术指导、回收杨梅鲜果,保证了项目村果农的经济利益
(四)、市场优势
来凤杨梅位于鄂、渝、湘三省(市)中心地带,历来是鄂、湘、渝、黔四省市边区传统的物资集散地,市场极为活跃,九省七十余县商家在此购销生产资料和工农业产品,年成交额达10多亿元。几省(市)目前还没有杨梅规模种植,也没有杨梅产品生产厂家,按人均年消费1kg,就是15万吨。只供三省(市)消费,市场的需求都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空间极大。另外我国是人口大国,果酒、果醋等系列保健食品人均消费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市场潜力巨大。
从消费量来看,我国干红果酒人均消费仍远远低于世界上其它地区,因此市场潜力非常大。据专家推测,最近三年中国干红果酒年均增长速度在30%以上,若保持此发展速度,到2009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0万吨。故产品市场需求还远远不能满足,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五、项目科普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一)、科普示范
科普示范基地建成后,可提高农民种植杨梅的积极性,杨梅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得以推广,可使三胡乡的3万亩杨梅基地的生产管理水平整体得到提高。同时农民剩余劳动力以分散的形式进行生产、加工,产生了积极的带动效果,形成了杨梅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链条,使杨梅这一产业结构继续良性发展,最终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辐射带动作用
来凤县及周边地区有近10万亩的杨梅适宜生长地区,项目建成后,可发挥巨大的带动作用,形成庞大的地区性产业支柱,除能带动三胡乡18个村以外,还将对全县3个乡镇以及本省咸丰县、重庆市酉阳县起到辐射作用。将为项目区内外的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开拓一条新的路子。
(三)、提高农业生产市场化、组织化程度
通过公司+科研机构+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使杨梅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将更加紧密,专业化程度得到提升,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得到提高,产业化经营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更加明显。
(四)、其他社会影响
1、水土保持效益明显,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减少自然灾害,促进可持续发展。
2、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农村文明程度。
六、项目实施预期目标、效果和产业链
(一)项目实施预期目标
1、在石桥村建立500亩杨梅科普示范种植基地,制定了杨梅种植技术规程,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施肥标准,统一田间管理,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收购的“五个统一”管理模式。
2、以石桥为中心,向三堡、黄柏、胡家沟等地区辐射,建立万亩杨梅基地,把来凤建成湖北省第一个杨梅生产加工基地,形成农、工、贸一体化综合性开发的经济格局,将杨梅酒、醋等系列产品推向市场,为当地群众开创一条脱贫致富的门路。
(二)项目实施预期效果和产业链
1、产、加、销、服各环节的利益联结情况
古杨梅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将利用其资金、技术、设备以及市场销售方面的优势,继续与农户联合办基地,收购农民的产品,合同约定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使得农民的杨梅有销路,企业的原料有保障,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加固农业产业化链条。
2、农民增收
项目区位于鄂、渝、湘、黔边区,长期以来,传统的小农思想使得农民一直处于贫困状态,农业内部结构很不合理,农民增收困难,因此,必须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化经营,发展多种经营的新路子。据估算,项目建成后,通过杨梅种植及杨梅加工,可使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元,增长幅度比非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25%。
七、项目投资及资金管理使用概况
1、资金概算:项目总经费预算为30万元,其中:
(1)用于购置设备、仪器 4万元
(2)培训及资料等费用 1万元
(3)示范基地补差费用 5万元
(4)基地种植所需生产资料费用 5万元
(5)劳务费(耕作、培管等) 10万元
(6)科研经费 4万元
(7)其他费用 1万元
2、资金管理:按照国家财政和科协的相关要求,实行专项资金管理,成立专项帐户,由专家提出资金预算报领导小组审核后,按项目进度分期使用,根据项目进度拨付资金,并负责项目财务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达到预期效果。
八、项目管理措施、办法及科普长效机制的建设思路
(一)、项目管理措施及办法
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项目在项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通过产业化基地建设、产品加工、专家提供技术技持,分项目责任到人做好示范工作;组建项目领导小组和组建项目专家组,依据相关项目计划的技术指导工作的和项目进度的检查工作,负责项目技术总结,提出项目意见,确保项目建设优质、高效、如期完成。
(二)、科普长效机制的建设思路
1、以促进农村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为重点,加强基地的科普工作。
(1)、开展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和经济知识培训
通过培训网络和集中培训的形式,每年对基地内的基层干部和农村青壮年、党员轮训1-2次,切实改善基层干部和青壮年、党员的知识结构和管理水平,培养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
(2)、开展大规模、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以推广优良品种、先进的实用技术为主导,采用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网络咨询、电视报道、逢场赶集、专家讲座、样板示范、田间指导、发放科普资料等有效地宣传形式,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2、建立和完善基地科普示范体系
充分发挥科普示范的作用和优势,建成一个村级科普活动室,一个技术服务站,两个科普宣传栏;通过基地建立,建立5个科普示范园;通过示范园带动周边18个村发展。同时抓好示范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动员和扶持果农增加资金投入,修建机耕路及采收便道,设立标识牌等,并做好全县杨梅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合理布局。
项目实施村科普工作基础条件:
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科普活动站(室)(平方米): 30 30 30
科普宣传栏(平方米): 20 20 20
科普宣传栏可展示面积(平方米): 15 15 15
科普宣传栏内容更换次数(次): 4 4 4
科普宣传员(人): 4 4 4
科普图书(种): 52 60 73
科普图书(册): 983 1230 1675
电脑(台): 0 2 4
项目预算经费(请列出支出科目、金额、用途),经费预算合计:30 万元,其中:
项目总经费预算为30万元,其中:
(1)用于购置设备、仪器 4万元
(2)培训及资料等费用 1万元
(3)示范基地补差费用 5万元
(4)基地种植所需生产资料费用 5万元
(5)劳务费(耕作、培管等) 10万元
(6)科研经费 4万元
(7)其他费用 1万元
项目总经费预算为30万元,其中:
(1)用于购置设备、仪器 4万元
(2)培训及资料等费用 1万元
(3)示范基地补差费用 5万元
(4)基地种植所需生产资料费用 5万元
(5)劳务费(耕作、培管等) 10万元
(6)科研经费 4万元
(7)其他费用 1万元
经费来源:
申请省科协、省财政专项经费: 10 万元
地方财政配套经费: 0 万元
自有经费: 20 万元
其中,国家其他拨款: 10 万元
单位自筹: 8 万元
其 他: 2 万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