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科院院士、植物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家
男,1953年12月出生,湖北公安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6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
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学位
1985-1986: Post-doctoral fellow,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California, USA.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社会兼职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兼职教授、
美国麦克耐特基金会植物学国际合作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水稻生物技术国际合作计划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亚洲水稻生物技术合作网络指导委员会主席。
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水稻生物技术国际合作计划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荣誉称号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张启发和美国孟山都公司
孟山都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已开展合作,在高产、抗干旱及氮高效利用等植物生物技术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发。孟山都公司将对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所研发的某些相关技术进行评估与推进。
“能与在基因组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方面拥有特殊专长的中国卓越的科研团队合作,我们感到非常振奋”, 孟山都公司生物技术副总裁Steve Padgette说,“双方将会从此次合作中受益匪浅。孟山都通过此次合作可以在农业领域帮助应对日益增长的全球人口对于食品、燃料与纤维的需求挑战。”
“孟山都公司在将新技术商业化及推向市场方面所展示的实力将加快我们的研究步伐,迅速将实验室中的概念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向全球市场”,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生物技术专家张启发院士说道,“双方的合作将有助于生物技术服务于农民,造福全社会。”
“在植物生物技术研发方面,中国的重要地位日益突显。中国政府也加大投入以提高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整体水平,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孟山都公司北京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总经理John McLean说道。
“我们很高兴通过这次机会与张院士及其团队建立密切的关系。我们也期望通过在科研方面的合作,共同为生物技术的进步做出贡献”,McLean说道。
除双方正在进行的这项合作外,孟山都公司此前还在华中农大设立奖学金,用于资助该大学优秀的本科生在植物生物技术、植物育种学、植物保护、园艺学及其他农业学科领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深造。目前已有25名学生获得2009年奖学金项目的资助。
“华中农业大学在农业研究与培养青年人才方面历史悠久”,John McLean说道,“我们相信双方均会从此次合作中受益”。
“我们有兴趣成为孟山都公司的合作伙伴”,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教授说道,“这次的研究合作及奖学金项目是我校与孟山都公司合作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研究领域和学术专长:
主要从事分子遗传学和基因工程研究。
近年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作物改良的分子遗传学,研究领域包括植物基因组分析、重要基因的分离克隆、杂种优势的遗传和分子基础、作物品种资源的分子评估及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作物改良等。植物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家。
张启发院士从事农业教学科研工作26年来,主持承担了“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教育部、中国水稻基因组研究计划、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水稻生物技术项目等二十余项重大(点)研究项目。
2001年10月30日,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所举办的领导人科技知识讲座中,张启发以“基因科技知识”为题给朱镕基、李岚清等数位领导人上课。
“政府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绝对安全”
张启发院士在2006年中国科协年会大会上称,政府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绝对安全。
近年来,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已成为公众关心的焦点之一。张启发认为:现已批准商品化生产的基因生物生产的食品,都是安全的。
张启发说,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与管理,已经推广了十一年,至今还没有关于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任何证据,这是很不容易的。要是打农药死了一个人,谁都不会问你,但是吃转基因有一个人今天不舒服了,《纽约时报》头版头条就会出来,所以得到这么一个结论是非常不容易的。
近五年来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1、应用多种分子标记系统研究了世界大麦遗传多样性,揭示了世界大麦遗传变异的一些重要特点,阐述了世界栽培大麦东、西方独立起源的观点;对作物品种资源的保护利用和起源进化研究有重要意义。国际科学基金会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2、在国际上率先并较系统地应用分子标记进行了水稻杂种优势的研究。系统分析了杂种优势与分子标记杂合度的关系;剖析了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揭示出大量的上位性遗传效应,提出了上位性是杂种优势的重要遗传基础的学术观点,研究结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和国际学术会议大会报告后,受到高度评价;分析了杂种优势与基因表达和DNA甲基化的关系,初步揭示了杂种和亲本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基因特异表达的主要形式。研究结果对水稻杂种优势的预测和杂交稻的改良有重要意义。
3、深入开展了水稻基因组研究。制作了高密度分子标记连锁图,应用分子标记定位了20余个水稻重要主效基因和大量数量性状基因。正在分离克隆水稻抗白叶枯病、广亲和、光敏核不育3个重要基因。这些基因的成功克隆将对我国乃至世界的水稻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4、注重应用分子技术于水稻改良。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技术开展了水稻品种改良的研究,已培育出:优良恢复系“明恢63”抗白叶枯病改良版,开始示范推广;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可用于杂交稻米质改良的“珍汕97”和“特青”;延缓叶片衰老、产量潜力显著提高的转基因株系。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