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0-04-20 14:08 来源:
进入电子报

荆楚网消息 (楚天金报) 图为:孩子在“爸爸”的怀中酣睡
□文图/特派记者李昌建 张卫华 邹斌
幼儿与父母失散 特警当“临时爸爸”
昨日中午12时,玉树灾区最大的灾民安置点玉树扎西科赛马场内,灾民们正在吃午饭。这时,一阵幼儿的哭声忽然从帐篷外传来。循声望去,一名特警队员正抱着一名幼儿来回地走动,不停哄着:“不哭不哭,宝宝乖,爸爸妈妈一会儿就回来了……”
“孩子与父母失散了,被灾民送到我这里。”见众人诧异,该名特警说道。
这位特警叫文德诺布,是青海省称多县公安局派往灾区的执勤人员。当日上午11时,文德诺布接到幼儿后,花了一个小时,走遍了灾民安置点的所有帐篷,均没有找到孩子的父母。
见孩子不停地哭,文德诺布心疼不已。他动情地说:“地震后,灾区的一些孩子失去了失母,看到他们,我心里也难受。我也是一个拥有两个孩子的父亲啊。”
下午1时,文德诺布依然没有找到孩子的父母,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寻找。期间,“临时爸爸”文德诺布寻找失散儿童父母的消息在扎西科赛马场灾民安置点内不胫而走,许多灾民纷纷伸出援手,有的拿出刚刚领的火腿肠来哄小孩,有的则四处奔走,帮忙打听孩子父母的消息。“如果没有找到孩子的父母怎么办?”记者问道。文德诺布回答:“那我会一直带着孩子,照顾他长大。”一番话,顿时让旁边的许多灾民热泪满眶。
功夫不负有心人。下午1时42分,在灾民的帮助下,一对藏族夫妻赶到扎西科赛马场内,从文德诺布手里接过了孩子。这对夫妻介绍,当日上午,他们在上街领取救灾物资时与三岁的儿子失散,然后到处寻找也没找到。“多亏了你,谢谢你。”临走时,与孩子重聚的夫妻俩,拉着文德诺布的手不停地道谢,文德诺布的眼里也有了泪花。“来灾区五天了,我还没与孩子打一个电话呢,好想他们。”他说。
灾民开起“小卖部” 保持震前价格不涨分文
昨日上午9时,玉树地震震中所在结古镇街头,在救援官兵的帮助下,一对中年夫妻从四处开裂的商店内搬出土豆、包菜、饮料、白酒、打火机等商品,然后在马路对面的废墟前一一摆开。“这些商品能卖不?”几分钟后,中年夫妻的摊前便被路过的灾民围得水泄不通。夫妻俩微笑着点头应道:“是的,全部都卖,价格和震前一样。”
夫妻俩的回答在结古街头炸开了窝。“这可是玉树地震后开业的第一家‘小卖部’!”闻讯赶来的新建北路居民桑巴说。他第一个“吃螃蟹”,用3元钱买了2斤土豆。“一块五一斤,和地震前一模一样,没有涨一分钱。”提着土豆,桑巴开心地笑了。他说,地震后,全家吃的都是方便面和饼干类干粮,现在好了,可以自己炒菜吃了。
越来越多的顾客让这对夫妻俩忙碌不已。借着找零的间隙,女“店主”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她叫张品,今年年初与丈夫一起从河南省安阳市来玉树,开了一家经营蔬菜和百货的“豫彤小卖部”。昨日上午,看到许多灾民无处购买生活用品和蔬菜,她与丈夫冒险进入商店,抢救出一部分没有损坏的商品,然后在对面的马路上摆起了摊子。张品说:“地震中,我们家的损失很大,但没有一个人伤亡。出来摆摊不求赚钱,只想在困难的时候,给大家一个方便。”
昨晚7时,在玉树街头,紧随张品的“小卖部”重新开业后,陆续有商户上街摆摊,售卖在地震中没有损坏的商品。这些商户中,无一人哄抬价格,深受灾民的好评。
湖北救灾医疗队抵达震区
4月15日下午5时20分,江岸货运站,随着一声汽笛长鸣,“救”字号专列载着湖北省赴青海抗震救灾医疗队缓缓驶出站台。
医疗队由101名医护人员、20台救护车组成,携带了价值100万元的抗震救灾医药器械。医护人员分别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同济医院、协和医院等20多家医院的胸外科、骨外科等科室,年龄最大的54岁,最小的24岁,大多数人都有参加2003年非典和2008年汶川地震紧急救援的经验。
在火车上度过了37个小时之后,17日清晨6时,医疗队抵达西宁。17日下午3时,武汉市急救中心队员与同济医院2名护士一同赶到西宁机场,接诊了湖北省紧急医疗救援队在灾区的第一个病人——31岁藏族妇女永措巴毛,左胫骨骨折并发感染。为了稳定伤者的情绪,救援医生王飞马上给患者采取吸氧治疗,同时密切关注心电监护仪上数字的变化。经过整个急救单元的努力,患者第一时间安全抵达青海省中医院。
17日晚8时30分,救援队在西宁紧急集合,根据指令,将队伍分成两支,其中一支派往震中玉树。昨晚8时50分,20多名湖北医疗队员抵达了指定营地玉树机场。
由灾区拥堵想到救援方式
从早9时到晚9时,玉树县城交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拥堵。在震区的新闻记者们,当了一天的“脚夫”。
挤成一团的车辆,多为赈灾志愿者、医疗救护、救援保障等,来自全国各地。一名才赶到玉树的同行说,他们开车从西宁到玉树的路上,发现志愿者和医疗队的车正大规模赶来,不过一些志愿者因对地形不熟,将车开进了戈壁滩,或发生了追尾事故,正苦等救援。
玉树县城不算大,拥有四车道的道路大概只有六条,而参加救援的大型车辆往往占据了两股道。为防止县城交通发生大拥堵,16日,救灾指挥部还特地调动几百名成都特警指挥交通。眼下,震区生活较前几天已经有了明显改善:急缺的帐篷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供应,各大医疗点克服了最初的“高原反应”期,灾民医疗需求基本不再成难题;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纷纷在居民集中之地开办了免费食堂,饮食短缺的局面差不多成为过去时。
我完全理解,赴灾区的志愿者们,都怀着最急切的心情、最美好的情感,但我还是吁请志愿者们行前三思:如果没有获得系统的指挥和安排,自己的到来,是否会给救援带来麻烦。
我以为,献爱心不必苛求一时一事,也不必讲究形式方式。地震带来的伤害,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才能得到恢复。捐物者不妨改为捐钱,心急赈灾者不妨等到最合适的时期。
■ 发自震区的日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