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带头吃转基因大米做成的宝塔酱油炒饭。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 ”
——摘自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
今年3月2日,欧盟批准转基因土豆商业化生产。这是欧盟在13年之后,对转基因作物的又一次重大决策。
转基因作物,并非像欧盟那样离我们十分遥远。
去年8月17日,农业部向华中农业大学发放了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的安全证书。这标志着,转基因水稻向育种迈出了重要一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从品种选育成功到示范推广,还要经历品种区域试验、品种审定关口,否则仍不能进入生产应用。
水稻是亚洲的主粮。可以预见,若干年后,我们的碗中,会盛满转基因大米做成的米饭。
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转基因作物还是件神秘而深奥的事。
为此,我们特地来到华中农业大学采访。受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委托,该校生物科学传媒中心专家接受了专访。
从研发到获证,前后历时15年
据介绍,在未完成商业化之前,发放安全证书的是两个品系而不是品种,品系是未经审定通过的,是育种材料。两个品系的研发工作始于1995年,1999年成果通过了农业部的鉴定。成果完成仅用了4年。这仅仅是一小步。
安全的事,是科学家们最关心的。
经安委会安全评价和农业部批准,1999—2000年,专家组就转基因水稻开展中间试验,2001—2002年开展环境释放,2003—2004年开展生产性试验,2004年申请转基因水稻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包括安全性试验在内的各种试验用了11年。
从成果鉴定到完成各种试验,整个过程长达15年,跨越两个世纪。
水稻是我国人民食用的主粮。科学家和国家有关部门对转基因水稻的研发极为慎重,管理极为严格。
安全证书有效期5年,适用地为湖北,这意味着即使品种区试审定通过后,这两个品系的生产只能在湖北进行。同时,两个品系区试审定后,还需要取得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种子经营许可证后,方可进行种植。否则就是违法生产和经营。
这两证的审核发放,是由国家法定机构按照法定程序来独立进行的,这个过程并无时间表。
多年的实践和研究表明,抗虫转基因的作物可以大量减少农药使用量,减少碳排放,提高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大幅度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环境问题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农业转基因的研究,也是中国科学家与世界先进科研水平保持同步的为数不多的领域,大力发展转基因技术也会对促进中国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历史的维度来考察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都经历了一个被逐渐接受的过程,转基因作物也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
第三方研究表明,转基因水稻更安全
对公众担心的转基因水稻的食用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农业部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等第三方权威机构进行了长期、大量、反复、多项目的研究,结论是:转基因水稻无论是食用,还是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都跟非转基因水稻一样安全。由于它减少化学农药用量80%,因此比非转基因水稻更节约成本。
水稻有4万多个基因,转入的只有一个基因,它只赋予水稻抗虫的功能,并没有、也不会改变水稻基因的其他功能。它只在害虫食用的水稻茎叶中显著表达。在人食用大米中,这个抗虫基因产物含量极低。
转入水稻的抗虫基因叫Bt蛋白,它只杀死危害水稻的鳞翅目害虫,而对其他昆虫没有毒杀作用,也不会像化学农药那样残留在环境中,因此不会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不良影响。
目前发现,只在水稻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鳞翅目害虫的肠壁上有这种蛋白质的结合位点,因而该蛋白能选择性地有效杀死该类害虫。
而人类肠道上没有该蛋白质的结合位点,故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人类安全使用Bt蛋白来抗虫已有70多年历史,没有发生一起让人中毒和过敏的例子。
第三方权威机构还包括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等。
有人担心,食用转基因,是否会改变我们的基因。科学家解释,我们吃的食物都是由大量基因构成的,摄入食物的基因不会改变人的基因。正如我们食用粮食、蔬菜、水果不会变成相应的植物,食用肉类不会变成相应的动物。
网上流传的所谓“世界上的转基因危害案例”,经查,没有一个是真实的,要么是编造,要么是歪曲,要么是经过选择性放大和渲染的。
专家以身示范,吃转基因大米
用白鼠来检验食品和药品的安全性,这是世界食品药品试验最经典的方法,符合科学、法律、伦理,也是我国食品药品管理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办法。
由国家指定多家有资质的单位,用转基因大米喂养了很多代白鼠,没有发现转基因大米对白鼠生长、发育、智力、免疫、生殖等有任何不良影响。
研究人员还用纯Bt蛋白对抵抗力很弱的小鼠进行灌胃,剂量达每千克小鼠体重灌注5克纯Bt蛋白,没有发现中毒、过敏、体重异常、脏器病变。
每克“华恢1号”稻米含Bt蛋白不超过2.5微克,按小鼠灌胃剂量折算推知,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吃掉120吨稻米,也不会发生中毒、过敏、体重异常、脏器病变。如果按每天吃500克稻米计算,一个人活上120岁,也只吃掉约10吨稻米,不及小鼠灌胃剂量的十分之一。
也许有人会说,小白鼠毕竟与人不一样。小白鼠吃了没事,人吃了真的没事吗?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包括张启发院士在内的科研人员,一直在食用转基因大米,他们健康状况良好。科学人员发现,转基因大米口感良好,二次加热后外形和口感无明显变化。
专家们特别指出,人类食用转基因食品已有十多年历史,没有发现任何中毒、过敏等不安全问题。
也许有人说吃了十多年还不够,还必须试验至少一百年、几百年。专家们认为这种说法是很不理性的。世界上从来没有一种食品要试验一百年、几百年才能证明其安全性。人们吃杂交水稻也才30多年,是不是意味着杂交水稻的安全性也还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证明呢?事实是,杂交稻推广的时候,连一天的小白鼠试验也没有做过。
专家们特地查了食品、饮用水等相关国家标准,发现对人体无毒的Bt蛋白在转基因大米中的含量,比国家标准规定的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还低。
亚硝酸盐是实验证明的中度毒性、高度致癌性物质。国家标准规定,饮用水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为每克水中不高于1微克。而每克“华恢1号”稻米含Bt蛋白不超过2.5微克。考虑到饮水量(1500毫升/天)和大米的食用量(500克/天),每天吃大米摄入的Bt蛋白比喝水摄入的亚硝酸盐还低。专家们说,转基因大米比达标的饮用水还安全,是真正无毒无害的。
相反,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和食品中的农药残留等问题,时刻危害着人类健康,成为了人类生存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