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经典喜剧《无事生非》世界巡演
发布时间: 2011-03-08 14:14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演出团体
TNT剧院——延续TNT剧院一贯戏剧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风格,由保罗 弗拉什作曲的《无事生非》在音乐上为莫扎特和爵士乐的混搭风格。TNT版《无事生非》节奏明快、情感跌宕、诙谐幽默、诗意隽永。他们有意规避雕琢痕迹,整场演出行云流水,呈献给观众的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历经岁月冲刷而生命力愈加旺盛的经典。《无事生非》将于近日在英国、挪威、德国、以色列、哥斯达黎加和中国演出。
剧目概述
《无事生非》写作年代应在1598-99年,是莎士比亚喜剧写作最成熟时期的创作,内容热闹欢乐,富有哲思。故事主旨为面具、伪装或游戏,剧中人物探寻的则是男女关系中的自我意识以及真诚与尊重。 在伊莉莎白时期的英国,「无事」(nothing)的发音与noting极为类似,因此「无事生非」也有「注意」、「纪录」、「窃听生非」的双关语暗示。「窃听」在剧中不仅常见,而且至关重要,是造成误解或澄清事实的关键。
比起莎士比亚的其他喜剧(如《连环错》、《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本剧的特徵是场景及语言都较为接近真实生活。《无》剧没有脱离现实的浪漫场景(如《皆大欢喜》里的亚登森林或《第十二夜》里的伊利亚),而是在梅西纳城;剧中人并非一见钟情(如罗密欧与茱丽叶、《皆大欢喜》的罗莎琳与奥兰多),而是相识的友人;本剧语言也不像极度浪漫的诗文(如《皆大欢喜》、《第十二夜》),而是当时代的一般口语。诸如此类的安排,使得本剧真实性高,彷佛是一般人也会发生的故事。
剧中的架构主要由两对情侣所组成。希柔和碧翠丝是情同手足的表姊妹,克劳迪和班狄克是亲王唐佩卓的好友,四人双双演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情。希柔优雅沉静,克劳迪叱吒战场,两人代表传统的结合。碧翠丝和班狄克之间则是永无休止的唇枪舌战,尽管最终配对成功,但两人都仍坚持戴著原本尖酸嘲讽的面具。
这两条故事线,是莎士比亚取材不同故事改编而成。希柔和克劳迪的故事似乎是根据义大利的亚瑞欧托(Ariosto)1516年出版的《愤怒的奥兰多》(Orlando Furioso,英译本於1591年出版),以及邦代罗(Matteo Bandello)於1554年出版的《小说》(Novella)中的第二十二个短篇小说所改写而成。这则含悲剧成分的故事,带有浪漫多情的义大利风味。此外,在文艺复兴时期,时而可见未婚女子被污蔑的题材,其中也有不少以悲剧作收,史宾赛的《仙后》(Faerie Queene)中就有类似的例子。
碧翠丝与班狄克的故事源自英式幽默。在中古时期的英国,两性战争是个常见的主题,乔叟和韦克非(Wakefield)都写过这类故事。莎士比亚早期的《驯悍记》也是类似的题材,凯瑟琳和皮楚丘最初充满敌意,互相羞辱和攻击,最后却彼此倾心。碧翠丝和班狄克的故事很成功,为英国的喜剧文学立下良好典范,王尔德和萧伯纳都是后来的佼佼者。
这两段感情的发展呈现不同的本质。碧翠丝和班狄克这两个角色的心理层面较为复杂,他们都是自我意识很强的人,自恃较高,对伴侣的要求也高。然而这种生活态度往往和真实情感相左,因此需要助缘来让两人卸下高傲面具。另外,两人都是在偷听到友人的谈话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毛病,但都很诚恳大方地接受批评,并放下身段接受被设计而来的感情。
1861年,白辽士将此剧改编为歌剧时,将故事改名为《碧翠丝与班狄克》(Beatrice et Benedict),无数的演员、观众及读者都能认同,但两人的恋情无法自成一个剧本,因为碧翠丝如果不要求班狄克去杀克劳迪,就无法显示班狄克在旧友与新欢之间的为难与冲穾,也无法证明他对爱情的承诺。
相形之下,希柔和克劳迪的故事就显得平板单调,因而往往被视为次要角色。希柔温驯听话,并不像希腊神话里的希柔,为爱打破宗教誓约,甚至牺牲性命。克劳迪对他和希柔的婚事很慎重,他请求亲王作媒,在确定希柔和她父亲都同意了之后才安心。这段姻缘理性而有计画,一切遵循社会规范与门第观念。
克劳迪冤枉希柔,看似是一场「无事生非」的误会,但那种惨痛经验却是剧中人的试炼,绝非毫无意义。碧翠丝和修道士深信希柔清白无辜,班狄克尽管内心挣扎,但也通过了碧翠丝的考验。克劳迪轻易拒绝并羞辱所爱的女子,暴露了对自己和对希柔的无知,因此这场误会并不能完全归咎於为非作歹的唐降。但尽管如此,希柔仍愿意原谅并接纳他,代表了某种高尚的情操。
希柔的父亲里奥纳多一听到他人对女儿的指空,马上信以为真,以为女儿做出不名誉的事,又为确保女儿对未来夫婿忠贞不二,甚至宁愿她就此死去。克劳迪、亲王和里奥纳多的反应,反映了男人对女人不忠的深刻恐惧,同时也显示出社会文明所建构的似乎不过是外表的秩序,它忽略了人们内心真正的情感,因为两性情爱竟能如此轻易地就遭到破坏与误解。
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中,几乎都是在与死神错身而过之后,才得到圆满结果,例如早期的《连环错》、《仲夏夜之梦》和后来的《皆大欢喜》等。但与《威尼斯商人》和《一报还一报》相较之下,本剧中的死亡威胁就显得毫不紧迫。私生子唐降和《奥塞罗》中的以阿苟一样邪恶,善於利用人们不可靠的视觉和听觉来误导仇人。但他陷害希柔并不是为了求什麼好处,只不过是想恼怒亲王兄长,让亲王和亲王周遭的人都变得和他自己一样阴郁罢了。剧中对唐降这个角色的心理、性格和背景并未加以著墨,故只能说是为阻碍喜剧收场的一项安排。
1748年,在盖瑞克(David Garrick)重新搬演之前,《无事生非》只有零星的演出,之后才逐渐受到观众的欢迎。2000年过世的英国资深演员约翰.吉尔格爵士(Sir John Gielgud),就曾成功地扮演过班狄克。《无事生非》极少被搬演上大萤幕,1993年,布莱纳导演此剧,由艾玛.汤普森(Emma Thompson)与肯尼斯.布莱纳(Kenneth Branagh)分别饰演碧翠丝与班狄克,广受好评。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参考之。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时事二)
关键词: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