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聚焦“一主两副”

更多

“一主两副”城市发展战略的推进历程:为荆楚崛起打造战略支点

发布时间: 2011-12-20 01:28   来源: 三峡日报   进入电子报

  湖北要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

  三峡日报讯 如何跨越发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湖北省确立“一主两副”的城市发展战略,即以武汉为全省主中心城市,宜昌、襄阳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省委、省政府要求三地勇于担当,勇挑重担,勇做全省跨越式发展的龙头和主力,率先实现发展新跨越,带动和支撑全省跨越发展。

  这一荆楚发展的历史重担缘何落在武汉、宜昌、襄阳的肩头?宜昌、襄阳为什么会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省委、省政府对“一主两副”城市发展有哪些要求?……

  荆楚雄起呼唤“一主两副”勇担当

  湖北“一主两副”城市发展战略及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诞生,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实际、着眼未来,适时调整城市战略布局的结果。

  早在“八五”时期,为推动改变省会武汉一城独大唱“独角戏”的局面,省委、省政府就确立了“一特五大”的城市发展战略,即决定在继续发展特大城市的同时,将黄石、荆州、襄阳、宜昌和十堰5市作为大城市来规划发展。后来的发展实践证明,这一战略布局促进了湖北大城市的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城市化的进程。

  历史的洪流和发展的车轮驶进21世纪后,湖北各地城市发展和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一特五大”的城市发展战略需要调整。这时省内一个学者适时提出“省域副中心城市”概念。他就是现任省社科院副院长的秦尊文研究员。

  2001年7月,秦尊文在省社科院《要文摘报》发表《关于宜昌市发展战略定位的建议》一文,提出由于湖北省人多地广、地域上东窄西宽,而省会武汉又偏于鄂东,客观上需要在西部地区有一两个城市当武汉市的“二传手”,建议在发挥武汉这一全省中心城市龙头作用的同时,还要确立“省域副中心城市”。他认为,能够在一个省份局部地区承担经济发展核心带动作用的城市可以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可以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此建议得到省领导批示,并批转给当时的省建设厅和《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承担单位。2002年5月秦尊文再次明确提出建议放弃“一特五大”战略,集中精力建设一个全省主中心城市武汉,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襄阳。2002年7月《要文摘报》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名义再次向省领导专文建议,在全省进行“一主两副”布局,实施“省域副中心战略”,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的批示和肯定。秦尊文关于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一些论述,后来被称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理论”。

  2003年8月,国务院批准《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该《规划》明确将襄阳、宜昌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省委省府力推“一主两副”战略实施

  全省“一主两副”城市发展战略正式确立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薪火相传,高度重视,热切关注,大力支持,积极推进主中心、副中心城市加快发展。

  2003年9月,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城镇建设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和宜昌的发展”,“襄阳和宜昌市要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周边城镇相对密集、人口与产业较为集中的优势,优化和整合资源,做好大都市区发展规划,实现区域内城镇合理分工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形成强有力的群体效应,更好地发挥其对省域西北部地域和西南部地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2004年7月,省委八届五次全会要求省域副中心城市“增强实力,完善功能”。

  2005年12月,省委八届九次全会将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纳入全省“十一五规划”建议。

  2006年1月,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继续明确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并提出“支持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强铁路、公路、航运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

  2007年6月,省第九次党代会进一步确立襄阳和宜昌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明确提出支持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完善城市功能。

  200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省委书记俞正声,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罗清泉到襄阳、宜昌就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进行调研。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将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摆在与武汉城市圈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重点扶持,全力支持。

  2008年1月,时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李鸿忠在襄阳调研时指出,省域副中心城市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尽快壮大自身经济实力,提升带动辐射能力,为把我省建成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更大贡献。同年5月,时任省委书记罗清泉,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李鸿忠到宜昌调研,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战略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2009年1月,时任省委书记罗清泉在省“两会”上指出,省委、省政府提出继续重视和加强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根据统筹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从城市整体布局作出的战略决策。希望宜昌、襄阳在新一轮发展中,真正形成“副中心”,当好“二传手”,再上新台阶,走在中部地区同类城市的前列。

  2010年11月,时任省委书记罗清泉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宜昌调研,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十二五”这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宜昌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辐射力、创新力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努力建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特大城市。当月,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李鸿忠在宜昌参加市委常委民主生活会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突出科学发展主题,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决战“十二五”,把宜昌真正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建成宜荆荆城市圈雏形。

  2011年2月,省委书记李鸿忠参加省“两会”襄阳、宜昌代表团讨论时强调,襄阳要借助全省跨越式发展的强劲东风,乘势而上,进一步建设好、发展好省域副中心,在全省跨越式发展中敢于争先迈大步。宜昌要树立更加高远的目标,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方面迈出更大步伐,使省域副中心的地位更加凸显,初步实现由大城市向特大城市的迈进,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物流中心。时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王国生在所作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湖北将按照“一主两副”的总体格局,以武汉为全省主中心城市,襄阳、宜昌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把武汉城市圈和“宜荆荆”、“襄十随”城市群做大做强。将支持襄阳、宜昌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增强区域辐射力和竞争力,发展成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两个副中心的表现决定战略成败

  武汉是中部龙头城市,长期以来一直是湖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是全省的主中心城市。新世纪,省委、省政府为什么要把宜昌、襄阳确定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在全省新一轮的跨越发展中给两地赋予更多的担当呢?

  广东除了广州,还有深圳;山东除了济南,还有青岛;辽宁除了沈阳,还有大连;浙江除了杭州,还有温州、宁波……除了省会城市之外,沿海的一些发达省份,基本上都有至少一个中心城市,这是近年来我国省域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一个省份的发展,只指望省会城市是不行的,还需要别的中心城市来带动。省委、省政府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武汉虽是湖北无可争议的“班长”,但由于地处鄂东,其经济影响很难全面覆盖到全省各地,尤其是鄂西北和鄂西南地区。而且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省就提出“金三角”发展战略,即在全省构建鄂东、鄂西南、鄂西北三大经济区框架。

  凝视湖北地图,一目了然——武汉、宜昌、襄阳三个城市,连起了一个规则的等腰三角形;以这三个城市为圆心,以三角形的腰为半径画圆,这三个圆几乎可以覆盖湖北省的全部版图。这正是选择宜昌、襄阳做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宜昌和襄阳的区位优势,是他们成为副中心的先天条件——它们可以帮助武汉,辐射和带动它难以企及的鄂西北和鄂西南地区。宜昌可以带动和影响周边的荆州、荆门、恩施和神农架林区;襄阳可以带动和影响周边的十堰和随州。

  除了地理区位优势,宜昌、襄阳做省域副中心还有比较过硬的经济和综合实力优势,那就是它们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规模工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外贸出口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分列第二、三位。而且,宜昌是“世界水电之都”,坐拥三峡水电能源优势,加上长江中游起点、鄂渝两地要冲的地理优势,现已成为鄂西南地域中心,“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与“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在国务院三峡办编制的《三峡工程后续工作总体规划》中也有着重要地位。襄阳是有着28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鄂豫渝陕毗邻地区唯一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内陆地区重要的新型汽车城,东风股份、东风康明斯、东风德纳车桥、风神襄阳、神龙襄阳工厂等一批响当当的骨干企业方阵,让这座古城扛起了“中国新车城”的大旗。

  正是基于此,省委、省政府才将宜昌、襄阳确定为全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并努力推动两地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与武汉一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以带动全省城镇整体发展。近年来,两地的跨越发展实践充分证明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是正确的。

  “十二五”“一主两副”要展翅高飞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2011年2月27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初步统计,纲要中仅规划未来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部分,浓墨重彩直接书写“一主两副”三地发展的笔墨就超过40处,字里行间流淌着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对三地的倚重和厚望,其中明确支持三地跨越发展的态度坚决、措施坚强有力。下面是记者从全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撷取的部分表述“一主两副”城市发展的内容:“充分发挥武汉、襄阳、宜昌‘一主两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省形成以武汉为龙头、湖北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线串珠、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坚持以武汉为全省主中心城市,襄阳、宜昌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一主两副’总体格局,按照‘大小多少’、‘三个层次’的城镇化发展思路,把武汉城市圈和‘宜荆荆’、‘襄十随’城市群做大做强,把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城市(县城)、中心镇做多,逐步归并和减少村镇数量,缩小城乡人均住宅占地规模,形成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以城市群和中小城市为支撑,以湖北长江经济带为纽带,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支持武汉市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具有更强竞争力的特大城市。发挥武汉市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推动武汉城市圈大力构建区域统筹规划体系、产业统筹布局体系、设施统筹建设体系和市场统筹共建体系,推进圈域一体化进程,努力形成功能互补的高端产业聚集区、布局合理的城市连绵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城乡统筹和‘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支持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增强区域辐射力和竞争力,发展成为‘襄十随’、‘宜荆荆’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按照新型城镇化要求,优化城市群城镇布局,科学整合资源,走集群发展道路,提高综合实力,发挥其对鄂西北和鄂西南区域的辐射作用,带动区域发展。支持城市群现有设区中等城市依托中心城区,完善城市功能,打造优势产业,壮大经济实力,形成大城市规模。”“优先支持武汉做大做强,巩固提升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基地,努力建设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争取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强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将其建设成为鄂西南和鄂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发展的引擎。支持襄阳建设成为鄂西北及汉江流域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人口规模达到20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航空航天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基地,区域性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支持宜昌建设成为鄂西南及长江中上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人口规模达到20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打造沿江经济走廊,建成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全国最大的磷化工产业基地,中部地区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光伏产业基地以及全省重要的食品饮料基地,区域性交通物流枢纽。”“充分发挥襄阳、宜昌两个副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促进‘鄂西圈’域八市(州、林区)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和协调发展。”

  ……

  勇立荆楚新跨越的时代潮头,“一主两副”三艘主力舰已扬帆起锚,正向着省委、省政府规划的宏伟目标加速前行。

  记者 李迎鑫

  【相关链接】

  中心城市,指在一定区域内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有国家级、大区级、省区级和地区级等不同等级的中心城市。武汉市是华中地区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我国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是指除省会以外的一个或几个较为重要的城市,其特殊的地位介于省会和一般城市之间,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本文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李欢)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