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最新报道

更多

[大冶风]灵乡:争做城乡一体化建设领跑者

发布时间: 2011-07-05 17:22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梅红生态旅游区
灵乡镇德政门
全国文明村——坳头村
我省第一个乡镇电梯商品房小区
农民公园
灵乡宫台山庄
灵乡敬老山庄
马桥村吴国和湾文明新村
谈桥社区文明新村
罗桥村养鸭场
 
灵成工业园武汉重冶集团大冶分公司生产车间

    湖北日报讯(荆楚网消息)灵乡镇是大冶市西南副中心城镇,国土面积135平方公里,总人口5.5万人,辖23个村(社区)和一家省管工业园——灵成工业园。该镇是全国文明镇、全国重点镇,又是湖北省“百镇千村”示范镇。
    该镇2010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04亿元,上缴税收1.2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8亿元,引进镇外资金10.6亿元,综合财政收入达2.2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4元。经济总量和农民人均收入均名列黄石乡镇前列。

    这里有大冶最美最热闹的镇区,这里有黄石市唯一的省管乡镇工业园,这里有得天独厚的省特级森林公园……
    这里就是大冶市灵乡镇。
    该镇2010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04亿元,上缴税收1.2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8亿元,引进镇外资金10.6亿元,综合财政收入达2.2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4元。经济总量和农民人均收入均名列黄石乡镇前列。
    目前,该镇正以“全域城镇化”为理念,规划建设“新镇区、新园区、新社区、新片区、新景区”,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让这块热土更美丽,让这里的人民更幸福。

    瞄准“镇级市”建设新镇区

    崭新的17层高楼昂立路边,它的腰际,一片整齐的商住楼鳞次栉比,再往下是宽阔的广场、清秀的公园、热闹的街市……
    这就是正在进行镇级市建设的灵乡镇中心镇区。
    难怪已在镇区“扎根”的马桥村村民程良时说:“我们的镇区建得和大冶城关的新城区差不多了。你们看,马路上划了停车线,过去爬在电杆和墙边的‘蜘蛛网’,经过管网改造后全部变成‘地下工作者’。”
    镇长袁知鹏介绍,灵乡常住人口5.5万人,其中2.8万人集中在镇区,加上1.2万流动人口,无论从人口还是镇区建设面积,在黄石都是首屈一指。灵乡的产业集中度、知名度、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为建设镇级市奠定了较好基础。
    高屋建瓴,纵横裨阖。他们确定了“南北扩容,东西对接,中心提质,功能完善”的总体思路。
    “南北扩张”,就是城镇发展重点向南北广阔地域推进,重点建设好谈桥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和环镇北路,在镇南再造一个新灵乡。
    “东西对接”,就是以灵成工业园为依托,坚持产业、基础设施同步跟进,推进城镇向东、向西对接。
    “中心提质”,就是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向功能完善、品位提升跨越。
    “功能完善”,就是大力推进小城市的道路网、给排水网、商贸服务网建设。
    顺应时势的发展,“经营城镇”,一个崭新的口号被响亮地提了出来。该镇通过招商引资、房地产开发、政府投入、农民进城等形式,先后建设了陈铁移民新村、270户供销商贸小区、三栋18+1的粮管所小区;投资2250万元完成了长江万吨引水工程;通过提升城镇功能每年吸纳3000以上农民进镇,壮大了城镇规模。“经营城镇”的“战车”隆隆推进,着眼更大的发展空间。该镇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培育以镇区、工业园为核心的城镇空间结构,着力建设“双十”城镇(即城镇建成区面积过1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过10万),推进中心城镇向小城市转变,并以大金省道作为城镇发展的主轴,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打造黄石、大冶中心城镇和镇级市。
    中心城镇迈向城市化,小集镇迈向城镇化。该镇强力推进戴岭、罗桥、谈桥、毛铺这四个副中心集镇建设,按“城镇的规划、城镇的设施、城镇的功能”,投入430万元对这4个中心集镇进行了城镇化改造,使小城镇建设与中心城镇建设互相呼应,呈现出“众星拱月”之势,使它们增强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着示范带头作用。

    瞄准“国家级”建设工业园

    在巍巍大王山的西南麓,一片荒山野岭10年来发生了巨变,已成为鄂东南一颗璀璨的明珠。大冶市灵成工业园,黄石市唯一一家乡镇级省管工业园,如一朵工业奇葩绽放在灵乡,绽放在荆楚大地。
    地处湖北“冶金走廊”中心和“武汉城市圈”板块的灵成工业园,始建于2000年,次年成为我省第一批重点乡镇工业园区,2004年被纳入省管工业园区行列,2008年又被省发改委批准为“湖北省特钢模具装备制造工业园”。
    灵成工业园建园10年来,累计投资3.8亿元,重点完成了园区4平方公里的征地拆迁、三通一平、38公里的园区道路硬化、长江引水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形成了“三纵三横”的框架格局。目前园区固定资产投资达36亿元,入园企业48家、项目65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项目1个,亿元以上项目6个,从业人员达6200人。
    工业园管委会主任、灵乡镇党委书记刘彦表示:“我们正充分利用国家实施‘中部战略崛起’、湖北打造‘1+8武汉城市圈’和黄石创建‘山水园林宜居城市’、大冶被国务院列为首批资源枯竭型转型试点城市和我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这些历史性机遇,发挥黄石、大冶丰富的矿产资源、优秀的人才资源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优势,将特钢生产、模具加工、装备制造业作为园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和园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产业对接,聚集产业群,形成产业链,提高产业关联度,实现产业延伸和资源升值,将灵成工业园打造成华中地区特钢模具装备制造基地,向国家级工业园区冲刺。”
    思路决定出路。该镇依托灵成工业园,着力培育特钢模具、加工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三大特色产业,重点引进了投资20亿的武汉重冶等13家特钢模具制造企业,同时配套发展了明弘模具等14家下游二级产业,着力建设武汉城市圈乃至湖北省最大的“特钢模具”制造基地;依托劲牌万吨基酒基地、耀天油茶加工、谈桥千张和豆豉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土地集约经营的形式先后建成了万亩油茶、5000亩楠竹基地,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群众的就业渠道。
    为把工业园打造成一个完整的“经济王国”,该镇还将建设占地面积达300亩的特钢模具物流园,湖北省特钢模具研发中心已被纳入规划。这些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促进特钢模具技术、资金、项目、人才向园区集中。

    瞄准“更便民”建设新社区

    穿行于灵乡十里长街,宽阔的大道两旁,座座农家楼房排列有序。小游园里,人们轻松漫步,怡然自乐。
    走进谈桥村,30套仿古造型的连体别墅整齐划一,一个占地面积达51.2亩有办公室、幼儿园、卫生室,集服务、休闲、娱乐、商住为一体的谈桥新型农村社区,在初夏阳光的映照下格外醒目。
    该村65岁的村民柯纯洋笑从心来:“如今家里新添了家电,喝上了自来水,政府还要给我们建休闲广场。以前只有城里人才能过上的生活,如今农村人也赶上了。”
    谈桥社区只是灵乡镇社区建设的一个“缩影”。该镇正以农民集中建房、土地集中经营、农民集中就业、公共设施集中配套为主要思路,通过争取全省试点镇政策资金、政府以奖代补资金、落实对口帮扶资金、引导农民投入资金、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投入资金、吸纳市场社会资金等形式,融资、投资2.3亿元以上,在农村社区重点实施产业培育、路网建设、新型社区建设等八大工程。
    为让群众享受更多的公共“福利”,该镇延伸公共服务,按“两集中一代办”模式建设镇便民服务中心,用“全程代理服务”模式建设村便民服务室,同时将城镇道路网、供水网、垃圾处理、有线电视、宽带、商贸超市、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社区。村组建设运动场、文化活动中心、健身中心、农民公园、卫生室、幼儿园,使农民充分享受市民待遇。

    瞄准“样板点”建设新片区

    谈桥村、子山村、南畈村一线,红瓦蓝墙的小洋楼,依偎青山、点缀田园,一派迷人风光。
    这是灵乡镇以“城乡统筹示范区”为标准打造的新片区,谈桥是该片区中的“杰作”之一。
    这个新片区的关键词有个“联”字。我们看到,该镇在“城乡统筹试验区”这个新片区上大做“联”字文章,按服务区、生活区、健身游乐区、产业发展区的标准加快统筹建设。
    该镇联片推进,两年来先后投资2100万元,完成了试验区3个村的村庄整治,重点完成21公里通村通组主干道硬化、绿化、亮化,716户“穿衣戴帽”,以及文化中心、排水、村庄绿化等设施建设。
    该镇联线美化,投资840万元对全长4.74公里谈桥大港进行港底清淤、片石护砌、两旁绿化,形成集排洪抗旱、交通运输、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风景线。
    该镇联户建设,投资2600万元联户建设谈桥、南畈、子山新型居民区,完成谈桥5个村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垃圾集中焚烧、农民公园等一批基础设施。
    一手抓好“联”字,做好连片发展文章,一手抓好“农”字,做好转型发展文章。这是该镇打造新片区的“两手抓”。
    他们采用土地流转的形式,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规模经营大户集中,高标准建设3万亩高产农田示范区,并通过技能培训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加快农民“洗脚进镇、弃牛进厂”的步伐。
    袁知鹏表示:“我们要把新片区打造成在全省叫得响的城乡一体化‘样板点’。”

    瞄准“4A级”建设新景区

    风景这边独好。大王山常年绿荫如盖,是灵乡的母亲河“灵溪”的发源地;位于该镇坳头村的梅红山,面积1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80%,山域内有5座水库,拥有抗日战场旧址、上世纪70年代知青点、南天门观景台等历史、人文、自然景观。
    大王山,还养在深闺,以一身绿色蓄势待发。而灵乡镇按“历史为根”、“文化为魂”、“生态为基”、“休闲为体”的开发思路,以坳头村景观带为基础,拉开“一山一带三湖五区”的旅游开发摸样。
    “一山”即以梅红山为依托,构建山、林、水、域四位一体的旅游生态格局;“一带”即依托梅红山附近浅山生态涵养带,培养良好的生态涵养系统和生态屏障;“三湖”即以紧依梅红山的梅山湖、杨仙湖、三山湖为核心水系,打造优美景观;“五区”即是建成历史文化区、革命教育区、自然生态观光区、宗教信仰区、现代休闲区五大功能区域。
    蓝图绘就,时不我待。以当地矿老板为投资主体的梅红知青文化旅游区已开始运作,以坳头村梅红山为中心,总规划面积达15平方公里。一期工程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饮居文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4A级旅游度假村;二期工程计划投资1亿多元,建设知青博物馆、知青夜校、知青农场、农业博物馆、工矿遗址等景点;三期工程计划投资1亿元,建设全长近2公里的缆车索道。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该镇将以梅红山景区为支撑,不断充实完善“农家乐”,鼓励当地矿老板向农庄经济转型,最终建成以梅红知青文化旅游区为主体、农庄经济为补充的大旅游格局。
    路漫漫其修远兮。刘彦称:“我们的远景规划是将灵乡镇打造成全省新农村建设样板区,实现生态宜居、农民增收增效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领导感言】“软硬兼修”催生城镇大变化
    (灵成工业园管委会主任 灵乡镇党委书记 刘彦)

    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个漂亮的小城镇逐渐走向城市化。但是,我们把城市的变化与农村的变化进行对比,还是会发现“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差距在哪里?真正深入农村一线、对农村的现实状况比较了解的人就会说: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与经济水平发展存在明显的矛盾。所以,我认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精神文明,一硬一软,必须统筹兼顾。
    关于缩小城乡差距提了好多年,从建设新农村到统筹城乡发展,从建设小康社会到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在我们灵乡,农村房子美了、路也宽了,农民也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这些变化的“原动力”就是我们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当然,也得益于历届党委政府的团结奋进和持之以恒。
    11年前,我们在筹建灵成钢铁公司的时候就立下誓言:一定要把这块土地打造成灵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对的。现在的灵成工业园这块蛋糕越做越大,税收上缴逐年递增。有了这个经济基础,我们搞新农村建设才有了雄厚的资本。“有钱好办事”,早已在我们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得到了印证。现在看来,离开了这一点,我们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都是空谈。
    其实,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农民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了。以前,垃圾乱倒、污水乱排、衣物乱挂的现象很是普遍。我们首先要改变环境,再通过环境改变人。我们要在保持农村“洁、绿、亮、美”的同时,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
    说到底,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基础是强大支撑,精神文明是推动力。

    【领导感言】多方发力全面助推城乡一体化
    (灵乡镇党委副书记 镇长 袁知鹏)

    灵乡镇新农村建设起步早、变化大、成果丰,早在2003年就率先在坳头村开展了试点工作。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到2007年,我们才逐步按照“20字方针”开始了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建设。而今,面对统筹城乡这一新课题,如何给力?在过去一年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中,我有如下真切的体会和感受。
    第一,增强城镇竞争力,打造“中心镇”新形象。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要有一套政府规划主导先行、政策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模式。我们聘请省内顶尖专业机构,对全镇实行统一的一次性规划,合理划分经济功能区,科学规划并发展公益事业,使之符合城镇化的建设要求,凸显中心城镇的功能定位。
    第二,增强新农村活力,创新“三农”解决思路。农村活力的激发,要求我们在观念创新上先人一步,在机制创新上快人一拍,在“瓶颈”问题解决上胜人一筹。
    第三,增强发展驱动力,装满“钱袋子”办大事。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这是我们“新五区”建设工作中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也是带动我镇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牛鼻子”。我们在着力培育适宜的优势产业,不断壮大龙头企业的规模,从而增强我们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力。

    【村民实话】“和县城差不多”

    “早晨街边跑跑步,傍晚到广场跳跳舞,我是越活越带劲。”日前,在灵乡镇镇区做饮料副食生意的68岁老人程良时在他自己的店里说。
    程良时来自该镇马桥村程仕湾,是最早落户灵乡镇区做生意的村民之一。谈起该镇近年来的变化,他声音洪亮,笑逐颜开:我们灵乡镇区和县城差不多了,漂亮的新楼房层出不穷,公路40多米宽,全部刷黑了,广场、公园、路灯、绿化一样也不缺。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做生意的有700多家,除了经营各种用品以外,茶楼、宾馆、卡拉OK等娱乐场所都有,夜市也很红火,吸引周边几个乡镇的人前来宵夜。镇区热闹,人多,我生意更好做了,去年我多赚了4万多块。
    说了镇区,他又说到村里:“我们程仕湾村庄改造做得好,家家都做了漂亮的楼房,水泥马路户户通,篮球场、羽毛球场都有,绿化、灯光都齐了。虽然我不算大老板,但为了支持新农村建设,我也捐了10来万元钱。”
    看病报销75%,小孩读小学、初中不要钱,60岁以上老人每月领养老金60元钱……老人感到,做个灵乡人真好。

    【灵乡义士】 柯友安捐资千万元回报邻里

    灵乡镇谈桥村黄土坡湾的柯友安,近年来无偿捐出1000多万元造福邻里,甚至在资金紧张时,依然出手资助新农村建设。在未来的5年内,他还将继续投入1000多万元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52岁的柯友安是泊洪、同仁等5家矿业公司的老总,近年来,为改变村庄的面貌,他向黄土坡湾乡亲承诺:建设新房,他每户补贴3000—8000元,还无偿提供借款。同时,他还捐出资金400万元,完成了村里自发进行的村组公路户户通工程、广场和文化中心建设以及湾里的水渠改造,并捐出近200万元配合政府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使这个200多人、40多户的黄土坡湾成为了“花园式”村庄。未来5年,他将捐资1000多万元进行村里的公共设施和体育活动场所建设,建设农民山庄和农民公墓,提升农村形象。
    他做公益事业不限于自己的湾子,为本湾以外的助教助学、修桥补路等,他无偿捐出资金500多万元。
    灵乡镇党委书记刘彦说:“柯友安不是灵乡最有钱的老板,目前他的企业正在调整期,虽然后劲足,资金却很紧张,甚至出现负债。但前不久谈桥新建社区办公楼,他仍捐了15万元。”
    之所以有这么巨额的付出,是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很深。柯友安说,他小时侯家庭困难,父亲去世得早。他是在乡亲们的关爱下成长起来的,自从中学毕业走向社会后,他就树起一个目标:一定要改变村庄的面貌,一定要让乡亲们的生活更美好。

    【十二五展望】冲刺全省综合经济实力首强镇

    过去两年,灵乡镇在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共投入资金2.4亿元;2010年10月,该镇作为全省唯一乡镇在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经验介绍。目前,该镇决定继续“跳起来摘桃子”,要通过5年努力,把该镇建成全省综合经济实力首强镇。
    在发展目标上,该镇将着力建成全省综合经济实力首强镇、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镇、全省中心镇。
    在经济规模上,该镇将形成200亿元的特钢模具加工、20亿元的农副产品深加工、1亿元的旅游和服务的产业规模。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上交税收突破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上,该镇镇村控规覆盖率达到100%,镇区建设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中心镇区人口达到4万人,灵成工业园的建成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就业人员达到10000人,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形成小城市的规模,三分之一的人口集中在中心镇区,三分之一的人口集中工业园区周边,三分之一的人口集中在中心集镇、农业庄园。

    【和谐灵乡】灵成工业园的工农协奏曲

    工农互补,工农互促,大冶灵成工业园与周边村落和谐发展的工农协奏曲,正在大王山脚下奏响。
    2010年,灵成工业园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2.2亿元,完成年工业总产值29.5亿元,实现年财政收入4226万元。在全省126家省级开发区进行的2009年综合考评中位于第61位,其中:发展质量位列第49位、投资环境位列第7位。
    相关负责人江明强介绍,工业园的发展离不开周边村民的支持。工业园要地,村民让地;工业园建设要人,农民出劳力;工业园要工人,村民“弃牛进厂”,目前从业人员中八成来自周边村庄。
    武汉重冶集团大冶分公司总经理王义礼说:我们来这里总的落脚点是,企业得发展,农民得实惠。正是因为当地政府的努力、村民的支持,工业园的各项建设达到了高标准,才推动了工业园区的特色品牌建设。也正是这些特色品牌建设争取的政策优势,吸引到了我们公司20亿元的项目总投资。
    目前,武汉重冶的一期项目已投产,二期项目正在建设。该公司肩负起社会责任,除优先安置失地农民外,还在考虑成立农工商公司,发展农业和社会服务业,安置不适合在工厂工作的村民。

    【探访印象】可贵的造福意识

    因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冶市灵乡镇依托资源创业,超越资源发展,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镇。
    在“富口袋”的同时,该镇人更是“富脑袋”,拥有了可贵的造福意识。
    体现在政府作为上,灵乡镇创造了四个“率先”:率先全省一年免征农业税,率先全省一年免收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提前全大冶市3年给60岁以上村民发放养老金,率先对农村曾任正职和农村贫困党员发放生活补贴。而瞄准镇级市进行的中心城镇建设,瞄准宜居示范村庄进行的新农村建设,瞄准示范区标准进行统筹城乡实验区建设,瞄准国家级开发区标准进行灵成工业园建设,无疑都是大手笔的造福工程。
    在民间,为乡邻造福也渐成一种自觉行为。该镇的富人名人带头参与到建设美好家园之中,谈桥村的柯友安是他们之中的典型代表,近年来,为建设美好家园他捐出千余万元的巨资,将他所在的湾子建成了“花园式”村庄。而这样的村庄在灵乡镇为数不少,每一个美丽的村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类似的造福故事。
    造福没有止境,灵乡人还不满足。我们在和该镇干部的交谈中了解到:灵乡人正将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为造福于民提供持续动力;灵乡人正对照城里人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思考更优越的对接方式;灵乡人正对照城里的各种便捷服务设施思考引进和完善的办法……这里的明天注定更美好。

    撰文:段兵胜 吴映波 卫学平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程曦)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