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下午1时,记者从株洲西站乘车,沿株洲的“景观长廊”滨江大道进入市区。首先引起记者注意的,就是街道沿线密集分布的垃圾箱,平均每50米就有4个垃圾箱,且大多为贴着“可回收物”与“不可回收物”标签的分类连体垃圾箱。
“每天24小时都有人在街上清扫!”41岁的环卫工许阿姨告诉记者,如果被其他市民发现哪个环卫工值班时其“责任区”内有纸片、果皮等垃圾,举报人可以获得每次5元到10元的奖励,但环卫工就要受罚。
“以前环卫作业实行早、中、晚各扫一次,但发现效果不好,从2008年底开始实行24小时保洁制。”株洲市城管局环卫科负责人介绍,覆盖全市的“数字化城管”系统不但能监控到全市中心城区410公里道路的路面情况,还能采集10个窗口地带360度的全景影像,如果发现哪有垃圾,第一时间就会派人过去处理。
记者在株洲街头发现,几乎每条马路都被冲洗得能清晰地看到“沥青”,就连不太被人关注的街边人字排水沟也清扫得干净、畅通,极少看到有树枝、泥土、纸片“藏身”其中。“这些小细节如果不注意,下雨天路面上就会出现渍水。”该负责人向记者解释。
下午3时50分,记者在株洲人流量较大的天台路与长江北路十字路口蹲守,在近20分钟的时间里,红绿灯变换了6次,但仅发现有一名骑自行车的市民不顾红灯而“抢道”,其余人均规矩地在路口等“绿灯”,路过的机动车也没有一辆在等红灯时“压线”。
很多初次来株洲的人会发现,株洲街头的每个十字路口都分设了“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以避免人流量较大时,行人夹杂在车流中发生事故。
另一个引人注意的细节是,该市街道上没有一处护栏。“没有必要,如果市民的素质上不去,设再高、再多的护栏都没用。”株洲城管局宣传部负责人面带自信地告诉记者。另外,与武汉不同,株洲在沿街的每条人行道入口处都设置了2到3个护路桩,用以阻止机动车爬上人行道,碾坏路面。
16时45分,记者投币登上株洲的“电动”公交车,在其车身和车窗玻璃上均未发现有明显的灰尘。同时,记者注意到,每到一个站点,不管前面有几辆公交车,只要是前面车辆还有乘客上下车没结束,紧随其后的公交车就不会“开门”迎客,更看不到公交车随便抢道、超车的乱象。
与武汉大多数公交站点旁座位奇缺相比,株洲每个公交站点都人性化地设置了遮阳棚和长长的座椅,而且擦洗得很干净,到处可见市民悠闲地玩着手机坐着椅子等公交。
见习记者 王悦生 实习生 杨梅
作为我市“城管革命”的学习样板,株洲近两年以“无一处违法建筑、无一处占道经营”闻名全国。近日,本报记者赶赴株洲,亲身体验其“数字城管”、“科学城管”带给市民的舒适、方便,欢迎广大市民来电、来信参与互动讨论,为改善我市城市环境贡献更多的智慧与“点子”。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