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作为《隆中对》战略构思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计划,即在刘备占据荆益二州之后,“内修政理”,“外结好孙权”,“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安定边境,一旦天下有变即两路分兵,夹击曹魏统一天下的钳形战略却始终未能实现。其原因何在?古今论者,大都认为蜀将关羽在公元219年12月被孙权大将吕蒙袭杀,失掉荆州后,使《隆中对》中提出的钳形战略失去了二个方面的重要依据,因此在以后的蜀汉北伐曹魏战争中根本再无法形成钳形战略攻势。
他们多把《隆中对》中提出的钳形战略不能实现的原因归咎于关羽不能正确执行诸葛亮《隆中对》中提出的正确的联吴抗曹策略,指责他“大意失荆州”,才导致了钳形战略破灭。笔者认为,这些看法固然不无道理,但从更深层、更全面、更客观上进行探究,在钳形战略成败的关键问题上,是如何看待和处理荆州问题。钳形战略之所以不能实现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其一,《隆中对》中提出的占据荆州的基本方针与“结好孙权”的外交政策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是钳形战略不能实现的基本原因。荆州既是曹操必争之地,更是孙、刘两家必争之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对刘备来说,荆州是他立身之所,建立霸业之地。是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两路夹击曹操的钳形战略两翼牛的一翼,是他必须要夺取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对孙权来说,荆州的重要性,在被不少论者所忽略,实者其重要程度可以与《隆中对)相比拟的孙权与鲁肃“合榻对饮”中说得十分明白。孙权白:“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鲁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顶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也。
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在这里,东吴是把州看成孙权兴霸称帝以图天下的战略要地。在荆州牧刘表后,鲁肃把荆州问题的重要性说得更明白:“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在荆州问题上,发生矛盾最多,而且不断加深,不断激的也是孙,刘两家。矛盾首先是从公元208年刘备借荆州开始的。《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载,在赤壁之战后:“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足以安民,(后)(复)从权借荆州数郡”,共同抗拒曹操。初孙不借,后经深明联合抗曹大义的鲁肃劝说始借,后来刘备征,夺取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荆州四郡。刘琦病死,刘称“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其本意也就于想用联姻的办法解决荆州问题。刘备占据荆州,孙权建议刘备共同取蜀,也是企图收回荆州。
老谋深算的刘备,诸葛君臣以数郡新得根基尚不稳固为由加以推辞,结果使“吴终能越荆有蜀”。建安二十年(公元214年)冬,刘备占据益州后孙权又曾派人向刘备索荆州。刘备说,“须得凉州,当以荆州与”。结果惹得孙权在忿怒之下,派吕蒙袭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刘备为争夺被失荆州三郡、曾引兵五万下公安,准备攻打东吴。只是因为曹操西击张鲁,出兵汉中,他才与孙权讲和,以湘水为界,瓜分荆州。把江陵、长沙、桂阳三郡划归孙权;把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划归刘备。这样孙,刘才暂时罢兵。但是孙权与刘备争夺荆州的矛盾并未解决,到公元219年就发生丁关羽被孙权将吕蒙所袭杀,东吴终于夺得了荆州的大事件。刘备为报东吴袭杀关羽之仇,决心动用蜀国绝大部分兵力攻打东吴,这样就爆发了著名的吴蜀“夷陵之战”。最后以刘备败走白帝城而使荆州问题暂时宣告结束。
既然孙、刘两家为争夺荆州的矛盾具有如此尖锐性、深刻性、不可调和性。那么刘备、诸葛亮既想独占荆州,又想结好孙权,就是很难办到的了。《隆中对,中制定占据荆州的基本方针与“结好孙权”的外交政策之间;的矛盾,使谢备君臣面临着两难选择,欲想收到两全齐美的效果?历史事实证明是办不到的。
吴、蜀关系到后主刘禅在位,诸葛亮当政时期之所以得到较好改善,也是以承认荆州归吴所有为代价的.如果诸葛亮仍然坚持同东吴争夺荆州的方针、政策,那吴、蜀之间的关系就无法得到根本的改善,即使在曹魏的重兵压境下可能得到一时的缓和,但那也是暂时的、不持久的。这主要是由于吴、蜀争夺荆州这一矛盾的深刻性、尖锐性所决定的。
想用其他的方法,诸如联婚、巧妙的外交手腕等等是无法解决这一基本矛盾的。因为历史上任何剥削阶级的统治集团,在关系到他们根本利益的问题上是决不会善罢甘休的。其二,在对荆州重要地位的认识问题上,蜀汉统治集团内部的不一致,是钳形战略无法实现的另一重要原因。在对荆州地位重要性认识问题上,蜀汉君臣远不如吴国君臣,孙权、鲁肃等人把占据荆州既看成东吴之门户,又看成孙权兴霸称帝的战略要地,他们总是想尽千方百计必欲夺之而后安。在赤壁之战前夕,张昭等人之所以主张投降曹操,其借口也是因为曹操占据了荆州,使长江天险变成了曹操与东吴共有。孙权之所以把妹妹嫁给刘备,也是因为刘备“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
蜀汉君臣对荆州地位的重要性认识;除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讲过。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外,刘备及他的文武大厦几乎没有言及。作为谱葛亮之亚,被刘备封为中军中郎将的庞统在力主刘备夺取益州时还说过:“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其对荆州地位重要性的认识甚为肤浅。刘备把留镇荆州如此重任交给具有明显缺点的关羽,刘备、诸葛亮等人对荆州关注、支援不够,对东吴袭取荆州缺乏警惕性,以及关羽大意失荆州也都是蜀汉君臣对荆州地位重要性认识不足的表现。既然蜀汉对荆州地位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占据荆州的充分、必要准备,而东吴对荆州地位重要性问题的认识深刻,并力图把荆州据为已有,且作好了时刻袭取荆州的充分准备,那么蜀属荆州被东吴夺走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荆州一失,锥形战略自然随之破灭。其三,荆州守将关羽自身弱点及其策略上的失误,失掉荆州,也是钳形战略不能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关羽确实是一员猛将,他武艺超群,善待士卒,屡立战功。
曾在曹操麾下,斩杀袁绍之大将颜良于万众之中,为曹军解“白马之围”。又曾在樊城与曹军作战中,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迫使曹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因功被刘备封为五虎上将之首。但关羽身上确实存在着十分突出的缺点。一是骄傲,目中无人。最明显的表现是他要与马超比武。史载;“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流,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骄傲者必受损,骄兵者必败北。这是恒古常理。二是轻视士大夫,这是最容易失去人心的。“士为知己者死”是士大夫阶层的一个重要特征,士大夫最怕被人瞧不起。关羽瞧不起人的缺点,使得在他管辖下的一些士大夫人士同他离心离德.东吴孙权袭取荆州正是利用了关羽这一弱点。史载,“南郡太守麇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自)轻己。(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
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结果使孙权军占“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关羽及子关千也被擒杀于临沮。三是他对东吴既缺乏必要的警惕,又缺乏外交斗争的正确的策略思想。在魏、蜀、吴争夺荆州要地襄樊时,魏、吴双方各怀鬼胎。曹操对于关羽在樊城的军事进攻深感威胁,因此,极力设法用荆州问题诱使东吴袭击关羽,以解樊城之围。
东吴本意是想联蜀以抗曹,并借关羽之力给曹操一定的打击。但也时刻不忘占领荆州,对关羽强盛也不愿意。因此,当曹操遣使许以割江南以封孙权,要权从背后袭击关羽时,明知曹操乃主要敌人,还想联蜀抗曹的孙权,曾经试探性地遣使欲与关羽联姻,结果缺乏外交斗争策略思想的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惹得孙权恼怒,乃潜师密发。而关羽却对东吴的偷袭缺乏应有的警惕,也未充分作好对东吴的防御准备,结果江陵被吕蒙袭取。关羽在曹、吴军两路夹击下,败走麦城,被擒杀。四是,在魏、蜀、三方矛盾十分尖锐、激化时,关羽发动襄樊战役也是不适的。
一者,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是刘备与曹操激烈争夺汉中展开崖战的年月,正是在这一年中关羽发动攻樊役,率众攻打樊城守将曹仁。这样两面作战,对于取得成都时不久,其统治还不十分稳固的弱蜀来说,力量显然是不的。关羽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孤军作哉既是不明智的,也是分危险的。二者,樊城战役也是在蜀军后方江陵基地极不固,江陵、公安守将心怀异志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很容易现对于前方作战的军事给养供给不上,后方士气瓦解,甚至变投敌的情祝,关羽的失败,这种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三者,东吴虎视眈耽,时刻准备袭取荆州的情况下,关羽在对东吴作好充分防御措施的情况下,远离江陵,孤军北上也是很不适的。
总之,荆州被东吴袭取,钳形战略的破灭,正是上述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关羽个人的缺点和失误,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而决不是唯一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