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分析评论

更多

人民财评:减少社会排斥才能实现“包容性发展”

发布时间: 2011-12-27 16:48   来源: 人民网   进入电子报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包容性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其内涵超越了经济参与,要实现“经济包容”,还包括拒绝社会排斥,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包容”。

  在当下快速发展的中国,“包容”是最迫切需要的一种精神。只有包容,才有社会和谐;只有包容,才有文明的进步;只有包容才有经济社会进一步的发展。我国当下一些带有原始痕迹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分化的社会阶层,导致了许多的不包容:经济不包容、社会不包容、自然不包容、人与人也不包容。不包容,也就是排斥、歧视和对立。从经济到社会,再到互联网,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包容,给我们每一个人都已经并将继续带来伤害。

  倡导包容,也就是减少排斥、歧视和对立。贫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实质是排斥的结果。过去大家都穷,是我们排斥了市场经济的作用。现在一部分人依然受穷,是我们的体制和政策排斥了一部分社会人群,使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丧失了发展的机会。农民贫穷,是因为长期来搞城乡分治,城市排斥农村,市民排斥农民。产业工人贫穷,是因为不断壮大的资本力量排斥劳动力,劳动力价值长期得不到体现,国民收入分配不断向资本倾斜。经济排斥,使经济增长的成果难以实现国民共享;社会排斥,使社会人群不平等,发展机会不公平;自然排斥,使人难以生存,国民健康受到危害。其实,无论哪一种排斥,都是人为的,都是可以改变的。减少排斥,倡导包容,是我们每一个人发展的条件。俗话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这便是包容的结果。有包容,才有我们美好的未来。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包容显得尤其重要。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就提出“包容性增长”的理念,意在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增长能覆盖所有居民,都有机会参与经济循环,并能享受到增长的成果。对于劳动者来说,参与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是就业。不能就业,意味着被排斥在经济增长之外。对于社会的失业人群而言,经济增长是没有意义的。

  但经济学长期来关注的重心是经济增长,至于社会成员是否普遍参与了这个增长的过程,却被忽视了。结果出现了经济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增长的贫困。一边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而一边是贫困人口的不断扩大。经济增长只是惠及到社会的一部分人。针对这种现象,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曾经先行探索过其中的成因,并提出对策。1990年世界银行提出了“广泛基础的增长”理念,之后又提出“有利于穷人的增长”理念。增长与贫困的并存,实际是增长不包容所产生的。改善贫困,就业是独一无二的法门。从这个角度分析,增长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无就业的增长,二是扩大就业的增长。显然,带动就业的增长属于包容性增长,而无就业增长的经济增长是排斥性的,不言而喻的结果是社会一部分人无法享受到增长的成果。对广大普通劳动者来说,就业是改善生活状况的唯一机会,也是从贫困中解脱出来的唯一希望。因此,对只能靠出售自己劳动力来获取收入的社会大众而言,包容性增长就显得至关重要。

  但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包容性增长”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一个经济学的视角,因为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远比经济增长更加重要。这从手段来看是如此,从目的来衡量,更是如此。

  参与经济增长过程,需要一种基本的能力,即就业能力,包括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能力,那将自然被排斥在外。就业能力何来?来自于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包含了基本生存条件的提供和获取基本能力的途径。这离不开食品、医疗、教育、培训以及后代的抚养和老年人的赡养等等这些人发展的基本元素。要满足这些基本元素的需要,单靠家庭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社会慈善等公共部门的帮助。家庭、政府、民间这三者是人发展的三大支柱,三者协调并形成合力,人才会有就业能力。这是一个人作为社会成员不被排斥在经济增长过程之外的必要条件,也就是做到包容性增长的必要条件。

  但这还不够,还需要一个充分条件: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本质不是社会事业的扩大和增长,如兴办更多的医院、幼儿园、学校等等,而是社会平等,即每一个人都有发展的权利,享有公平的机会,亦即社会包容。无平等的社会发展,与无就业的经济增长是一样的,都会导致排斥——社会排斥和经济排斥。只是强调各种社会事业规模的扩大,加快社会发展,若是忽视了社会平等,很可能社会发展越快,被排斥在外的社会成员也越多。因此,包容性的社会发展,对每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是每一个人获得就业能力的充分条件。

  有了每一个人的发展,有了包容性的社会发展,具备了这个前提,包容性经济增长才可能实现。这是就手段的角度而言,每一个人的发展、社会的包容性发展比经济学意义上的包容性增长更重要的原因。

  从目的来看,包容性经济增长只有转化为包容性社会发展、每一个人的发展才有意义。从“包容性增长”转向“包容性发展”是一个必要的转折。从经济的包容,到社会的包容,再到精神文化的包容,这才是合乎文明进步的包容。有了一个包容性发展的社会,社会就和谐了。

  美好的理想要化为现实,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因为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不包容的,观念上不包容,体制政策上也不包容。例如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市,提出了“北京精神”,其中就把“包容”视为北京精神的基本特征。但北京市的一些招考员工的单位,歧视外地户口,非本地户口甚至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北京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上学问题,也没有体现出北京的包容精神。这不是用社会事业发展不足所能解释的,也不是用经费不足所能消解的。北京市出现的种种排斥现象,折射出我国提高发展的包容性面临着巨大挑战。

  “包容性发展”需要全面的改革创新来推动。包容,这不仅是一种观念,而且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和能力。

(作者刘尚希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本文来源:人民网 编辑:leechen)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