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时事评论

更多

刘洪波:清除“汉骂”没商量

发布时间: 2012-02-22 15:00   来源: 新浪   进入电子报

  似乎果然真的是意见多元的时代了,就连“汉骂”存废,竟然都存在争议。我本来以为,“汉骂”存废争议,也许是媒体的噱头。然而,看到登载的调查,近13万人次的网友投票,争议还真是不小。

  一个问题是,你使用或听到“汉骂”,一般表达什么情绪?认为属于骂人的,不到26%,而认为属于口头禅的,超过51%,另有13%的觉得是开玩笑,有近7%觉得是表示亲热。另一个问题是,你怎么看待“汉骂”存废?认为难听的约41%,认为“汉骂”算多元文化的近39%,还有超过16%的人认为是风俗习惯,约4%的人无所谓。

  大约每4人中,有3个人不认为“汉骂”是骂人;大约每5人中,有3个人不认为“汉骂”难听。这大概真可以表示我们这个社会的文化是何其多元,武汉又有着何其特殊的地方文化语境。“汉骂”是否骂人,涉及到人们对“汉骂”的意义理解,这是一个社会语义学问题。“汉骂”是否难听,涉及到人们对“汉骂”的心理评价,这是一个社会心理学问题。

  在武汉这个方言语境中,无论说的人和听的人,都基本不视“汉骂”为骂人,也不觉得“汉骂”有伤交流的美感,这可能是部分的事实。然而,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如果一个人在方言文化上不属于武汉,却会毫不犹豫地将“汉骂”归于骂人话和难听的话。不要说武汉人与外地人相互交谈,就是外地人听闻“汉骂”,都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快和交流上的抵触。

  我们当然可以说,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分歧,更多地需要外地人理解,毕竟大家都要入乡随俗,尊重当地人的风俗和习惯。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即使在武汉人中间,使用“汉骂”的频率,与人们的教养仍然高度相关。在家教更严、受教育程度更高或对长幼伦理和生活细节更重视的人群中,“汉骂”即使不是基本绝迹,也是极少使用的。这就表明,武汉的语言文化并非对“汉骂”毫不在意。

  本次关于“汉骂”存废的争议,缘于一名曾经的快男选手对武汉和武汉人的激烈辱骂。这名快男选手辱骂武汉和武汉人,是因为听到一名武汉小孩以“汉骂”对待父母,而其父母不以为意。武汉网民因这名快男选手的反应而激烈应对,这名快男选手还被其供职公司除名。但公允地说,武汉网民激烈回应“骂汉门”事件,虽然不能说全无道理,但其实更应自省“汉骂”在武汉通行无阻的现象。

  所谓“汉骂”,最为粗鄙的两句,一是“个婊子养的”,一是“个板马的”。如此粗鄙的语言,竟然成了口头禅、开玩笑甚至亲热问候,竟然被认作文化多元、风俗习惯,说之听之无所谓。这不能说明武汉的地域文化是多么豪爽,而只能说明这样的地域文化与文明教化有着何等的差距。

  易中天先生说,国有国骂,族有族骂,乡有乡骂,多数情况下,此骂非骂,只是宣泄情绪,乃至语气词而已,如国骂“他妈的”,汉骂“婊子养的”,川骂“龟儿”等。感谢易中天先生的厚道,但武汉人不能援引为“汉骂”的存在理由。一个将“婊子养的”这种严重詈骂都弱化为口头禅、语气词乃至亲热表示的地域语言,只能令人惊讶于习非成是的力量。

  是的,任何语言哪怕是极度粗鄙的语言,都是不无功用的,例如在文学上用以表现某个特定人物的性格,就像《红楼梦》中用一首“女儿诗”,就活脱脱表现了纨绔子弟薛蟠的粗野鄙俗。然而,粗鄙语言的这样一种用途,也正表明它应当从正常的社会交流中清除。

  “汉骂”的唯一正当用途,大概是为文学中的粗野人物作语言的备用。不为武汉人的形象,为了武汉人生活的品质,我们要将“汉骂”从日常生活中清除。

(本文来源:新浪 编辑:牛晋阳)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