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2012黄石矿冶文化节媒体聚焦

更多

湖北黄石:一座转型城市的绿色金融样本

发布时间: 2012-08-09 11:20   来源: 金融时报   进入电子报

  黄石曾被称为“工业粮仓”,拥有矿产76种,是全国三大水泥生产基地、六大铜矿基地、十大铁矿基地之一。然而,多年高强度的开采,黄石的矿产资源逐渐枯竭,落后的产业链条也急速断裂,城市面临不可承受之痛:大量矿山闭坑,一批国企转制,10万工人下岗,2230公顷矿山亟待治理,5636公顷工矿废弃地复垦需耗时28年,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威胁2.8万人……资源枯竭的负面效应无情显现。

  当矿井归于沉寂,机器不再轰鸣,黄石的未来将何去何从?黄石金融业的生命力又将向哪里延续?

  撬动产业升级

  2008年来,黄石市和辖内大冶市相继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如果说产业升级是城市转型的经济基础,那么金融则是城市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人行黄石市中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黄石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六年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积极引导辖区金融部门从资金配置、金融服务、产品创新等方面倾力支持黄石跳出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的束缚。一方面不断丰富间接融资手段,除传统的信贷融资外,大力发展信用证、保理、保函等表外业务,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资金需求,2008年至2011年,全市金融性投入近2000亿元;另一方面,支持企业利用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工具融资,2008~2011年融资总额达87.8亿元。采矿权质押贷款、铜单质押贷款、黄金租赁、铜账户托管等一系列融资新方式和新产品也不断涌现,并力促黄石先后成为湖北省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城市,辖内的大冶市也成为湖北省唯一的金融产品创新实验区。

  金融杠杆有力撬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黄石经济呈现出“三少三多”局面:“资源型企业渐少、高新技术企业渐多,初级产品渐少、终端产品渐多,关联度低的单体企业渐少、产业集群配套企业渐多”,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转变。2011年,全市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等八大产业共完成产值近千亿元;接续替代产业欣欣向荣,新增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医药化工企业100多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被评为“中国十大经济转型示范城市”。

  促进节能减排

  从人民大会堂等建国初期的十大工程,到三峡大坝等国家重点工程,华新水泥为国家的建设筑起了座座丰碑。但是,住在华新水泥厂老址附近的钱世耀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不住的摇头:“几个大烟囱成天冒着滚滚黄烟,天空雾蒙蒙的,一年四季不敢开窗。尽管门窗紧闭,第二天一早,家里还是落下一层灰渣。”

  据统计,上世纪最高峰时,黄石城区平均每天降尘量达到90吨,黄石也因此获称“光灰城市”。当时坐落在市中心的华新水泥厂在赋予黄石“水泥故里”美誉的同时,也给这里的居民带来难耐的苦楚。不仅如此,华新用传统湿法窑每生产一吨水泥与新型干法窑相比,成本增加高出80-100元,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后者的1/7。

  百年华新再不进行绿色转型就没有出路。但是,仅靠企业自身积累很难满足转型的大量资金需求。为此,人行黄石市中支引导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支持华新水泥搬迁了位于中心城区的3个窑,投产2条新型干法生产线,综合能耗和综合电耗低于国际标准。2008年以来,除银行机构提供的58亿元金融性支持外,人行黄石市中支还支持华新水泥累计发行了12亿元中期票据、11亿元的短期融资券。

  过去4年间,大冶有色累计得到金融机构38亿元的支持,铜冶炼节能减排技术大幅提高,其刚刚竣工投产的年产20万吨粗铜的澳斯麦特炉,减少能耗50%以上。还投入26亿元,启动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115个,复垦规模2.7万余亩,新增耕地面积1.6万亩,改善了矿山生态环境。

  绿色信贷支持了全市1000多个重大技改项目,2011年黄石工业用电增幅低于全省3.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却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一批百年老矿“旧貌换新颜”,黄石重现青山绿水,终结了“三个历史”:结束了近半个世纪“光灰城市”的历史、能耗持续攀升的历史、水资源严重污染的历史,先后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中国人居环境奖”,成为湖北省唯一获得这两项殊荣的城市。

  改善民生金融

  城市转型发展必须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人行黄石市中支先后出台《关于落实国务院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金融措施的意见》、《黄石市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工作三年规划(2009~2011)》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采取多种措施扶持弱势群体。抢抓全国棚户区改造公共租赁房试点城市的机遇,探索出全覆盖、可持续、保公平的“五个一”住房保障新模式,2009年以来累计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发放贷款9.91亿元,解决了近4000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大支持小微企业力度,2011年新增小微企业贷款24.7亿元,增幅34.6%,为小微企业签发承兑汇票54.6亿元,比上年增加17亿元;出台“一放、二贷、三减免、四补贴”的创业扶持政策,信用社区的小额创业贷款实现了完全信用无抵押发放,2011年累计发放小额贷款8.41亿元,直接扶持21038人成功创业;针对农户贷款额度小、时间急、用款频、周转快等特点,推出一系列信贷支农新产品,扶持了一批名优特农副产品,2008~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

  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大幅改善。积极实施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程,截至2012年6月底,全市乡镇地区ATM机和POS机的覆盖率分别为96%和96.3%;乡镇及以下地区共布放转账电话3009台,行政村覆盖率达100%,惠及30余万农户。

(本文来源:金融时报 编辑:赵建鹏)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