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万村挖万塘”首先是要“清好膛”
说实在的,能有幸成为“三万”活动工作组的成员,我特别高兴,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农村是我的摇篮和根系,我熟悉那里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还有那些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的乡里乡亲。记得小时候,家门前的池塘是那样的清澈,成群结队的小鱼小虾啄得脚痒痒的;左邻右舍在池塘里边淘米、洗衣,边拉家常,说话声、笑声和着哗哗的水声飘荡,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几个小朋友夏天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游泳、打水仗,冬天在上面滑冰、逗乐,好不热闹,曾留下无数难忘的记忆。而今,池塘还是那个池塘,但已满是淤泥和杂草,昔日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只有混浊的水面仿佛在无声地诉说。
正在全省范围内如火如荼开展的“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是省委、省政府着眼于农业大省的省情实际和农业强省建设的需要的英明决策。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北,重视和加强水利建设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今年6月初视察我省时重要讲话精神的需要,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意义特别重大,影响特别深远。我还以为,当下开展“进万村挖万塘”活动,首先是要“清好膛”。
要把人民群众装进“膛”。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只有把人民群众装进胸膛,人民群众才能拥戴你。正如省委书记李鸿忠在10日的动员大会上所言,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是巩固“三万”活动成果、回应农民群众呼声和期待,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利民惠民之举。省长王国生也强调,广大机关干部要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入到活动中去,饱含深情,扑下身子,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迅速掀起新一轮“三万”活动的高潮。这些,就是要求各级“三万”活动工作组把人民群众装进“膛”,把需要整治的堰塘名称、受益主体、工程量、蓄水量、资金概算和筹措渠道等弄清楚,装进“脑”、刻进“膛”,并不折不扣抓好落实,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取得实效。
要把群众的呼声听进“膛”。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越是为民办事,越要尊重群众的意愿,倾听群众的呼声,在乎群众的感受。各级干部要以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亲情之心对待群众,把激情、智慧、才干和心思用到为民造福上,时刻牵挂群众的安危冷暖、衣食住行,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这次“三万”活动中,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动员群众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要到农村去、到塘堰里去、到群众中间去,体察群众情绪,体味民间疾苦,体会百姓所思所盼、所需所求、所急所怨。要手拉手、肩并肩,挑一根扁担、抬一个箩筐。只有这样,多与群众商量、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才能真正把为民之事办成惠民之举,办到群众的心里去。
要把群众的难事放进“膛”。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随着利益的不断调整,人民群众的期待和需求也不断提升。如何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分享改革开放30多年的蛋糕,就必须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精力搞建设。现在,群众的腰包鼓了,生活过得殷实了。这次的“三万”活动,就是要采取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共建的办法,在各级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动员企业、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到塘堰整修活动中来。同时,要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建管机制。通过点点滴滴的作为、件件可数的实事,想方设法、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让人民群众过得更加幸福、更加有尊严,不断增加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满足感、对社会的公平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
“三万”活动的号角已经吹响,序幕已经拉开,目标已经明确,各级机关干部一定要牢记活动的宗旨,带着深厚的感情,深入一线,扑下身子,沉到基层,真正把广大人民群众装进“膛”,把群众的呼声听进“膛”,把群众的难事放进“膛”,不负重托,不辱使命,高标准完成好新一轮“三万”活动任务。
作者系省招投标管理办公室“三万”活动工作组成员 梅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