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民情日记参评作品

更多

15 汪元良

发布时间: 2012-05-10 21:29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一条出路,一条致富路,一条生存之路,
  再访火石岭村一组-----蛟过坪
  2012年2月23日    星期四  阴转晴


  火石岭村一组--蛟过坪,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正月刚过,春寒料峭,我再访火石岭村一组-----蛟过坪。2011年"三万"活动,我曾到蛟过坪走访过。上次到蛟过坪,是提心吊胆走进村里的。这次,我们是坐车进村的,还是提心吊胆的。但心情不一样,旧地重访。这次来主要是想看一看这个地方有没有变化?看一看蛟过坪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了吗?看一看去年的承诺兑现吗?说白了,我放心不下这里生活的乡亲们。
  一进村,看到村口堆放一些房屋的建筑材料和一些正在干活的人们。蛟过坪的人看到我,喜出望外,一个一个地就象过年一样高兴。变了,变了,蛟过坪变了。人们的脸上挂满了笑容,运输东西不用人背肩扛了,原来土房现在已经开始改建砖瓦房了……
  改革开放前村里有21户人家80多人,170多亩山坡地,可种高梁、玉米、油菜等农作物。过着日出日作,日落日息的生活。山高坡陡,悬崖峭壁,通向外界有一条羊肠小道,有的地方只有一只脚宽。没有路,谈不上运输,如果说有,只能靠人背肩扛将农产品运到外边换些生活必需品回来。鸡叫三遍,起床出发,夜深人静才能回到家。
  现在,蛟过坪居住8户人家,其他的为了寻找出路都搬到外地了。改革开放后,田地承包,由原来的单纯种粮食,改种经济农作物,以烟叶为主,亩产300多斤,收入3000多元,日子一天好过一天了。但行路依然艰难,生产出来的烟叶靠人背到20多公里外的镇上去卖,一人一次只能背40多斤重,为了不耽误收购期,乡亲们经常起早贪黑。于是,乡亲们就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想富先修路。修路?谈何容易?资金从哪里出?谁来修?怎么修?靠人力吗?一连串的问题,一代人,二代人,三代人,祖祖辈辈一就直在思考着。
  前两年,蛟过坪8家兄弟达成一致意见,利用春冬闲月,自筹资金,自己动手来修。十来个人,两个冬天一个春天,在天寒地冻的十冬腊月,滴水成冰,顶风冒雪,风餐露宿,披星戴月,艰苦奋战,今天,董家院子-蛟过坪的机耕路终于修通了,蛟过坪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蛟过坪修成一条致富路,一条生存路,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
  在路上,我仔细听李书记的介绍,多次哽咽无语,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董家院子---蛟过坪海拔高度570---900米,最大坡度45度,平均坡度30度。我终于看到了这条路,走在这条路上。主干道长约4.5公里,支线长约1公里。在路边看到了残存的篝火和修路时生活留下的痕迹,可以想象当时修路时的场景。路,虽然修成了,但质量不高,没有边沟,路基不宽,只有一车宽,而且还不坚固。坐在车上,我提心吊胆。拐弯很多,很窄,很陡,很急。一个拐弯,车子要向后倒3、4次才能拐得过来。我没有话可说,是害怕,更多的是感动。他们没有工程技术人员-自己设计测算丈量,没有组织-自发,没有资金来源-自筹(每户农民自筹2.3万元左右,共18万元),硬是自己动手用传统的方式修成了这条路。这次,再访蛟过坪不用攀崖爬壁,已经很幸运了,还能说什么呢?
  中午时分,我又到一个叫牛兴堂的家,牛兴堂50多岁,在县电网工作(合同工),负责附近几个村输电线路维护与管理。他平常在家种些地,有些收入,补贴一些家用。董家院子-蛟过坪通村机耕路就是在他的提倡并组织修建的。他说,国家较大,现在经济还不发达,我们不能等国家来修这条路,如果说等国家组织来修,少说要十年,甚至是不可能的。当我问到,路修通了还有什么想法,他说,我们要逐步改善生存环境。一是不断提高这条路的质量,把他维护好;二是改善饮水问题,准备建一个蓄水池,把管道铺到每家每户,象城里人那样不用挑;三是将住房翻修一下,将土房改成砖瓦房……
  蛟过坪,蛟过坪啊,多么纯朴的小山村呀,同时,对未来美好生活追求、憧憬、向往,体现得又那么执着……

 

  作者系省移民局局长  汪元良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王冬)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